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學校

      奇怪,學校不正是每天都在發生教與學的地方嗎?為何特別標示學習型學校 呢?或者可以說,這個『學校』像個人般,不斷在學習著。

      打個比方,用一部車子來比喻一所學校:載著全體師生,車上的同歡就是上課時光,而一路前進的車子,還持續地遞增新設備與性能,尤其因車上內涵的精彩而展現出更亮的外貌(那種逐步型塑出來的特有校本文化)。學校支撐著全體師生與校園環境,老師們在此經營自己的教學環境與樣貌,孩子完成一階段的學習並或獲得證書,所以常問『你在哪服務、哪裡畢業的?』,我們都會以校為榮。

      這裡這麼重要,是每個『個人』的角色與關聯所在,在舞台上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所有人一致地向心,展現學校特有的樣貌,所以每個老師、每個學生,也都不只是一個人而已....

      這裡是數位(many)與數位(digital)的發生現場,無論是在校內、與校外的連結開展,如此,就能超越個人的時間限制,看到那種共好共感的時間效益。而且,不需要上次 那種建造『純虛擬網路校園』的成本負荷,只需要每校新增一個LCMS(校內自有或外部代管皆可,主要能符應原有的班級師生組合即可),就可以串連實體與所有可能的ict助力,就能擁有老師在校內教學相長的『校本網路進修、即時支援系統』,以及學生的『歷程多元展現、評量與個人補救學習』,同時,行政端的支持與政策通達,也建立出更完整綿密的聯繫傳播網絡。

      校本運作,就是這種像萬花筒般,運轉出無限可能的核心思維。我也努力著,把『校務評鑑』與『組織平衡計分卡』加以對應,如此再來看School2.0,就更有『實踐導向的學習味』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