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美國「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第三版
作者: 塾長 日期: 2019-03-22 14:30
為何咱們的108課綱沒有或不需要小學年段的科技必修課程呢?這次再縮小對問題的探索分享~總也需要能力指標吧?
在「試譯1996年版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前,雖未能親臨盛會,但在線上見學「前瞻基礎建設中小學校園數位建設」,看「把世界帶進教室─為新世代打造智慧學習之路」紀錄片(完整版)」影片,同時,也欣見「全國24所中、小行動學習優異 教育部頒獎表揚」。然後,還是對於即將實施的108課綱,資訊與生活科技沒有國小內容與能力指標感到遺憾,尤其所有的經費建置與教學精彩都是從小學開始,少了國小內容與能力指標之「基礎」,豈不可惜?
從資訊基礎建置來看~校園網路布建確是關鍵;從教學品質來看,教師發展增能為核心基礎;那麼,學生能力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否排課,所有能力的學習經驗的開展,不也都是從基礎出發?我們缺少從基礎年齡發展的角度來論述,怎麼會想著之後的孩子自然都具備這些能力呢?雖然課綱有交代:可以融入執行。那麼即使不排正課,還是需要能力指標參照吧?再來看真正要融入的確保時間又是如何呢?老師們的職能養成與教學貫徹,如何確保?一般小學老師們,怎麼養成與具備相關教學素養跟課綱執行力呢?
野人獻曝,上述的疑惑,其實是在美國「CSTA K-12 Computer Science Standards」、「試譯 1996年版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之後,再找到美國「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第三版 (2007年),與電腦科學指標都自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持續開展的能力描繪,這次細看科技領域與108課綱的面向,也是大同小異,很值得我們借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