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的四大基礎,深呼吸一下...
作者: 塾長 日期: 2008-03-10 21:13
每每看一些資料或理論模型,都會以四步、四面來呈現:以東西南北、前後左右定位,寫文章要起承轉合,分析現況要用SWOT,行動循環就用PDCA....
說好一天要用一小時來打造School2.0的,其實整天都在想著....終於在下班到光華商場逛舊書攤時,走著走著,讓我確認了,感覺到那種圓急(圓援源緣、急即及極)之美緻,可以利用『行政、校本、ICT、個人』四大基礎來看各事物。一下子,我發現自己多年來的許多閱讀,手邊的筆記與概念圖、試繪模型,都有可以定位與定值的參照了。之前的混亂與錯綜複雜,現在是一片清朗呢!
對於教育,我們所投注的許多經費、時間與心力,也可由這四面向中觀察比重,而造成每個學校不同的樣貌;即便對於老師個人,也因為四面向的理解和參與程度不同,成為自己現在這種格局。
在公車上又畫出20多種將四基礎混搭的想法,可以用來解釋目前遇到的教育現象,或是提供邁向School2.0的參考路徑。先舉一個最『狂想』之例,正好最近討論北縣的英語村正熱,我打個比方:
建造一所純網路學校,以ICT支持而取代全部的實體校園,老師與學生都散佈於北縣(或世界)各地,依學習者需求實施教學活動、進行著理想中『無所不在地教與學』,以達到『每個孩子都獲得最佳發展』...。請問:行政端願意投注多少資源與承諾?又或者評估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有多值得堅持貫徹?以及,這樣的方式,真的是目前最值得投資的嗎?這些可能都需要每個人(行政、教師與學生)深思與對話溝通,才會有自己(與組織)的答案吧!
我先自問答一番:其實,先說一個『絕對不可行』~要『每個孩子都獲得最佳發展』,基本上,只藉著純網路學校,就已不可行、且少了人際接觸與眼神交會的最佳教養了。我承認,這是種極端樣態,但絕不是完美的School2.0。然而,想過這種樣子,再回看現今學校現場,開始想怎麼轉型,怎樣真的為每個孩子著想,方向與彈性就很大了吧!
哈哈,先報告到此,深呼吸一下(很多下也行),因為,說著說著(請把呼吸兩字的口部移開)....你在乎的,就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