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再探Osmo可行試驗

      接續『Osmo開箱玩想』繼續玩。這次探討與試驗的問題有二:

◎可以不透過折射,仍然以前端鏡頭的直拍來玩Osmo嗎?

      首先看AR辨識的鏡頭。一般手機、平板多有雙邊鏡頭,常見的AR App只能採用背端~即人眼透過平板螢幕、鏡頭看前方事物。不過我有只有前端單鏡頭的平板,也可以像Osmo一樣採用前端鏡頭,讓擴增實境的物體介於人眼與螢幕之間。同樣地,Osmo也無法切換成背端鏡頭來玩,透過折射鏡面將視野轉為平面上,如此藉以操作物件與畫圖就是其優勢。

      若不裝上折射蓋,直拍方式應該也可以玩,像畫畫,而若要組拼七巧板或單字,就要想辦法能平擺操作,或者像利用磁鐵、魔鬼氈來玩。

attachments/201504/6370257615.jpg

畫圖角度不順但仍能成功

attachments/201504/5702201875.jpg

    加折射蓋辨識字母

attachments/201504/3199157469.jpg

直拿不好擺放,辨識失敗

      另外,想把Osmo折射蓋放在被端來用也無法獲得良好視野,沒關係,這個我已有『懶人眼鏡 』佳解了。

attachments/201504/1934801054.jpg attachments/201504/2689897985.jpg

       接著測試與印證一些猜測,也做為日後利用Aursama自製擴增實境的參考。

◎目前搭配硬體產品的七巧板、單字塊,有可能『仿製、改製』嗎?

辨識七巧板:
      主要考慮大小與顏色,換成另一套七巧板可以嗎?因為我手邊的七巧板比較小,但各塊顏色也不同,在Osmo裡都辨識不成功。而利用彩色掃描、列印方式,『紙』塊就可以玩耶!不過,Osmo還是厲害(或嚴格)些~顏色不一樣的就不能辨識了(像我把紙塊翻背面就是白色的....)

attachments/201504/0700672286.jpg

attachments/201504/5549480523.jpg

平行四邊形色塊無法辨識

attachments/201504/9959209034.jpg

      我先猜測若顏色都一致,維持等比例但縮放的應該有機會成功:想想,iPad和Mini站著就不一樣高啊,哈哈~

      另外,也補充之前玩的AR App,認為他們是辨識色盲的經驗~像Junaio的『Asbury Park』系列卡片 ,印成彩色、黑白,都有一樣的辨識效果;而Aursama也是,上次測試幾何的擴增實境 呈現,就發現字塊顏色改變也有相同的辨識效果

辨識單字塊:

      我把單字塊各掃描作了一份黑白、彩色列印,剪成紙塊後來玩,在Osmo  Words App的辨識都可以成功!

attachments/201504/6858672882.jpg attachments/201504/4552802710.jpg attachments/201504/8642268976.jpg


      這樣可以提供您參考,自己也下載Osmo Apps 來玩。另外,這次探索還有新收穫:除了以相片組合單字,我們也可以自製單字AR辨識的應用喔,請參考『Customize your Osmo Words!! 』影片



Osmo開箱玩想擴增實境新玩法!

      每週一晚上我去旁聽台科大侯惠澤教授(fb )的『遊戲式學習研究所課程』(可參考『歡樂之台灣科大迷你教育遊戲團隊(NTUST MEG)全國教師社群 』),目前進入分組設計自己的教學桌遊活動,我有幸與武林國小侯主任(fb )與得恩堡教育桌遊公司 的白先生(fb )同組,那天聊到擴增實境,白先生說它正巧有套Osmo 可以借我玩,今天下午就趁萬安演習時間來開箱!

      因為早已深究過與發想它的軟硬體概念延伸(請參考『免手持擴增實境測試 』),今天玩來上手確認,也從軟體應用中體會新的擴增實境玩法~每項介紹後加些自己的改造發想(cyc:)。

      首先請看官網的介紹影片

      硬體部份:底座的卡槽適用各種iPad或mini,使用前方鏡頭,透過帽套裡的鏡子折射捕捉實體桌面的操作(模前可以組合七巧板、拼單字卡,以及手繪應用)
cyc:只要注意重點在『免手持』、『視角改變』~底座利用紙板或大創塑膠板都可以改製,紅色帽套可以利用3D印表機製出,甚至單一折射或利用懶人眼鏡折射方式還可以持續探討新玩法。

attachments/201504/6185512655.jpg attachments/201504/1368048408.jpg

      目前有四種App可以玩:
◎七巧板
      參考平板裡的七巧板圖形,使用者自己拼接桌上的七巧板塊,每個一放好位置,平板裡的色塊也會立即回饋變成實心,帶全部拼完後過關,選擇下一格圖案繼續挑戰。由於反射的監看範為有限,因此若七巧板拼得太靠前面,App還會提醒你要移動一下。
cyc:若是平板圖案不出現小色塊圖形而只有外觀,挑戰度更高,應該可以由玩家設定(或者我還沒找到此功能....)。此外,若是拼出來的圖形有相關的實物相片、文字語音介紹,可以增加學習機會。

      七巧板是我在Aurasma裡想測試的其中一個項目~拼組過程與不同成品的呈現與互動設計,還會繼續研究。此外,目前我玩到的擴增實境App都是『無辨色』模式,我想到若是把七巧板仿製一份(或是拿別種七巧板來玩Osmo),說不定大家也可以玩這個App了。

◎拼單字卡
      利用圖庫相片出題,讓玩家拼組單字,有多種玩家模式(例如單、雙或多人),每個單字放到視野裡就會辨識到App 中,若有兩個相同字母的只要放一個就會出現兩次(例如門的door),答對後給予簡單回饋,再出題。

cyc:有些相片乍看還真不知道單字、或者不明白這題考問的意思(例如雪地風景)呢....。我想到若有出題系統連結在此,也不見得是看圖組單字,應該可以有很多創亦可玩,包括Appsgeyser也可以自製Quiz Apps,不見得都要拘泥於擴增實境功能。

attachments/201504/5333091437.jpg attachments/201504/2886652118.jpg


◎手繪圖稿
      利用系統提供圖案或者自己即時拍攝的相片,建立出底圖呈現於App畫面裡,玩家拿筆在紙上描繪,但因為可能變成看著螢幕來手繪於紙上,有時不好對準,我想若自己會畫圖的人,應該就直接在紙上塗鴉繪圖即可,整個繪圖過程最後能以影片方式重現,也可以選擇分享。

cyc:這種混搭螢幕與實體的手會、錄影方式我覺得有意思,但暫時還沒太多想法....唉!其實是自己真的不會畫圖啦!

◎Newton
      這個和之前玩過的Soundrop很像(請參考前文 ):可以自己畫線後決定自由落下的小球彈跳方向。但在Osmo這個Newton App裡,是『螢幕』上出現一些目標靶,你必須『實體』紙上畫線、對應到App裡產生反彈的線段來進行遊戲。
cyc:首先,我覺得還是Soundrop好玩,當然,Newton的創意很酷、即時捕捉、辨識的技術很棒,我想到直接拿小木棒而不是畫線的方式一定也很有意思!

attachments/201504/9393405610.jpg attachments/201504/3453470957.jpg

cyc:期許Osmo開放讓大家可以取用其核心辨識功能、或者我們自己利用現有工具來開發新的應用,像智慧積木、電路組合、桌遊拼圖、動態數據模擬科學實驗....等實虛整合應用。開箱,只是剛開始想(開想),繼續玩!

翻轉紙立方萬花筒

      看到『Paper Toys: Flextangles』折紙作品可以翻轉得像萬花筒感覺很酷,我把檔案(PDF下載 )描繪向量線條後,利用Cutok 切來玩。

attachments/201504/5626564865.jpg attachments/201504/2912120203.jpg attachments/201504/0290593914.jpg

      看網頁 的圖片一下子摸不透折疊方式,後來看到黏合處的黑點,試後才發現,只要將黑點對在一起黏起來就可以了,接著一段段形成像蛇腹般折曲,最後把頭尾接起來就完成了。您也可以參考影片 展示,後面有製作說明。這樣翻翻翻,很像那種伸指頭在裡面撐開的摺紙遊戲,也可以把每個三角形(共24個)的相對位置標記測試,讓孩子們來設計組合與變換的圖形或字詞應用。

attachments/201504/9170805207.jpg attachments/201504/0834388106.jpg



      我錄一段影片,展示作品與快速黏合的過程。另外,我也找到『Unbelievable paper toy』~無需黏合、也能完成這種萬花筒翻轉的折紙方式。有趣,邀您一齊玩喔!

Flextangles

翻轉紙立方萬花筒

Unbelievable paper toy

*這個也很酷!Moving cubes (no tape)

獨備課不如齊玩樂!

      今天,給孩子們另類體驗,大家一齊到兒童新樂園玩,回班上後,立即發數學考卷。

      我和孩子們一齊打造『兒童新樂園再畢旅』:把品美買的玩具在兒童節活動販售大約3000元,學務主任贊助國語日報稿費500元,孩子們營養午餐退一餐的錢先抵保險費與入場門票,最後自己再貼補一些就夠了,選在期中考後這天來玩!


attachments/201504/9524590375.jpg

      天公很捧場,涼爽不熱也無雨,遊客也不多,一個早上幾乎就能玩遍所有設施。我也到處逛逛、玩了幾項,回憶自己兒時到中山北路動物園與兒童樂園的光景,更早的回憶也有趣的是:我媽媽說當年她就是帶著三叔到那兒逛完的回家路上,我就誕生到地球上了,呵呵!

attachments/201504/0662610661.jpg attachments/201504/4827490443.jpg

      兒童新樂園雖不大,但設計很到位,以不同樓層來混搭配置遊樂設施、用餐地點與禮品販售,即便小角落也有體貼療癒風格,在這裡散步閒逛,不時聽來尖叫與歡笑聲,很有意思。

attachments/201504/1301126517.jpg attachments/201504/8020479507.jpg

attachments/201504/1136629538.jpg attachments/201504/2512624285.jpg


      回程也很特別:我們提早了幾分鐘上車,卻在開車不久下起大雨、快到校時雨又停了,我還讓大家找找希望看到彩虹呢!


attachments/201504/0645839096.jpg
      回到班上發考卷,普遍考得不理想,看出大家心情立即轉變….。我也提及:剛剛遊樂、也和同學交誼,再看這張考過的卷子,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不同事務,也看自己在各個遊戲場(包括玩線上遊戲)的『在行與否』,在行的自然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當然也有較佳表現,那麼,自己願意投入多少時間來讓『不在行』的領域(尤其是數學)愈加精熟?

      雖沒能加逛近在眼前的科教館,但很高興今天能深刻體會『獨備課不如與孩子們齊玩樂』,也要繼續陪伴每位孩子試試:各領域都有信心讓自己更在行!

attachments/201504/2694957485.jpg

回味在日旅行晨光

      每回出遊的前一晚總有著期待與擔心交織的心情,今晚也是,不過只怕明天天氣不好而已,既知擔心也是多餘,卻不易平緩這興奮期待感,想起早上在麥當勞看旅遊雜誌介紹『東京,晨光旅行』,我也來獻曝一番~近一年來在東京、京阪神自由行中的晨光時間,看風景回顧。

      先看去年暑假東京行:
      你知道嗎?東京巨蛋與摩天輪遊樂設施的距離(請看街景實況),比台北巨蛋和國父紀念館還近喔!
attachments/201504/0498244159.jpg

attachments/201504/9201813630.jpg

      五點多搭電車、散步到東京都『板橋區』科學教育館,還不到七點,呵呵~

attachments/201504/9450828862.jpg attachments/201504/2274768542.jpg


      好幾天早上都在上野附近散步

attachments/201504/7409607650.jpg attachments/201504/4459431227.jpg

attachments/201504/4402888633.jpg attachments/201504/9189140815.jpg

      還有東京巨蛋附近的水道歷史博物館

attachments/201504/8263995795.jpg attachments/201504/0083276290.jpg

      再來是寒假的京阪神之旅:
      大阪市立科學館
attachments/201504/9911047802.jpg

attachments/201504/1947247817.jpg
      甲子園歷史館與孩子們球賽

attachments/201504/4283500139.jpg attachments/201504/2283498288.jpg


      也是不到五點就出門搭電車往神戶港

attachments/201504/4978703594.jpg attachments/201504/2371621635.jpg

attachments/201504/6675914742.jpg

      不過,道頓堀還是夜景好看~

attachments/201504/6384673627.jpg attachments/201504/8460605038.jpg attachments/201504/5378235179.jpg

      明天去哪玩?呵呵,我和孩子們一齊打造的~『兒童新樂園再畢旅』:我把品美買的玩具在兒童節活動 販售大約3000元,學務主任贊助國語日報稿費 500元,孩子們營養午餐退一餐的錢先抵保險費與入場門票,最後自己再貼補一些就夠了,期中考後再玩一次!算算,全班出遊的費用,還不到自己常愛跑北高一趟亂玩、愛買的 花費呢!所以結論是:獨備課不如與孩子們齊玩樂!

後註:邊看電視評論,乾脆虛擬實地考察比對一下:東京巨蛋、台北巨蛋與我家旁的新莊運動公園,等比例尺的空照圖,東京巨蛋右上角那個小三角形就有摩天輪喔!

attachments/201504/6056787217.jpg attachments/201504/1716394116.jpg attachments/201504/6316505700.jpg

     

為何孩子落後?我們能做什麼?

      這學期博班的第一項作業,是閱讀Charles M. Reigeluth與Brian Beatty的Why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文章,有意思的體驗~最新的作業,正是自己一直醉心的志業哪!正值孩子們期中考前一週(再一次大考他們就畢業了!),寫來也更熱血自己。

      為何有些孩子學習落後?作者首先提出四項原因:
一、他們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繼而阻止或干擾他們的學習。
二、他們缺乏努力學習的動機。
三、他們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
四、他們缺乏有品質的教學來支持他們的學習。
      進而針對每種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加以描述,再進一步討論我們可以針對各種原因做些什麼。
◎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
    首先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未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我們將無法對他們的學習提供任何幫助。若孩子們到學校時挨餓、身體受虐或情緒受挫…,他們就無法學習。除非上述的需求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孩子仍會持續落後。
    二是學習動機,因為缺乏動機,學生即使缺少基礎知識與支持而無法學習,他們也不會在乎。雖然大多數孩子剛開始上學時都能興奮地學習,但隨著時間越長,這種興奮逐漸變淡,尤其是在遭遇失敗和尷尬時。這些缺乏動機的兒童,將無心努力學習,也成為落後的主因。
    三是學習的基礎,新的『知識』建立在既有知識之上,『技能』也常常建立在彼此能相通的簡單組成技能之間。此外,『理解』會以基模形式組織起來,成為相關的知識結構,同時,又能進一步促進新的理解產生。當前的教育往往迫使學習較慢的學生尚未精熟此單元時就將他們推進到新的主題,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缺口與將來的學習落後。
    第四個問題是學習的支持,即使是最積極和準備好的學習者,也會因為不充分的教學而使得學習變困難,我們目前的教育實踐並未提供每個學生各種以被證明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成功的學習支持。
◎解決方案與國內作法
    了解四個問題的存在與造成學習落後的關鍵後,作者引用各家學理與派典模型,整理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說明在學校能負擔的前提下,解決每個問題的建議行動,並利用科技來幫助實踐這些解決方案。以下整理各問題所引用的學理與解決建議,同時印證國內目前已進行的作法:
一、需求的滿足
      作者介紹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低層次需求必須先獲得滿足後,才會投入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我們必須提供孩子們足夠的食物、安全感與照護,也必須與家長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
      例如『新北市幸福保衛站』計畫,就是結合四大超商作為關懷據點,納入高風險家庭通報網絡,透過超商發現社區內需要幫助之高風險家庭兒少,及時通報,即時提供弱勢學生餐點、資源及服務,以保障其能安心求學及生長發育。
二、提昇學習動機
      作者介紹John Keller的ARCS動機理論模型,說明學校可以影響學生動機的四個面向:注意,相關性,自信和滿意度。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將學習規劃為問題或專題,並賦予學生相當的自主、擁有權。
      目前國內正興起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自造者(Maker)風潮,讓孩子們在協同合作與科技輔助的機會中,能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三、 確保穩固的學習基礎
      作者介紹Robert Gagné『學習的先決條件』,藉由階層式分析,可以整合簡單技能的學習以促成複雜技能的獲得;同時也介紹Bloom高層次思考能力,包括學習策略和後設認知能力。我們必須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並且規劃理想的課程序列。
      現今教育當局會對學生進行學力檢測與後續的補救教學措施,期能確保每位學生具備進入下一學習階段的基礎是穩固的;同時『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等教育方案與形式,也都是善用學習時間與同儕互動的設計來促成學生達到學習基礎的精熟。
四、有品質的教學支持
      作者介紹Caine and Caine的12項大腦相容學習原理,強調身體、大腦和心靈統合互動的重要性,有效的學習支持必須兼顧滿足學生情感需求、提昇其自我效能與提供高層次思考的意義探索機會。我們可以應用David Merrill的『教學第一原理』、使用差異化教學方法,並且參考Gardner『多元智慧』理論,為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提供適性的學習與展現機會。並且,一定要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
      隨著科技發展與普及,我們對於學習環境的規劃也趨向混成式、個別化的行動學習應用,善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大數據(Big Data)的學習分析機制,期待更能在理論的引導與教學中實踐:提供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學習支持與最適發展機會。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時間、人力與科技』的轉變運用,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孩子學習落後的問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速率,我們不應再要求全部的人用相同的學習時間學習相同數量的知識,要善用時間常數來做到每個人學習的最大化而非只是進行學習成就高下的篩檢。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需著眼於人才和科技根本性的變革。藉由客製化而非標準化的教學來幫助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和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必須改變~學生成為知識工作者,而教師成為管理者和教練;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或參與引人入勝的專案團隊。教師幫助學生變得更加自我導向學習。此外,若要老師捨棄知識分配與傳遞者的角色,進一步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識,至少必須發生兩種轉變:科技必須提供學生以獲取知識,同時有精心設計的教學,將差異化教學方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同儕(隊友)在學習過程中也扮演提供回饋和支持彼此的更重要角色。
      在結語中作者連用兩次『Keep in Mind』提醒我們教育問題的本質與科技的功能:教學理論能提供指引這樣的教育新派典,科技也將更有效地應用於學校,但我們仍須謹記那些科技能幫忙解決的問題之本質,並且提醒自己:科技僅是佔有問題解答中的一部分。
      就我自己閱讀本文來看,感動其巧妙地集大成:在四個面向裡分別提到需求、動機、學習條件、認知階層、大腦相容與多元智慧…..,這些都是在我部落格裡曾醉心探索的區塊,以下舉『大腦相容原則』為例,提醒自己在教學設計與專案實踐過程中,也應時刻謹記於心:
*善加建立學習環境
  1.學習因挑戰而提昇其效果。           
  2.情緒是統整學習的關鍵因素。
  3.學習同時牽涉聚焦與廣泛的知覺訊息。
*運用外顯及內蘊的記憶系統
  4.大腦同時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訊息。
  5.大腦內有一套空間記憶系統,及一套死背的記憶系統。
*協助學生有效處理輸入訊息
  6.大腦是一個平行處理器。   
  7.學習是一全面性的身體活動。
  8.每一個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
  9.當事件儲存於自然的空間記憶系統時,理解與記憶的情況最佳。
*促成意義的形成
  10.意義形成的作用乃是持續發展的。
  11.意義形成的作用經由統整的學習而產生。
  12.學習包含意識及無意識過程。

      此外,藉此機會整理自己曾寫在部落格中的文章,持續研究!
需求與目標 (Maslow)
ARCS動機 (John Keller)
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 (Robert Gagné)
認知階層 (Bloom)
大腦相容原則 (Caine and Caine)
教學設計理論模型 (David Merrill)
多元智慧 (Gardner)

精鍊磨粹每個行動時光!

      我的電子錶有振動功能,我常設定七分鐘倒數,在這段時間裡專注做某些事,或者閉眼小憩一下,也可能是放任壞情緒或胡思亂想一番,七分鐘到了,有勁的話就繼續進行工作,其他事情就讓七分鐘到達時,隨著手錶振動let it go。

      近日看楊鎮華教授(前資科司長)身體力行推動『行動磨課師 Mobile MOOCs(臉書社團 )』頗受感動與鼓舞,尤其今天看了教授說明『什麼是行動磨課師 』影片,讓我有了另類的短時間學習應用想法,野人獻曝與期許一番。

      之前我們將MOOCs取名『磨課師』真的很妙~想精鍊磨粹每個教學時光,都是為師者的企求與持續修為吧! 
      先談在小學課堂裡,將七分鐘當成一個段落,介紹與演練小而巧的學習目標剛剛好,可以設定五個七分鐘,之間一分鐘轉場,短時間可以讓孩子們保持積極、緊張感,也可以在個人、小組與全班討論的師生互動方式裡切換;加上使用科技與紙筆、手做、討論或分享發表等多種媒體之間,也許不見得一定切割成短時間的行動,但至少對一、兩節的運作,多了珍惜善用的時間感。

      孩子們其實有很多自由與空閒時間,除了大人們安排的課業與活動外,他們總有許多講不完的話題、聊不完的天、玩不累的遊戲時間,當然我不會想把這些時間統統塞滿,卻會希望他們也懂得這樣精鍊磨粹自己時間的秘訣:知曉投注於學習讓時間有積累性~學科、興趣、友誼、見地…都是如此,再加上若能與老師家長連成一氣、善用網路資源工具,相信還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槓桿效益。

      我也試想著:靜看臉書七分鐘裡的『活動紀錄』,有人按你讚、你看多人留言,或者與人即時通訊….。若是當我利用短暫時間參與和他人的對話(有主題或提問、回答,能與特定對象或隨機,甚至參與『快閃式聊天區』),這樣是否多了互動,可能會比觀看相等時間的學習資源理解或體會更多?不瞞您說,就像寫這篇的『靈感』,也是在小雨裡外出吃晚餐路上一閃而過後,邊走邊想再接著回家寫文,手錶大概振動六回。當然,更希望利用個別化學習平台能為師生規劃客製服務,依個人的學習需求與能力現況,配合作息與時間、行動模式,依時推播到每個學習者或社群夥伴眼前~按時服用,永保精進。我也建議:像以前利用k12數位學校網路進修,現在可以微學習、行動式地教師混成專業成長,利用數位徽章機制K12教師應用專文協助教師專業成長,進而轉化應用於教學中,應該不錯!

      我讀小學和附中時每天搭公車就有玩過:配合每個車站的站名、風景,可以夾帶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字、公式、課文段落等);現在因為要到國北上博班,也需要搭捷運或公車往返近三個小時,除了閉目養神,也希望利用每次拿起手機滑啊滑的時候,可以看一小段論文、想幾個重要概念,或著與網友即時小互動….,看來這個『行動磨課師 Mobile MOOCs 』,必定能讓我產出更多好行動!

標籤: moocs

三年前,三年後

      如果用『三年』~超過一千天來度量人生,看現在的自己,變化其實不大,但用來丈量眼前的孩子們,三年前,三年後,無論在身心、能力與視野各方面,卻一定有著可觀的差異!

      近日孩子們陸續收到一封信,那是輔導室三年前的兒童節活動之一『寫封信給三年後的自己』,主任在上週放假前寄出這些信,在班上我請孩子們帶來有11封(有些仍未收到),加上一個孩子當時未寄出也拿給我,還有一封很有意思:是班上孩子的哥哥,當時我教他們六年級自然,今年國三了。本來哥哥不想給妹妹看信,但我跟妹妹說:就說是自然老師想看,而且會再讓妹妹班上再寫一次信給三年後的自己,隔天,哥哥的信就拿來了(當然,妹妹也看過了),呵呵!

attachments/201504/4376198020.jpg

      昨天發下兩張稿紙,題目就是『三年前,三年後』,可以自由發揮:談談這次收到信的感想、笑看與同學交換看信、再認真地看現在,想三年後如何如何….。我也提些建議:三年級時,想比較多有關成績、期待長大、勉勵自己聽話,現在可能有更多興趣、交友、對未來的期許與擔憂,甚至想著社會與世界…..。巧的是:昨天也是他們在小學階段最後一次測量身高、體重與視力,下一回再見,一定長得更高更美更帥了!

attachments/201504/0086491757.jpg attachments/201504/2902764359.jpg


      照這樣的推算,我翻找自己的數位相片檔案,正好有他們三年級運動會時進場相片,往前還有再一次是他們幼稚園時(拍得很少),最多都是502、602的相片了。配合這次的信,週一收作業時再一起來看他們三年級時的樣子,一定很有意思!像這張,我一眼就認出有四位班上孩子在裡頭呢!

 attachments/201504/3362508952.jpg

      謝謝輔導室讓我們體驗這樣的奇妙回憶,當然,也開始盤算三年後用何種方式送回這份作文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