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Download網路密技王No.4與密技偷偷報

      這篇是介紹等了好久的雜誌『Download網路密技王No.4 』,光是看標籤,您就知道有多精彩... 容我加以『翻譯轉化』為教學有用的建議與排序,這次介紹有:

1.繪製心智圖的軟體與網站,有好多介紹喔!感動!

2.懶人架站包~可以自己架設moodle與部落格來玩!對於校本推廣網路教學將更方便!

3.Google日曆、地球(相關外掛)與AdSense應用

4.微型部落格應用如twitter與地理資訊結合,也有轉化部落格為手機版面的介紹,方便以手機當成資訊發送與讀取之介面

5.影音編輯與加字幕軟體介紹,可以製作更好的教學影片喔!

6.各種網路抓檔方式,包含youtube影片、網頁下載與圖庫下載,讓教學呈現時,可以不必擔心斷線。

7.msn與網路使用安全~讓您更安心上網!

      當然啊,密技偷偷報 ,也有很多資訊可參考喔! 第39期印象最深的就是用Youtube來幫你錄影....

Android手機大賽入選50名作品!

      我們先問:你的手機使用月費大概多少?我是那種183用不滿的....

      那再來問:你的手機裝了哪些應用軟體?怎麼好像在問電腦一樣....

      那不然改問:你希望手機長啥樣、有哪些功能?這是麻省工學院教授Hal Abelson考驗他學生們的專題喔!請看eschool報導

      哈哈!Google開放Androind手機作業系統,邀全世界夥伴一齊設計應用軟體,請看開發者部落格 。這裡還有中文開發者論壇愛好者論壇

      這篇是教您安裝Android開發環境的中文說明:Android配合Eclipse環境建置

      此外,Google舉辦千萬美元的創作比賽,目前前50名入選應用軟體出爐,這篇有不錯的分析喔!Android首輪大賽作品解析

      趕快來看看每個應用的簡要說明與畫面吧!(PDF檔可下載 )上文說50名裡有4個還保密中,而剛才MIT學生也有作品入選其中喔!

      像這個『Bio Wallet』,以虹膜辨識當個人交易時的身份辨識與密碼,簡介裡也有開發者名字喔!(有時我會以Google查一下)

attachments/200805/1427804440.jpg


      真好,有能力的人努力開發,我們也可以努力發想新應用與實踐喔!應該今年暑假就開始有的玩了,依我們的工作、生活、教學專屬需要,混搭打造自己的手機!



對網路教學『可操作系統』的定義

      以下是以矩陣方式,試圖呈現網路教學的可操作全貌:

 

主機

平台

課程

經營

歷程

教育部

 

 

 

 

 

教育局

 

 

 

 

 

學校

 

 

 

 

 

教師

 

 

 

 

 

學生

 

 

 

 

 

 

網管

系管

講師

師生

ALL

      以下分別簡單定義:

*從科技到實踐: 

主機:指的是網路主機,平台建置所在處,牽涉到網管、系統人力。

平台:以數位學習為例,可能像K12、Blackboard、Moodle等,一台主機可以建置多個平台,以及許多平台,若可以帳號通透。能讓使用者更多便利、管理者負擔也輕。

課程:指的是網路可上課模式之組成,包含教材、互動設計與評量說明,一個平台可以妥善分類建置許多課程,而利用Moodle的話,還可以用『課程包』快速分享。

經營:真的有人來上課,師生教學虛擬、真實混成互動,在一定時間中進行與結束。

歷程:師、生在裡頭的精彩歷程,藉平台之助可加以紀錄。

*參與成角色與任務
      而對應在主機平台到經營歷程,我認為該有相當人力與任務來對應,分別是:網路管理、系統管理、專家講師、課程參與師、生,以及所有成員,都有自己關注的歷程。

*教育系統層級 

      這些主機平台、任務角色,若再從現有教育系統的層級來看,就可以更務實考慮『設備投資額度、人力員額編制,能力與實踐績效』的策略規劃與行動方案了。要進一步形諸專案,只要加上人事權責系統、經費與時程。而且,應該認真檢視一下『成員數量』議題,例如:


      對教育局來說,台北縣有300校、2萬位老師,中小學學生數有40萬
      對校本層級而言,一校可能有數十位老師、近千名學生….

      同樣地,若只看校本層級,說不定『網路管理、系統管理、專家講師、課程參與師、生教育訓練』都是資訊組長得承擔….(行政支持嗎?平台維管能力、個人意願與工作重心、校內師生ICT能力現況、校本e化環境程度?),這也是我們希望凝聚資訊組長社群、學校應重視資訊團隊與教學資源中心的原因。

      這樣來想平台、課程經營,是有著完全不同負擔程度的。既然掌握這樣的科層體制與科技能耐,就能提出可行方案與模式設計,大家集思廣益,找到真正可以為教師、學生提供最適切的網路教學服務機會才是。有時候,『可操作』還是在紙上談兵,接著還要問『有多想』、『幫多少人』、『要多久』、『能多好』....


 

標籤: k12

時間管理之SMART原則

      Are you smart?這常常是看待自己的一種自我評價,尤其在時間應用上,檢視自己是否有效率地展現輕快敏捷的行動,在許多時間管理書本中,都提到這個SMART原則(藍色是我的小體驗):


S:具體明確 (Specific)必須被具體明確地制訂,才足以影響行為。

     看見未來,要發揮想像,畫出概念圖像、用文字描述,或是參考既有的意象加以改進,就能驅使內心想望與激生行動趨力。

M:可以衡量 (Measurable) :可以拿來衡量目標。

     這就可以放進日曆中,讓時間給予該目標有生長的沃土,看見從這裡到那裡,把時間用空間觀點來看,這樣就有更『可觀』衡量的參照。


A:可以實現 (Achievable) :必須很實際、可以實現、可以被接受。

     不只想著掛念著,還可以設計那種『小時間工作塊』,來分割大任務~一步步完成! 找出時間來~『早起、零碎時間、排序』,正好派上用場!


R:成果導向 (Result-orientd):必須和具體成果有關。

     很多事物該完美結束,有些卻不易達致此境界,必須能寬心地自我釋懷~一方面全心投入,也保有彈性與包容心。成功是幫助自己,成就卻能幫助他人。

T:有明確的時間表 (Time-specific):必須有時間上的限制,才可能隨著時間的進展去追蹤它們的執行程度。

     手邊許多事物,我就是想玩google日曆來做好『時間同軸多軌』的實踐~尤其在行動中,隨著時間進行,我們在許多空間、任務中持續遊走,但自己要有個各自接續的監管系統。有些事是卡住日曆中大時間塊的,例如上課、開會、與人約會等。有些則是無時間性,但一定要抓緊他們並擺進時間表中,例如運動、學習與閱讀! 

標籤: google

2008資策會科技專案研發方向說明會

       四月底舉辦的『2008資策會科技專案研發方向說明會 』,介紹資策會各研究所對於『無所不在(ubiquitious)』ICT科技與生活各面向的研發現況與展望。從網路通訊的Wimax到資安議題,從隨身感知到個人學習、娛樂,以及智慧型居家環境與個人健康、醫療服務等,可以想見的是:當我們處於網路涵蓋場域中,有個連線設備,就可能得到最適切的、個人客製化的服務。

        網站提供講演者簡報,讓我們更能看見未來圖像喔!
 

標籤: ubiquitious

視野與腦袋的處理能力

      早上果然腦袋清楚些,先把立即跑進來的念頭寫出來。在我現在的視野裡,有便利貼、筆記本、影印閱讀的文件與書籍,當然還有鍵盤與螢幕。我試著建立起『能碰電腦時就盡量輸入,可能的話就放上網路』的習慣。其實我還是喜歡抓筆在紙上書寫的感覺,也喜歡便利貼一張張天馬行空不受拘束的玩想,卻發現當這些感覺、玩想多到『沒整理』時,卻造成心理小負擔...

       我的注音輸入法應該是比手寫快很多,字跡漂亮更多,哈~而在文書處理的方式上,利用EXCEL、心智圖軟體(現在最常用Freemind)也可以幫助看見的視野不受線性控制。 放上網路的話,在任何一台電腦連線時都可以接續處理(唉,現在怕usb病毒比擔心網路不通、帳號被竊還嚴重),我會用gmail的草稿夾帶附檔、TWITTER或是部落格草稿。

      真正要提醒自己善用時間,就先把眼前視野盡量純化:畢竟眼睛所見(即便是文字閱讀),都需要大腦辨識與判讀後,才引發後續思行。同樣地,有效率呈現於視野上的相片、心智圖,又有助於自我深思與和人溝通。這個好習慣還可以延伸到文件整理、記憶術鍛鍊與人際溝通應用中。

      閉眼只觀想數息,很有那種『電腦重新開機』的清朗效果,而雖然耳朵無法拒絕外在任何聲音分散注意力,但藉著視野聚焦以及身體感覺,是可以多多引發『內在聲音』與自己對話的。呵呵,這些雖與日曆無關,但就是要有好習慣,才有高效能時間應用品質啊!花個幾分鐘看今天日曆,腦海中播放那種『帶著笑容、身形迅速、工作圓滿』的超快播版,這種『未來完成式』的感覺,真的可以讓您有好的一天喔!大腦,就是這樣厲害吧!

      『優先思考重要工程、處理困難的事』,一天的景象一定精彩可期。首先,當然要應答生理時鐘的提醒~要去收集一張麥當勞打卡紀錄了(哈哈,發票時間啦!)。
 

標籤: google

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各式各樣的人類技能、喜好和推理、以及人類的希望、抱負、態度和價值之發展,均有賴於所謂的學習。                  ----------  Gagne′, 1977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次『出手』,若能更精確地牽引助孩子的注意力焦點,引動其內在思維,進而表現出外顯得學習行為;這樣的教學能力展現,我都喜歡以『心之技 』來自勉。

      『教學設計原理 』,是在1996年翻譯出版中文版(哈,原來我大學畢業時還沒這本書),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可以參考文件網頁 。他提出:

學習是將外在環境中的刺激轉化為習得之新能力所需之資訊處理階段的認知歷程。


教學為一組經過設計以支持內在的學習歷程的外在事件。

      在碩士班研究ASSURE時,我喜歡這樣的教師內在→外顯,先藉教學時光傳遞給學生外在感知→內在思考的交心活動。蓋聶(Gagne′)進一步提出學習九階段與教學事件之對應關係(請參考文件):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描述

階段

功能

準備學習

1.注意

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2.期望

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記憶)

 

5.語意的編碼

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6.檢索與反應

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並發動反應

 

7.增強

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學習的遷移

8.檢索線索

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9.類化

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描述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準備學習

1.注意

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起學生之注意

 

2.期望

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5.語意的編碼

提供學習輔導

 

6.檢索與反應

誘發實作表現

 

7.增強

提供回饋

檢索與遷移

8.檢索線索

評鑑實作表現

 

9.類化

增進遷移


      換言之,一節課的40分鐘裡,發生在老師與學生們的所有腦袋,大概都進行著這樣的運轉。從大腦認知的事件描述,再衍生出『教學模式、策略、環境規劃與活動設計』,以及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媒體應用與操弄、系統觀點看實體、數位資源、工具平台的整體支持。這也是自己在看ASSURE時相通的邏輯理路。

      最近看NLP系列書籍,也有一本『教學革命 』,就是提及教學事件中,老師與學生們在視覺、聽覺與身體觸覺之間的互動、風格與實證結果,例如,『暫停說話』,『以眼神掃看全班』就是個不錯的誘引學生們『注意』階段發生的策略。我始終相信:聽其言、觀其行,只能某種程度地知其心,這在老師看學生、學生看老師都是一樣地,即便是講銷售與說服心理學等,原理也都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