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有趣味的人嗎?
作者: 塾長 日期: 2023-07-05 15:09
從日本回台後,一直想著好多需要寫下來、有機會再分享的事物。在這些多元方向與豐富資訊中,慢慢地沉澱、聚焦,也在幾天傍晚追夕陽的過程裡,想通了!
原來自己真正在乎「我是個有趣(味)的人嗎?」
「趣味人」是什麼?在東京秋葉原地(H16-5)出口,我看到書泉書店的看板「趣味人專用書店」。當下「趣味人」一詞,一瞬間打中了我,翻譯成中文來看,趣味,即愛好。我想從相對觀想玩「趣味人」開始,在暑假裡整理三度赴日的見學收穫。
這家書泉書店共有九樓(Book Tower很酷!),樓層介紹可以看到各層樓主題。我一方面逛遊各樓層,欣賞陳設展現的情境與動線,也同時設想體會:眼前這個主題,為何能吸引眾多愛好者(至少開得成書店裡的專區!)?也讓我自行腦補聯想:這個區裡有哪些元素,吸引了當事者(趣味人)願意投入心力、享受,甚至成為專業,並且參與社群、凝聚成一個生態系呢?
以五樓的鐵道為例,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車款相片、模型、車站紀念品,各鐵路的時間表、甚至車上把手、配件....,這樣的規模跟深度,自己即便不熟卻也感動。
之前我看《南方,寂寞鐵道》,也聯想起這是個好的台日連結觀光交流的契機,還能深入探討因為交通開發而引動的城市、鄉村興盛或沒落演變,此外,智慧城市、地方創生的科技應用也都能連結研究。
就這樣我大概逛了三趟(另一間近十趟的是紀伊國書店,哈哈!),藉此檢視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真正投入時間、心力與花費的,是什麼?」。我的結論,自詡為「學思疑問探」趣味人,後續再來討論。
接著分享我的聯想:一個孩子(K12階段),如何成長為該主題的趣味人呢?
我想到的點有:這些主題是老師在學校教出來的?還是孩子自己探究,與同儕夥伴,他們共同的小秘密或秘密基地,也可能身處特定生活背景,在家庭、社區影響下逐漸養成?
我認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時間盈餘投入。這正是我想探討:是否有比較多的趣味形成機會,是孩子們在暑假的自由研究中,個人自由探究而逐漸發展所成?可能有現場實際經歷、媒體接觸,或者有家人、學伴、社區朋友帶領等等。
這個暑假,我常說是「第一年有ChatGPT相陪」的時光,尤其對於畢業生,期許大家大膽探索、放手也安心地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慢慢培養新的興趣、或者發展真正的愛好。
這個「趣味」,可以跨領域、年級,藉著科技的幫助跟串聯,師長的適度引導、陪伴,可以混成交流,將許多人、許多地方連結在一起。讓自己成為「有趣(味)的人」,無論是生活時間的打發,或是對於特定事情,能引領自己保持好奇跟動機,真實行動。
對我而言,這幾次也常常發想:希望串成日本、台灣一起玩的主題網路合作學習活動。例如運動、博物館、觀光旅遊、地方創生,甚至包括颱風(日本寫台風)、地震、豪雨成災、酷暑.....,你看看,台、日真的都很像吧!
同時,讓自己回味十多年前「建立跨國校際交流活動的契機」的熱血初心,現在更能心想事成!玩「數位說故事、策展、虛擬旅遊」,有更多便利科技工具、人事物連結機會與玩法喔!
最後,在這番探究過程中,我發現:利用「Ikigai」也可以相通:找到不怕疲倦、心滿意足的那股人生動力,或許,就是身為「趣味人」所享受的幸福時光與自我實踐之道吧!
以下相片,也有我自己的「趣味」:圖書館與生涯學習中心、K書小包廂、道具街擬真食品、貓的攝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