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需你親造:300元網路課程的ROI檢閱(unity,cospaces,udemy)
作者: 塾長 日期: 2017-08-14 20:00
昨天買了300元udemy的「Pass the Unity Certified Developer Exam」課程(其實後來陸續共花了1200新台幣),想看虛擬實境的實做,思考教學運用~師生自己親手打造的可行與印證。陸續買了Unity AR、VR實做,以及Blender 3D建模課程。
在虛擬實境的使用上,我一直以360相機自己拍,找尋好用的整合和互動工具,包括影片和相片。但對於VIVE或者是Google冒險,以及一些相關的VR game,總有一種「想了解這是怎麼做出來的?」之期待,但實際上也知道:多是利用unity軟體開發,自己買了好幾本unity的書,只是領受…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工程。偶爾也與一些同好、業界夥伴請教,我還是沒有自己想做,因為,畢竟這樣子的「厚工」,讓我更尊重專業,同時心裡也盤算:若以教學現場需求與趨勢來看,實是緩不濟急的。
我們可以探討「在教學現場,有多少機會能夠利用虛擬實境?」,我相信:若能由老師甚至學生自己打造,某種程度結合360相片,應該就是一個可能的切入點,同時,若還想要「師生共編」,就唯有COSPACES是首選了。
買這300元、幾十個小時的教學影片,在一天裡快速瀏覽,有種縮時攝影的前進感,但是得到了比較長遠印象的效果,藉由unity教學與認證考試,讓我平行模擬利用cospaces打造,同時也思考,教學中融入VR親造的創想。
![]() | ![]() |
如果持平來看unity和cospaces,都是開發VR環境與應用的工具,那麼我相信:VR環境如何開發、物件如何互動,以及如何對教學有幫助,我相信這樣的工具功能與應用目的是相通的。當然,兩工具功能的限制與差異很大,我卻想反過來問:到底我們的教學,需要到怎樣的虛擬互動?以及這樣的互動在真正整堂課的教學時光裡、或者延伸到翻轉應用,又扮演著多少份量呢?我想在這個中間找個持平,只有一個小小的出發點:老師與學生,在體驗VR應用時,有更好的沉浸與後設認知,並且,是否能夠簡易地將自己想法,以VR形式表達?
最後再回來看「影片學習」體驗。
我對虛擬實境工具unity的製作跟操作,終於有了比較清楚的邏輯概念,雖印證那種界面多重,考量多點的繁複,對我自己目前來說,CP值不太能夠滿足。同時,我發現Cospaces的教學影片講述太快,這次udemy課程慢慢講,每次結束還提醒反覆看影片、鼓勵你這段看完了的SOP,我覺得很有意思。針對英文的聽力,udemy在播放速度上可以調整、可快轉慢轉15秒,加上我先跳著看主題,VOD(Video on Demand)隨選視訊,真的可以成為LOD(Learning on Demand)依需學習的好幫手!
雙平方日子玩NotebookLM結合實體研習的規劃 (2025-02-25 16:02)
2025年大自由研究 (2025-02-08 09:02)
與NotebookLM協作再開寫「生活中的程式設計」 (2025-02-02 13:29)
自製Google街景路線(二):蛇來蛇去逛街景~ (2025-01-31 20:23)
自製Google街景路線(一),試誤學習玩! (2025-01-11 10:57)
年末利用兩篇Keep整理回顧與街景期待 (2024-12-31 10:04)
「教學相長」之「長即生成」 (2024-12-10 10:24)
大人的自由研究:在場 (2024-11-08 09:27)
COSPACES Local editor~免帳號直接創作! (2024-10-23 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