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360 EVO拍攝筆記
作者: 日期:2019-06-30 15:40
趁著兩次假日在基隆海科館、親子天下Club以及台中科博館,利用Insta360 EVO拍攝,主要以180 3D模式拍攝,本篇分享相片影片,整理一些心得筆記。
整體而言,相機對於現場光源的曝光效果表現不錯,尤其影片的品質超乎我的預期(原本我有Theta S與Insta360 Air) ,首先分享拍攝作品:
180的相片在此都變成自動接成兩份填滿360,所以一直滑動都沒問題,但此時無法切換為180 VR 3D模式檢視,只能下再到本機端,利用Insta360Player App才能看到3D效果。
我另外拍攝親子天下Club沙發區,同時有180 與360 相片。
在Insta360 Studio 2019軟體轉檔匯出的影片,直接上傳到兩個網站,就直接可看到陀螺儀環景效果,其中YouTube還可以切換成VR 180模式,可看到3D效果(須戴上Cardboard)。
關於相機:
1.想切換180、360拍攝,只需扣鎖與解開,方便好用,而拍攝360仍需延時幾秒拍攝,需要腳架。
2.想拍相片或影片,也是一鍵切換,錄影時可以看得到閃爍,但拍照只能依賴聲音(有時延遲幾秒才拍成,若現在吵雜沒聽到聲音,我會多拍一張求心安)
3.原本我只買32G記憶卡,利用學校舞展彩排時測試錄影,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相機電力足夠(也可以連接電池),記憶卡倒先拍滿了,呵呵!不過,手機與相機全程連線監看,兩者都不至於發燙。
4.影片的原始檔,五分鐘就超過1G,從手機戴Cardboard來看,播放還是流暢,倒是轉檔為mp4的格式,若選最高品質時,就超過5G容量了,這次的分享我先選較小格式。
關於拍攝:
5.以往拍攝360,大多是站在場地正中間,而現在拍180,則可以站各角落,或者在正中心點拍兩張。有時空間太大,站在中間拍攝,周圍的內容就顯得很小,而現在可以站到被攝主題前就近拍攝。
6.相片的3D效果,在相機與被攝物體的相關距離,整個視野內的各物體位置、深度,都會產生不同效果。
7.這次設想比較多的是影片的3D效果:被攝物體本身的動靜態,我操作鏡頭左右轉動、走動,都會產生不同效果。這次影片大概有這些方式:
◎科博館恐龍廳:定點拍攝恐龍表演
◎水舞夜景:低角度定點拍攝水流與字幕
◎親子天下Club:鏡頭前進、轉彎
◎海科館海洋科學廳:鏡頭轉彎、前進
◎科博館自然學友之家:近拍、平移與運鏡
◎科博館水車:繞展品移動鏡頭錄影:
我也拍攝一小段孩子們搶籃球的錄影畫面,每個孩子看了都驚呼神奇呢(10秒應該還來不及感到頭暈吧,哈哈!),開心繼續好好拍玩!
以下是手機與180拍攝的截圖比較,以及在Google 相簿的縮圖貌:
為何我想再買Insta360 EVO?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6-23 12:00
這篇的想法,是寫在決定要買Insta360 EVo之前的認真自問答,對讀者您而言,若有任何考量,只需謹記精典銘言:「先買先享受,早買別後悔」。
初見EVO,是姚述勤老師在4月30日台中研習的分享相片,當時我想起自己也有3D攝影機、以及360相機多台,雖然EVO這樣展開與摺疊就能一機兩用的創意設計很酷,但折疊後的方塊很厚,我直覺認為要合成360相片時,效果可能不佳.....。同時,看阿剛老師分享的「買它來拍3D小電影?Insta360 EVO【值不值得買第324期】」評測效果也沒給好臉色,不過,看外型、聽別人說,還是需要親身體驗後再定論比較真實。
上週日在臺北市創新智慧教育展(WISE+) 遇到阿寶(蔡寶德老師),除了展現他們公司的產品服務(容後再敘),也現場擺著一台EVO讓大家實測(FB),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拿、拍、看效果後,大概就下了決定(單)。當天回家在公車上,就大致寫下了本文接續的幾點回顧與思考,也是自己難得在還沒親手開箱情況下,就有這麼深入的探索了解。
還記得我當時跑東京買THETA S,是看到360影片在播放時還可以自由轉動視角來瀏覽,就立刻決定買了。而這次,則是在拍了三年多360相片、影片與教學應用想像、實踐的舊經驗上,迅速重新思考與創新玩想後所作的決定。以下幾點關鍵分享:
針對3D:
1.原有的3D攝影機可拍攝視角很窄,從2D拍攝到切換3D模式時,視野變得比一般標準鏡頭視野還窄,我當時也沒多想,只以為應該就是這樣。但這次,EVO可以表現180視角的3D拍、錄,也幾乎就是人眼平常不轉動脖子時向前、動眼的可視範圍都涵蓋在內了。
2.3D效果呢?目前以Cardboard來檢視,靜態相片的深度感,以及動態影片的3D立體效果,各人覺得表現細果不錯。
針對VR:
3.之前我有LG360,可以拍攝180度的VR相片,當時沒特別愛用。這次看到180 3D VR效果,仔細想了想:若以Cardboard來檢視時,是否180度的視野即已足夠?觀賞者無需360度轉動一整圈,而只需專注於嚴前視野即可?這是我說服自己的原因之一;再則,人類後腦袋沒長眼睛,平時大致都向前看或左顧右盼即可,180應該夠了。
4.關於Cardboard的使用,我並不是很喜歡給小學生看Cardboard,但日後若為了3D立體效果呈現,可能會必須用上。當然,使用平版、瀏覽器仍都可以看到2D效果,不然就是期待未來的3D裸視顯示應用普及了。
針對拍攝:
5.很單純得趕快買的理由....暑假又可以大拍特拍了!
6.原本拍攝360,攝影師是否入鏡?是必須認真考量與準備的,而現在180拍攝,就不必擔心攝影師躲不起來,而以往幾乎是放頭頂上拍,現在的第一人稱視角,也可以模擬成小孩、機器人或行車記錄運鏡,還可以仰望天空或俯看地面的任意角度拍攝。
7.再檢視一輪以往玩的AR、VR後製、互動製作工具,以及即將玩到的像AR2VR整合工具,開始有一種「把自己的教學創意,在拍攝當下就整體設計與實現」的心流鋪陳。
說到這兒,是否您同意我「還沒買都先想成這般,怎麼會後悔呢」?哈哈!而且,要求自己先寫好這篇,才能認真開箱喔!
資訊課程計畫與編程、AI機器人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6-19 22:40
108課綱即將登場,正在寫小四、小六資訊課程計畫的我靈機一動:是否看看七年級課本的規劃,據以想像一年後我的孩子們如何上課呢?這應該是個好的發想設計課程方式吧!
感謝姚述勤老師與南一業務夥伴協助,讓我有四家版本可以交互檢視,還有啟中老師(北縣教網的老同事)耶!七年級上學期資訊科技課本中,關於程式設計、演算法的介紹,都以Scratch來做介紹,且都先談軟體或網站實作,並未結合硬體應用。但,我隱約感覺:從多年來看全國貓咪盃Scratch比賽(官網)的見學經驗裡想到~是否小學所教的Scratch、結合硬體的表現,已超過了這樣的內容深度與應用呢?當然,我也準備找學區國中(五股國中)的資訊老師朋友交流請益,看他們今年學校如何進行,而明年我們的孩子也持續推進學習。
此外,在四年級和六年級課程中,我也各規劃5到6週的編程、AI機器人課程,希望讓孩子們來好好體驗操控機器人得多樣方式,以及各種不同的人、機器人共舞的學習新機會。
四年級 認識與操作「簡易編程機器人」
1.能認識「簡易編程機器人」功能與表現,並學會其使用與操作方式。
2.能應用「簡易編程機器人」卡片或APP,進行簡單編程。
六年級 人工智慧機器人初階
1.認識人工智慧機器人
2.體驗人工智慧與應用
3.學會用Scratch式積木編程控制機器人
正巧今天看華碩「暫緩機器人開案 團隊轉投AIoT研發」的新聞, 本來上午寫裁撤時,看著學校裡的Zenbo,總感覺有些落寞....,但現在看到文章描述也有微調,加上晚上11點又有一篇「Zenbo 再見為誤傳?華碩澄清機器人部門無裁撤規劃」,還好還好,為Zenbo開心!
「Google AI Experiments」分類整理(Coggle版)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6-16 07:18
撰寫「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的考量,是驚艷於「Google AI Experiments」如此豐富的資源和創意的AI應用,卻可惜絕大多數以英文呈現,相較於微軟Azure的AI + 機器學習服務,各種認知服務的介紹都有完整的中文網頁(雖有示例,但可惜體驗試玩的機會少)。
同時,「Google AI Experiments」網站呈現三十多種AI應用(持續增加),主要是以發表時間順序呈現,愈新的出現在愈上頭,雖有簡單分類,使用時仍會面臨各類型AI應用混搭著出現的狀況。
針對上述英文網頁、缺少分類,可能在教學與推廣上帶來挑戰,所以我寫書時先加以分類,再試著以同類型AI應用中,提供循序漸進體驗的安排,甚至在每個應用間做一段串接描繪,主要也是自己體驗後的感受。
以下利用Coggle來整理「Google AI Experiments」各項應用的連結,也是先加以分類、漸進呈現處理,提供您點選各連結後體驗玩想。
再順變建立一個短網址:gg.gg/gaiexp
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6-15 12:58
十多年來從「換裝個Google大腦吧!」到以「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 2016」七個角色玩Google,我一直這樣認為:若有機會寫書的話,一定要介紹與Google有關的教學應用!巧合的是,在達成這個願望時,科技的進展已經來到了AI時代。野人獻曝,以下是近十個月來耕耘而成的「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的自序,請多指教喔! Google AI Experiments官網
你聽過有人說「人工智慧將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對於這樣的說法,你有什麼反應呢?是不是想進一步多加了解人工智慧是否真的這麼厲害?身為對科技發展感興趣的老師,我當然也期待人工智慧的能力愈加發展,不過,對上述的說法倒是持保留質疑的態度,畢竟這些不是一蹴可幾的。在探索相關的書籍網站以及工具之後,我找到Google AI實驗這個網站,覺得很可以適合介紹給各位。
「可是,我不會電腦寫程式,也不懂數學複雜的模型,我可以學習人工智慧嗎?」 沒關係,我也不大會。不過,我們可以先探索Google AI實驗,這些應用能讓你直接體驗各種AI功能,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各位可以用有趣的角度來體驗、認識AI,再進一步發想創新應用。
或許相對於看各行各業導入AI的案例,這本書稍嫌簡單。不過可以看到的是:Google公司推動AI的努力,分享開源工具,以及所產生的創意應用,相信這樣對各個產業應用AI的功能與服務,可以延伸進一步多加瞭解,有助於找到更合適的AI工具跟平台。
若是家長,建議先自己試玩之後,再與孩子一起玩。若你也同樣是老師,可以用來設計體驗活動,結合不同的課程,激發孩子體驗之後的討論及應用的想像 。
本書的組織結構如下:首先帶領大家認識人工智慧,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接著從影像辨識、聲音、音樂、文字、語言,以及其他創意等各方面加以探討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最後提出對於我們與人工智慧未來共同發展的展望。
期盼這本書能讓大家對人工智慧建立基本認識,瞭解它目前的發展,並具備對於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對世界造成的改變給予正面的期待。也希望孩子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從你可能的需求,思考解決的問題出發,未來的工具一定會更簡單、功能強大,我們必定能一起參與和人工智慧共處的時光。
感謝台科大夥伴的提醒,也經由編輯努力協助,在這次原本規劃單純體驗之外,再增加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的介紹。當然這也是集合各家的說法,做精簡的整理,若有謬誤尚請指正!
模擬實驗:PhET「電路組裝套件:直流電」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6-03 18:37
在PhET網站有個「電路組裝套件:直流電」,可以讓四年級孩子們在自然課搭配動手實驗前後,自行設計電路組裝與模擬結果。
點選實驗室進入,從左側拉出電池、電燈泡與電線,將各個接頭連接起來,每個物件可以旋轉擺放好位置,也可以解開連結或刪除,我先利用對比呈現的方式,呈現電池串聯後燈泡的亮度差別。
將畫面縮小一些(左下角的+、-),可以一起呈現電燈、電池並聯串聯總共的五種組合。
針對電池可以改變電壓、燈泡或電阻可以設定電阻,想刪除、改接物件也都很方便喔!
另外,左列工具下拉還貼心提供開關,或是導電測試物件喔,哈哈!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