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位教師證』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22:28
台北縣啟用全縣教師的『數位教師證 』,結合多功能與相關便利應用。這篇有些想像與展望....
既然教師研習與校務行政系統結合了,未來可以用此證像悠遊卡般『刷卡即簽到』,這樣也可以免去排隊簽名、研習承辦人登錄之困擾,當然,這樣的安全與隱私性挑戰很高,資安與系統建置成本可能也要考量是否划算....或者,以後老師到一間e化教室時,感應一下,網路就將個人專屬教學資源都備齊供使用,哇哈哈,美妙美妙,若數位教師證內嵌在手機(自己找個套子將兩個傢伙擺一起就算是陽春版了),也是可發想的期待呢!
另外,我想像中的『數位教師證』,是指有證明能力那種~因為我各有一張國中教師與國小教師證,還想要有一張『數位教學教師證』~就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實施數位教學的意思,呵呵,真點來亂的味道....
不過,真的有『數位教學』能力指標 喔!北美線上學習會議(NACOL) 有頒布能力指標供下載,一方面拿來看看自己夠不夠格,繼續修煉,一方面也整理些想法供未來線上學習之策略規劃。很有躬逢其盛的感覺~現在的中小學生念大學、研究所時,將以何種形式進行學習呢?這裡還有兩篇文件:
1.Teacher's Guide to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the Internet 美國教育部提供老師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國際合作的指引手冊
2.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Report of Online Learning 21世紀的學習:線上學習國家報告
英、美教育當局ICT政策與研發網站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20:35
上週要好好整理ICT的系統觀點,在文獻之間找出這樣兩個國家的ICT整合網站。關於ICT政策、經費投注、行政領導、教育訓練與學習成效評鑑,都提供豐富的文件、研究報告與應用,實在很想找夥伴們來一齊挖寶呢!
英國Becta :其中我還看到電子白板專題研究,也有自由軟體的校本實施個案並加以分級喔!其中對於新興科技的教育應用,我會努力研讀再來分享。
美國EETT (藉助科技提昇教育),也看得到聯邦政府的政策到各州教育當局的規劃執行喔!
![]() | ![]() |
耶耶,鍛鍊英文閱讀力的同時,總也想著咱們現在與未來可以做的事:大方向與著重議題,咱們也努力得不錯,尤其許多基礎建置我們還領先呢!倒是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線上學習、教師評鑑)、領導面的訓練觀點(績效評估與ict策略規劃),我們還有許多努力空間。
手邊也有一本『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 』,一次介紹九個國家呢!呵呵,可以好好分析並創發。
地球日教育活動與孩子專題連線活動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20:18
看到2008地球日專題網站 有『教育專區 』,上次有看到『如何設計地球日的活動?』但好像不通..。2008地球日,我們要一同面對氣候變遷!
也許在孩子心裡,早些建立這樣的全球意識,也是他們未來更必須面對的全球挑戰!這個KidLink 也有中文版了,未來華文(無論簡、繁體),都可多多規劃,邀請孩子們來談他們的未來與夢想!
![]() | ![]() |
地球日看科學期刊描述的氣候變遷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20:04
ASSURE教學設計模式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19:47
Are you sure?這是我面對事物時,習慣先問自己,也提醒大家一齊看、想的提問。真的確定、有把握,就值得並一定要做到好!應用ICT於教學中,當然也要做好這番批判與善用之思行。
因此,在眾多教學設計模式中,我最喜歡這個從視聽教育年代到網路時代都通用的教學設計模式:ASSURE,這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與Smaldino四位學者所提出的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是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在教室內,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一,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取其六個步驟的首字縮寫「ASSURE」以表達「確保教學成功有效」之意。主要包含六個步驟:A:分析學習者,S:撰寫學習目標,S:選擇媒體與教材,U:使用方法、媒體與教材,R:激發學習者參與,E:評鑑與修正,如圖:

一、A:分析學習者( Analyze learners )
學習者的特質包括一般性質、特殊性與學習風格三方面。一般性質如學習者的性別、年齡、年級、學識背景、文化與社經因素等。所以教師新接一個班級要儘可能找資料或透過非正式管道熟悉、觀察學生。
學習者的特殊性是指直接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因素,如學習者的先備知能及態度,教師可藉教學前的測驗或問卷了解,以免徒然浪費時間。
學習風格是一組心理因素,分為知覺偏好、訊息處理習慣、動機因素及生理因素四類。此因素影響我們對不同的刺激如焦慮、性向、動機、人際互動、及對視覺或聽覺偏好的知覺與反應,學習風格會影響個人的學習能力。
二、S:撰寫學習目標( State objectives )
教學的目標是指在學習結束,學習者應具備的知能或態度。教學的重點應是學習者獲得什麼,而非教學者打算放入多少的東西。學習目標應以「學生中心」、以學習者的收穫為主,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學習目標應考慮具體及可行性,而非不著邊際,一個良好的學習目標應考慮下述因素:學習者、行為、條件及程度。同時,目標提供學習成就的基準,而非限制學習者的學習。且因每個人的背景及特性不同,學習目標要有個別差異,有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訂學習目標。
三、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
教師在了解學生特性並撰寫學習目標後,意味著建立了教學的起點與終點,而在起點、終點之間的築橋工作則須依賴適當的工具來完成,也即是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件頗為複雜的工作,有很多媒體選擇模式、檢核表或流程圖可簡化此工作。通常媒體的屬性、教學的地點、型態 (大團體、小團體或自我學習式)、學習者的特性(喜好觀看影片、閱讀或聆聽)、目標的類別(認知、技能、情意、人際)等均是選擇時考慮的項目。經由選擇的 過程,敎師搭配教學方法、策略與媒體,可以是選用現有的教材,或者稍加修改,也可能在遍尋不著合適教材,而教師也有能力、時間,設備與成本合宜的前提下, 自行設計與製作教材。
四、U:使用媒體與教材(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
此階段包含下列步驟:教學者事前觀看、安排教學環境、準備好觀賞者、操作或放映教材。
搭配學校提供的教學環境,事前熟悉設備操作與媒體使用效果,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教學構思是否流暢,或者可讓學生準備相關的資料、事先預習教材,對學習的 效果可說事半功倍。好的媒體或教材也須仰賴教學者將其呈現,所以教師自身絕不可輕忽,累積經驗與使用心得,便能更有餘裕地與孩子互動。
五、R:激發學習者參與(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
此階段是指教師應讓學習者有機會練習新學得的知能,並給予回饋以增強其學習成效。杜威(J.Dewey) 即認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部分。近年認知論也認為有效學習應要求學習者對訊息的主動操弄。蓋聶亦認為有效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練習。合宜 的資訊科技與網路都有機會滿足上述的學習者參與。配合教師的善用與組合,提供學生互動與練習機會,並立即給予立即確認。
六、E:評鑑與修正( Evaluate and revise )
此為整個模式的最後一個步驟,包括了三方面:一為對學習者的成就評量;二為對教學媒體與教材的評量;三為對教學過程的評量。學習者的成就評量,是指學生是否達到目標,學到了應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的評量方法應視學習的內容及目標而定。
教材、媒體及教法是否合宜,媒體是否有助教學,教學是否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等問題,教師可由觀察學生上課的投入程度及反應、訪談學生等途徑得知,教師應將此評量結果記下作為修正依據。
評量早在教師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時即已展開,是一持續的過程,藉著測試、觀察、作品等多種途徑與管道蒐集資料,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評量具診斷的功能,可及早改正學習的錯誤,避免干擾教學目標的達成。
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更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對於媒體、方法的選擇,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評鑑,可以在行動省思後加以調整,以做為下一次更好的開始之依據。
此模式尤其強調教學的『當下』:老師沒有用得好,學生參與度不高,都不能算是成功教學!尤其,ict提供更多協助老師展現心力的機會與模式,為的也都是在教學當下開放孩子的心胸與眼界,因此,『確保有效』,就值得也應該要做到最好,此也是咱們享受教學的時光與意義之所在啊!
電子白板相關研究報告
作者:塾長 日期:2008-04-22 19:32
在NCEF(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網站有一系列關於『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報告 ,其中這篇,頗有提綱挈領之效:『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以下針對該文其中加以摘述,有些,正是目前Tpc96ICT電子白板專案團隊正在經歷與體驗的呢!
本文分析多篇有關『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報告,歸納提出應用的優點與對師、生教學效益的探討。尤其在英國,互動式電子白板日漸普及,帶來教學上的變格與效益也看見更多成效,它可以:
*鼓勵更多樣化,創造性地流暢使用教材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可以鼓勵學生更投入於學習中,並增加樂趣和動機
*透過設備特有的互動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參與和教材有更多互動性。
欲達成上述應用理想,老師應該更致力於發揮互動式電子白板可以帶來的效益:
*必須投入時間,接受培訓與實際使用,成為有信心的使用者
*全方位探索白板可以應用之面向
*與其他教師合作、資源共享。
針對學校層級,文末也提出些關鍵問題:
*學校的教學需要,是否已考慮到應否購置互動白板?
*是否已有足夠的培訓和技術協助,以支持使用互動白板?
*是否務實地考量設備的放置、定位、安全與健康地使用?
對於ICT各種設備的整合使用,有需要多加思考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價位與教學效益,綜合多篇研究報告的歸納是:雖然此設備的應用觀念有待擴散提昇,但證據表明:規劃好的做法和積極應用,在各學科都能帶來好的成果與教學效益。
台北市辦理的『互動科技在教學之應用與趨勢國際研討會 』也有電子白板文件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