tpck12(十):台北縣K12未來發展方向探討,附記部落格兩百篇紀念!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8:06
網際網路科學研究法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45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愛好科學研究活動。
2.培養學生具備網際網路收集資料與網友互動之操作能力。
3.激發學生創造思考創意,並進一步建置於網頁上,增加網際網路應用於教學情境中的機會。
二、教學資源:
1.師生討論互動,激發創意。
2.網際網路設施與豐富的內容。
3.共同研究的學習網絡。
三、教學內容:
1.網際網路簡介與應用例子說明:
介紹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及連線狀況,並說明各種網路上的資源及可以運用的技術,以下舉例:
a.一位生物老師搭乘船隻遠赴世界各地,將每天到達的海域各項生態資料調查完畢並立即藉由船上的電腦及衛星電話傳送回到紐約的電腦主機,當地的學生就能立即獲取各海域的相關資訊(遠距即時性)。
b.美國、加拿大兩國四萬多人一起研究Monarch 這種蝶類的越冬遷移情形,並已有五年的研究紀錄(跨國性協同研究)。
c.在網路上解剖一隻青蛙,只要按滑鼠,就能看見青蛙的各項器官及骨骼系統,還能任意旋轉從各種角度觀看,也可以選擇英法德語版本….
(虛擬實境與3D圖形輔助醫療研究,以及網路資源共享概念)。
d.利用電子郵件或新聞討論群請教專家解決問題。(專家支援)
e.舉辦科學日活動,設定研究主題(如:比較同一種植物在各地的發芽情形),邀集各地區學生將資料一起送上網路,統整數據,發表研究結果,並進行多方位的討論。(變因設計,集思廣益)
2.決定研究主題及應用網路的方式
各組討論決定研究題目,先收集現有書籍媒體資料,整理研究,再進一步討論利用網際網路的資源及技術可能的輔助研究方式。若需要引用書籍資料時,請學生注意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可鼓勵學生寫信向原著者請教並徵得同意。
3.作品發表,上網公告
將成果編製成網頁送上網際網路,登錄站名,進一步尋找協同研究者繼續研究之進行與討論。
複製你我他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43
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目前遺傳學方面的研究進展。
2. 針對近來基因工程及生化科技的新突破,能以所學之遺傳學知識加以綜合瞭解,並能提出研讀報告。
3. 討論生物倫理方面的相關議題。
二、 教學資源:
1. 報章雜誌收集。
2. 百科全書。
3. 分組討論、報告。
三、 教學內容:
報導引思:(舉例說明,可自行發展新例)
1. 利用帶有人類胰島素基因的細菌,培養來製造人類的胰島素,可治療糖尿病患者。
2. 利用體外授精培育試管嬰兒,也可將胚胎冷藏,延後多年再孵育。
3. 培育帶有人類抗體基因的牛,飲其牛乳即可增加抗體。
4. 複製羊、複製牛誕生,人類的複製申請卻遭到禁止。
5. 老鼠的身上長出人的耳朵,器官可以再製。
6. 發現細胞老化機制,可進一步研究人類壽命的極限並加以延長。
7. 利用精蟲分離,卵子帶電性的控制,生男生女任您決定。
8. 網路出現徵求捐卵者廣告,每個卵新台幣五至十萬。
各組研讀討論、報告:(學生活動)
1.由各方收集的剪報彙整,組員可決定最有興趣的主題,利用小組時間研讀相關資料,將所學之遺傳知識套用解釋每種新技術的原理,或由新知中建構更深一層的遺傳學知識,將研讀與討論心得紀錄下來。
2.各組輪流上台報告,重點在於新技術的介紹、遺傳知識的配合,以及對
這項技術的應用或擔憂;聽眾可發問,也能發表個人的看法。
3.可視爭議性較大之主題,請意見不同的組別再詳加研究,進行辯論會。
生物技術的未來與生物倫理的探討:(老師總結,可視班級情形加以調整)
生物技術與遺傳工程的突破,代表著人類科學研究的一大進步,必定能帶給人類更多健康與幸福的未來,也能保存許多物種的延續;然而,必須藉由立法或公約來限制某些技術的進一步誤用,例如複製人或卵子的自由販賣,以免造成人倫悲劇。同時也激發大家重視這些科技所可能引發的醫療、社會及自然等領域相互影響的可能問題。
達爾文的鳥嘴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42
教學情境問題描述:
一、來源:
第九章第一節
二、內容:
加拉巴哥群島上,由於植物種類不同,導致生存於各島的鷽鳥有著不同的嘴形,利用身邊常見的工具與物品之使用組合情形,說明適應與演化的現象。
三、教學問題:
1.演化的適應與發生時間太長,也無法重新發生。
2.達爾文的推論已是個結果,學生無法利用發現與整理資料的技能來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優異教學技巧演示過程:
一、準備材料:
向學生說明工具與操作物之組合觀念,如鐵鎚敲釘子、板手與螺絲的適用關係,請同學朝「夾取」的方向思考,各自準備一組夾具與被夾取物,上課時帶來。
二、課程進行:
1.個別示範,說明理由:
請每位同學自行展示所準備的成果,並說明考量使用與選擇的原因。
2.收集全班材料,將夾具與被夾取物分開放置,再請每個人拿自己的工具來夾取全班的物品,自行紀錄可夾取的便利性與難易度。教師說明各工具自有合適與否的操作情形,可比喻鳥嘴變異後可採食的食物有所限制的現象
3.將紅豆、乒乓球、棒球放置三堆(模擬為各小島上的食物),小湯匙、筷子、大鐵夾當作代表夾具(模擬為不同的鳥嘴),利用限時競賽的方式,看看每項工具能夾取物品的速度,並列表比較,引導同學思考小島上產出何種食物,自然有適合嘴形的鳥能大量存活的因果關係。
4.配合演化課程的進行,也能將達爾文先生敏銳發現問題的研究精神, 推引為本課程進行時的發問與思考,讓同學能保持熱切與敏銳的好奇心。
甘藷發芽LiveShow!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42
教學情境問題描述:
一、來源:
生物課本第七章活動7-1。
二、內容:
某些植物的營養器官能進行無性生殖,利用栽種的方式觀察並記錄其生長發育情形,並藉由照相機與攝影機之助,保存各階段生長的紀錄,進而比較探討各種問題。
三、教學問題:
1.實驗材料各組選用不同,如甘藷、馬鈴薯、落地生根等,其生長情況各有差異,而隔天紀錄時,發育情形不甚明顯,描繪紀錄實有困難。
2.連續紀錄兩星期之後,植物多已生長成熟,無法將其前後狀況加以比對,僅依靠紀錄資料也很難聯想其生長過程。
3.每次觀察紀錄時,小組內只有少數認真同學執筆紀錄,觀察的興致也無法提昇。
優異教學技巧演示過程:
一、工具操作介紹:
介紹照相機、攝影機與三腳架的簡單操作使用。
二、觀察紀錄時期應用:
配合觀察紀錄時間,利用三腳架固定相機或攝影機,拍攝實驗材料,相片可拍一至二張,攝影機可拍攝五至十秒,儘量保持同一拍攝角度和位置。同時,在植物旁放置一把15公分的尺,可作為長度比較之用。
三、成果驗收:
等到連續紀錄兩星期之後,將所拍攝而成之相片、錄影帶成果公開傳閱、播放,相片可利用來比較植物各時期生長發育情形,同時有尺在旁可供輔助比較,錄影帶則呈現植物「快速生長」的模擬,也能進一步提醒同學生命成長過程的連續性,進一步體驗生命之美。
補充說明:
若班級內有多組實驗,錄影帶的紀錄儘可能一組一捲的方式,才能在實驗結束時一氣呵成,否則,也可視班級成員學習興致和程度,進行影帶剪接後製之工作,讓學生發現視聽工具也能用來輔助實驗之樂趣。
太平溪不太平了嗎?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40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學校旁溪流附近人文建設與自然景觀之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從身邊事物開始研究」的學習動機。
2.養成學生熱愛鄉土情操,關心地方發展與生態保育議題。
二、教學資源:
學校圍牆外的太平溪,以及溪流兩側相關人文建設與自然景觀。
三、教學內容:
1.引起動機:
由於太平溪出海口附近正在修築外環道路橋,建造橋墩時砂土堵住水流的進行,導致溪流水量銳減,提醒同學觀察這個現象。
2.活動設計:
分組調查太平溪兩岸附近的人文與自然景觀,作成紀錄,並繪製流域地圖,若有時間則利用假日帶領學生沿著溪流向上溯源,可得到更多的資料。
3.資料彙整:(依調查組別及主題列表,舉例說明)
自然資源:沿岸有小白鷺、牛群、小魚及昆蟲……
人文建設:東海國宅旁的河濱公園、省立醫院及805軍醫院….
農作栽種:釋迦園、荖葉….
4.問題引思:
a.生物族群的分布地區與人文建設的位置觀察與現象之探討。
b.住戶與醫院的排水設施情形(可請同學回去調查或請教醫院及住宅管理單位),若經由太平溪排出,是否先行淨化處理?
c.農作栽植區的灌溉水來源是否直接引用溪水?栽種是否施肥及噴灑農藥?可請教果農相關季節的河川生態變化與收成的關係。
d.收集河水溫度、酸鹼值或生化需氧量的數據(依劃定值得比較研究之區域進行檢測,並繪表紀錄)
e.將研究資料彙整,探討許多因素對河川生態及溪流保育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思考改進之道。
f.爭取社區資源及認同,利用假期辦理「河川之旅」,學生可充當解說員,經由實際參與而更加熱愛鄉土。
g.若能經由多年持續觀察紀錄,更具備詳盡資料解釋河川演變的情形,進而提醒學生更加珍視自然資源。
教學設計的核心思維(教案與簡報)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35
在電腦裡翻箱倒櫃(多虧了Google Desktop),在這次戀舊之旅中,找出參加報紙投書與教育廳86學年的教案甄選。
喔,那時就用word了,但那時網路可能還不很快,科技工具仍以視聽器材為主(也是多媒體,互動就交由教學與班級經營)
再看這五篇,都還可以玩呢!可能在主題深度與資源方面更深更豐富,重要是還可以設計成網路活動!藉此印證:教學設計的核心,才是重點思維,而科技輔助,都為了讓思維實效擴大。
1.太平溪不太平了嗎?
2.甘藷發芽LiveShow!
3.達爾文的鳥嘴
4.複製你我他
5.網際網路科學研究法
呵呵,1998年12月16日的視聽工具與網路應用的簡報 ,該是我的『首聲槍響吧!』 那台dv,現在正在努力轉拷帶子到硬碟裡...(哈哈,想擇優上傳到YouTube)
okok,這次戀舊至此,暑假還要練就新功夫!
九年一貫課程 上網「動」起來 (19990526中時投書)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6-27 17:21
這是之前投書的,現在再看,還是針對老師可以努力的角度切入,而現在web2.0,可以玩得更精彩!
去年底初接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直覺的反應是:哇!這十項基本能力自己又具備多少,還得教會孩子們有這些能力?或是教學完畢,怎麼評量能力的表現程度?筆者在台東的國中教生物和電腦,倒還對「自然與科技」這個領域保持新鮮感,「基本能力」的教與評(而且是透過學科領域的哦),真的對自己八年的教學經歷感到懷疑……。
這些日子以來,試著從課程的進行與學生互動的體驗,來揣測基本能力養成如何能在現有教學現場中達成,以及跳離學科本位觀點,思考課程統整的可能模式,再加上融入台東特有資源的STS教學理念,不知不覺地,開始享受從未有過的成長喜悅,後來才知道,這就算是一種教師行動研究的專業成長了。而利用網路和報章雜誌蒐集而得關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文章也近百篇,超過20萬字以上。
四月初微軟的「數位神經系統」風靡全球,從生物的角度來看,神經系統的能耐是不僅止於此的,就拿人的神經系統維持生理、心理恆定的複雜機制來說,「數位化」的還是比不上「生命的」好,然而,人類的教育活動卻是決定每一個神經系統的生命品質,筆者也深信:數位神經系統的概念也對人類的教育活動有著決定成敗的影響力。
九年一貫課程正開始舉辦公聽會,教育部的配套措施也正開始施展,許多人擔心「來不及」。筆者卻想用數位神經系統一書的「速度」概念來詮釋:藉由擴大內需方案,中小學生上網以及教師資訊素養檢定的過程,「夾帶」九年一貫課程的種種議題,讓每位教師的神經系統都「動」起來。進一步規劃網路上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社群,讓每位老師都能獲得即時的專業資源與協助,網路同時縮短設計、實施、評鑑的週期,也充分提供教材編輯者和審定單位、學校本位課程委員會和報備審核單位之間的交流,老師們的協同教學與研究還能擴大為虛擬團隊模式呢!這時的數位不是資訊化的名詞,是十五萬位專業教師的神經系統同時開展行動研究力耶!
筆者相信:用生命豐盛他人的生命,是每位教師願意獻身教育的初衷,此時又有十五萬位專業教師和數位系統的扶持助力,教育的愛才是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