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素養、教學與認證之我觀

      月初就開工備課,自己接了一項挑戰:下旬在某科大有兩天半的分享,主要以「台科大出版社」多本書,陪伴師長參加「AIA 國際認證」。證照具有下列優勢:

※掌握AI核心技能
      AIA人工智慧應用國際認證涵蓋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幫助考生掌握機器學習、數據分析、AI應用開發等關鍵技術。
※促進職場應用能力
      認證注重實踐與應用,考生能夠將AI技術靈活應用於不同產業場景,例如智能製造、金融科技、數字營銷等,提升工作效率與創新能力。
※適應未來科技趨勢
      人工智慧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通過AIA人工智慧應用國際認證,您將獲得與時俱進的技術能力,從容應對快速變化的科技與職場環境。

      我也探討經濟部發證、教育部認可的iPAS「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可以展現自己的實力,機會多元,官網也提供學習指引,說明如下:

      學習指引:協助授課教師與考生掌握評鑑方向並有依循準備,本計畫委託委員會題庫組及規劃組等領域專家,依據各科目評鑑內容,進行重點說明與考題解析。
      本手冊為學習指引,旨在提供學習方向與準備參考,並非正式教材或題庫,亦不保證考試通過之責,建議考生依循考試簡章所公告之評鑑主題內容,進行充分準備, 以確保應試成效。

attachments/202508/0686428765.jpg attachments/202508/5496802296.jpg

      在中小學端,我們常從素養(導向)開始看,經過一段教、學時光的學習成長,而得以通過考試、檢定,也包含認證。從開始到抵達,也以終為始來看,認證的方式、範圍,一定與素養、能力指標的規劃接軌密合。

      我就想著:依據素養描述,經過教學管評之後,學生也能學習展創。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專科、通識、科跨域,包括師生派典的轉移,最後參與多模態的認證,也是真實時間中,學習數據與歷程記錄的完整展現。

      然而,如果領域是針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在一段時間裡的快速變化,是否可能在指標規劃到認證考題已建置待用的狀況下,實無法滿足這樣變動趨勢?

      素養框架可以上位描繪、多樣解讀,但認證若想精準涵蓋可能須需要隨時補充。再從個人來看,素養提供自己學習成長的目標方向,通過認證是里程碑的中點,而常續地內化、應用於生活、學習與工作中,才是自己帶著走的能力。

      以下為資策會「生成式AI能力評鑑指引」、經濟部「AI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內容範圍」 供參:

attachments/202508/7647911528.jpg attachments/202508/6625958675.jpg



      我也藉兩本書來持續探索思考:

attachments/202508/0058936927.jpg attachments/202508/4605964450.jpg

      野人獻曝,「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2019),這是那時研究Google AI 實驗室的分享,那時只提到Transformer,但還未見生成式AI。同時,去年(2024)暑假我也重訪https://labs.google/網站,原本的幾十項AI Web實驗,現在可能有成千上百種了。

attachments/202508/7527569997.jpg attachments/202508/2883648389.jpg


      另一本是剛買的「重構教育圖景~AIGC助力教育變革與數位創新」(2024),很喜歡這樣從資訊(數位)素養的演進,探討到AIGC數位素養內涵金字塔的迭代開展。

attachments/202508/5925617543.jpg attachments/202508/3817367305.jpg

      乖乖備課,開學後再飛出去玩!

attachments/202508/4444035354.jpg attachments/202508/5419127354.jpg

attachments/202508/5474696666.jpg attachments/202508/0913124631.jpg

attachments/202508/6881489342.jpg attachments/202508/1825019869.jpg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