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tpck12(十)展望:理路三合加巧勁

◎物理、事理、人理
      『我們在時間、空間的超越之下,享受更好的人間遊走。』這是我參與網路進修多年來的感觸。而其中,對於物理、事理與人理,更獲得許多體驗與操作能力。到底真該在意的事情,以及急迫得先執行的規劃,在不同層級的思維會有很大的落差,不過,就是要能持續對話與精進。


◎專業成長、實踐、評鑑
      看待教師這項專業,提供與促進成長→協助實踐→評核績效,這樣才是一個整體的價值供應鏈結系統。網路進修與網路教學平台,得以承載這些每位和所有教師的教、學相長與專業對話、社群凝聚,促使在『傳統教師孤島』裡的老師們串連起來。


◎政策、機制、IRC串通
    行政面可為的蘿蔔與鞭子很多也很有彈性。目前k12的功能和使用重心,是否得以發揮最大效用,或是否應由其他平台與運作模式來承續推廣?以及上述的『課程再利用、隨選學習的研習模式』如何創發,可否能支持各校由資訊組長到所有老師們之間的教學資源中心 運作得以順暢?...
拋出問題,畢竟是拋磚引玉,邀大家集思廣益:


o 志工服務:駐站引導、live活動
o 短期多輪、研習行政義工、隨到隨選、讀書會社群
o 自學的獎勵機制
o 利用理路矩陣檢視,看出非同步時間效益的可能機會!
o 資訊組長的內外交融力! 不要焦熔了…
o 而且,終要走向校本網路運作 ,網路不是有通,學校不是有同事?

標籤: k12

tpck12(十)展望簡報:智慧典藏即時通

 ◎課程集結分類倉儲

      有別於高雄市的輔導團領域專業成長課程。北縣的運作偏向資訊應用為主,累積十期下來已有上百門課程,雖然各期研習已結束,但可以分類整理,找到合適使用或加以混搭的方式,無論是自學或再辦研習都可以。

 ◎社群對話專業產出
      雖說網路進修依賴經費與研習時數,但投入網路的教師與學員,可以在這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呢!』。每次課程的精彩對話,是很好的社群知識集聚,還有學員人力匯集、產出成果的分享,都是原來傳統研習看不到的『時間長尾』累積效益。

 ◎學習地圖加值利用
      我在北縣遇過一位國中生也參與研習(當然沒時數給人家),讓我想到的是:將各資訊類課程整理成為一份『學習地圖』,可以提供自動化學習引導或客製學習服務,讓有需要解決相關問題的人(包含老師與學生)到此查詢,享受隨選學習的精準便捷。畢竟,常用的工具總是在需要時知道巧妙之處即可。此外,若有類似社群持續活絡著,就又加上更多的人味了,就像現在放暑假,還是可以在家上網來互動與學習的。

標籤: k12

tpck12(十)展望:守時省錢大放送

◎經費時數ROI精算
      每期的研習經費與學員核發時數,都可以利用平台資料庫進行稽核,參考目前eLearning方式來計算投資報酬率(ROI)。此外,累積下來的十期總數據,又是一份持續進步也持續獲益的成果,可以看見更多的經驗與改變軌跡。

      身為教師,參與網路進修,最好的遷移就是『先當學員、繼當老師』,可以立即將此模式套用在自己的教學活動裡,畢竟,談『資訊融入教學』,除了校本的環境與教師網絡之外,若能加以平台之輔助,又可以完整紀錄學習歷程,也有機會促進校際交流與分享。

◎平台憂、擾、優
      從一開始利用中山大學提供的平台,好像都會擔心『何時不能再使用』?當時我的考量是:能先用就用,同時累積教師網路進修的Know How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已運作十期了,擔心雖未必多餘,但也沒那樣困擾。

      這也與陳年興老師的理念相吻合:當你可以免費學開車,就不需要大家都先買車才能學,而當你學會開車後,自然能依需要找到自己有車的方法(還是不見得要買)重要的是,開車前往哪裡才是目標與重點。有人來參與運作擾動,才能讓擔憂變成優秀的成果。(可以參考無人、手之憂 的想法)

◎資源中心精實Know How
       真要我從參與各縣市K12的經驗來看自己,目前北縣的運作模式算是很棒的,而對於土城國小的資源中心團隊更是必須多加讚揚:讓每次的運作愈來愈流暢,在各個細節也能適切補足『非自有平台』的環節(如報名系統、與北縣研習系統的行政處理,相當於辦理數十場、幾千人的研習登錄作業,都只要由資源中心搞定即可。)

      要說有多精實?只能從各縣市教育局對此的支持程度與給予的人力支援對比,原本就各有考量,在此就不多述。不過,土城國小的運作經驗,如何傳承與促進更好的發揮才是最需要正視的。

 

標籤: k12

tpck12(十)展望:規劃的系統思維

      我以四個進展向度來討論,同時呈現參與網路教學的成員考量,後面還會針對各進展向度加以說明,在此先針對成員考量簡述。此外,前兩個向度是在戀舊現況(我們已經完成的),後兩個向度則是練就展望(未來可以更好的),呵呵,一頁簡報就考量三層呢!

守時省錢大放送  →  資源中心anytime

      網路教學可以由每位老師自由運用,而教師網路進修,則要有行政與資源中心的協助才得以運作(經費、公文與人事服務)。

智慧典藏即時通  →  課程師生anywhere

      網路教學既已超越時空之限,當然師生在何時何地上線學習,都是方便的,同時積累多期的課程經營互動與成品,更是知識寶庫。

理路三合加巧勁  →  行政主管everyone

  從行政觀點切入與待努力方向:所有的老師都必要修習哪些課程、且能善混成研習形式而達致更好成效的?也推動到學生層級嗎?

感心創新齊步遊  →  時光everymoment
       若真體驗並看見網路教學之力與美,那還可以再如何經營,促使每位師生教與學活動的美好時光?

標籤: k12

設計與製作

設計與製作:運用個人與團體合作的創意來製作科技的產品。
 

科技應用案例:

1.工具軟體       2.網路競賽活動

3.數位工具與軟體    4.動態模擬軟體

5.主題探索活動


利用聯想與腦力激盪,以圖像表達想法繪製概念圖,也能進行小組的創意激盪,以收集思廣益之效。利用Inspiration軟體,可以輕易繪製上述圖像,並能在概念中再建立註解或是子概念,讓學生發展創意,表現自己想法,同時能夠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attachments/200707/6888269312.jpg

由中華創意發展協會主辦的「全國少年科技創作競賽」,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將創意思考融入多元化的趣味性競賽中,依比賽訂定的主題,提供特定的機械組件與工具,讓學生在閱讀組合圖及說明書後自由創作,同時兼具功能與造型。培養學生「好思考、樂思考、喜創作、肯創作」的科技素養與能力。同時,在比賽期間,也讓學生可以針對作品加以維修調整與改進,更符應課程綱要中的「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精神。

許多電腦軟體與工具,諸如數位相機,攝影機,動畫製作或是文書排版軟體,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創意,並加以具體呈現。西班牙Francisco教授製作、由師大黃福坤教授加以中文化推廣的Easy java simulation ,讓老師只要有一些程式基礎,可以將數學或科學方程式,以動畫方式加以呈現,且能呈現即時的互動模擬。在教學的應用上,老師能讓學生看見兩者之間的關連,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此工具設計製作自己的科學動畫作品。

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活動,以小組方式進行專題研究,可以讓學生「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的方式,針對調查對象進行觀察,訪問與資料蒐集,再進一步完成專題作品網站。

以桃園縣石門國中所製作「寂靜的水蓮~台灣萍蓬草的冬天」為例:學生實地踏查這個國寶級植物的原生地現況,利用錄影,拍照的方式保存記錄,也拜訪地區相關人士。他們對物種保育的生態觀念影響了許多人,也激發了社區人士的環保意識,轉化為復育萍蓬草的行動。整個過程,在在體現了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希望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同時讓他們以自己的語言,設計作品,表達對自然生態的關切與努力,並發表於網路上與他人分享。




 

標籤: 自然

科學應用

科學應用:應用科學探究方法、科學知識以處理問題的能力。
 

科技應用案例:

1.多媒體動畫與影片     2. 多媒體光碟

3.網路競賽活動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目的,並非只是知識的灌輸而已,也包含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並希望他們能將科學知識與方法應用於生活和工作之中,對於和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能做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

學習加油站中,由大仁國中製作的生活科技教材庫,利用影片動畫的方式介紹各種工具的介紹及使用法影片。

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裡,有許多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的成品。在「DK機械大百科」,以模擬動畫的方式,讓你目睹各種機械運作、科學原理運行。一些日常用品的原理,透過多媒體的呈現說明,以及幽默風趣的動畫詮釋理論,學習科學可以是這麼有趣的!

「利用科學知識處理問題」,可以融入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設計中。例如:『上天下地闖通關之地理氣象篇』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以任務達成的方式,在闖關的過程中,藉由解決問題進而了解各種地理景觀和自然氣象的形成。自然學習到有關地理及氣象的知識。

組隊參加網路專題製作活動,可以讓學生利用團隊合作方式,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方法,來判斷或驗證科學理論或說法,或是對於與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做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同時,在處理問題時,訓練學生能分工執掌、操控變因,做流程規劃,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Think Quest,如同網際網路的奧林匹克國際大賽。鼓勵學生製作以教學為主旨的網站。高雄左營國中的林沛瑩同學,與加拿大及愛沙尼亞等國隊友共同完成的「學習曲線」The Learning Curve ,獲得2000年跨學科類銀獎。 這個作品概述人類的學習歷程,涵蓋生物學相關資訊、人們學習的方式、從何學習、以及學習階段,引導讀者將探索知識的基本概念。如此,來自於全球孩子們的創意表現,在網路的輔助之下,有了更多合作交流、發表分享的機會。

 

標籤: 自然

思考智能

思考智能:資訊統整、對事物能夠做推論與批判、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維能力。

科技應用案例:

1動態模擬     2.模型推論工具

3.主題探索活動

讓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能從「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的詢問開始,提出想探討的問題,並多方思考,提出各種解決的方法。藉由科技的輔助,可以讓學生自行操弄變因,觀察事物的演變結果並驗證自己的想法,或是引發更深層的探索與推論。

「假如學物理就像玩電動,那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孩子樂於學習科學」,這是師大物理系黃福坤教授架設「物理教學示範實驗室」網站的初衷。網站裡有數十個物理現象的動態模擬動畫,讓學生親手驗證物理現象與定律的關聯和實驗操弄,增加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站上提供許多思考問題,讓學生以自己的想法來解釋與驗證,也有科學原理的解說,以及教學上的建議。同時,黃老師還設計可以描繪方程式圖形的網路討論區,讓自然與數學學習的網路溝通環境,更臻理想。

美國密西根大學Krajcik教授製做的「MODEL IT」,讓學生組合測量得來的實驗數據,定義這些變因之間的關連,以建立事件因果關係的質性模型,同時可以動態調整變因的量,觀察彼此之間的影響結果,並加以驗證自己的推論。對於複雜現象,自己建立「模型」予以視覺化,對於綜合與推論思考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可以設計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或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課程,安排能引發學生調查、組織概念的導引問題。透過學生著手調查,發展專題成果的歷程,讓他們體驗蒐集、分析、綜合資料、作結論、以及發表等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機會。不僅,藉由科技工具,搜尋與整理資料。也透過電腦網路和他人互動,經由網路應用及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學習更為多元。教育部規劃的「自然生態學習網」設計有主題探索活動,讓學生可以報名參與,網站也提供線上學習單與調查紀錄工作室,讓學生不僅體驗一次專題式學習的完整歷練,同時也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收穫。

此外,這些教學活動多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能分工執掌、安排工作流程與計畫,在過程中的團隊之內腦力激盪,也可以利用網站論壇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接受他人批評;同時,在欣賞與檢核他人的意見和看法,也可以再得到新體驗與見地。

 

標籤: 自然

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處事求真求實、感受科學之美與威力及喜愛探究等之科學精神與態度。

科技應用案例:

1網路競賽活動     2. 主題探索活動

3.多媒體簡報

 

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安排與規劃下,讓孩子們喜歡探討事物,感受發現的樂趣,同時培養細心的研究態度與科學精神。老師可以利用電腦輔助資源,安排情境與設計活動,鼓勵孩子勇於也樂於嘗試。科學態度並非特定的教學主題課程,而是在教室教學或實驗活動中,表現於孩子們行為之中的。

操弄電腦與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與歷程,和科學學習的態度養成歷程頗為接近。對老師而言,找到好的資源與工具,嘗試應用於教學之中,開始喜歡探討,進而發現樂趣,也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細心切實,求真求實,務實地看待資訊科技對教學的助益。老師的言教與身教,都會對孩子發揮影響作用。

中央大學舉辦的探究式學習網站,結合「網路學習」與「科學展覽」的精神,強調「主動性」、「合作性」、「深度性」的「網路探究式學習」特徵,學習與探究歷程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與互動討論,『網路科展人人做,探究學習隊隊行』使人人都有歷練與成長的機會,也開拓了科展的新視野。

獲得多年十大兒童優質網站的科學小芽子,規劃有『小小觀察家』活動,鼓勵小朋友發揮創意及科學求知的精神,從事自然觀察與記錄、研究,利用文字、繪圖或拍照的方式,記錄整個觀察過程。最後再將長期觀察累積的資料,歸納整理成心得報告,而在這一段期間,可以與指導老師互動請教,體會科學求真的精神與態度。利用網路發表,傳達與分享的機會,可以引導學生更細心,對所進行的研究更為嚴謹探討,同時,在網上討論互動時,也學會持平審視爭議,而不偏頗採證。

台北縣瑞柑國小地處山谷,生態資源豐富,學校規劃親子觀察活動,家長與學生合作進行主題探索,針對生活周遭的事物進行長期觀察,更深入追蹤調查。同時,也有專家協助問題的解答與研究建議,培養孩子們研究意願與思考習慣,設法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高雄市莒光國小吳聯科、葉玉美、江德怡老師設計「半屏山豐富之旅」課程,探討高雄半屏山的生態資源與地質,學生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與學習。同時,在岩石,礦物,化石的比較的課程設計裡,讓學生能體會「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培養學生的好奇,合作,虛心,細心,只是利用科技工具,是無法直接養成科學態度與改變內在想法的。端賴老師善用科技並融合於教學情境之中,才能協助學生在科學探索的過程裡,達成心智開發的教學目的。

 

標籤: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