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那VR又是什麼?

      整理「在Meta元宇宙遇見MAKAR,創造屬於你的AR/VR實境體驗! 」:那VR又是什麼?(2130)。

      我們期待:可不可以不是看到現在這裡的所有一切,而是看到任何一個世界遠端?
      而遠端的部分,我們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在錄音室裡面,可是我想要去東京上野的博物館。但這時候我沒辦法到現場,可是只要有人在上野的東京博物館或者是科學館那邊拍了360相片,進一步製作導覽活動,那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台灣現場,利用360沉浸的環境體驗,就好像我就在上野那裡。這是一種實境再現,就是真實世界有這個地方,但我們此時此刻到不了。
第二種VR,我們稱為 Virtual World,就是完全打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在裡面你可能是個遊客,你可能是一個主導者,那個世界就是完全跟你現在生活的真實空間之間是完全分開的,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放在Virtual Readily 裡介紹。
      常說VR是觀落陰,這是因為大家看到很多畫面:很多人集體帶著虛擬頭盔,很像我們在民俗中看到有人用紅布條把眼睛包起來,我們說他在觀落陰嗎?
這真的就有一種體驗的相對感覺:人坐在現場沒有錯,但他眼睛裡面所看到、身體所感覺到的虛擬環境,包括裡面可能提供聲音,或者是週邊再增加風聲、水滴,讓你真的感覺你就是在飛行,或者是你真的是在火車上的旅遊。
      雖然講成觀落陰的感覺,大家覺得心裡毛毛的,但就是很忠實地描述那種「我人在這裡,可是我的心跟我的身體,是在另外一個世界中遊走」。

應用在教學
      我從虛擬實境的探索學習,先帶著360相機,想把台灣的博物館都拍完,我把這些照片做成在虛擬實境中,讓我的學生在教室中,或者其他的老師都能夠去活用。他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博物館展覽,甚至我們可以在裡頭增加語音導覽、互動。
      因為我原來任教的學生對象是小學生,我們要把一個小小的發亮的螢幕,靠近這個小學生的眼睛前面可能不到3公分的距離,坦白說我對一開始對這種無論是用手機放進Cardboard或者是帶著頭盔,對小學生能夠整班一起這樣體驗VR的需求,需求並不是太高。
      但反而希望期待孩子們如果能懂得利用360相片中做出虛擬世界,自己打造像孩子們很流行玩Minecraft,可以打造出他們的虛擬世界,只要利用電腦或平板,都能夠自己創作作品。
我對於頭盔的使用跟需求,大概僅止於於是體驗,因為對於學生來說,他們真的還是有沉浸感的感受的話,其實對於他們想要用虛擬實境的環境跟工具來說故事,或者是策展,甚至創造一個虛擬旅遊,可能帶著他的爺爺奶奶去體驗不同的我們所謂的平行時空與虛擬世界

標籤: VR 360

QR、AR、MR介紹

      整理「在Meta元宇宙遇見MAKAR,創造屬於你的AR/VR實境體驗! 」:QR、AR、MR介紹(前14分鐘)。

      一開始我對於AR、VR、MR的學習跟探索,其實是從我們有了行動載具之後,感覺是你拿在手上的手機或者是平板的螢幕,可是這時候,你的視線跟視野卻相對被侷限在這個小螢幕當中。
如果說有可能,這些能夠跟我們們的現實生活環境結合,甚至學生課本上的圖片,我能不能從螢幕上去增加一些補充資訊?這就是我從探索擴增實境AR的開始。慢慢的後來又陸續發展出無論是VR或者MR,甚至現在所提的元宇宙,我覺得我還是希望從我們的原來生活周遭,慢慢地接觸這些行動載具甚至不同的穿戴跟頭盔裝置之後,還是一樣,為了原來真實生活,希望可以更充實豐富,而且,我也更貪心地期待他們能增加一些不同的學習體驗。
      大家最近從疫情以來的實名制都有印象,就是看到一個黑色小方塊,裡面有很多點點,這個QR Code,我們叫做Quick response,快速反應。

      我提到QRCode與AR的差別,AR就是Augmented Reality,是在真實環境中有擴增東西的一個表現。我把QR Code拿來跟AR比較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遠遠的看到一個QR Code,我們知道就是得拿手機、行動載具出來掃描,接著會跟我產生簡單的互動。可是呢,如果今天是一張照片或者是一個海報、學生課本圖、甚至孩子自己畫的。如果我們經由工具編輯、製作之後,原來這一張紙或者是圖案,原本就傳遞了一個訊息,可是你沒有感覺他有任何的科技味道。
      當然,製作者或者我們設計給體驗者知道說,我拿著適當的載具跟App來掃描這張圖,會冒出另外新的資訊,甚至可以進一步的互動。我就覺得他可以從我們習慣看到QR Code,藉民俗說法來比喻,QRcode就是鬼畫符,因為我們人的眼睛看不懂,可是給機器鏡頭讀。
      擴增實境,明明眼前有一個訊息,螢幕上又跳出另外的訊息。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叫做陰陽眼。某種程度都是對於我們視覺感官,甚至進一步到聽覺、甚至味覺、皮膚體感,都多多少少增加了讓我們原來在一個實境中所受現場、現地的限制之外,去增加的不同感覺。但重點還是當事人的大腦,自己真的感覺到好像發生了這些新的體驗。
地點感知式AR:
      大概如果我們生活中前一陣子很流行的就是Pokemon,寶可夢,大家在路上抓寶,大家如果有印像有一位阿伯他騎著腳踏車,前面就是一排好多台手機,這是一個用地點感知的方式的擴增實境,是我走到某個地區,能夠出現一些特殊的怪獸。
AR、MR:
      米菲MAKAR做出來的作品,其實還是一般我們所稱的擴增實境,本來需要有辨識的圖卡或者方塊,所有觸發展現的訊息跟表現就是靠著這圖片跟方塊。但慢慢的AR可以不用靠這些圖片跟方塊,直接我們找個平面來做投放,例如桌面或者是地面,就可以出現有在台灣的森林裡面有特殊的台灣動物,或者是池塘裡面的河流水域的魚,些是我們其實是在一個現場,假裝佈置了這個場域。
我們還是在真實的空間中走動,但可以彷彿走到模型裡面,走到模型的另外一邊再回頭看,就會看到剛才可能是動物或者是一棵樹的背面。

      像以前我曾經教過學生就是我放了一個巴黎鐵塔,在巴黎鐵塔的另外一邊放了一把小金鑰,好像是學生要去尋寶的樣子。學生玩這個作品的時候,就一定要走到巴黎鐵塔後面,才會看到我放置的小寶物。
      我們曾經剛才提到說當你有了行動載具跟平板以後,那我們其實就是會增加了一個螢幕。這個螢幕我們能夠傳遞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的多元。擴增實境就是從原來螢幕可以提供訊息的功能之外,我們去結合現場環境,所以能夠擴增,這件事情一定是擴增在數位訊息的螢幕載具。
      最早的一開始,擴增實境靠這兩種方式來決定他要擴增給你什麼,一個就是location  bases AR,我是在什麼地方才會看到什麼東西。這個做法,這個目前的工具在我們使用上相對沒有那麼方便,可是大家最有經驗的應該就是剛才說的抓寶,我們要到某個地方才會有什麼怪獸出現。
      慢慢的那就是我們比較用常用到的擴增實境,或者教學上我們可以自己自由創作的就是以image bases AR,就是靠這一個圖案,這個圖案可能是現成的照片、或者真實的風景場域,我站在窗戶邊對著外面的風景,那個風景大概的圖形是固定的,我就可以把這個內容去疊加。
      例如看遠方的山,我想知道那座山的名字,我就加一個標記標籤,寫那個是什麼山。目前也有這樣的APP可以讓你看得到真實的山名。
      剛剛老師有提到說有些比較專業的機械維修,他們可能邀請專家來指導的部分其實是很關鍵的一個部位,可是甚至可能只需要一些時間,可是我要把這個專家請來的成本,卻是非常高。
我們能就是利用鏡頭拍到一個訊息之後,我們可以從遠距或者是現場去疊加一些我們需要當事人要學會的專業技術,可以疊加文字也可以追加聲音、3D模型,讓你去看到這些事物的變化,我們都是先以擴增實境台AR來添加描述。
      本來從地點感知或者圖片感知的擴增實境,慢慢也發展出說都不用感知了,我們只要找平面空間來投放,就能夠把我們剛才想呈現的訊息放出來,在這時候,就會出現您剛才說的mix 混合實境。但是基本上,我從這樣子不管是看一些文獻或者是看到人家的說明中,大家還是把這個MR,還是歸類在AR的現場,因為我們畢竟還是在此時此地的現場,出現剛才的補充資訊。

標籤: AR MQ QRCode

公部門單位導入新興科技

     有機會參與公部門單位導入新興科技的建議會議,整理想法。

    對於科技的概念跟使用方式、相關工具平台,廠商、學界跟案例,需要先做基本瞭解與盤點。   
    再回來思考:我們有多少人力跟時間,將在什麼場域上,對著那些目標對象,提供這些作品、造境,期能夠邁向什麼共同願景呢?   
    是屬於工作中融入運用,還是教育訓練跟推廣,甚至是行銷、社群粉絲活動凝聚?  
    所以,其實要思考的是,這些科技結合我們單位本身具備的相對優勢:原來的常務和場域營運、策略規劃中,加上新興科技將有怎樣的加分效果呢?   
    同時,你可能會有時間人力跟經費,要怎麼簽核?主題的內容也需要專業的腳本設計跟開發,所以你成案之後,也許是標案、或者是徵件方式,還有專案管理的人,要有管控的會議,可能需要一些委員,最重要的就是在過程中,隨時保持討論跟持續迭代精進:以現場模擬演練、使用者回饋調查。最後完成的作品還牽涉到載具的普及性,將會影響這次開發後推廣的CP值。   
    還有,這次專案畢竟只是單元主題,有考慮怎麼樣做到接下去的後續,還有持續開發而更完整呢?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面向。  
    後記隨想:如果也當作是台藝大孩子們的專案,我覺得這些就說得通,因為他們真能做到實虛整合、動靜態展演組合呈現。

 attachments/202203/4529572709.jpg

標籤: AR VR Robot IoT AI

精進的起抵:起心動念,展現所在

      精進的起抵:起點(起心動念)與終點(展現所在),先掌握從教室整體看教育科技導入。整理2014介紹影片 逐字稿:

      老師角色為中心:你有一些想法當然更重要的一顆心。
老師可以規劃的是整個班級的活動,從學生的個人的腦袋,還有小組的討論和互動,還有全班共同的活動。
在學習活動模式中,從1個人的、小組討論的或者是動手實作的
我們會有一個目標,然後有一些規準,重要的是時間的考量。

      以教室的角色來看學習環境的規劃,在上述人跟活動的運作基礎下,從網路電腦平板或者我的手機,還有相機攝影機加上Scanner和印表機等等。這些硬體部分,大概都是需要花錢。
教室所在位置,可能是在校園的某個地方,甚至是戶外。

      在上面這一層放的考量是屬於媒體類的,可能是有圖片影片那當然很多的是超連結、文件,也有些個別式或者是集體式的訊息的應用。
我用了一個大刮號,就是也正好只是連結到從老師出手一直到全班的一個運作下。孩子的部分,我考慮到是說還有回到家之後。

      老師的教室是在一個學校的環境裡,老師雖然在自己教室裡面是一個人,可是你有一路走來的經驗跟成長,我們也有很多網路社群,
我們有一個集體大腦,這個大腦也不只有老師們,還包括所有網路上貢獻了這些好用的資源、研發的這些硬體設備的所有夥伴們。

      變成1張圖像,可以靜態,也可以再邀請夥伴們一起,用動態的方式,邊畫邊錄影,也可以當作是解說的白板。

attachments/202203/0392873484.jpg

attachments/202203/2708058788.jpg

 

有所圖?所有圖!

      111 年國民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PDF )實施計畫說明提及:
非偏遠地區學校依據班級總數每 6 班配發 1 班學習載具,
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成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和創造等能力,
並培養其建立健康、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和習慣。

      除了第一句是由行政(中央與地方)出手之外,後面都發生在學校裡,主要是班級中的老師。挑戰就在於「每 6 班配發 1 班學習載具」,在學校裡成為這幾個月可提早設想與因應的重頭戲。

1、學校的班級數、老師學生數,已經發放在學校裡的平板使用狀態,是否有申請前瞻2.0的計畫?
2、在這次新方案裡,選用哪一種載具、即將有多少數量跟資訊推車。
3、在疫情前、後,校內個老師數位教學表現狀況,對於學校設備借用,與行政互動模式,以及班級學生之間、家長們反應的相關訊息。
4、新學期人事可能有異動嗎?包含校長、行政、組長的調任,也可能是業務調整,包含任課教師的班級跟學年領域的轉變。

      從學校經營的角度,邀請方式,提供教師自我檢查、觀摩討論。縱橫盤點讓所有的老師都先能:
1、使用一台載具(或個人手機、平板)連接大平或單槍,在教學上都能夠流暢自如。
2、了解在學校裡使用地公共載具借用跟收發的規則 、平台登入狀態、無線網路、APP安裝。
3、從學年、領域、社群中知曉支持夥伴(老師、學生、家長、志工),協助人力跟備品(包含學生BYOD)

      這是校長主導校務行政e化、數位轉型跟科技領導、文化改變的機會。
1、怎麼在常態運作下,讓所有的師生受惠、發揮最大的科技輔助教學效應。
2、民心拉聚、人事布局、相關辦法研擬、以身作則。
3、勾勒願景、整合資源,建構最佳支持與流暢維運機制。

      此外,校際可以集思廣益,尤其交流不良狀況可能的應變之道:
1、針對遺失、損壞的權責,建立校本規則。
2、教師搶用過熱仲裁或部分教師使用意願低落。
3、學生不當使用衍生問題。
4、教師、行政對立(使用權責不明之糾紛) 。

      畢竟,「每 6 班配發 1 班學習載具」 只決定數量,但國中、國小的教學運用方式可自由發展,精彩可期。

 attachments/202203/3167189589.jpg



「數位學習精進辦公室」四是而飛

      這是3/2獲聘為「新北市智慧學習輔導小組諮詢委員」後,第二天早晨散步說想的錄音。
      計畫辦公室成為精進方案的核心運轉軸,是成敗的關鍵決定因素。四個是:共識、嘗試、適妥、態勢。

      識:從辦公室的組合來說,需要不斷的凝聚共識,集智聚力,包括每個成員從何而來:被找來、推薦來,個人想不想來?團隊內部本身要經歷持續的的共識磨合:對於計畫深刻了解、詮釋與行動設計,勾勒規劃縣市自己發展的方向。

      試:很多以前想做,但就是沒有人沒有錢,這次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我們有一個「超乎想像、橫空出世」的辦公室團隊出現,讓心態的想像可以更大,也要能夠讓擴散的能量跟動能,更合適地貼近到我們的教學現場。這時候就是辦公室內部自己,對外承上起下,都不斷地嘗試。

      適:適應的適,因為你會想著的是現場的需求,從學生個人,學校是偏鄉的型態跟都會的型態,在我們十多個人的團隊裡面,各司其職,來自自己學校或領域團,可以先邀請討論與設想。也可以先模擬為一個偏鄉學校的總體運作模式,發展各自的學科領域。當然,還有縣市教育局行政、教學輔導團,教育網路中心。整體來看,也有企業跟學界的合作,會嘗試各種可能性,不受任何主觀的限制,也不要受到科層體制的規範,就是找到更多可能的機會,試著組合看看。我想說,這沒有新的元素,但是可以無限創生新化合物,為現場發展合宜適妥的模式。

      勢:終究也要出手,真正與時俱進的時候同軸多軌:一個單位時間概念。可能是一個課堂,或者是一個方案,都有其人事時地物的基本款SOP。 我們把這樣的組成就是各自運作流暢,但是總體連結也非常完整,最後就是能夠推動一個勢:動態的動能動量。在時間總體支援的運作下,人心的成長跟改變,從學生的學習到老師的專業發展跟熱情觸發,還有社群的連結,最後就是行政的績效也能看得到,而且有更高、上位的科技領導創新跟引領。

 attachments/202203/4099841013.jpg

attachments/202203/8185743761.jpg attachments/202203/0737914790.jpg

      依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PDF)規定,近日各縣市「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人力期許)陸續成立。剛剛晚茶、散步時發想,陸續整理縣市層級「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可行方案供參。

※願景領導、策略規劃
      現在團隊剛形成,平板採購壓力也在中央統籌協調下有了新起點。辦公室內部可以先凝聚共識,我建議可細讀下列文件來建立整體輪廓、整理訊息:
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核定本,此為本次計畫出發依據。

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PDF),此為「辦公室」成立與任務導向依據。

      我自己也先找了四都計畫參考: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中程施政計畫
高雄市政府108 至111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109 年修正版)
2019~2022「新北教育123」四年計畫
●臺北市《智慧及資訊科技教育白皮書》,也包含「教育原宇宙」規劃

      可藉已比較自己縣市的教育政策與願景,進行SWOT分析。

※現況與未來「準備度」
      我以「準備度」的概念來發想:這兩年多來的前瞻計畫執行狀況如何?疫情期間校師、生的數位學習、混程與翻轉教學實力(例)如何?做好盤點工作,未來已來,就是「全普及、全面實施」模式的放大與調控。

※構築支持系統
      縣市國教輔導團夥伴是我們第一層擴散支持團隊。從各領域團員發掘邀約資訊融入教學專業夥伴,他們也是未來整體計畫經營、研習、工作坊、輔導訪視的支持系統。

      同時,各領域召集學校校長、專輔與團員,遍布縣市內各角落,團員所屬不同形態學校、校內行動載具應用、數位學習推動經驗,都可以先匯聚出差異化的精彩:淬鍊可行的成功導入推廣方式,再發掘各項關鍵人物與因素共通性與可推廣機會,進一步建立縣市本位的研習規劃、導入推動方案。

      此外,校長的科技領導,更要趁這次建立以「校本營運」為基底的know-how,除了現有經驗積累,也可以趁這幾個月內辦理工作坊、研討會與分享交流。。

      一如「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PDF )」作為,由教育部提供撰擬範例供各縣市參照,那麼,我們也可以從縣市層級轉進領域輔導團、資訊夥伴、學校本位、校內同事與師生,研擬發展相關的SOP模板,而且是建立於既有經歷而共同討論的縣市本位精進規劃,等於不僅做好「頂層設計」,同時又是最接地氣的可執行策略。

attachments/202203/4353407503.jpg attachments/202203/0944426016.jpg

對於「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人力的想望

      接連看到台南市與嘉義縣「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掛牌營運新聞,你可能好奇這是什麼?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中,為了達成「落實學習載具購置與管理, 協助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提高數位教學與學習品質及成效」三大目的,各縣市依計畫籌組人力編組而成。
      計畫建議組織成員主要職掌分為「行政推動、資訊網路、教學與增能」,也對應在設備與數位內容、軟體採購、網路教學環境穩妥以及數位教與學流暢精進。以縣市公私立國中、小學校數而定, 數位學習輔導:每 50 校補助 1 人、資訊網路:每 50 校補助 1 人,至多 5 人,數位學習事務(行政):60 校以下補助 1 人、61 至 180 校補助 2人、181 校以上補助 3 人。因此,我藉教育部統計處 109年校數表來看,光是各縣市「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人力就各有3~15人不等,全國超過200人。
      近日來的發想,有些值得細究與發現:3~15人中,各司其職擅所長,他們在計畫前的現在是什麼身分、職務與地點所在呢?辦公室的上班地點選定考量?由誰來擔任辦公室主任(實質或頭銜)呢?對內(縣市教育局處),他們與科室公務行政與主計、會計人員、領域與教學輔導團,還有縣市資訊教域網路中心夥伴,可能身份重疊,或者完全新聘專職?更重要的就是未來業務推動時密切結合與相互支持。對外,他們要購置與管理行動載具、內容平台,與廠商業者互動,要承接教育部計畫規範跟指導、輔導團隊,還必須掌握該縣市內所有學校從校長到老師的數位學習教學應用狀況。
      我認為籌組「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的過程就是關鍵挑戰:成員能力、熱情、使命感、專案控管、折衝協調....,更重要的是在今年底之前的各項規劃、執行與成果,中間還有暑假、新學年身份轉換....,最後還有,就是「明年還有經費如常營運」嗎?
      依計畫來看,辦公室的任務從行政推動、 輔導與增能到成效評估,經費除標案採購之外,還有業務運作費與增能研習費,更先別提時間推進、人員移動與研習場次要求。各縣市將陸續掛牌營運之際,也期待中央級「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部委託輔導團隊,相關學者專家,可以善用「縣市自有運作、中央統籌支持」的理念,集思廣益,集智聚力,善用既有教育系統層級、層屬框架與動態交互關聯,做好頂層設計,策略規劃。

attachments/202203/8884554637.jpg attachments/202203/9710738837.jpg

attachments/202203/8677119387.jpg attachments/202203/8866562400.jpg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