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技能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20:47
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許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資源、工具與運用的策略和機會點,我以「配合能力指標項目與實例應用呈現」的描述,一一向您介紹。
1. 過程技能: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的增進。
科技應用案例:
科技應用案例: 1.數位相機與攝影機 2.電腦顯微鏡 3.無線網路環境 4.科學實驗記錄儀 5.試算表軟體 6.網路資料庫 7.簡報軟體 |
科學探索的過程,原本就是一系列的學習體驗:從利用五官進行觀察開始,察覺事物的屬性與變化;再試著將事物依觀察所得之特徵與數量加以分類、比較。更高層次的科學過程還包括操弄實驗變因後,對因果關係之間的資料加以組織與關連分析,同時進行歸納、研判與推斷,最後,能選擇適當的方式與媒介傳達自己的結論與看法。
在老師的教學情境安排之下,這些活動往往能夠吸引學生樂於投入科學學習,並培養生活中主動探索的精神。資訊科技工具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提供許多協助。在觀察方面,除了運用五官之外,可以利用數位工具的輔助,讓學生看見更遠,更小,或原本不易察覺的現象。在觀察記錄方面,科技可以協助保存事物的外觀或變化過程、將結果以數據資料方式呈現,這些都能增進觀察過程的效能與品質提升。
例如,學生利用數位相機與攝影機,拍攝記錄物體的外在特徵與變化歷程,可以記錄動靜態影像與聲音,還能包括所觀察事物的週邊環境。輸入電腦儲存後,可以進一步比較與分類,或是在教室中一起討論,同時做為報告發表的內容。若應用可連接於電腦的電腦顯微鏡,全班都能同時看到相同的放大圖像,老師不僅能輕易地介紹內容,並比較不同的操作方式所產生觀察結果的差異,如此,更是解決了傳統顯微鏡昂貴與使用困難的問題。若藉助網路即時通訊的功能,更可以讓觀察的過程更充滿挑戰與互動的樂趣。
在戶外進行觀察實驗,許多環境因素的數據如氣溫,聲音與亮度等,除了依靠傳統的溫度計、分貝計或光度儀,也能利用像松柏公司的Ecolog高互動科學實驗記錄儀。這類設備與軟體的搭配(Probeware),輕巧的手持式裝置非常方便學生的研究活動,可以在戶外即時測量紀錄氣溫、亮度、音量、溼度和氣壓。將結果利用數據方式呈現,以供進行資料統計、處理、分析。
針對所觀察的對象加以記錄的資料,若都能以數位檔案或數據呈現,在累積一段時間或是合作調查的紀錄結果後,還能進行更多的資料分析與推論應用。將數據資料輸入試算表軟體,可以產生多樣呈現:如數字計算分析,繪製各種統計圖表,可以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更可以結合簡報軟體呈現,數字修改時,圖表的立即變化,也能讓學生體會抽象數字的意義並懂得解釋圖表之間的數據關聯。
在比較與分類的能力養成方面,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提供許多情境學習的例子,或是由網路資料庫的使用,讓學生有更多嘗試與體驗的機會,表達自己的分類依據並與他人分享。
數位博物館的「植物大觀園」網站,有完整的植物資料庫可供檢索查詢,提供老師準備教材或設計整合於教學活動中。例如游時銘、李偲華老師設計「拈花惹草」教學活動,即以「植物大觀園」為出發點,設計一份完整的統整主題課程。按照教學設計引導小朋友瀏覽「植物大觀園」的網頁,找到自己的答案,並完成學習單。
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先呈現預備觀察的目標與細節說明,讓學生在實驗階段,即可有更充足的經驗可以應付。例如台北市中山國小江美惠、林傳能老師設計的「蛹之生-養蠶」課程,帶領學生進行蠶的飼養與觀察。利用多媒體簡報先對學生實施「飼養蠶寶寶」的檢定測驗,提醒同學應注意之處,也提昇學習興趣。在藉由佈置蠶寶寶的家、認識蠶的構造及一生、養蠶生活週記撰寫等教學設計,藉機實施生命教育,使學生珍惜及熱愛生命,也安排了發表心得與觀摩他人成果的活動。
科技工具提供觀察活動的直接協助,軟體與網站則協助了資料分析比較的運算嘗試和心智運作的表現機會。同時,網路也是一個傳達與人際溝通的便利管道和橋樑。關於網路互動討論版的應用,將在稍後加以描述。
前言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20:42
基於上述理念,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設計,希望能達成下列目標: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藉由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與實驗技能。同時,依照科學方法從事探討與論證,無形中可以養成科學的思考習慣和應用科學知識與技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客觀持平看待科學知識的爭議與發展演變,養成重視證據和講道理的處事習慣。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持以好奇與積極的探討、了解及設法解決的態度。課程綱要裡將以上的各種知識、見解、能力、態度與應用統稱為「科學與科技素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主要教學目標,可說在於提昇國民的科學與科技素養。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本身正是科學發展的科技應用。利用電腦的運算能力,協助實驗數據計算與統計繪圖;藉由多媒體的動畫製作,模擬表現真實世界裡不易觀察的原理現象,或是利用網際網路的特性,即時蒐集分析調查的對象與相關資料,也能與他人即時溝通互動。
這些都可以讓老師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有更大的揮灑空間,卻也代表著老師的角色必須轉換:從以往科學事實與原理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規劃探索活動與工具操弄的管理者。更能進一步設計於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善用資訊科技,主動參與、動手實作、積極求解。
課程創作,即興混搭~百元電腦體驗與教學設計創作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6:16
有無所不在的網路通訊環境也要有全民(或學生)隨手可有的上網載具。百元電腦計畫,也需要老師來設計更好的教學活動喔!
活動報導轉載:
課程創作,即興混搭 | Curriculum Jam Taipei
讓世界每個角落的小孩都能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與全球聯繫,已不再是個夢想。目前最為大家熟知的是「百元電腦」計畫,此計畫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發起並組織的一個非營利組織: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每個孩子一臺筆記本電腦)所負責推動。透過生產100美元的廉價筆記型電腦,讓開發中國家的政府購買的起,並提供給該國的兒童使用,以減低知識落差。
今年,透過Wikimania國際維基年會大會邀請到OLPC的內容總監來到台北,希望在8/1至8/2(48小時內),讓您將想像化為實踐。第一天,我們將會帶領您一同打造學習活動、製作小型素材,也讓小朋友得以從中自我學習。而教學內容不論是數學、藝術或是俄羅斯民俗舞蹈皆可。在第二天下午,由台灣本地學童所組成的評審團,將會檢視這些作品,並且宣佈獲勝團隊。在此活動之後,我們將上傳所有產生的課程計畫到網路上,並且以開放內容授權(創用CC授權)的方式釋出,讓全世界所有的學生與老師都可以自由應用。
這是一種內容創作的新體驗,也是讓您了解百元電腦的絕佳機會,歡迎大家一同來體驗!酷喔!連比賽辦法都用wiki寫呢!
前往活動網站 !
寫作與出版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6:05
傳統寫作教學的實施,往往受限於教學時間,無法充分教授寫作技巧並讓學生能充分理解與練習。尤其寫作的歷程,往往是內在的構思、擬稿,寫作過程中也會反覆修改,最後才能成文。
在寫作教學的引導學方面,老師可以利用概念圖的方式,架構全篇的佈局,引導學生思考細節,或是配合文章欣賞導讀的同時,呈現該作品的佈局與段落安排、劇情鋪陳,藉助圖像表達與大綱主題的擬定,讓學生可以依循與掌握閱讀內容的精妙之處。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型態的內容呈現,結合相片、圖片或是影音、動畫,呈現多元情境的豐富題裁,甚至利用程式以亂數跑出一些句子與情境,藉以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靈感。
老師經常利用文書處理軟體製作學習單,也可以結合字體的變化、未完成句的條列方式,在大班教學或個別指導時應用,讓學生練習造句、或是接寫、改寫成新作品。同時,利用電腦輔助寫作,可以隨意進行版面編排配置與圖文整合,學生也多願意更用心地加以修改與精進。微軟OFFICE2003系列中的OneNote軟體,提供更接近人類紙上作業的筆記形式,尤其搭配平板電腦的螢幕書寫功能時,可以隨意書寫、繪製與加註,還能再將手繪部分編輯整理,如此將有助於寫作時思緒的流暢性與創意發想。同時應該注意的是:經常使用電腦輸入寫作文章或寄送電子郵件,許多學生的國字撰寫能力下降與耐性不足,甚至錯別字的機會增多,同樣的,是否必須、或是思考如何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值得教師與家長深思並且適時地加以指導協助。
由暨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李家同、陳恆佑教授規劃的網路多媒體教室,包含華語教學與英語教學教室
結合各種多媒體同步技術,呈現精確而且互動的多媒體教學教材,對於聽、說、讀、寫都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教師與學生利用,其中的英語造句練習區,提供學生自行排列組句的順序,系統可以計時並提供即時回饋。
相較於聆聽、說話與閱讀,可以全班共同實施或是即時發表、分享,寫作則較屬於“個人化”的學習模式,作文課裡大家「各自努力」,老師在課後批閱作文,尚得投入許多時間與精力。若能利用網路化的寫作系統進行教學,一來學生同儕間可以互相觀摩討論,老師評語的表達,也能立即提供同學回饋,容許學生修改個人作品後重新上傳,進一步比較新舊作品之間的優缺長短之處。
台北縣淡水國小李火因長老師,製作了「達爾文網路學園」~國小學童網路化寫作學習社群。亦即希望「使你的作文流暢通達」,提供網路環境下的真實學習情境,供老師規劃運用於課堂寫作教學或課後練習中。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速度,進行寫作學習與發表,也可以參加小組共同創作的故事接力,在互評機制的設計下,觀摩他人的作品、參與共同討論並給予適當的評語,更能進一步增加學生掌控文字的能力與自信。
如此,讓學生不再認為寫作只是由老師批閱而已,也能在同儕間,網路社群中得到許多迴響,如此將更願意參與發表,不僅提高寫作動機與學習品質,也提升老師的教學效能,同時,積累下來的作品,更是學生一份理想的寫作歷程檔案記錄。
由創價科技公司所製作的「英文寫作魔法師」,是一套電腦輔助英文寫作軟體。能針對學生所輸入的句子,利用「英文文法辨識引擎」的人工智慧技術,由電腦自動批改,讓學生能從容無壓力地嘗試寫作英語練習,同時可以獲得系統輔助的文法引導之即時回饋,提供學生立即校正的機會,按部就班提升英文的寫作能力。
只要發揮創意巧思,一般的網路互動溝通形式,也提供增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機會,例如利用電子郵件、議題討論版或是聊天室等以文字表達為主的互動工具,將其賦予教學目標,設計成為輔助寫作練習的好幫手,讓學生能活用所學並應用於真實的人際互動情境中。例如利用即時聊天室辦理文字接龍、中翻英、英翻中搶答,或是成語創意比賽,都因為即時的互動性,引發學生樂於寫作表達的動機。同時還可以進行歷程紀錄,提供後續的分析與整理。
網際網路同時提供許多寫作發表與出版的機會。讓學生製作個人作品或班級班刊,利用網站呈現或發行電子報;也可以不必侷限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加入相片,圖畫與聲音,甚至超媒體形式的連結,讓學生運用多元形式表達與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他們將文章發表於網路社群中,同儕之間的分享互動,無形中再次提升學生表達思維與應用文字的能力。相對必須加以考量的是:網路豐富的文章內容,也可能輕易地複製與貼上而成為學生引用的文句。或是網路留言版裡的用字遣詞,難免缺乏文法結構或邏輯性,許多諧音字或影射語句也屢見不鮮,老師在教學運用與指導過程中,必須審慎處理。
寫作與出版教學,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針對外在事物與內在思維,都能以自己的言語適時地表達出來,尤其希望能培養對自己家鄉的人文關懷,與他人合作分享的胸襟。參與台灣或世界網界博覽會(參考附圖37),可以帶領學生從資料搜集整理、問卷設計與踏查訪談後呈現專題作品,真正地表達對鄉土的深層認識與關懷,參賽作品也經由網路互評的設計,達到交流與共同討論、與他人分享的目的。
網路無國界,語言為屏障。增進學生的英語溝通寫作能力,屏障自然因而消失,讓學生可與國際接軌。台北市教育局規劃「智慧型網路互動式英語學習系統」,目的在提升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網站規劃有英語挑戰活動,讓學生在系統中找尋與試探答案並建立正確的文法觀念。網站多年來的實驗歷程,收集有數千篇的學生英文作文,利用資料庫可分析出學生常犯的文法錯誤,作為教師教學準備時的參考。
I*EARN國際教育資源網路,可以由老師發起與規劃跨國專案的學習計劃;在A捷數位學校中也規劃主題式及任務式的學習,讓學生活用課本上的知識,以英語寫作集各種網路互動方式,和其他國家學生進行生活經驗和學習的成果分享。增加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對外語學習也提供許多助益。
閱讀與研讀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5:54
浩瀚的文學領域,提供無窮的閱讀素材與資訊,在國家計畫與教學單位陸續加以數位轉化後,都已成為豐富的網路資源。文史資料庫的應用,可以善用搜尋工具的練習,讓學生了解研究學問的過程,從收集、分析整理到表達自我的看法,利用主題式的閱讀與發表設計,讓學生同時學會善用網路資源與應用科技工具。
老師也可以先選擇合適的網站與學習主題,帶領學生做字彙的認識、修辭技巧運用的導讀,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判別文章的正確性,同時宣導本章前言曾提到有關智慧財產權與注意內容正確性的問題。傳統教學環境中,可能仍依賴課本教材,可以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分工合作整理相關的網路資源,針對輔教教學與學生的深度學習,製作適宜的閱讀導覽提問或學習單。老師也能引導學生利用文書處理軟體先將閱讀的文章加以標記或註解,練習解讀文章架構,進行組織結構的知識(如:順序、因果、對比關係)閱讀,也方便記下學習的感想及心得,或對作品內容進行摘要整理。
由元智大學羅鳳珠教授主持的「網路展書讀」網站,有效地應用電腦科技,將中國古典文學多樣化的風貌,結合音樂、藝術、美學等學門,提供國語文教學的內容,除了主觀欣賞、解析形式、探討內涵外,也能讓老師利用平台功能,直接在網路上取用、交換、編撰資料,進而建立自己的教學資料庫。
全球網際網路上,網頁仍以英語為最主要語言,若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不僅可以獲得更多訊息,也能在網路搜尋與閱讀過程中,提升英語的閱讀與資料整理能力。
天下海闊天空網站,推動希望閱讀之外,也針對優良的閱讀網站內容與特色加以描述,介紹老師、學生與家長們參考。從政策與研究、協助教學、圖書資訊提供、親子閱讀TIP等四個面向提供50個閱讀好站,讓讀者可以有目的地「閱讀」好站!
國語日報經營已超過五十年了,這份兒童報紙全部採用附有注音的國字編印。網站裡除了每天同步刊登為兒童篩選合適的新聞與文學之外,也提供線上投稿,做為兒童與青少年發表的天地,此外還提供許多豐富的資訊與設計互動活動。
而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將數十年的新聞建置為知識庫可供檢索,讓老師與學生善用新聞資料庫的查詢功能,找到合宜的教學內容。請參考網站:聯合知識庫,中網新聞資料庫。
維基百科,已經是地球人家喻戶曉且免費的線上百科全書,利用查詢關鍵字的方式,找到所需的知識內容,同時還提供年表、地圖、照片等資訊。
未來期許能看見各大新聞或百科全書網站,建置如紐約時報的新聞教學應用專區的形式,將新聞時事或歷史事件專區,衍生出教學教案與學習活動,引導師生利用於教學之中。
一如上述的文學、新聞資料庫已改變原有閱讀資料尋找的方式,多媒體呈現、超媒體連結的特性,也讓閱讀習慣與內容呈現模式大異於以往紙本的面貌。在文字呈現時還能加上影片聲音與動畫,可以隨時點選超連結,查詢該字辭的意思與相關介紹。若利用現成網站與聲光俱佳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光碟、電子書,老師與家長必須審慎評估:這樣的呈現介面是否真有助於學習?同樣的,在教師自製教學應用的簡報或數位教材時,也應考量如何善用多媒體特性,才能真正達到輔助學習的效果。
使用電字字典或是電腦翻譯軟體,是否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端賴使用者的習慣與教學的妥適融入,不能因過度依賴而減少學習的深度。此外,因應行動化的科技趨勢,有類似Tablet PC、PDA、電子字典,或是單純的電子閱讀器,外形輕巧容易攜帶,可以存放電子書,在閱讀載具的形式上,提供許多選擇。雖然如此能增加閱讀的便利性,但一時之間,可能仍無法改變一書在手,隨意翻頁與眉批加註的閱讀習慣。
從歷屆台北國際書展的盛況可以相信:傳統書本的閱讀,絕不因網路發達而削弱。反而可以善用網路的互動溝通特性,藉以推廣閱讀好書運動。由教育部委託建置於亞卓市的「未來小子哈書網」,正是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希望達成下列目標:一、營造豐富閱讀環境,奠定終身閱讀的習慣與興趣。二、培養兒童閱讀能力,使融入學習經驗及生活脈絡。三、發展思考性的閱讀,增進兒童創造及思維的能力。四、增進親子互動關係,建立學習家庭並健全其生活。
書本,是讀者與作者對話的開始。有許多出版社也為作家、書籍文選架設網站,讓讀者有機會與作者進行第一手對談,如此更能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動機,擴充閱讀的視野。或是組成網路讀書會,共同閱讀一本書,進行討論並交換心得,讓閱讀教學帶來更多深度討論的機會,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參與團體的精神,增進人際互動。參考網站:YLib遠流博識網
識字與寫字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5:43
教育部製作有四部電子辭典,分別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國語辭典簡編本」、「國語小字典」、「異體字字典」,可供線上直接查詢利用。目前也正執行編纂的有「成語典」、「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詞典」及「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詞典」等三部辭典,這些國家語文的資料庫,都提供師生應用於教學中。
數位博物館裡的「文國尋寶記」,由七個主題架構組成,每個主題,利用虛擬導覽人物串場,引導使用者瞭解各主題的內容與操作方式。網站將國小國語課本的內容建置為資料庫可供查詢,提供字、詞、句的多種檢索與應用方式。同時還有唐詩、宋詞三百首的兒童版,以及成語查詢與成語接龍遊戲,網站主題豐富,活動設計多元活潑,老師和學生都能從中獲得許多教學創意與學習收穫。
關於英語教學,台南市教師會整理有兒童英語網站簡介,呈現趣味與知性的英語學習教材,讓孩子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學習英語。此外,「英語千字王」比賽網站,利用字盤式的尋字遊戲,可以自我挑戰,也能與他人連線競賽,同時系統提供多人連線對談、線上即時排名的機制,讓小朋友以遊戲挑戰的方式,提升英文識字能力,此外,網站也有「千字彙補給站」,提供單字查詢的輔助學習功能。
傳統觀念中,書法教學似乎與資訊科技的應用較不相關,不過,老師可以製作簡報影片與利用網站資源的方式,介紹書法之美與寫字的訣竅,以提昇學習的興致。若能將各家字體的特色與精妙之處,以電腦多媒體形式來介紹,可以減少老師教學上的負擔,無論是字帖的臨摹、欣賞書帖等,還可以進一步利用編輯圖形的方式,加註於既有的書法家表現的字體之上,例如重要部位的圈點與提示、聲音導覽的解說介紹,比較不同字體之間的異同;或是拍攝寫字影片、利用動畫模擬書法撰寫的動態過程,在書法課的教學中,資訊融入教學的應用創意,還是有許多可發揮之處的。
故宮博物院的「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將各家書法原作,配合故宮展覽時程,進行拍攝、說明撰述、收集研究資料,結合現代資訊科技,建置一個內容充實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以達到研究、教學、文化推廣等目標。
由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製作的終身學習光碟「書法的奧秘」,內容涵蓋多元,除了介紹各家書法的作品,各種書體的欣賞與學習指導之外,也介紹書法用具與選購時該注意的事項,豐富的專有名詞解釋,讓您對書法又多一層認識,利用有趣的書法小故事和遊戲式的評量單元,可以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
台北市大安國小范積珊、廖元瑜、林家如等三位老師製作「有趣的書法課」數位教材,提供為小學的書法輔助教學資源,以互動式多媒體動畫的呈現方式,帶領學生了解並能欣賞書法的藝術之美,同時提供書法教學的實用指引與示範。
也許目前利用書法撰寫或手繪海報的機會少了,但老師仍可以設計運用文書處理或是出版軟體的教學活動,結合多樣化字體的選擇與圖文設計編排,設計與印製海報與廣告標題。利用電腦來指導學生創作表達或是分享欣賞彼此的作品,還可以結合各種書法字體來模擬不同的風格,讓學生發揮運用文字創作的想像力。
說話能力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5:34
心中想到的,才說得出口。最習慣用以思考的語言,通常是國語文。即使學習外語、鄉土語言等,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大多輔以國語介紹各類語言的生字、生辭與文句的意義;同樣的,學習者想以各種語言表達時,可能也會經歷以國語思考的內在歷程。
資訊科技協助說話教學的著力處,除了提供多媒體感官的視覺聽覺資源之外,也能協助說話練習或提供訓練機會;可以應用工具軟體,完整收錄聲音、影像,並能後製再利用;目前語音辨識的相關技術已漸臻成熟,會話練習的電腦軟體提供一個有趣又具挑戰性的練習情境,且能紀錄個人的學習歷程、提供適性的學習課題。再進一步,可以藉由網際網路建構起同步或非同步的遠距互動溝通環境,進行遠距對話交談或是跨國合作交流。老師可以視自己的教學目標、個人資訊應用能力與準備時間,規劃最佳的資訊融入教學模式。
無論是聽或說的教學,教學活動都必須著重互動且強調有意義的學習,不再只是重複背誦或制式練習。可以整合其他領域學科的教學,儘量提供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應用與表達語言能力。老師可以設計短句填空練習的方式,讓學生運用已學的辭彙,練習變化應用,進一步能自由地表達說出心中的感受與思維。
利用數位相機拍攝或由網路取材的相片圖片,可以實施「看圖說故事」。讓學生思考與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藉由老師、同儕提問的互動方式,增進學生口語溝通能力。也可以藉由連續圖片安排情境,由學生練習以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所見所想,鼓勵學生發揮創意,進行故事創作的即時講述。
有機會讓學生以電腦簡報或相關軟體進行做發表與報告時,可以利用動態螢幕錄製軟體,如Microsoft Producer、Stream Author或Wink等,在學生展現電腦內容時,利用麥克風與視訊攝影機,將所表達的口語與內容同步錄製為影片,更可以結合即時直播的方式,進行遠距發表與分享。
數位錄音機體積小、攜帶方便,可以立即錄製聲音與重播。很適合用於自我表達的說話練習,讓學生自己保存學習成果或藉以回饋檢視並自我修正。或是在訪談對話、聆聽演說時,將聲音檔錄製下來,事後可以整理與反覆利用。
利用現有影片或自行錄製的影片片段,藉由影音分離處理(也可以只是暫時消音),讓學生看一段”默劇”,想像與模擬影片中人物的言語內容,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再以原聲重新播放時,加以印證與訓練觀察力,增加表達構思的能力。
情境式的會話教學軟體,包含了各種場合、情境的對話練習。如微軟公司的「ENCARTA互動式英語會話通」,藉由影片中人物在各種場合裡的對話,讓學生分析劇中人物的對白與語氣所代表的意義。在學習會話與聽力過程中,透過麥克風參與虛擬實境對話,可經由語音辨識後即時做出智慧的判斷及回應。此外還具有慢速語音處理技術、中英文字幕對照、及文法與文化背景的講解,學生也可以參考軟體所規劃的學習進度與自己的能力現況來調整,按部就班地增進英語會話能力。
網路教學系統與視訊會議軟體,可以提供師生、同儕或是和來自不同語言國家的學生進行同步即時的文化交流與外語實際應用。台北縣、高雄市教育局的國民教育輔導團,利用K12數位網路學校http://tpc.k12.edu.tw/與http://ds.k12.edu.tw開設鄉土語言的線上教師進修課程,計有「輕輕鬆鬆學台語」、「生活用語華台對照」,「憶兒時客語歌謠教學」與「客語故事寫作創作」,「從歌謠學阿美族語」,以及「高雄現代詩文教學設計」等多門課程。除了參與研習的教師獲得專業成長、同儕互動之外,線上資源的再利用,也成為鄉土語文教學的資源交流與教學平台。台北縣土城國小洪瑛娟老師也以數位學校中同步教學的功能,支援偏遠山區的有木國小進行英語協同教學,利用視訊音訊的同步連線,教導孩子閱讀英語繪本並進行說話教學。
文化交流與認識,是九年一貫教學的特色。利用網路視訊或教學平台邀請跨國夥伴學校,合作設計主題式教學活動,透過教學網站、電子郵件、討論版與視訊會議系統,讓雙方小朋友互相認識,彼此瞭解雙方的文化、地方色彩、民俗風情等,進而提昇學童拓展「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能力的機會。
在軟硬體的環境搭配與寬頻網路輔助之下,善用網路即時互動的特性,更能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與表達意願。尤其在學校的外語和鄉土語言教師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善用電腦多媒體資源與網路建構而成的溝通環境,不僅跨越時空限制,仍可達成教學目標,更能藉此發揮更多創新教學的模式。
科技進展也是永無止境的,應用的創意更可以海闊天空。台灣大學李琳山教授(參考附圖17)
發展「以國語語音隨時隨地上網瀏覽搜尋多媒體資訊」,也能將語音檔的新聞資料做自動分類、下標題、摘要,供未來瀏覽搜尋。語音辨識科技突破迭有創新,未來必能對於語文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與助益。
聆聽能力
作者:塾長 日期:2007-07-25 15:26
語文教學的「聆聽」教學,不僅只是語言表達內容的正確接收,也包含了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素養,確實把握正確的聆聽方法,同時還希望能聽出對方的表達態度與技巧,懂得欣賞聲音裡的表情與意涵。
視覺可以感知認識外在世界的人與事物;聆聽則能進一步藉由互通的語言表達、了解彼此的內心思維。不僅聽得見還要聽得懂,接著思考應對,再以口語或是文字加以表達出來。藉由聲波的傳遞,聲音所能傳遞的語言內涵有其直線的時間順序,而聆聽能力則包含有內在思考的反覆誦讀、思考網絡開展的分支性,再加上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的輔助,聆聽能力的養成,實包含許多複雜的心理面向。
在傳統教室中,老師必須扮演聲音來源,自己一方面帶領唸出,同學跟著覆誦;一方面還必須確認學生是否聽得清楚與正確,想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的聆聽技巧,實難兼顧所有情況與妥善應對。利用數位工具與資源,老師可以事前製作與蒐集現成可用的語音素材,在教學活動中搭配簡報,配合多媒體的呈現形式,讓圖像、影片、字幕同時或依序呈現字或詞句的語音檔,在學生聆聽練習時,就能有更充裕的機會,觀察學生的學習並提供即時性的回饋。教學過程中,還能視需要反覆地播放,並提醒學生驗證特殊的語調或是隱含其中的表情,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效。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自九十一年開始執行,其中由中央研究院計畫主持之一的「語言典藏計畫」,涵蓋有不同語言的多個子計畫:
「新世紀語料庫」, 以多媒體的資源方式,收集典藏日常口語的語音資料,同時加註聲音檔的音標標記,以主題串連方式,有系統地蒐集語音紀錄,在搜尋應用時,可以按照對話、對白或朗讀的內容,以及說話者性別、年齡的選擇後,找到教學設計中需要的語音素材。
「台灣南島語典藏計畫」:完整蒐集成立台灣南島語的語料庫,詞彙庫與語法。除了建立多種台灣南島語言長篇語料庫,並整理出中英文翻譯,也將聲音檔案配合地理資訊系統,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分部與各族語言之間的關聯性。
「閩南語典藏計畫」,涵蓋閩南語和客語,建立歷史語言與分佈變遷資料庫,並且針對空間分佈下族群應用語言的狀況,以及語言典藏後設資料建置的概念,發展出語言座標的想法,藉以從典藏的數位資料中提取知識。研究計畫不僅利用各種方式延續語言的生命,蒐集和保存現有的語料,更必須加值發揮的是在教學的應用面:師生可以利用需求導向的方式輸入關鍵字或選取查詢,找到合適的語音素材檔案,安排於合適的教學活動或引導學生自學使用,讓學習語言的聽力素材豐富完整而不匱乏。
前述的「生活臺語百寶箱」中,尚有《生活臺語》,提供老師帶領學生從生活上食、衣、住、行、育、樂六方面,學會生活中簡單的句子。以及縣市多成立有鄉土語文教學中心或網站,例如
建置於高雄縣茂林國中小的魯凱母語教材網站
,提供常用的魯凱語生字與句子語音教材,搭配文字的說明,利用滑鼠點選該字串即能播放魯凱語的發音。
除了語音素材之外,歌謠不僅包含文字語句的表達,又加入旋律與節奏的組合,可以增加聽覺的豐富度,藉由樂曲的情感表達,往往能夠加深聽學者的印象與學習的興致。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製作的「台灣歌謠傳唱」,收集國語、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等四個不同族群的歌謠,從歷史沿革介紹、歌謠教與相關作者、樂器介紹等,還提供歌謠MTV,在歌聲中,引導學生不僅能聽賞、能吟唱不同族群語言的歌謠,也對各個族群文化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
收聽英語廣播新聞或教學節目,相信是許多老師求學時,自我學習英語聽力的經驗,各家廣播公司也多將節目的播送再利用網際網路傳達給聽眾。例如:ICRT Headline News (參考附圖11)
結合廣播節目與多媒體學習光碟,除了收聽節目之外,電台DJ還會上網授課,系統也提供練習與評量,可以逐字校正發音的正確性。或者如空中英語教室教學節目,除了線上收聽、光碟MP3語音檔案之外,也與中國時報合作「中時空中英語教室」,提供線上教學影片。
若想藉由網路來收聽廣播節目,可以利用handy hiRadio ,她內建超過 70 個華語電台,並且可以新增、編輯自己的網路電台清單。
眼睛可以閉起來不看,耳朵卻無法閉起來不聽。多樣的聽覺資源,有賴老師慎選並安排於教學活動中,這些用心準備的教學檔案,加上事前整理豐富的網路資源,還可以反覆利用,提供做為學生課後自學複習之用,增進自我精熟學習。
光碟影片或英語電視節目的妥善利用,可以作為輔助聆聽教學的資源。現有DVD影片(尤其是英語發音的),多有雙重字幕可供選擇,在觀看影片時,輔以適當的中、英文字幕呈現,可以輔助訓練聆聽能力,加速學習的效果。電腦可以直接針對聲音加以處理。利用錄音、音效處理軟體與播放程式,讓聲音可以暫停、調整播放速度、任意段落反覆播放,尤其對外國語言或鄉土語言的聽力訓練與會話練習,都能提供相當的便利性。
除了教師自己利用電腦麥克風與音效卡錄製語音教學檔之外,也可以指導學生在聽完發音示範後,利用錄音軟體或錄音機,錄製自己的發音檔案。藉由教學活動安排與策略運用,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說話者的表達技巧,或是回饋指導學生的作品,也能實施同儕觀摩互評,建立多重回饋、反覆練習的機會。
在聽講過程中所寫下的筆記,都只是依隨時間順序的線性記錄,可以利用文書處理軟體進行聽講筆記紀錄,加以編排或補充自己的想法,藉以訓練學生系統化地紀錄聆聽的內容。若進一步安排觀摩他人的聽講摘要,彼此發現自己疏忽之處,學生又能學習到更有效率的聆聽、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聽講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