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寫、屏中觀~ViewSonic WoodPad 竹製繪圖板開玩!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30 16:44
幾個月前看到直播影片中,唐宇新老師拿著筆在紙上畫,同時出現在螢幕裡的數位手寫板「ViewSonic WoodPad 竹製繪圖板」,有點心動,上週終於下單買來玩,第一次先寫一元二次方程式的公式解,看到效果非常開心。
下午卯起來測試:發現使用雙螢幕(等於是3840*1080)在7吋竹板上的定位很有挑戰(小動一下就飛飄好遠),另外就是我想真正做到能夠在紙本解題,螢幕上看到的數位影像也是相同。後來我先切為單螢幕,把紙本題目對應到螢幕上,利用Myviewboard桌機版即時縮放圖片後鎖定,還算方便。
我想把過程錄影下來,原本想利用OBS雙視窗(螢幕+實物投影機)錄製,後來想到上次「智慧教學造境Play~境中境玩AR、MR 」方式,這次先用手機在身邊側錄螢幕跟在竹板上手寫的樣子,結果還不錯,但解題解說小失誤,真是尷尬,日後多準備幾張解題紙才是,哈哈!
「測試影片 」
POC(Proof Of Concept)成功了,再好好發想開玩~
晚餐後再玩,利用描圖紙畫圖,感覺呈現在電腦螢幕的長寬比例不是原本樣子,還要繼續研究。
試想「純iPad」的教、學事件精彩!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9 10:44
前天見學高雄「快易通」營運中心(英明國中)iPad教師培訓,驚喜巧遇Sango主講,在他介紹的過程中,有兩點體會發想。
首先是iPad不僅有海量APP任選之外,更重要的,如常用的教學需求,如製作簡報,iPad的可選用工具相對更為彈性:Keynote、Google簡報、PowerPoint。這樣對於創造教學多樣性而言,具備開放與相對優勢。
第二點,台灣當前資訊融入教學現場,凡是提供學生端載具參與學習互動,iPad佔很大部分。
這讓我想想,以「蓋聶(R.M.Gagne)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見文末)全貌來看,很單純的就是在教室場域裡師生組成、人際、人機與現場環境加上網路雲端的組合,就是以「純iPad」(借用Sango拍攝的相片 )來進行教學,是否該盡早讓具備或借用設備的學校裡的每位老師,都能知曉、熟用iPad?(自己的答題想望: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研究)。
準備:
1、有資訊充電車方便推送到每一個教學場域,車上自備無線AP更佳,每台iPad開機即可連結網路。
2、學校利用MDM派送安裝App ,也設定好「課堂」APP ,這次在高雄看到,連學生的「課業」 也安裝好了呢!
3、原來教室裡面既有投影機或大屏,具備軟體或硬體式的無線投影功能。
教學:
1、可以先從老師手上一台iPad開始。一方面老師展現教學解說、網站或影片,也可走動即時拍攝教學實物、學生作品、示範實作歷程,可即時加註說明、紀錄。在熟用iPad基本功能、示範操作後,設計未來發放學生端載具的教學主題與活動。
2、學生的自主探索、協作活動、作品創作、分享展現。
2.1、多人小組一台,這裡需要老師的班級經營與常規引導,從中也發現不同孩子的偏好、表現與平板使用經驗。可以適時安排輪流或指派小組長方式,也為之後一生一平板教學活動鋪設穩定的常軌。
2.2、每個孩子一台平板,老師先想好如何發放、收回平板,以及在實體教材、活動與平板應用的流暢轉換,並且讓孩子們知曉與遵循。
2.3、若有登入相關平台帳密,拍攝個人作品資料,對於「公共載具」、「個人專屬」的認知習慣,需要持續提醒、養成習慣,也有賴維護端費心協助。
從行政端來看,先以老師一平板、小組一平板,也是當前仍未一生一平板、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方案未成熟的權宜考量。
3、依教學進度進行的活動,大多是老師依需要提供學生平板操作時間。漸進地學生可能有自由探索、小組合作任務的PBL活動。從瀏覽器開始探索、資料閱讀引用,加上畫註、錄影錄音,都是基本要讓孩子們熟用的。再結合AirDrop 分享檔案、老師可以派送學習資源,或者學生間分享作品。
老師也一定要活用「課堂」APP :在班級中的任何 iPad 上,啟動特定的 app、網站或教科書頁面、讓教師與學生共享文件,或是使用 Apple TV 在電視螢幕、顯示器或投影機上分享學生作品。還可以查看學生正在使用哪些 app、將學生的裝置轉為靜音。
這樣的基本樣貌,是「純ipad」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教室風景。結合下列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的聯想,在一節一節推進的教學時光中,連結老師與學生們的所有腦袋,從大腦認知的事件描述,再衍生『教學模式、策略、環境規劃與活動設計』,相信老師可以發揮更多專業經營與教學!漸進地,再為不同教學主題、場域,結合適用的App,添加教學精采更是可期。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 ||
描述 | 階段 | 功能 |
準備學習 | 1.注意 | 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
| 2.期望 | 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
| 3.檢索至運作記憶 | 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
獲得與表現 |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 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記憶)中 |
| 5.語意的編碼 | 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
| 6.檢索與反應 | 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並發動反應 |
| 7.增強 | 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
學習的遷移 | 8.檢索線索 | 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
| 9.類化 | 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 ||
描述 | 學習階段 | 教學事件 |
準備學習 | 1.注意 | 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起學生之注意 |
| 2.期望 | 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
| 3.檢索至運作記憶 | 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
獲得與表現 |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 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
| 5.語意的編碼 | 提供學習輔導 |
| 6.檢索與反應 | 誘發實作表現 |
| 7.增強 | 提供回饋 |
檢索與遷移 | 8.檢索線索 | 評鑑實作表現 |
| 9.類化 | 增進遷移 |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四)教師持續實施行動學習的關鍵因素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7 17:02
前瞻計畫提出教學三層次演進,其中創新教學:讓教學活動不再只限於教師傳遞給學習者,也能擴及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人際的多向互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經由探索、實驗與實作,與人溝通合作,進一步分享發表,獲得統整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這樣的創新教學樣貌,正有賴教師有效善用行動學習特性,進行全方位學習設計,同時,也要思考於校本現場脈絡下,如何能善用數位槓桿:科技功能效益(Digital)與人際集智聚力(Many),經營常效永續的教學職涯。
新冠疫情以來,教學現場師生除了每天量測體溫,演練停課不停學的網路混成教學模擬,大家對網路教學平台、行動載具應用,相信都達到新一波的使用習慣與素養提升。以新北市前瞻計畫為例,2020年9月開始,全新北市近3百校,全面導入智慧學習教室(以行動學習與教學環境整合為基礎),每所學校皆配備之少一間提供全班一生一平板上課的智慧教室,這鼓舞老師願意投入心力研究與行動。
此外,從教育部與大學、各組織企業公私協力之下,可運用的網路資源、工具與平台豐富多樣,同時,教師們自發參與的社群、專業研習也蓬勃發展,吾人樂見這樣的境況,帶給現場的教師在經營行動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左右逢源,力求豐盛精彩。
針對教師如何將行動學習應用到課程與教學的策略,從設備普及與數量需求而言,建議依三階段推進:教師先使用一台行動載具上課,進一步到小組平板、各生平板。老師能先活用行動載具展示學習APP、投影學生作品與網路資源後,引導學生們小組合作,分工善用平板完成任務,這時也要適當準備學習情境的規劃,利用QRCode、AR、VR、物聯網和機器人等科技,為行動學習展現更多樣態。最後,再提供每位學生各有行動載具的機會,必須學校無線網路穩定、教師個人做好準備,才好提供每位學習者自行探索,進一步創作、分享與發表。
這樣的推進,還要考慮整體學校運作的實況。在現實中仍未能滿足所有班級每個學生有行動載具之時,所有老師都能先行展示,挑選合適的APP應用於教學中,示範給學生認識行動學習的美好,引導若能於家中、非上課時間也自行探索,或許也促成未來實施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方案的可行性。
接著,也期許在學校的領域研究會、學年夥伴之間建立學習性組織,在自身學校專有的特色圖書館、社區條件下,讓學生、家長甚至社區志工能共襄盛舉,一起建立結合學習進度的主題活動、情境佈置,就能延伸行動學習從教室課堂到全校各處、家庭社區的機會。
當然,以網路串聯全世界的理想也變得簡單可及。依據學生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利用行動學習提供自主探索機會,建立自信、提升動機,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我們可以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規劃「主題式探究(PBL)」活動,無論是社區踏查或者虛擬旅遊(Virtual Field Trip),師生遠距互訪、請教專家,考師可以藉著行動學習之便,設計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配合上述三階段,規畫個人或小組、全班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三)如何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7 16:43
三、行動學習的特色為可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一般而言,混成式學習環境整合行動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特性,在真實和虛擬環境(室內和室外)中進行教學活動,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成為重要的議題。請針對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的文獻分析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分析。
我從行動學習特色與ASSURE教學設計模式兩面向切入:
◎行動學習特色
現有教學現場的教室、師生組合,在巨觀層級下變化不大,但因行動載具的置入與行動學習活動開展,在具體微觀的實施層面,實已轉變為「實體與虛擬無縫接軌」、「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交融」、「教學時間與師生任務翻轉」的混成學習環境樣貌。
這樣的混成學習環境,在物理時間與環境的制約下,仍是有序組織而成,但也充滿開放彈性、個別自主的學習機會。如何經營這樣的教學情境變革,經營更好的教學 成效,實有賴教師依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學習成效分析,持續省思精進。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即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據此再以SURE(確保!)深入探討。由於行動學習的載具特性,促成新的媒體運用、方法多樣,教師須慎選規劃,提供在教學當下或學生自主學習、同儕合作之際,皆能善用行動載具功能與學習機會。同時,也藉學習平台、環境或穿戴感知科技應用,於學習當下即能偵知、紀錄學習歷程,進一步積累數據,以進行分析並描繪學習進展圖像。這樣全方位的學習設計,促成行動學習運行流暢與彈性開放,而藉由學習分析機制,又能兼容學生自主學習或同儕互動的整體樣貌,以提供教師作為教學決策研擬,支持個別、差異化學習輔助依據。
上述行動學習特色,也可供教師或教育權責機構思考,進行數位躍升:各特色皆能提供我們對學習設計從「事前準備」到「全程調控」的機會與操弄能量,而學習分析也從教學前的學習者分析到提供即學即評、精準促學之服務。換言之,整體從雲端學習系統、教學現場情境的實虛整合,再到個別或行動載具使用,串連起在行動學習中師生交心,科技融通的學習設計與分析一體化面貌。
此外,教師除了自身與學校同事共備,在台灣,全國中小學現場,仍多以特定出版商之課本為上課之基礎媒介。除了原有教科書商提供的教案設計、多媒體資源、評量工具之外,若能由中央或地方教育局各領域輔導團專業夥伴協力,加上資科司、教網中心技術團隊,共同設計服務行動學習、智慧教學之數位平台常軌,讓教師們能從設計之初,即活用總體數位共備的能量,為自己的教學經營提供更完整的學習機會,同時,整體的學習成效分析,也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為所有的學子提供個別化與參照式的學習進程檢視,進而提供相關教學決策改進和學習輔助規劃。
再認真開探「AI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應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5 10:58
幾周前逛科博館,對於這樣「智慧博物館」的圖像,想起自己「免交作業卻依然好奇」的探索。
翻看半年前寫的「博物館與AI機器人初探」,現在也更可落實才是。
隨著科技進展,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服務與應用愈見普及。博物館隨著時代的演進改變,不僅善用當前普及的科技應用,如行動載具,更要結合物聯網、AR、VR等新興科技,尤其5G時代到來,網路資訊的傳輸的營造新情境的能力,可稍彌補因為時空差距的現實, 而提供更逼真、且隨個人需求的精準服務應用。此時,機器人,在人與科技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梁,從協作到完全替代人類的光譜帶上,善用機器人的AI物聯網功能,可以提供貼心擬人的服務,也拉近遠距與現場之間的距離。搭配行動載具普及,數位資源方便取用、APP功能豐富,都可加值於博物館學習現場、線上與行動化應用。
我先探找世界各地博物館應用機器人之案例,從歐、美、澳各洲都有,機器人於博物館的應用方式多元,不僅觸及到館參訪遊客提供更多的互動參與,也可以運用網路方式,觸及未能到館的群眾。以下分享紐約時報三篇不同時間報導有關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新聞。
※Let a Robot Be Your Museum Tour Guide March 14, 201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ke a Robot, Enhances Museum Experiences Oct. 25, 2018
※You Can’t Visit the Museum. But Your Robot Can April 15, 2020
之前提過「AQAA」構想,雖然是從教學應用AI機器人的角度出發,但應該也能從各博物館的使命任務,服務型態與機會出發,思考機器人的登場方式、時機與互動應用,可以增添多少博物館利用效益?同時,館方投注的人力、經費,以及原來的運作方式,是否也面臨必需的調整因應?
我會繼續從上述報導,以及其他資訊接續整理,尤其從報導裡面提到的館方做了什麼?他們的考慮為何?以及館長或承辦人如何描述他們見到的觀眾反應,再帶給他們的回饋是什麼?
試講「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5 08:58
去年參加「台灣教育科技展」分享「STEAM與AIR的距離」,第一次措手不及~對於現場環境聲音的豐富熱鬧,影響了自認為的準備度與臨場表現。
現在,準備「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的下週分享(ViewSonic 創新教室介紹)前,想到六年半前準備去馬來西亞分享,自己玩過一次「赴馬前師啼」,所以先試著錄講一次,也抓出向度考量後再做微調,或許,下週正式分享,還可以獲得許願、增添彩蛋呢!
利用桌機版Myviewboard匯入PPT後,微調些版面就開啟錄影講解。
試講「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影片連結,請指教喔!
智慧教學造境Play~境中境玩AR、MR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4 22:02
在多年來對於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應用於教學的探索後,慢慢凝聚「在環境中創造學習體驗機會」的想法,有了這樣「智慧教學造境Play」的概念。同時,針對不同APP在平板展現所看到的效果,如何更流暢地在教學或研習分享時,探討一些後設的思考跟教學發想之引導,有了這次境中境拍攝AR、MR的構想。
針對三種APP錄製影片與解說,我利用大屏呈現平板,再以手機拍攝我的行動解說,也補充iPad螢幕截圖、錄影的快捷鍵喔!
※Mergecube (操作影片)
針對方塊大小不同操弄效果差異,以及呈現在視覺,與周邊實體的人、境再有新的組合。
MAKAR百秒製作圖片辨識播放影片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6 16:40
心血來潮做一個物聯網研究的測試影片,利用MAKAR製作一個AR,把影片疊合在相片上。
錄製解說影片(利用Myviewboard 桌機版軟體)後才發現用了98秒,哈哈!
請看「實作影片」,這是辨識圖:
您可以安裝MAKAR App,也可以利用WebAR:行動載具瀏覽器「點選連結」或是掃描下方QRCode,然後用另一台載具或電腦螢幕看辨識圖喔!
補充建議:製作AR時,我是不建議「把影片疊合在相片上」的,因為你必須在看影片時間中,對準辨識圖,否則影片會因為AR辨識的動態而「飄來飄去」,想看影片我還是推薦利用YouTube連結喔!不過,WebAR的應用,目前只能使用上傳的MP4影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