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子書而電子書?For篇

      之前對於藉『端』玩想沒插電:若百年OLPC? 的期待,我們也可以為電子書、電子書包做一番認真討論。

      我的『為』都是正面支持,有兩個字意:四聲為是For,兩聲為是Make。有別於從硬體、內容發展與保護的產業觀點來看電子書,我想聚焦探討電子書的師生教學應用、合作產出之期待!     

      談For電子書,我從自己的閱讀體驗出發。一方面自己原本就愛看書 ,二來現在得持續閱讀paper ,在吸收與建構知識的同時,一直面臨著從紙本到各種數位形式閱讀的流暢考驗。
      紙本有其無可取代的自然、便利,而數位形式的多樣性與載具、軟體應用,則增加許多數位處理的效益。我從桌機雙螢幕閱讀 、小筆電、iPad、電子墨水式 的閱讀器,再到iPodAndroid手機 ,甚至小黑錄音機 都可以看txt檔…等體驗中,我認為閱讀螢幕不能太小,手機閱讀對我來說,效率不高(但用他查字典或錄音、拍攝QRCode就很方便)。
      數位處理的功能,可以在閱讀時加註、劃線,添加書籤、寫筆記、即時翻譯、影音內嵌或連結查找等功能,大概就因哪個載具、軟體而有不同的使用行為與習慣。若是顧及戶外光線強度、手持重量感、續電力,以我目前的閱讀需求與手邊已有的設備來看,電子墨水的閱讀機略勝一籌。
      接著有些展望:整合3D應用、擴增實境、微投影技術的立體式電子書,或是結合實體和網路資訊的即時訊息呈現,加上互動式影音(非同步或人際同步),甚至不久將來的可撓式電子紙,或者加上閱讀社群交流功能,我相信真要為『電子書』做個定義,一定會有各家說法。
      從這些面向來看,我只當個喜歡閱讀的消費者,秉持旁觀自己『願者上鉤』的樂觀心態就好(白話一點就是『先買先享受,早買不要後悔...』)。但也一直希望能善用科技來幫助達成『讀得更快又好』的個人客製化目標,而非只是追求科技時尚而已。例如,可否把『如何讀一本書 』的know how內嵌進來?呵呵!

      若要看師生教學應用,看待電子書就得有不同的思維:從目前選購教科書、廠商提供的電子多媒體教材,當然也是某種意涵上的『電子書』。但若進一步想:怎樣在老師、學生眼前各自、小組與共看『書』?師生各有載具嗎?連線嗎?可監控各自學生的閱覽進度與理解程度嗎?可以適性提供閱讀輔助或相關訊息供應嗎?呵呵,很貪心吧!當然,還包含軟硬體、網路系統的維護、計費問題等,還有許多細節值得探討。

      某個程度來看,教育系統裡的電子書應用,尤其在中小學裡,可能受到政策的規劃影響更大(包含課綱、版本、教室環境條件、師生素養培訓等),有時政策擬定也與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有所關聯(正如我們都藉著『擴大內需』方案而建構了校園電腦網路,而非專由『擴大內智』的核心思考來出發)。但總能樂觀期待有著完善的策略規劃,就能追求共同願景來促使達致理想境界。這次看到『嘉義市ShineCue多媒體翻頁電子書分享社群網站 』,促使我認真思考『為(Make)電子書』~製作電子書的教學應用。

Make篇待續

註:補充閱讀『從電子書到閱讀器,誰能笑傲江湖?

補:『一起玩WeDo 』噗文分享的『Mike Matas: A next-generation digital book

看我多愛買書的證明~本期統一發票對中兩張,都是買書的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