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模式
作者: 塾長 日期: 2014-12-30 23:35
整個12月泡在文獻裡,看著部落格空空的也不好意思,分享報告作業~
理想的教學單元與課程有賴合理妥善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階段時需要理論與模型的支持才能掌握教學各項元素,確保教學有效實施。本文從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整理比較開始,探討其對教學設計的意涵,接著再探討ADDIE的教學設計模型或概念框架之定位。首先針對本次探討的理論與模型之間的關聯提出簡捷描述:
學習理論:如何學習。
教學理論:如何保證讓理想的學習發生。
教學設計模式:如何運用教學理論建立有效的課程或單元。
學習理論定義:
學習理論是用來解釋學習和行為的原理原則。藉由理論,可以讓預測、觀察與解讀事件變得井然有序,而不只依賴直觀或主觀。一個學習理論往往是描述性的,它建立一個大圖像來呈現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
在本次閱讀的文章中, Morrison等學者提出影響現代教育心理與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有三個:行為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理論。
教學理論定義:
教學理論應該是規範和具體的,教學理論應用學習理論的原理與假設,以引導規劃合宜的教學設計目標。
Gropper提出利用教學理論與模型來預測與建立學習成就的效果,有四項因素:1.對於學習需求的差異化分析的能力。2.可以量化教學條件和處理的能力,不是直觀的判斷,而能更客觀和準確地分析任務和設計條件,以確保教學成功。3.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型與學習理論具有兼容性。4.學習理論提供教學設計者引導和方向,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具有明確的聯繫。
模式定義:
模式是一種表徵,能準確展現類似既有的結構。文後也將探討為何ADDIE以概念框架來取代教學模式的定位。
我們可以從學習與教學理論中獲得各類觀點與策略,進一步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得到支持與印證。以下針對行為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理論提供教學設計的意涵(implications)加以整理描述。
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強調通過操作環境中的條件,來維持期望的行為,消弭不希望的行為。這種情況基本上採取積極的(即增強)或負向(即懲罰)作為回應行為反應的形式。行為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涵:
1.安排行程和各類型的增強,以優化提升學習動機和成就。增強物,有時是外在的獎勵,通常需要配合正確性的回饋運用。
2.開發教學材料之前需進行任務分析。
3.支持教學目標的使用。
4.啟發許多有影響力和以證據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和課程設計發展。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衍生而來,結合了行為主義的主要原則,如後效對於行為發生頻率的影響;但也提出透過觀察與示範的替代性學習概念,說明內在的心理過程也能造成對行為與學習的影響。它可作為行為和認知方法之間的橋樑,社會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涵:
1.在學習過程中有他人參與,會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和表現,其中一個因素是內在的增強或滿足。
2.人人都希望被同儕認可或尊敬。
3.通過觀察典範的正確技能表現可形成替代學習
4.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和精熟,可以透過小組解決問題的方式,各成員擁有不同的能力和專業知識。
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有別於行為主義者注重直接觀察和控制,認知理論家關注的是內部心裡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資訊的處理、記憶和遺忘,以及語言的習得和使用,同時也強調發展階段與個別化思考形式之差異。認知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涵:
1.學習者在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學習材料和活動需要設計適當,以適應發展需求。
2.除非提供的資訊能儲存在長期記憶,否則很快就會遺忘,有意義的學習,即新的資訊必須與現有的知識相連結,這樣會比死硬記憶更有效。透過使用實例、類比、解釋,以及先行組織因子,可以增加有意義的學習發生機會。
3.從Vygotsky的理論~社會互動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設計應考慮將其納入課程設計,增加與同儕或者成人合作學習或引導的機會。
4.建構主義哲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的重要,通過參與解決問題、合作任務、發現學習等,學習者個人親身經歷與建構意義,並在學科領域應用所學的規則和原則。
5.除了建構理念促進學習者積極構建知識結構的概念,它也承認個體差異對學習過程的重要影響。因此,建構有效的應用並不一定要求把學生放入純粹的『發現學習』狀況中,仍需老師引導與教學,同時應瞭解認知負荷的問題,新手學習者可以需要鷹架支持以免被開放的學習環境挑戰所壓垮。
有效教學原則與教學設計思考
Merrill歸納這些理論都同意下列的有效教學原則:
1.當學習者參與任務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時,能促進學習。
2.學習者觀察他人示範時,能促進學習。
3.當學習者應用新知識時,能促進學習 。
4.當學習者將所學的新知識融入轉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促進學習。
因此,若能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思考下列問題,以選擇與組合適當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相信能創造更大的教學效益:
1.哪個理論的解釋與學習原則,最適合的此課程或單元的教學目標?
2.哪些理論框架最能支持這次設計專案(如資源,客戶的選擇,學生的特點)的條件?
3.哪個理論框架最適合設計團隊的興趣和技能?
4.理論如何直接應用於開發,選擇與支持具體的教學策略,以構成此設計模型?
小結
學習理論能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提供學習如何發生,以及達到某種結果的解釋基礎。從廣泛的理論中可以掌握學習的原則(例如增強的時程進度、記憶系統,以及替代性學習),用來轉化為核心的教學策略,為具體的設計專案型塑教學理論。
ADDIE定位探討
Bichelmeyer引述兩位學者所言:
Michael Molenda在「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中提及曾遍尋ADDIE的原始模型出處未果,這樣缺乏原始參考的現象讓Molenda認為“ADDIE只像是存在的標籤,而不是實際的ID模式”。Elizabeth Boling以其藝術碩士背景來看ADDIE模式,也認為它比較像一般教學設計過程的描述而已。
Bichelmeyer據此提出『ADDIE不是模型而是個概念框架』的說法。我們可以參照上述的理論與模型定義來看~ADDIE既缺理論依據,也並非為特定主題或目標來服務;ADDIE是具有通則化教學設計的行動步驟:在過程中可以考量各元素,由設計者的專業考量來選擇合適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模式之策略。因此我認同Bichelmeyer所言:ADDIE不是模型而是個概念框架。
此外,我更認同她強調不僅ADDIE仍然重要,尤其凸顯這個教學設計領域內專業夥伴的既有共識之說法:她期勉這樣更能推進建構教學設計領域的專業知識,並且發揮影響力的展望。我引用教育大辭書中對概念框架的定義:
概念是一個架構整體的一部分,其意義由多方面的交叉、綜合而產生,多方分析與綜合,彼此交錯、融合,端視此概念之用法而定。概念架構裡的概念絕非獨立存在,乃是深藏在一個大的架構(或多個架構)中關係複雜的集合體。同時,各概念的一連串有意義的關係,是可以變更的,任何新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架構關係。
Bichelmeyer說:ADDIE偉大的力量在於我們給它的稱號~模型是一種模板,一個結構,可用來把散亂的資訊放入一個總體框架。她提出『ADDIE是一個框架,而不是一個模式』之際也期勉大家瞭解ADDIE的力量與限制,可讓我們探索這個概念框架的多種表現,成為一個專業領域,鼓舞參與教學設計的科學研究:描述教學設計過程實際的樣子、評估各種教學設計流程的優勢和弱點、探究教學過程與成功教學之間的因果關聯。基於這樣的認識,吾人才能詳盡描述教學設計過程,以多元形式來建立教育真正和持久的貢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