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多樣性~自造,造自己

      週末早起,想到『多樣性』可以用來解讀Maker風潮。本科系的我最早接觸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接著資訊融入教學,我們努力『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那麼Maker,有部份是DIY形式,可以造個『Diyversity』、『Diyersity』字來探討Maker多樣性嗎?著想著就看到輝聲轉貼分享『從Coder到Maker 』,探討得很貼切深入,呵呵,小草的親爹乾爹,果然有默契。
      首先看DIY到Maker:可以依照食譜式指引按步驟組裝完成,到自己動手修補、製作新物品,再進而設計發明、善用工具器物,還需要實作技能而創作新成品,我也覺得都可以稱為Maker~Make Something Different.

      從『MakerKids:與孩童一起動手做的7大要件』文章,讓我想起與孩子們一起玩的科展:探討『磁浮發電機 』、利用太陽能板進行二氧化碳濃度定量,當時實際思考與動手的過程,至今回憶仍極其深刻。我也望著班上活動與亂買的小物:紙箱玩、Minecraft、譜紙打孔音樂盒,徽章機,還有在京都逛買的日本島津製造所玩具,加上3D打印筆 、小薩樂器、大人的科學、Google紙眼鏡,近日玩的密室逃脫、擴增實境與桌遊…..,讓我在看到『行動思維時代 』一書時,恍然大悟:為師者,我們不都是為了創造學習行動的體驗時光而努力著嗎?自稱為『Mind Maker』、『Tour Maker』也通吧!

attachments/201503/8914175069.jpg attachments/201503/5532544389.jpg

      我自知自己其實比較算是思考與設計、策展面的Maker,玩想多但真正動手做物其實不多,像Arduino、3D印表機、Lego我都沒認真玩,好多玩具也是買來就讓孩子們自己組裝,不過,看Maker多樣性還是很有意思:若是物品可以從大小、屬性、類別、層級(例如是電路板焊接到模組式元件)來看,也可能是組裝成新品,或是修補或改造形式;可能是單一物件,也可以到系統整合規模。總之,只要起心動念設計與發想進而動手做,就對了!此外,在物料觀點與應用概念相通方面也可以探討:例如3D印表機,從塑料到食材、生質器官、汽車或房屋零件,可以探討環保與耗材成本,可回收、再利用與否,像Lego元件或是環保黏土,就屬於可重複使用的實例。
      我們也看到好多數位與實體整合,加上電路與網路(物連網、Big Data…),物理化學變化應用、美食DIY等,無論您是作者或觀者,這些跨界的流暢混搭,在真實世界解決問題或創造新答案的方法、策略、活動,不正也是另一種啟動了人的多角色DNA概念?把人、物的時間、空間與任務Remix,在心間與手上持續無限創造!這些都可以是當設計成為PBL(Project、Problem都行)活動,也符合CPS(PISA2015)精神

      我要說:『自造,其實是造自己』。人本來就有多樣的可塑性~每一個你,都可以用時間為譜軸,人事地物當養料,豐盛自己與他人生命。我也自許:為孩子們規劃與提供每個學習行動當下的專案活動、產品生成與體驗服務,而且這些都必須fit教學目標與主題活動,花費採買也盡可能以個人能力可及的機具、玩具為主。雖說看著孩子們言行互動,創玩著由你出手後的動手心流(flow)時光,我可以自許為flow Maker→心流者flower,花也!哈哈~
      雜亂寫下這些想法,還有個『未來完成式』案例,說明我享受『自造自己』的喜樂收穫:週五傍晚又買了『CUTOK裁紙機 』,雖然還沒到,自己已經想了許多美好應用(Products)與疑惑(Problems),同時印證上述的『概念相通』:我可以裁圓來做徽章、設計印切立體書元件,雖閃過擔心切割不精確的念頭,但轉念問自己:你會擔心印表機印不準嗎?只是換成刀片、切割不同材質而已。我也期待想試試:同一次切割可以設定切斷、摺痕或深淺不同的操刀控制嗎?或者可以輕輕打點後再來描上圖案。此外,我也一定會把它和3DP、MeArm和大人的科學『自動手寫機器 』擺一起,讓孩子們做個比較!總之,就是先自造與享受了『雖然未到手,但已經滿足想望』的心流時光。期待下週,操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