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沈重地看eSchoolnews6月號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30 17:36
今天結業式,暑假開始。六月以來,看eSchoolnews6月號,心情卻頗沈重。這份電子期刊資源,該是最能呈現美國最新ICT應用於教育現場的媒體之一了,圖文與超連並茂的數十頁,內容多元豐富。
自己感覺沈重的原因是:相對於我看此期的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現況』,重點卻在對於12年國教推動,學生會考計分與分發學校的關係,以及規範老師的上班下班與手機開關機時間。這驅使我進而細看『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卻在其中看到:
拾捌、提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教育方案的具體措施~2-1-1 委託進行資訊科技於國民中小學單獨設科之可行性研究。
看到這項,讓自己心沈更深….。報告書前文提到各國規劃ICT應用於教育的大規劃,且強調對於教育的重要性,竟然對於『課程』規劃的重要與迫切性,在這份教育到告書中,還是在『委託進行可行性研究』???我更懷疑這十多年來國家推動的各項資訊教育業務是虛幻的嗎?
我承認有些動氣。只好提醒自己:你還蠻有『潛力』的,來句超長白痴造句~『沈』潛下去、閉氣久點、浮上來時又有新視野,壞心情就一點也不『重』要了!先把eSchoolnews6月號文章的標題呈現,讓我們勾勒一份教育現場的圖像,我把目錄重新分層級加以整理,依序為教育目標、學生、教師、學校、方案、政府、企業(您可以直接將標題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原文了。):
涵蓋多元智慧的教育目標,從大腦的成像研究證實,閱讀很重要,藝術與運動整合於教學也應受重視,還有公民素養:
*Report calls for more arts integration in schools
*Research reveals why reading is so critical
*‘Physically active learning’ sharpens concentration
*U.S. students fare poorly in civics understanding
學生自己帶設備到學校、iPad的教學效益
*‘Bring your own device’ catching on in schools
iPad提升學業成績、成為幼兒蠟筆
*Some schools see rising scores with iPads
*iPads take place next to crayons in kindergarten
學生資訊應用
*Project uses video technology to curb child obesity
*Roommate charged with hate crime in webcam case
老師的科技使用度提昇
*Survey highlights growth in teachers’ ed-tech use
老師對LMS於K12應用之重視日增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As more schools adopt a mix of face-to-face and online learning, the need for an LMS in K-12 schools is growing.
IT業務委外效益分析
*IT outsourcing: Does it make sense for your schools?
活用資料分析以提昇學習成就
*Turning data into achievement:How some schools have taken this critical next step.
新的行動裝置讓教育者有更多掌控力
*New mobile devices to give educators more control
網路教學應用:
40種不同的混成學習實例
*Report cites 40 diverse blended-learning examples
六步驟發展線上暑期學校
*Six steps to a successful online summer school.
線上教學的安全考量
*Study reveals disconnect in online safety instruction
網路虛擬高中
*Military snubbing cyber-school grads
*For some schools, speech therapy is moving online
政府對經費的承諾與政策聚焦
*Stakeholders rip EETT’s demise
*Maine leads once again with Common Core pilot
企業(家)贊助教育經費與科技研發
*Gates gives $20M for Common Core curriculum
*Intel unveils revolutionary computer chip design
*3-D printers give engineering classes a boost
每篇都還另有相關訊息(可能是教育資源連、研究單位或廣告)可供持續探索,也有許多讀者回饋的對話,很像我們的教師社群之間的對話。甚至,對於『網路霸凌』的關注,也與我們相似呢!
再過幾天,應該就會收到七月份的了,這回要好好認真『即時整理』,而不要拖到月底才心情沈重!另外也想再把美國的NETP『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10 ~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好好分析一番~我深信科技無國界,可以扭轉教育與學習的科技槓桿力,在每個老師心中與手上!
進行一個Google圖書的動作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9 19:57
放學站導護下大雨,一回到家就再衝出門,實在逛呀逛的不知去哪,就到了K書中心。
最近借到或買到的書,想寫文章時,我開始利用GoogleBook查找一番。這次以兩本書為例:『Information overload : a system for better managing everyday data 』與『Visual tools for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
『Information overload : a system for better managing everyday data 』,提醒我們需要有較好的管理行動。而『Visual tools for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介紹如何利用視覺圖像輔助思考、表達與溝通。
正如想看的資料看不完,搜尋時卻又顯現一籮筐,容易給自己很大的壓迫與無力感。加上利用Google Book的體驗,讓自己有些假設與領悟~
先談Google Book功能:找到一本書後,許多頁面可以如實呈現,也可以利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來查找內文。之前我想過利用書本的索引 ,在這裡也很適用~至少每本書的目錄章節與頁碼,在Google Book是完整呈現的。
此外,與該書主題相關的,也可以直接連到另一本書來逛逛:另外,若該書作者有一系列著作,你也可以藉Google Book輕鬆掌握。
以我想介紹的書為例,一定是讓我感興趣(Interested)、打動了我(Touched),讓我獲得啟發或是與既有想法、經歷建立更好的整合。目前我的閱讀、研究範圍,都圍繞著對自己與孩子們的學習有所幫助的面向,繼而可以與教師同儕分享、專業發展,偶爾也觸及教育政策與制度的省思發想。
有Google Book的書本連結,我就可以方便地引用~讓您也可以看到原書內容,我再加上自己的整理與補充即可。當然,若有機會發起讀書會、針對主題持續討論,甚致付諸行動、發揮影響力,都還能利用Google協作平台、論壇加以結合。
換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公平地可以『搜尋』找到過度豐富的資源,繼而需要自己有目的與系統劃地整理、進行後續行動,才能產出與眾不同或對己對人有益的加值智慧啊!
在本週紐約時報裡有一篇『Human beings, version 2.0 』,探討所有事物都可能因科技之助而升級了~更快、聰明,唯獨人腦沒有。而科技的變革又讓學習者的讀寫說話行為,卻又不同以往了。是否我們該從這樣閱讀資訊與知識利用的型態變革中,好好思考孩子們所面臨的未來世界,該具備哪些素養和競爭力呢?在『Visual tools for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有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能力圖像,很可以與此對照呢!
我做個大膽的假設:每本書與主要議題,應該都可以從Google搜尋到,而書本所談及的面向,也都既成於該書的合理邏輯論述中。那麼,我該提醒自己的就是~你確定自己真的要什麼呢?可以付諸多少時間、認知能量投入其中?抑或,真的想要在此議題與自己的思行中,進一步產出新且好的邏輯論證嗎?
呵呵,這該是我『有效快覽』文初提到的兩本書所給我的啟發吧!提昇閱讀與思考力,我相信自己持續演化中....。暑假即將展開,我也『貪心』地想Google出一本書!大概有三個機會~把自己的大學塾重新翻整、把自己研究的主題寫成英文Paper,或者,想寫關於活用Google的一本書,哈哈!
『The next 25 years?: future scenario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摘要與研究架構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8 20:42
從『用25年時間尺度看Horizon與Edge 』介紹『The next 25 years?: future scenario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後,慢慢整理這篇『工程浩大』的研究報告。以下我將摘要加以譯出,讓大家有個整體了解,另外,附上兩年的Beyond Current Horizons Programme所使用的方法架構圖,可是壯觀的呢!摘要是沒有分段落的,我因為利用Freemind斷句翻譯,同時以學寫摘要的整體架構,所有就自己一句一段了。
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教育科技研究領域一直辯論的核心是關於未來的教育。
本文探討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未來~這些發展在下一個25年中,可能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技的研究帶來的影響。
本文首先概述了從目前可見的領域來看教育未來的不同方法,並提出四項原則,以支持教育科技的未來思考。
然後介紹為期兩年的Beyond Current Horizons Programme所使用的方法~探索長期社會-科技未來。
這些方案包括遠見和情景發展過程。從超過10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電腦科學、人口學與社會學)所提供的證據回顧與洞見,同時諮詢超過130個組織,以及來自產業、實務,以及教育相關團體與個人。
接著呈現這個方案的結果,包括一組教育的未來情景,以及可以支撐這些場景的社會-科技發展條件。
這些情景衍生自三個未來世界(“相信自己”,“忠誠點數”和“唯一連接”),並從預測包括:人口結構改變,新的人機關係和弱化的體制界限。
本文認為,未來 25年將挑戰我們目前的教育機構,圍繞於各階段兒童、學校的單位,與知識經濟的對話,而且需要開發新的方法~課程,跨機構的關係,勞動力發展和教育的決策。
最後,本文認為,這些發展挑戰教育科技的研究,超越教育學到課程,學校到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所;以及需要社會科學和醫療、生物倫理學領域的跨領域合作。
And Or ID:Identification~認同、歸屬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7 20:04
最後一個And Or ID,我選擇『Identification』,並且選用此字的心理層面意涵~『認同作用指個人參與社會活動之後,心理上產生的主觀歸屬感』。
常聽人說我是愛瘋(iPhone)一族,或是安卓(Android)一族,因為作業系統與Apps應用完全是兩個世界,各有擁護支持者,當你有哪一台載具時,也似乎自然地歸屬於該族群成員。
不過,你,還是原來的你吧!一定要檢視一趟自己有了這樣的智慧型手機後,生活到底產生了什麼改變,抑或,更該看看周遭的人這一、兩年來,生活型態有了什麼改變?我想大家最印象深刻的,該是在各種場合裡,許多人都盯著螢幕看的畫面吧!那以往與未來還有的數十年呢?就只盯觸螢幕不看人,怪怪的吧?!
紐約時報這篇『家庭時間現代版:各看各的螢幕 』更是經典描述~一家人一起坐在客廳,各自看著不同的載具。無論看人或看己,我一直保持懷疑:手機裡的東西,或是另一端的人們,真有比目前你所在的時空中身邊的人事物,來得精彩或吸引你更多注意嗎?而『青少年手機成癮 焦慮者高達93% 』,是否也提供我們警訊~他們與友朋同儕尚且如此,那與家人、自己呢?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連網的智慧手機,又讓這樣的人際關係更交織多元,每個人可能有著不同的身份、參與各種社群、建立不同的歸屬感,但一定先要清楚自我定位與適度把持,以免被不斷連結而來的訊息與關係,讓自己被拉到何處都不知道的境況。想想自我、家人親友、工作夥伴,或者與有緣相會的路人、網友,你的認同、歸屬如何?另外,在And與、Or或之間,遇到你不甚認同、與你不同歸屬的人,又該進行怎樣的應對進對?我看合作學習的書中提過『傳統教學從未教我們怎樣與不喜歡的人一起學習、工作』,在此特別提醒自己:
這將是人人都該面對的課題、我們都在避不了的潮流趨勢與大環境中,我更在意孩子們,是否會更不習慣與人眼神四目交會、把手言歡地真誠相待?
另一個面向的ID,我選擇『快樂腦 』中的創新修煉~Innovation Disipline來延伸思考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或許創新唾手可得了,真能發揮最佳的『集智聚力』機會,可得更嚴肅與堅持地的努力經營喔!
And Or ID:Identify~識別、鑑定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6 22:16
面對數以萬計的Apps,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或者,你只是增加許多時間來挑選、觸控遊玩,你的心真的被感動(Touched)了嗎?之前在iPad的經驗有設想過:數十萬種App,光是只要每個試玩一分鐘,你就無法負荷了,加上,你的選用速度,也可能追不上網路眾多開發者的貢獻!
這樣看來,真正活用、巧用為自己有幫助的,才能真正享受這樣的數位槓桿效益吧!一方面得好好識別、鑑定各式各樣的Apps,也得認真思考一下,你有機會藉由這樣的智慧型手機應用,『脫穎而出』地被他人識別、鑑定出來嗎?上回的『And Or ID~帳號、即時傳遞 』,先看看自己利用了智慧型手機後,該有所不同;現在,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可以再怎樣與眾不同!
我想過兩種策略:混搭各種Apps,玩出新花樣的整合,進而可以分享或提供客製化的整合服務。另外,就得多磨練功夫,直接依『解決問題』或『提昇滿足』的角度來思考與開發自製的App,目前我鎖定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RSS Feed與Augment Reality(增加資訊層的擴增實境)三個領域來研究,應該可以位教學提供協助才是。
在這個面向的『ID』,也可以視為Idea Diffusion~創意、想法擴散,若利用創新擴散模型 來看,這回從iPad引起的風潮,擴散速度可是快得很、社會系統也是正向迎合喔!而且幾乎少遇到固守者呢!(除了某些時候考慮價位或上市時間....)
或許因為擴散快速與Apps的豐富多樣,讓人對於載具與應用仍處於享受消費期,尚未見到能夠系統地加以整合到教學現場,期待大家一起加油喔!看到『第二届 Android 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 』,值得逛逛!
北北基好行!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5 22:20
北北基好行。今天又上了報紙頭版頭條『北北基採會考成績12年國教免試入學落空 』、『12年國教案 教部不滿北北基偷跑 』。不過,幾天前不是這麼說嗎?『12年國教草案 吳清基:招生是地方的事 』,咱們北北基的效率,可是不錯的呢!不過,關於教育議題的嚴肅與熱血,日後再寫。
真正的『北北基好行』,其實是自己早上避過風雨後,中午開始的半天三市玩、順便備課(天氣與地質)。從台北轉運站先逛一下Open將專賣店(呵呵,他們六歲了,這兩天也該新生報到吧!),然後搭公車到基隆。
前兩回到基隆,一次也是颱風天『任『雲』運算免撐傘:到基隆拍古船! 』,正巧今天林百里先生也談雲端威力 ;第二次就是『北北基平行玩! 』,今天北海岸也有『淡水山區慢活節(取消了 )』活動,但我就喜歡『背道而馳』啊~從基隆搭車往瑞芳到金瓜石(路過熱鬧的九份),看看黃金博物園區 ,還協助幾位馬來西亞遊客想從金瓜石到野柳...。
接著搭上『台灣好行 』專車前往福隆(真的是專車呢!只有司機載我一個乘客),順便路過將來蔡校長服務的『瓜山國小』,還有興建中的核四廠。一路的山、海交界蜿蜒,好多個『髮夾彎』,看司機伯伯與大車相會的技術,可不輸我老爸呢!而山壁、溪澗、礁岩等多樣地質特色,等八月再好好來拍一趟。
想想也有趣~我從基隆到福隆的興隆街買便當吃,三隆就有三市地名呢(興隆路在景美區)!暑假的『貢寮音樂祭』,歡迎來玩喔!
再從福隆火車站搭到假日加開、且福隆站有停的自強號,一路坐到樹林~新北市有鐵路的自強號停靠站最兩端喔!相片的『大風景照』,都是在車上隔著車窗拍的,技術與眼力都還不錯呢!
旅行的心移動時,都有許多靈感激生,也有空好好給足承諾地思考,就像福隆的英文名~有fu且long喔!
And Or ID~帳號、即時傳遞智慧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4 20:27
『And Or ID』乍看之下,很像Android吧!最早有這個想法時,也是因為沒看清楚ro或or,就想了以下的觀點,後來也將錯就錯了。
從Windows Mobile→iPad→iPod→Android以來的使用經驗,在Android上,才有個強烈警覺或想望:在你手上這個隨身裝置,可是把手機號碼、Gmail帳密、各種社群網站帳密都整合在一起呢!警覺的是:若是手機掉了,那可也把你許多的個人資料、人際網絡都讓人取得了呢,所以我的Andorid先設定了開機密碼。想望的是:當這樣一台智慧型手機,性能可能超過1969年登月時的控制電腦,你還可以隨時帶在身邊、即時連網,那總該可以做點很不一樣的事吧!
And,與,我看成『交集』,而Or,或,可以看作『聯集』,And/Or,再看成一種主被動下的『與/或』切換機會。ID,先看成帳號,在某個網絡裡代表著你的本尊之延伸,讓人可以找到你,讓你可以與人聯繫。
所以,當所有連線都帶在身邊時,你少有藉口或不分心地把即時傳來的訊息擱置不管,或者更該學會:怎樣處理真正重要的緊急事物。而且,想通人際互動中『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運作機制,加上時空跨越、延伸的能力,既然買了智慧型手機,咱們也該認真鍛鍊應用的智慧才是。
ID,另一個涵義:Instant Distribute,每個人都可以站在收、發端,公平地運用這樣的即時傳遞便利。『可以、需要、想要 』做什麼?著實考驗個人智慧。我個人的『自保、心安』之道是:覆水難收(而且還永流傳...),可以享受即時快速,也更要修煉事緩則圓的心法。
預想明年此時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6-23 20:28
再回到現在。這一年來的五年級自然教學中,讓自己實踐了許多ICT應用於教學現場的想法:從三人小組的座位安排到小組電腦應用,朝著電腦支援合作學習(CSCL)理念來規劃。配合自然主題探索、實驗,輔以紙本式、校園類、資訊科技資源、軟體與網站的整合,期能提供與孩子們共處的科學探究環境與教學時光。
趁這次整理器材室,可以順便把一年來運用的數位資源與省思成長一起打包,再與大家分享。而新學年第一個主題是氣候,正好趁期末考後的課堂時間,進行『米雷 』颱風動向的追蹤與瞭解,看氣象局這個『颱風路徑預報輔助產品全區網頁』,各問題可以先讓孩子們在暑假前作個回顧與開展的探索呢!
在聽到課職務確定的一瞬間,我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竟是『X戰警』裡的萬磁王?!哈哈,因為六上的主題是氣象、地質、水溶液,還有電與磁...。趁暑假寫課程計畫時,好好把這些角色的特異功能與自然原理、現象的關聯做個分析,也能用來開展孩子們的想像與創意呢!這樣,也讓『科展』發想有個好的開始喔!
哈哈,好像很快地回顧又展望一年呢!再來就可以好好安排民國百年盛夏的自由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