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iPad上的AR、VR、MR體驗在教學上的應用

      分享屏東縣111年「iPad上的AR、VR、MR體驗在教學上的應用」研習影片、講義與簡報,這次介紹iPad上多個App的混合實境運用,主要強調「師生可自製作品與分享」。

      本來是以實體操作跟練習,臨時改成線上影Meet會議跟YouTube直播方式,我將iPad App做畫面截圖準備簡報,也利用Airserver軟體將iPad操作實況投影到電腦螢幕裡,會議中廣播電腦螢幕,就能夠看到電腦製作或網頁製作、iPad 檢視的關聯,大致都流暢進行,請多多指導喔!

attachments/202205/8619926519.jpg attachments/202205/3937358728.jpg

  attachments/202205/4441758185.jpgattachments/202205/1500923577.jpg

標籤: ipad AR VR MR 360

Google三寶關聯與積木介紹,簡報應用

      先從YouTube、簡報與試算表,三個工具之間的關聯,加上Webbit物聯網程式積木,還有機器人的總體運用來說明:

影片,能夠點選播放,從中看到一段時間中,已經完整錄製、豐富的內容。
簡報,在各頁的內容呈現上,藉由使用者跟觀看者之間的點選跟互動,進行教跟學,展現訊息。
試算表,可以集合很多影片、簡報,以及我們撰寫程式相關的設定跟參數,共同建立在試算表成為資料庫,以利後續編程調用。
在Webbit編程的擴充積木中,分別有 YouTube 、簡報,還有試算表的積木。當然,最常用的方式,不要忘記,就是先聯通來自 YouTube影片、簡報的網址,還有試算表的網址、工作表名稱。
      介紹簡報積木(01~07)之後,我們再來這些積木可以怎麼串接,最後還要結合試算表,將簡報、影片進一步整合運用。

影片清單簡報

01webbit積木控制Google簡報
02設定播放時間
03文字輸入跳頁
04文字、語音說明提示
05WebBit模擬器、硬體產品
06萬用遙控器
07兩組IoT頻道遙控

28張卡片發想之後再做分類歸納

      近日看「卡片盒筆記」也想好好整理自己的系統,首先卡關的是:既有的文件、寫作與筆記(實體手稿與數位)太多,一下子容易分心龐雜...。所以我試著一股腦把想到的關鍵字詞用小卡片一個個寫下,大概28張,接著幾天再歸納成幾類,理出合理頭緒。今天早上,利用雅婷逐字稿在露易莎裡說了約8分鐘,整理文字稿:
      從個人開始,每個人的角色,在面對當前的狀況條件下,自己如何感知訊息:可能來自外部的挑戰或是自己心想,也可能發現工具造成的機會。接著應用一些理論、可參照的框架,主要是與教學實踐相關。回到教學實務、實況現場,你可以怎麼樣出手行動,同時在科技的支持下,我們可以怎樣規劃,也期待未來精進計畫中更貼近這些需求。同時,也期待頂層設計跟策略規劃,未來更多的生生用平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素養導向、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我們規劃多元E智慧的主題式線上學習活動,以達成素養ABC。還能發起線上交流,虛擬旅遊、說故事跟策展。
1、個人自己感覺的現場:

      想要解決問題、提升滿足與創造價值,當然你自己承擔著相當的責任,就是有所選擇,接著持續發展,這也是個人、環境跟行為之間的關聯。同時,你覺得這個狀況對你有什麼好處(Wiifm)?或者對你有什麼挑戰?如果怎麼樣(What if),換個角度想、換個做法來行動,就能夠看到不同的時候,為什麼不呢(Why not)?
2、理論模型與框架

      自我效能跟社會認知,教學設計確保有效、教學事件以及創新擴散模型,以社會建構、社會學習來看,都是你我們整體教學跟生活場域中可以參考的。
3、回到現場

      也不用太擔心的是,你的實際狀況,其實就是大家共同的時間軸裡面,很多事都能夠交織開展,而且依時間、現場常軌推進,所以我提到週捷輪跟臨至靈,同時,你的學校裡頭許多同事,尤其資訊組長很辛苦(佛心達美樂),加上你的網路社群,還有你自我成長,也可以思考:現在在家教學現場,怎麼打造環境呢?

4、從個人的大腦運作的學習網絡出發,我們開展能用物聯網三種概念來做好給自己的教學支持,同時你也支持學生,大家彼此支持,就是績效支持系統(EPSS),也是教學資源中心(IRC)的目標。
      我們同樣看素養導向的A是個人,B是人際,C是社會參與,你也可以就說這些人己機際物境裡,總體都有很多大腦、很多科技設備,一開始研發出來所投入的智慧資本都可以為你所用,我們可以共同演化。
從技術功能應用這些本體的組織結構跟服務所創造的新生態系,都是與時俱進,我們可藉以斜槓發展。
因此你想智慧造境、造智慧境,慢慢累積出造境智慧,所以就是三種物聯網的思考:原來你有什麼任務、想怎麼行動,而寄託在教學時空心力挪移的當下,對應物品與科技,還有其他人的身上。
5、對於精進計劃,我們期待...

      從載具建立了連結,再從內容搭起雲端網絡跟活動的執行,最後就是有數據生成的智慧大腦。
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目標,載具先採購,內容就是目標的接續設定跟串接,當然都對應到學習平台,需要建立數據收納跟採集分析的規劃。去年底本來我從計畫感覺何以堪的平板採購結果,到後來期待更多的共襄盛舉,繼續期待。
6、未來我們期待任何可能的學習內容、活動跟事務的規劃,都對應到知識地圖的完整串接,才有學習者教學者時光而建立的圖像,當然,歷程檔案也就積累在這邊。
      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原、元宇宙的圓援源緣搭建起來,四個向度也再回應看精進計畫,台北市、新北市的計畫裡面,包括高雄的快易通,可以發展更多實虛整合的機會。我們想把這樣的做法,更完整地構築出來看到願景激發行動熱情,有策略規劃頂層設計,我們可以未來完成式啟抵:以終為始,從開始就抵達目標搭建數位學習新生態。
      回到第一張的是每個人各司其職擅所長,而跨層級的時候,也也都多了數位分身。同時在連結網絡跟數位大腦串通下,都是一體的整合,從學習、教學、評量、管理與考核,都有數位分身層級同步的總體交織交接,整個歷程也都實際投入心力之積累,實際需要時間的擴散,都有數據。
7、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協槓共備、積累產生盈餘,而把盈餘再智慧運用的機會。(和林奇賢教授近日的討論也多於此區)
      我想科技的真正計劃跟目標願景,就是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教育味。從教學的技術跟老師教學的初心,我們在彼此之間,現在的科技已經遠大於你個人可以發揮的優勢。我們要更加地去善用,同時這個ABC素養來看學生,也先看我們老師自己,或者是各層級人員。
我們的工作都是不斷的在探究實作中做用想,我們也不斷解決問題,藉著科技跟資訊應用,我們更有社會參與而來為人服務,所以設計思維、運算思維的科技素養,這邊也都是通的。
我們對應到永續發展指標、日本的社會5.0,期待讓學生,包括我們自己,就是不斷地說發生的經歷故事,我們也策展去展現我們所想所做,以及我們共同邀請大家一起進行一個虛擬旅遊,而且是同軸共譜地一起推進。
小的部分我可以從每次的課程主題相關的議題、博物館圖書館,可以來規劃網路探究、18種活動主題式活動運用,所以博物館拾夢的機會也可以開始。面向OECD新素養,UNESCO教育參與契約,是面向2050的教育未來,一起加油!

 attachments/202205/5548121645.jpg

attachments/202205/5006690980.jpg

一頁開啟IoT融入教學

      在學習吧與視訊會議教學中,可以添加自訂聊天室,簡報與影片大綱:

認識物聯網與常見通訊協定:MQTT
單一網頁自收發
跨網頁交互收發
手機與平板應用
標籤: webduino IoT

自言雅婷「全普適貫連流程-2022-0328」

      這是2022-0328清晨醒來,一口氣自言自語十分鐘,經過一個半月後再聽,許多想法也如實推進呢!有意思,口譯檔改得不多,口齒算清晰,哈哈!

全普適貫連流程-2022-0328(mp3)

      藉由新興科技轉變而帶來目前科技從輔助走向創新,不論是教育、工作跟生活甚至戰爭的整體局面。
      我們也看得到3個10年以來,從數位應用、網路運用到智能開展,而國家的種子學校、社群學校、行動學、深耕學習。有了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有了各式的資訊教育白皮書,而在這一次畢其功於一役的數位學習精進情計劃,有全普適、全連通,還有全流程的總體改變,就是一個流程再造,而且生態重構的機會,所以我們怎麼做好頂層設計、策略規劃,而能夠造一個真正的智慧教學時光,而且是長期的。全體的智能都可以看得到數據的積累,而數據再促成載具不再是載具、內容不再是內容,而是適當的時機,由老師引導學生使用,主動探究作用下,也能夠跟他人合作學習,甚至跨越教室、學校的空間限制,以及時空的挑戰去進行網路互動的合作。
      有別於前述的各種計畫,從縣市爭取到學校爭取,也都沒有辦法做到每個學校、校本內部的所有老師都貫徹。而這次看得到的是這個策略規劃,這個願景,從中央的計畫政策到教育局辦公室,到校長,每個老師自己就是一個思考,我怎麼在這樣的新的常態中,跟疫情後一樣。我們有了疫苗之後,我們可以面對這個世界不同的變化,其實,我們更要善用科技,可以為自己的教學的效能做好提升。
      在看到疫情爆發,我們打了疫苗,購買了隔板,我們也停課過,當時所有每天量體溫的數據,這些是你都看得到的一個可描述的現況。
      而在這個從單槍使用到了電腦、到了平板、手機的開始,我們發生的轉變是:學生可以取得載具、獲得資訊的機會,遠比老師在教學可能夠教給他的訊息跟目標內容更多,但相對的卻不是在原來的教學中,每個學生都達到既有的教學目標,我想,藉由科技的角色,是應該可以提供幫忙機會的。
      對於新常態的啟動,我們對於教育部、教育局、辦公室也有所期待,當然也抱持著政策實施的批判思考:我們怎麼做到全員的心力都能夠備齊而能夠同軸多軌共譜、同演奏呢?就在這樣發放了載具、添購了內容也建構了數據收納平台的當下,我們需要好的一個 GPS,先從最明顯的瓶頸來看的是,發放的載具數量到了學校的狀態,我想一個組長憑空多出來了這樣的行動載具,以及面對的是不同老師的使用狀態跟意願,我試著從資訊推車或者是物聯網3種情況來造境,利用數位分身的概念,讓組長能夠掌握到所有學校的每個學生跟老師,以及更多可能數位化的機會,包括機器人,當然也包括網路上所有的資訊、支持的夥伴,所以一個教學資源中心的目標必須是確定的。
      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自己當責的任務跟成長:我是否準備好了呢?我有多想用、以及我能夠用得多精采,我想這個是學校也要掌握到總體的每位老師。但是老師自己而言,可以先從看看現在教室的現況,也來看看你新的學期一年的學生對象,而仍然是在每個禮拜的週捷輪、臨致靈的環境中,不是只有自己,而是你也有很多的數位分身,也有很多現場的許多老師們都共同努力。所以從社群到縣市教育局到學校裡面的每個同事,你都能夠善盡自己的表現,也能夠支持幫助他人。而重要的是,我們都在一個共同的時間進度軸上,所以其實單純的來看一節的單位裡面,再到一個禮拜,學校,從自己的教學到總體載具的流通,這些都是可以做一些思考跟協調的。從現在4~6月3個月、暑假而新的學期,我相信是一個很精彩、也很值得期待的地方。
      回來對於計畫的批判跟再期待,我們目標認為可以做到數位公平,然而,因為偏鄉的地理、時空的限制,而利用科技跟平板的發放,可以解決文化刺激,可以解決師資不穩定,可以解決家庭功能失能的問題嗎?當然這是科技做不到的!就像你發了很多錢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相信,在學校的幫助下,我們勢必是可以做得到,因為上述問題造成的可能教學的落差跟品質的不足,我們可以提升。當然相對的,偏鄉的學校自己本身也可能有相當的問題,我們怎麼也藉由學校群、校長之間的科技領到,再到教育局辦公室這邊的支持去跨層級,做到這樣的協助,例如混成雙師,校際交流學習。
      那為什麼平板可以?我想不是平板可以,是因為人的執行,在這樣子的一個全普適、全連通、全流程的過程裡,我們可以做得到。所以這是一個校本的頂層設計的層級,也能夠思考由校內的老師達成集體共識,當然是所有的網路社群的夥伴是共同來支持:AIRC教學資源中心。
      我們再看真實世界的情況,如果學習就是面對未來的挑戰的話,在美國的小二就討論疫苗怎麼發放(STEL),以現在來說,你要知道疫情跟戰爭的情況,這些我們都不用懷疑,只要上網連線就能夠查詢得到,同樣的有沒有機會,讓學生也自然地就是在使用平板跟載具的過程中能夠存取數位內容、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而且也對自己的行動負責,從自己的個人探究到協助。
      老師是扮演著一個引導的角色,也做好數位斜槓的專業表現,你有了助教你有了學伴,去經營一個更好的教學時光,當你真心想做這件事,整個台灣的數位學習精進夥伴,就一起來幫你。所以學校裡面老師會不會,以及有好的使用資源的情況下,我們要說的是,這是一個傳播擴散,就像疫情跟戰況,大家馬上知道的情況。可是你要一個學習孩子的學習、老師的能力的成長,我們也要能夠瞭解,這是一個擴散過程的慢慢的、跟著時間,我們各自努力、親身實踐的即時表現,而同樣的,記得這些都有數據。所以也增加了 e 化的PBL,讓老師的協同共備、學生的合作學習,都能夠即時快易通達。不會只是載具增加,而是一個學校裡面開展全新生態跟流程再造的機會,因為科技賦能,因為我們人,也自己自我賦能了,就像數位的概念一樣。
      從物品設備的普發、內容網絡的連結,再到教與學流程的全串通,我們要看到的就是善用科技的效率、效能跟吸引力,善用老師轉變角色的引導跟介入的機會,當然也誘發學習者讓他相信自己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我想這就是我們新課綱素養的ABC社會參與的共同目標與方向不是嗎?

五月交棒精進舞躍

      5月天,即便在梅雨來襲、疫情仍緊之下,雖然上課實況紛雜,也看想多元面向的交棒,期許數位學習精進舞躍。

人事異動新職展望
      五月大致確定新學年職務調整,有幾個月時間好好盤點、交接與交棒。K12校長、主任與資訊組異動,各師新學年職務,校本互動新局面。先任現任兩位資科司長榮任大學校長,政策延續轉進與創新擴散網絡可期。盤點現有專案、任務與政策的連貫,交接權責、資源資訊與關係網絡,舊友經驗傳承,新手更上層樓,讓交棒愈美愈有力。

專案階段接續開展
      「數位學習精進方案(PDF)精進計畫中,行動載具縣市採購、配發,管理設定陸續到校。數位內容盤點與廠商自薦、專家審查後推薦縣市清單,預計本月完成,再提供縣市接續採購。雙語學習AI自主學習與檢測、學習歷程與數據採收平台建置,也是可期。

新學年前協槓共備
      大致確定了新學年職級務與教材版本,在這期末暑假可以妥適安排、參與各式的數位學習精進活動。有官方規範課題,也有教師社群、企業與平台發起的工作坊,在疫情下混成、數位(Digital+Many)連結的新常態趨勢裡,每位親師生都做好準備,一如防疫當前混成教學謹慎因應,也對數位學習新境準備心躍升。

人人對自己的期許
      人人家家校校各自一本經,以我而言,這半年來看自己的生活常態、論文進度、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世界變局與台灣疫情,相信與大家都一樣心心掛念:有些事操自在己全力以赴、有些事無奈無常也調適應變,但一定「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待來日戀舊而練就」,在理論、實踐與理想現實之交擺盪,與時俱進。

 attachments/202207/4702918037.jpg

對於MR,原、元宇宙的正向期待

      接續之前「在Meta元宇宙遇見MAKAR,創造屬於你的AR/VR實境體驗!」所聊,近日發想、閱讀、觀影,分享自己對於MR,原、元宇宙的正向期待。

      MR的意思,就是Mix Reality 混合實境。各位想像我們在眼前的空間裡,突然出現了太空船或者是火星的探險號,我們從螢幕上看到的物品,是跟你的真實空間的位置關係結合的。所以,我可以走進這個模型裡,可以站在這個模型的周圍,還可以結合真實的人或者是活動來進行拍照跟錄影,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MR。

      大家從新聞媒體看到元宇宙這個詞,可能是從Facebook更改公司名字叫做Meta,第二個可能有注意到NVIDIA,從原來的晶片公司變成強大的AI公司,因為所有的新興科技都需要強大的電腦運算、AI晶片,也是邁向元宇宙的基礎。如果從科技廠商提出一個這樣的想法,某種程度也是因為他們要為自己公司的實力跟服務去做推廣。但是反過來,如果說我們從真正科技的演進跟發展,就像我們剛才一路從生活中看到的QR Code、可以體會到AR或者VR、MR,加上大家現在常常聽到的人工智慧、物聯網,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網路的通訊能力:5G,堆疊起來,有人說現在是Web3.0的時代,但是其實也就代表著現在我們所說的Metaverse這個元宇宙,其實是讓我們從真實的原來的宇宙中,邁向實虛整合、無縫接軌。

      無論是大家聽到的去中心化、虛擬貨幣或非同質貨幣的運用。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我覺得可以遇得到,而且我們也也不能去排斥他的。這樣子的各種科技成熟堆疊,我們走向所謂的Web3.0,或者是描述為元宇宙,這個metaverse,其實還是跟我們原來的不管是老的Old或者Real的真實世界的結合,我覺得是在人類的進化中,我曾經看到一篇報導說,演化的歷史上,人類因為增加了機器不論是AI的或者是機器人,我們又比智慧人再更智慧的一個時代。但是我覺得對於日常生活的學習或者工作,我們只要看得到這是一路走來,不會是突然冒出來的對你產生威脅或者挑戰,而應該是說我們是比較平常心,用一個比較健康跟正向的態度去面對。
 
      接著推薦近日看的兩本譯自韓國的「元宇宙:全面即懂metaverse的第一本書」、「登入元宇宙:解放自己,擴增夢想的次元」,兩本書的作者都引用研究元宇宙的加速研究基金會(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ASF)的Metaverse Roadmap所謂的元宇由是指虛擬與現實交互作用,共同進化的世界,可在其中展開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並創造價值。

      根據元宇宙所呈現的空間與資訊型態,將其劃分成四大類型,8區分的標準為:元宇宙所呈現的空間是以現實為主?還是以虛擬為主?所呈現的資訊主要為外部環境資訊,還是個人或物件的資訊?   
第一種類型是AR,在現實世界中增加外在環境資訊。
第二種是生活記錄(life logging)合。譬如說,你在現實世界戴著智慧型手錶運動,智慧型手機的app畫面就會完整顯示你的心跳資料與運動路線。
第三種是鏡像世界(mirror worlds),將外在環境資訊整合到虛擬空間中。
第四種是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s),個人(或事物)存在於完全虛擬的空間之中,並在裡面活動。

attachments/202205/9966312412.png attachments/202205/7532523268.jpg

attachments/202205/9099584251.png  


      這樣來連結原、元宇宙,就能呈現合理的完整全貌:我們從原來世界開始數位發展應用,到現在看到完整的AR、VR、MR,加上大數據、AI支持系統的展現。

      我突發奇想地詮釋:在小紙上面寫著自我當下,貼在世界的整體大紙上,這是原本的生活常態。之後,藉著數位科技能力,加上許多人的連結串接,你的元宇宙可以有更高的視野與高度,更從容地看這個世界以及自己,四個面向的元宇宙領域也各擅所長陪伴著你,以及與你互動的所有人事境物。

      當然,能夠多高多遠,可許跟你的數位能力、素養相關,也是個人持續累積的數位資產,就在每一個當下,跟世界在一起、,多了從容盈餘來看萬事萬物,但也還是在時需混搭的世界大基礎上。

      加上近日的兩部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參考這樣的Metaverse Roadmap 元宇宙框架,也可以得到許多不同啟發喔!

attachments/202205/0274426853.jpg attachments/202205/7423065316.jpg





標籤: AR VR MR Metaverse

來博物館拾夢!

      近日看自己追蹤喜愛成粉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The Museum Bar 」版主郭怡汝館長的「博物館與它的產地」,就好像是館長親自為我們紙上導覽她喜歡的博物館群,讀來像個朋友般貼心細膩地描繪博物館歷來,也介紹世界、台灣館所裡的典故與精彩。本書特色,絕不止如此喔!哈哈~

特色1:追溯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了解人類知識收藏與創造的脈絡。
特色2:介紹全球知名博物館,包含歷史背景與收藏特色,擴展人文視野。
特色3:特別企劃臺灣博物館與他的產地,理解知識普及教育的理念。


      同時也買到「博物館策展:跨界難不難?!用展示寫夢想」,作者蘇芳儀任職於科工館,分享她「十個展示作品、十個夢想故事、帶您解開策展密碼,以實務經驗及展示案例帶您解構跨界策展的甘苦」。

      書還沒看完我的心先飄飛了~本來自己也想三部曲:「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策展(Curation)、虛擬探遊(Virtual Field Trip)」,但今天先繪我的博物館拾夢:

1、當然就是期待能親臨館所,邊拍邊看邊玩就邊想 ,有機會也拍攝360相片
2、接續15年前社教博識網終身學習活動,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博物館數位資源,接續至今的前瞻計畫、智慧博物館應用
3、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善用數位資源發展網路探究WebQuest 、經營網路活動(Judi Harris 18招)。
4、實虛整合開玩「虛擬旅遊探索(Virtual Field Trip)的十個推進發想」。
5、盤點博物館主題或特展可以玩,結合108課綱、各版本課本主題、時事新聞,加上教育大市集教育媒體影音平台合作,依需派送學習資源與發起活動邀約。
6、結合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智慧博物館混合實境應用,再進一步整合原、元宇宙共享教學精彩。
7、也把機器人帶進來玩,可以實體、遠距導覽,創造數位分身,家、校、館三方共聚一堂。
8、期待延續故宮新北創客市集 ,可以巡迴出遊,規劃展品模型教學應用與STEAM活動。
9、想打造一個箱子,不僅有館藏教學資源,更期待讓現場開展智慧應用,由箱子發揮造境力,帶孩子們乘著想像的翅膀自由飛翔。
      最後一個夢,就是大家都有夢!
10、去年518博物館日硬生生被暫停(取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有翻轉我們所處世界的力量」 useums have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orld around us.邀請大眾共同發掘博物館為社會帶來積極而正面轉變的3個層面:

●永續發展的力量(The power of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一直以來博物館是聯合國致力於發展永續的有力夥伴,並且於在地社區(群)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在面臨環境變遷的挑戰下,博物館為社會及經濟的多樣性帶來開拓的視野,並扮演傳播科學資訊的平臺。
●數位創新及近用的力量(The power of innovating on digitalisation and accessibility):當代博物館已成為科技發展及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場域之一,數位化創新使博物館變得更為近用及更有吸引力,並有助觀眾進一步理解複雜而細膩的概念。
●社區/群教育的力量(The power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education):博物館作為社會網絡的基礎,透過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活動及各項計畫,有助形塑公民參與的社會,維護民主價值,並提供所有大眾終身學習的機會。
attachments/202205/8514950616.jpg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