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師思慕教育募資平台

      從京阪神返台後,就聽到教育部吳思華部長提出建置教育「Crowdfunding(群眾募資)」平台構想 ,我的第一反應是『很特別 』,這幾天持續繞著一些想法打轉。『為師』有雙重涵義:當老師的我思慕、以及幫老師設想,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募資平台?

      先翻出之前買的『群眾募資第一本實戰寶典:完全剖析募資流程22個關鍵步驟 』,作者是位天使投資人,提供相對的觀點剖析:
      如果你是需要資金的創業家、設計師、企業主、電影工作者或藝術家,可以由這本指南中獲得最專業的引導,從撰寫商業計畫、選擇募款模式、製作宣傳影片、決定提案時機,到何時更新專案進度、安排媒體曝光、維持線上互動、有效處理危機等,大幅提升成功募資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想要尋找資助標的的投資人,也能從本書中了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案,以及如何控制風險等細節。
這樣替換成『教育行話』就有譜許多,我們也能藉以發想。

      首先,我提醒自己謹記『原有的教育運作生態系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募資的問題與需求~端看提出者能從現況、困境裡提出怎樣的好問題、勾勒多遠的願景,小自人事時地物與資金的供需,當然也可能針對教學創新與體制再造提出擘畫,只要願者上鉤或是號召相挺,都可以成就一番新氣象。
      從教育層級的角度可以細分:若是班上學生提出,可以由老師與學校當資助者;學校、教師提出,可以是縣市政府與社區、企業來出手,當然,官方、民間、家長甚至老師與學生們,都可以有那種『助人圓夢也成就自己』的投入喜悅。
      對於教育的募『資』,我也有些想法:從教學場域來看,可以分成有形的『資金與物資』與無形的『資源與資訊』。資金與物資永遠有其限制,即便因提案獲得支援,也終將使用與耗用竭盡。以我自己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後者~能為自己與孩子們教學提供更適切的經營資源與訊息,尤其在網路普及、數位載具便捷之時,不受時空與物理環境限制,讓教學與學習互動更為流暢有效。
      再來看『平台』。如何建置不同對象的帳號權限與安全,相信是決定將來運作順暢與永續的關鍵,然後再設計好的搜尋、分類、專案登錄、時程與互動管控….。或許也可以針對平台先來個『募資』~先與既有募資平台的Know How來對話(像今天也有『創夢市集 募資平台開跑 』新聞),從其規模來看,雖然教育體系相對來說小些,但我們的影響與活動能量可是更為重要的喔!我找到吳部長之前的『創新強國的願景與策略 』演講簡報,果然這種『很特別的感覺』是讓人期待的呢!

      我還想到一些『專為教育』的運作建議:
*不僅『需求端』提案,也可以從『供應端』出手:有相關資源資訊能提供的單位或個人,也可以在此提案,讓有興趣的人進行接洽,而若是在教育體制內的有能與志願支援者,可以設計相對應合理的獎勵機制。
*可以針對『需求端』、『供應端』設計媒合機制,或者有第三方(如縣市或中央輔導團員、業界學界代表)擔任訪談與審查者,促使專案進展更可行高效。
*應妥善結合教育層級運作,適當時機也以行政宣導與支持力來推進,腦中雖有閃過『行政倫理』的念頭,我想這塊將來可能需要行政夥伴的彈性與智慧來因應。
*或許個別的『募資』有專案時程期限,但每個好的點子與運作成果都可以再集結與擴散分享,創新與策略管理的知識地圖值得同步開始經營建置。甚至,運作一段時間後,值得期待從中發想出更為制度化、常效永續推展的策略藍圖(如各類教育白皮書)呢!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前幾天走過台南市的成功路,自己當年還曾寄信給「教改點子王」吳京部長 呢!雖然期盼不必募資,為師者們都會努力讓教育成功;但若能善用教育募資,一定要讓每個孩子自己都能幫人成功~
      我們藉由教育與自我承擔,獲得自己的成功,以及幫人成功的能力。再循著廣大社會下的脈絡,協作連結與奮力促成,讓每個人都成功!而關於成功的定義,則來自教育過程中的認知與自我期許,有外在表象的地位、財富等功名利祿,也有內在依存的信仰、幸福的價值體系,自我承擔,就是由自己來認定這樣哪樣的成功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當然,內外兼備是最佳理想的形式,卻也唯有自己願意努力與承受。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