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多樣性初探

       這次Maker Faire逛得不多,一方面準備運算思維演講,二來有個想法:有關多樣性的發想架構。粗淺想法野人獻曝一下:
 
材質的組成
      從紙張、黏土,竹棒,一直到3D印表機,還有木頭,或者是一些輕金屬類。
成品的完成比例
      完全自製元件或者混搭,樂高積木組成新物品的形式,或者是再生材料運用,可能從零到百分百都有可能。如何取得,單價成本?
      動工的部分是切除、還是噴射成型?甚至,有沒有可能是生長漸進形式的呢?

機器機具跟組裝
      我需要哪些工具?從刀子、剪刀、螺絲起子,一直到電鑽,當然包括3D印表機,雷射切割或雕刻,木工電鋸機具等等。

從作品的功能觀、體驗觀,或者是製成歷程來看
      功能可以表現在生活中,如何解決問題、提昇滿足,或者創造價值呢?

      體驗式操作,使用的時候成品帶給來什麼樣的體驗,一次式就沒有新鮮感?耐玩性如何?消耗品嗎?可以把提供使用者體驗之旅成為tour maker。
      製程觀,就是一個製作跟整理呈現的過程中的體會,歷程就是一種讓人投入的最大吸引點。
 
如何展現
      是靜態、動態、多大規模尺度,還有多少數量?

       動力展現部分,是來自於人力、電力、機械、是互動或自動控制?純物理或機械、電子程式設計?多種感應後可以互動、自動、使用者控制操作?

      多個面向再繼續發想。Makers人們,才真有溫度與故事,還要融入到你我的教學現場與生活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