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PISA 2015的協作式問題解決(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作者: 塾長 日期: 2013-11-18 04:54
本來想寫502利用學習共同體玩PISA 2015 ,本篇先簡介PISA 2015,先針對協作式問題解決(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課題。
在『ELEARNING ISLAND』看到這篇『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PISA 2015 』,文中不時出現如:PISA 2015 Draft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Framework p.27的引用方式,所以,找回原稿慢慢看。
在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網站 可以找到,除了原有的科學、閱讀與數學之外,還有新增協作式問題解決。一如上文作者引用的第一個概念:“協作解決問題不是傳統的學科領域,沒有明確地在學校裡講授,而是嵌入於課堂中實踐”(p.27),讓我認真地探討PISA為何多推出這項『協作式問題解決(CSP,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呢?
PISA在沒有明確領域的教學目標與能力綱要、沒有教學運作實體與實施歷程下,就訂出了『評量框架』,以數學、科學與閱讀來看,倒還有普世依循的能力向度,做為世界各國評比參考也多能讓大家信服;同時,在數學、閱讀與科學,應該就有許屬於『問題解決』的題目與能力分級,尤其在數學評量框架裡都還看得到『Problem Solver』字詞,現在PISA將它獨立出來,而且強調解決問題時必須『與人協作』!光是這點,我預想在OECD提出的PISA文件裡,一定能提供足夠的論述與闡釋才是。大致看過後(這週會繼續好好細讀整理),我也提出待思考、待解決的問題(有些在PISA文件裡自問自答了),邀您一起來,咱們自己先協作式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與PBL(包含專題或問題)有何不同?
*ICT應用、活用也促成另一面向的『問題解決』?
*問題的類型多元(如Jonassen的11種不同問題 ),主題種類也有層級與深淺的不同(如政府運作或幫寵物蓋個家),加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裡,『內在思維』佔了許多部份,該怎樣檢知?
*協作方式與歷程多樣,加上與人溝通、分享理解、這很難評量(即便是多元評量,也多針對個人或小組的展現)、甚至還只以紙筆評量?
*小組互動的差異度不是很獨一無二嗎(甚至同一個孩子與不同夥伴互動時就有著不同的展現)?這樣的動態歷程一定比結果的好壞才是評量的重心吧!
*CSP既然不是學科,哪裡有時間教導?若是融入於課程中,如何界定與評量此項能力?老師,亦相對地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素養、實踐專業?
*12年國教免試之餘,培養孩子廿一世紀能力、5C等,老師如何調整轉變、如何建構專業發展活動與支持系統?
呵呵,不之有沒有激起您想來協作一下的動力呢?這回,希望不是光看世界排名、比較競爭力消長;而是務實地認真思考:我們希望孩子們具備怎樣的世界公民素養與能力?我們又可以如何行動、並且持續探索教學策略與評量成效?此外,在既有的教育系統與脈絡下,可否藉此框架的提醒,讓我們開始認真玩也玩真的?這不正是為師者最好的『協作解決問題』機會嗎?
至於學習共同體與PISA 2015有何關聯?我的502又將如何實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下是我看CPS的First to First :
*CPS技能矩陣
*影響CPS的因素與過程概覽
*CPS脈絡面向
標籤:
pisa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594
顯示Tag關聯文章
連假自己先玩這樣的2P~PISA與Plurk一小時! (2011-09-10 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