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Moodlesphere架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目前正在申請的『99年度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 』專案,很讓人期待一年運作下來會有什麼繁花盛果呢!

      我整合『TPC96ICT方案策略規劃 』經驗,和『School2.0無所不在的學習時光 』的期許,試提出『以Moodlesphere 架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構想,希望從教育部專案管控與輔導,到專案參與教師的歷程紀錄,五層級(部、縣、校、師、生)全串通,讓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好事,有更好的集智聚力機會!

      簡單地說,就是利用Moodle課程包與開課,看是在教育部層級(現有六大網課程服務平台 已具備了,我還曾想說H1N1若大停課也該善用),或是由各縣教育局、學校、教師團隊依需架設Moodle,或共同參與某站的Moodle課程都可以,把原來Moodle的『老師、學生的互動關係與課程內容、活動』使用邏輯,轉想為『專案文件、研習教材與實作、對談紀錄、歷程省思與產出積累』,就可以暢通無礙了!更何況,每個參與專案者都是校內同事,若專案目標中可以藉由Moodle支持教學的部份,就更加方便了~使用相同的平台與行動邏輯,最為省事高效!當然,課程包的設計可以經由承辦單位與參與夥伴同討論,兼顧專業對話、歷程紀錄、行事公告等各種功能,並預想著經過一年後(請想像那種甘特圖是有提醒功能的樣子…)直接匯聚成果的樣貌。

      我會這樣想的原因,還是對於『時間的同軸多軌』最在意,以下著重在專案執行、互動的架構設計說明:
*學校、老師   

      在學校中,參與社群的老師,原來就有著一定的教學課務,加上這次專案的資源與團隊機會,不只為自己,更為伙伴們、學校,帶來更多專業成長的契機,不僅提升教學成效,也可促使校本知識管理氛圍的形塑。

      從專案參與的每個老師角度出發;每個禮拜一、二十節課,怎樣更有效率地進行專業成長、精進教學呢?不外乎建立起一個自然運行的架構!將教學規劃與執行、專案學習研討與對話、產出成果等,都依每次的當下運作而簡易上網設定、填寫,也為自己的教學歷程做了最佳紀錄。

      理想中,專案成果的樣貌,是在這樣的積累之下自然凝聚而成的。到時將Moodle課程包匯出,可以分層級與資料隱密性有不同的考量,只要行政端設定的架構讓大家依時填寫、匯出繳交,在行政端也自然有了所有社群團隊成果匯集呢!

*部、縣行政端

      從現在申請、審查、核准、專案啟動.....,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是『全國各校社群同時間軸運作!』有許多公告周知事宜、臨時宣導與調整方案,必須統一讓各參與者知曉、回報。尤其,審查階段的計畫,也可能因審查中給予建議加以調整、媒合類似屬性的校際社群又可以藉機合作﹝例如地區、主題策略聯盟或是合辦研習共享思源等) 拉出一種『不特定網絡』的社群關係。

      由於學校申請的核可權限在各縣市教育局處,因此,在縣端可以掌握各校現有的運作社群方案,若有足夠的人力與支持架構,當可以善用槓桿機會,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協助各校社群間互通有無與資源分製共享(或者讓參與專案的校長、主任們也多一份聯繫網絡)。

      同時,趁這樣的專案進行階段,設計出計點、時數核給的機制,也可以促使本次未參與專案的老師們觀摩或加入各社群討論的機會,如此凝聚起來的教師專業對話,一定更豐盛熱鬧!     

      這樣,真能期待將專案的初衷無縫與綿密地傳遞,更有著螺旋放送的擴散能量!
   
      這樣的設計,也為行政夥伴帶來槓桿效益:所有社群的運作歷程,彼此都可以交互觀摩,善用大家之間的競合力道,可免去盯進度的聯繫和尷尬。如果可以的話,還期盼行政端也能規劃相關的cipp評鑑設計,也許邀請研究夥伴或與大學合作都可以。在這樣的系統中,許多待研究的資訊非常豐富呢!

      以上,玩想完畢!哈哈,國慶日跑去關渡自然公園玩,回來認真寫好,為自己的努力拍拍手,更期待大家好好玩喔!


attachments/200910/0104525962.jpg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