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核心問題與心智習性

      這次Intel E教師的思考工具平台( Intel 教育創見計畫在台灣),所依循的幾項教學理論(核心問題、心智習性、學習向度),國內也有多書可供參考: 

核心問題,在『成為更好的老師 』書中有提及,因問題而促發更深入而完整的學習思維,本書也提及統整課程、多元評量、學習歷程檔案與教師行動研究、教學省思等教學創新構想的實踐。  

心智習性一套四書 ,完整呈現心智習性與教學的教與學和學校經營:

發現和探索心智習性

活化和運用心智習性

評量和記錄心智習性

整合和維持心智習性

16種心智習性:

1.堅持(persisting)

2.控制衝動(managing impulsivity)

3.以了解和同理心傾聽(listening with outstanding and empathy)

4.彈性思考(thinking flexibly )

5.反省思考方式(後設認知)(thinking about thinking)

6.力求精確(striving for accuracy)

7.質疑並提出問題(questioning and posing problems)

8.應用舊知識於新情境(applying past knowledge to new situations)

9.以清楚、精準的態度來思考和溝通(think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clarity and precision )

10.用各種感官察覺(gathering data through all senses)

11.創造、想像、創新(creating, imagining, innovating)

12.保持好奇和讚嘆之心(responding with wonderment and awe)

13.願意冒險並且承擔後果(taking responsible risks)

14.有幽默感(finding humor)

15.能共同協力思考(thinking interdependently)

16.敞開心胸不斷學習(remaining open to continuous learning)

這些看來不像學科知識的內容,該像是大腦運作的機制,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藉由老師的活動設計與環境經營,促進孩子表現與養成。

另外,張稚美教授有一篇『談無所不在的心智習性 』,除了介紹上述16種心智習性之外,也有介紹Marzano之「學習的向度」,

把「心智習性」學習方法融入各項課程以達至卓越的教與學 ,這是學校專案的計劃書,值得參考。

批判性思考~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 』,正與第三種工具Showing Evidence可以相輔相成 。

標籤: IntelE教師

大腦相容12原則

這是從 

 12 Brain/Mind Learning Principles In Action: The Fieldbook For 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

 也就是這本:創設連結:教學與人腦  (簡體版中譯)摘錄出來的,藍色分類為Fogarty在『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書中所提:

建立學習環境

1.學習因挑戰而提昇其效果。           

2.情緒是統整學習的關鍵因素。

3.學習同時牽涉聚焦與廣泛的知覺訊息。


運用外顯及內蘊的記憶系統

4.大腦同時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訊息。

5.大腦內有一套空間記憶系統,及一套死背的記憶系統。


輸入訊息的處理

6.大腦是一個平行處理器。   

7.學習是一全面性的身體活動。

8.每一個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

9.當事件儲存於自然的空間記憶系統時,理解與記憶的情況最佳。


意義的形成

10.意義形成的作用乃是持續發展的。

11.意義形成的作用經由統整的學習而產生。

12.學習包含意識及無意識過程。


Fogarty從統整課程、多元智慧與PBL切入作為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參照(參考前文)

我們可以先體驗自己的腦運作是否如此、在教學中與一整班學生互動時,可以對大家的『大腦現況』了解與影響多少?

給太多片段知識與規範,不如給個讓個人自我連結與意義建構的時機和方法

再由此來看:重要的是腦與腦之間的對話,端看教室現場中的人、設備與『時間、活動』的流程鋪陳,某種層面來想:用我們對電腦、網路溝通的概念,對於大腦運作的教學策略,也能激發新想法呢!我想:e化的初衷本應在此,別偏廢而捨本逐末才好。
 

標籤: 大腦

Google地球與觀星~中文上場!

    看Google新聞報導推出Google Sky ,才正擔心怎麼看得懂星系名稱呢?

Google Earth 網站一看,哇哈哈哈哈哈!

比可以看見兩億星系更讓人振奮...猜對了,中文版....

attachments/200708/1133738634.jpg attachments/200708/4756393845.jpg


在Google Earth功能表上按下星空鈕,就可以啟動星座觀察,星座名稱也是中文?這是一定要的啦!    官網的影片介紹

attachments/200708/7955128700.jpg
標籤: Google

你會問問題嗎?

      問對了問題,就找到了答案的一半! 

提問,也是觸發動腦思考的不二法門(就像『幸福為甚麼不快樂』書中提到大腦不斷地在進行預測),無論是自問自答,或是對孩子提問、訓練『提出好問題』,都很重要。

而且,開放性、封閉式的發問與歸因,都會影響情緒的運作呢!

例如:我為何被分到酸檸檬?    我如何研發把酸檸檬變成好喝檸檬汁?   真的境隨問(心)轉呢! 

最近買的就在最上頭:

你會問問題嗎?
提出『發問型組織』,比學習型組織更有活力喔!

課堂提問的藝術
兩位老師集廿多年的教室提問策略Qu:Est

Why Not:創意之樂
觀察與他人都看得見的,卻提出他人想不到的....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自然也有承擔並發揮影響力。 

發問的智慧
這本是大學時就買的,算古董書了,呵呵!

研習講課的『多心』

      許多與老師們分享的工具應用研習,我喜歡以why 、what、how切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為何喜歡此工具、幫我完成哪些事,甚至激發新創意!把自己的需求與科技功能、觀念釐清連接好,就比較順暢!由於分享的對象多為老師,大家可能回校幫忙推廣或應用於學生身上,因而,在研習的同時,我會盡量提供直接應用之資源(已錄製好的教材、範例檔案等)再可能的話,還想促成更多的持續合作,提升附加價值。呵呵,多貪心啊!

•    教學前準備,研習時間有限,因而也要速效而為:
      我會利用以前在k12的課程,或是針對本次研習另開新的網路課程,建立討論區、可以邊實做邊上傳檔案。而網路課程是否開放或是設定期限,會因個案考量。
如此可以建立軟體檔案下載、教材、教學與相關文章的連結,現在利用部落格集結的資源可以直接查詢,讓有興趣應用的夥伴,可以直接使用。
•    教學中,要不要印講義?要不要抄筆記?我覺得如何速學即用才是核心!
      我盡量以『步驟教導與該工具產出的教學應用』一起談! (例如概念圖,直接以即將要共同發想的來練習概念圖功能,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將其繪製出來)

我會建議學員多多利用網路課程的影音教材大綱,在電腦理當成筆記草稿(可能的話就拿行動碟複製或是贈送光碟)

即使還有紙上筆記的習慣,也提醒其數位化的效益、同時回到腦相容基礎,建立不易忘記的掛鉤與功能連動使用的思維習慣。

大家別忘了初衷:此軟體、某項功能的目的,如何幫你解決現有困擾?

利用wink更好,邊操作就可以抓畫面、錄音起來。

建議學員如何看待:
    提醒學員要三信三活 並多加嘗試,才能及早熟練,開始用來產出高效思維。另外,要學到多少功能、或是夠用即可?也值得自思(依研習時間與個人能力、現況使用需求而定)。
大家別忘了開發者的邏輯初衷,和你來使用的需求應該是相對應的!


全體學員一起可以做啥?

    就像已有數位教材,我也提醒大家可以分享的層級,看看他人與自己的異同,有合作機會嗎?實體研習往往受到時間限制,若是可以事先看過,再到現場來討論,一定更棒!畢竟,我希望研習時數與否尚在其次,學得有用才對!可以利用分工方式,針對網路教材每人分看一部分,再利用小組分享介紹與討論,或許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喔!
 
分開之後就樣靠大家各自努力了,我也『假裝是那個學員』一下下:

教師之間分享與教學實務:

    依照課程架構與教學進度,組合這些資源與工具,彼此可以分工與分享。

    所有教學前的規劃,都要有把握是『未來完成式』,心像演練自己如何促成有效展現的情境;同時只要做到『未完成式』,有的就留待與孩子們互動的當下、並持續到課後的相通,才是最棒的圓援源緣喔!

    當然啦,等同此法來設計同事與孩子們:『大家都可以利用科技支持來幫助別人更好喔!』

探索地球

 Exploring Earth

這是一個地球科學教科書的視覺輔助數位資源網站,計有八大單元、三十個章節,乖乖,每個都有示意動畫喔!

例如這是百萬年來的板塊改變示意動畫

attachments/200708/0275252770.jpg
 
利用Google 翻譯此站 試試,清楚方便喔! 

Blogger在嗎?

      你的部落格在哪裡?若由縣市層級來看,目前的宜蘭縣國教輔導團 應該就是公、官方最具代表性的。這幾天與專案負責人陳老師討論與請益許多,關於老師與學生的部落格建置,我還是覺得『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因地制宜,我想提的是我們所在的教育當局對部落格應用的政策與策略為何?接著想的是『部落格所在地』為何?申請使用免費的bsp,或是建立主機供自己或大家申請使用?個人覺得:在『擴散推廣階段』,以鼓勵、邀請、觀念分享開始,同時評估官方推動的時程、主機準備,畢竟,我還是覺得寫部落格是很個人的事情,尤其在寫作發言、互動經營上,尤要有『自我負責、自由寬闊』的心胸。

      因人而異,同一個『建置部落格』,也因不同身份的觀點而要多元看待:

是自己想寫或因工作需求而為?我覺得可以一致最好。

是教導協助或是督促檢核他人建置部落格?前者愉快共玩,後者則要看行政互動的脈絡,若可以同心當然更好。

Blogger在嗎? 

哈哈,其實是心血來潮想比較各家bsp,怎奈幸運遇上Google的Blogger 出現Error:

說是要等30秒,我也耐心地重新整理..... 20多分鐘沒好,乾脆就寫起這篇,看來也好了,而官方部落格 也發佈聲明....

attachments/200708/0013235746.jpg attachments/200708/4443577195.jpg

attachments/200708/0355178070.jpg attachments/200708/1690542937.jpg

對照如此,可能也是『自己不同心境狀況下』有不同反應,立刻想到的還有『每個不同寫作相關成員』的焦慮程度不一...

還是回到『自己可以掌握得上手與意願』來看,記得初衷,就能隨境調適,就是善待自己與別人的部落客心態吧!

推廣部落格在教學上的應用,值得深思也得多加釐清與定位,相信在推動歷程中,自然可以走得順暢,也能經營得豐富。

標籤: google

自由軟體 教育部擬納入電腦課程

      今天參加「96年度國中小校園自由軟體教學應用計畫」觀摩會,遇到許多老朋友們,呵呵,互比頭髮花白多少,現在在玩啥。多年來的努力,看到更好的運作與務實的深耕,也有更好的機制來促成縣市交流,從整體的價值鏈串接,再來就是推廣策略與普及執行了,我們也要加油加油!(第一次引用報導,還要多了解智財權是否洽當才是)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二日電)

自由軟體發展從資訊教師,推廣到各學科,讓學科老師也能享受自由軟體的優點。教育部為推廣自由軟體應用,今天舉辦觀摩分 享會議,希望這次會議可促成縣市間經驗分享,以分工方式做技術推廣避免資源重複投入,並計畫將自由軟體納入電腦課授課內容,深耕學生自由軟體觀念和應用。

為執行「96年度國中小校園自由軟體教學應用計畫」及凝聚各縣市推動自由軟體共識,教育部今天舉辦「自由軟體觀摩分享會議」,會中除說明今年度推動工作重點外,並邀請台中縣介紹以自由軟體開發,目前已有五個縣市使用的校園行政系統。

另 外在新竹縣已有多年發展經驗的數位學習平台moodle,今年將再持續做技術上的開發,並建立課程應用示範。宜蘭縣也將以LifeType系統,建置學童 的部落格,記錄學習的點點滴滴。花蓮縣及台南縣已全縣推廣使用自由軟體,今年將藉由兩縣的技術能力,配合學科老師參與,整理適合學科教學的軟體,讓自由軟 體發展從資訊教師,推廣到各學科,讓學科老師也能享受自由軟體的優點。

教育部希望藉會議促成縣市間經驗分享,以分工方式做技術推廣避免資源重覆投入,並激發教學上更多元的應用。另外教育部也持續培訓三萬六千名教師,並請各校將自由軟體納入電腦課授課內容,深耕學生自由軟體觀念和應用。

為 讓更多人可以輕易體會Linux作業系統及自由軟體各項功能,教育部並特別製作「Ez GO 5自由軟體應用推廣光碟」,光碟以Fedora Linux 7為基礎製作成Live DVD,讓使用者在不改變電腦的現狀下,立即體驗Linux環境,其中並收錄辦公室應用、美工繪圖、影音、網際網路、教育及遊戲等各類軟體,放入光碟就能 開始使用各項軟體功能。

這項光碟已於諮詢中心網站上(http://ossacc.moe.edu.tw/)提供免費下載,網站上「自由軟 體專區」裡,共收錄軟體六十二套、教學文件五十四件、教學影片二十七件,讓老師學生除了知道軟體在哪裡,還能自學軟體,對於無力購買商業軟體的師生,提供 替代方案及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