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BYO3D說帖~Device(載具)、Differentiation(差異化)、Diversity(多樣性)

      BYOD的概念~Bring your own device,帶自己的載具來進行數位應用學習。並非只為了官方節省經費、追求新科技,而是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基礎上,有深度的學習支持規劃,在親師生都能安心、放心的前提下來加以進行。

      除了載具是Digital Device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有個不一樣的學習風格、偏好與學習進度。因此,另一個D的關鍵就在於差異化(Differentiation) ~家長與老師們齊心協力來為每個孩子經營、支持其個人化學習機會,這樣串連起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在校、在家的學習接軌,孩子自有專用載具,相信更即時支持學習,早一步達成個人化學習的理想。

      此外,相較於看待『每一個孩子』的角度,我們也藉由BYOD搭連出另一片視野~多樣性(Diversity)。我一直以『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作為教學思行職志,或者看『擴增實境 』,我喜歡它在既有的實體物件或場域中疊加虛擬資訊,能持續進行實體、虛擬混搭互動的機會。那麼,在以人為本的ICT永續教學應用生態系統裡,BYOD促成更多人己、人機、人際、情境的新連結,尤其是在既有成員的關係上,添加了更多教育之可能與想像。雖說教室裡每童一機、多螢連雲的樣貌,勢必給老師帶來更多挑戰,但也正因如,才能為每個學習當下提供豐富多樣的沃養支持不是?

 attachments/201509/3843852847.jpg


      最後談談個人『想通』這點的契機:會想到這樣的3D,應該是自己經歷與見識、掛心所致:兩年來帶班,在個人經濟狀況許可下(呵呵,又開始期待考績獎金了),買平板給孩子們,也是希望提供這樣的BYOD情境,相信這是值得的投資花費。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還有很多想做的理想未能達成。而現在借調資教股規劃行動學習方案,想到再怎麼補充設備、規劃專案,科技的發展一定走在我們花錢來不及追上的速度,而教育局,中央補助甚至民間企業捐贈設備的機會,仍是僧多粥少的競爭型計畫爭取(而且申請者仍以學校為單位、非為教師個人或社群)。在製作『105年度行動學習學校遴選說明會 』簡報時,想到這樣的BYO3D之詮釋,今天上午看到BEYOND的超越比喻~加上教育網絡(Educational Network),更讓我相信:BYOD,是真正兼顧了個人化的即時與常續需求,並且創造更多教學多樣性的好機會。

      如果,我是說如果,老師自己願意,從帶自己的行動載具開始,老師先BYOD,當您看見教室裡孩子的差異性存在(Differentiation)與學習的多樣機會(Diversity)時,相信會找到更多機會~從專案補助、個人與社群合作,認真思考以班級或學校形式,邀請家長也來共襄盛舉,像『教育大數據應用的家長觀點』這樣的未來,我們就能身處現在進行式!

      我也想努力看看:從自校規劃BYOD的創意來結合縣市或中央的行動學習專案,或許也是個好的面對『不患寡而患不均』問題之突破口。您會問不擔心學生濫用與誤用、影響健康身心發展嗎?當然不是不擔心!不過,要我們無視『載具普及、學生黏著』的行動應用狂瀾而不作為嗎?我想也不能。以整體觀來看,當然要設計更圓滿周全的策略規劃,先小而美開玩吧!

      以下是『申請者仍以學校為單位、非為教師個人或社群』 小註:

      是否能用跨越學校層級的概念,不管是區域,領域或者是自組教師社群、縣市層級提出行動學習實踐方案與推動模式,相信更有不同的新機會呢!另外也想著:最小阻力原則,讓教師在一個班裡開始實踐行動學習應用的啟動需求,機制與動力源該是什麼樣貌呢?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