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教師研習之網路混成規劃看法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13 22:23
看到『華語文教學創新模式應用發表會 』的新聞:華語已繼英語之後,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競相學習的語言。台灣正以「電子書包」取代紙本教材授課,透過網路部落格或moodle線上學習、遠距同步視訊平台,進行跨國師資培訓以快速輸出台灣華語文的教學菁華。
適逢寒假將至,許多有關語文教學(國語文教學、寫作、鄉土語言等)的研習也陸續報名中,讓我想著:可以如何利用混成式網路進修呢?由於研習時數與認證,會牽涉到將來的授課資格,參與教師勢必非常踴躍,但實在是『場次少、參與者眾』啊!即便場次可以多加開,但好像『行政場地負擔多、專家講師人數也有限』~或者每位講師『在特定時間中』就得疲於奔命於北縣各處地奉獻....。
我想回到教師研習的初衷來看:是為了教師增能、以促成該師專業展現、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能力。然而,在長假初期辦理,似乎只是配合老師無課務排代,方便進行長期進修(坦白說,也可能衝堂了某些合適的研習活動),卻無法在將來教學當下獲得即時資詢、互動與教學相長吧!此外,平時教學期間,教師與學生、家長若能善用網路資源進行補充與支持學習,還可以進一步辦理網路交流活動,相信更達事半功倍之效。
以鄉土語言為例,我找到一些網站可以運用:宜蘭縣的鄉土語言(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初、進階線上研習 (Moodle課程網站 ),臺北市本土語言親子學習教材 ,提供親子鬥陣來學習喔!(新聞 ),台南縣也整理了『鄉土語言相關網站 』。
也看到遠見雜誌舉辦第1屆「遠見雜誌環境英雄獎」,咱們的周錫瑋縣長是唯一獲得「領袖與官員類」獎項的縣市首長喔!我還記得去年底的『永續城市論壇』,縣府向國際市場購買「碳權」中和 ,創下國內政府機關「碳交易」首例呢!加上咱們的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校本網路進修研習」實施計畫 ,目的第四項~正是『以網路取代馬路,既可凝聚教師專業成長能量,亦響應節能減碳之環保政策』喔!
屬於政策性課程,一方面有助於貫徹與擴散,對於這樣需要辦理多人、多場次的研習,若能以『最佳學習效益、資源永續利用、社群凝聚集智』為出發點,規劃合宜的網路混成式進修,想必更是『節能減碳』之貫徹實踐吧!
後記:其實今天本想介紹這篇『How online instruction i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線上教學如何改變教育)』,但也先把咱們的師、生網路研習與教學現況做一番檢視。
讀報教育~校本行動與美、日讀報教學資源介紹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12 20:47
昨晚才說要把紐約時報的教育部落格裡有用表單做個整理,今天的晨會時間,就正巧有二年級學年夥伴分享他們『讀報融入作文教學 』一學期來的行動心得分享。耶耶!
報告有三大主題:標點符號教學、童詩教學與看圖說故事。
*標點符號教學
利用簡報展示標點符號的功能與應用、例句,再讓同學們討論、練習。
*童詩教學
從大量閱讀(國語日報作品)開始,設計了『對對碰』、『連連看』遊戲,再進一步到『挖空仿作』、『形式仿作』。
*看圖說故事
也是從國語日報的『小亨利』漫畫開始,有些還成為今日班級笑話,讓孩子多樂更多學習樂趣,老師也讓孩子們猜想結局,激發聯想與創造力。再接著玩看詩畫圖、剪詩畫圖,每個孩子都有一本童詩畫冊喔!
教學過程中還包含了集體創作、分享發表等活動,看到報告裡許多教學創意實踐與活動相片、孩子作品集,也讓人躍躍欲試呢!
這次的分享,讓我有機會做一番檢視:自己平時使用與分享的工具、網站或平台,怎樣對於不同年級、領域的老師和學生有適用的時機與使用的創意?例如實物投影機、ePen、數位相機等,我只大約覺得對低年級老師有幫助,但今天的觀摩,也讓我可以更踏實地在將來介紹時,展示更貼近實物的範例與應用,可能的話,還想邀請老師們一起幫孩子建置ePortfolio。
接著,還是回到報紙的教學應用上。底下我把紐約時報與日本的NIE資源做一番簡介,需要的夥伴可以先參考應用。
『Great Ways to Teach ANY Day’s Times 』提供許多現成的PDF表單(可且可以輸入資料喔!),針對讀報過程中可以發揮學習效益的過程加以應用。這裡分成幾大類:Graphic Organizers、Games and Fun、Discussion Starters、Word Play、Maps,有些還有老師專用表單。不過許多表單是重複的~也就是說,使用時機與考量,還是由老師或家長來決定吧!哈哈~以下舉這個『Fact/Question/Response Chart 』為例,讓我在安排小論文團隊時就很有幫助。

『NIE Curriculum Guides 』是從各領域、主題的角度切入。原先我還以為『科學與科技』,怎就只有一篇?結果啊....一份pdf檔是有12課呢!下圖為目次:

每一課都依著標準架構:能力指標、ICT需求、活動單、歷程紀錄,貼著教師設計的簡易教案也都能提綱挈領:
**簡單教案**
左欄提醒教學目標與需要工具
然後進入正題:
教師準備
熱身活動
讀報活動
討論問題
家庭/延伸活動
**學習單ABCDE依各活動不同來提供
我覺得這個很適合與每週一聯合報的『新聞中的科學 』搭配來利用。聯合報這週的主題是『太陽能解析 』(還有個『看懂雲端運算 』),呵呵,很像剛才二年級老師們的碰碰看,在接著介紹日本的NIE資源~日本這個NIE網站 (用Google幫忙翻譯 )也有個未來住屋專題 喔!之前是看到這張相片:去年暑假全日蝕的時候,報社辦的親子讀報活動 。很壯觀吧!能結合親師一起玩,想必更有意思。

![]() | ![]() |
今天的聯合報『紐約時報』頭版這篇『Thinking Big But Acting Cautious』是從阿凡達與鐵達尼號談起,呵,硬坳來符應這樣的『全球思考、在地行動(Thinking Globally But Acting Locally)』的讀報教育資源分享!
寒假有夠長,就是要e樣!(ABA整理mm檔分享)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11 19:28
看了看月曆,因為下週要畢業旅行,接著就結業式,所以本週等於是各班在這學期的最後一堂電腦課。
我開了討論區來讓大家進行『寒假生活規劃腦力激盪』,同時借用ABA清單來觸發一些構想(美國孩子的活動有爬樹、準備燃燒用木頭....)。
一打開Moodle課程,才想起開學時給大家寫的『暑假回顧與新學期展望』,也搭配著讓孩子們自己看看~一學期,可就這樣過去了呢!
帶大家看之前對『過了兩個月暑假』的回顧,而現在是針對『即將到來的一個月』進行設計喔!每個孩子大概都寫了上網、電玩,我也說明將在五、六年級Moodle課程中開個討論版,讓大家可以在此交流,加上利用Moodle裡的即時通、部落格,有興趣的孩子們就有交流空間了。
呵呵,在若水堂找到『Desig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for every student 』有簡體中文譯本『個性化學習設計指南 』喔! 我對照整理一下,把9~12歲的ABA活動清單建立成mm檔 (doc檔 )讓孩子們看看,有需要的夥伴可以下載喔!若是您自家有小孩,也可以試用看看呢!

我想過,在長假期間,利用報紙新聞當主題,是讓孩子們體驗遠距交流很好的機會,我在紐約時報找到一篇『What Can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 』,是從媒體角度來看對於孩童在假期裡,利用報紙新聞進行學習的建議。趁這週加油一番,把紐約時報的教育部落格裡的有用表單做個整理,再與大家分享!
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10 21:09
針對Jonassen的問題類型 進行探索後,我想到寫碩論時的一本書『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 』有助於想進一步設計課程、活動與教材的夥伴加以參考喔!以下是我推薦的三點考量,也加上以前寫的文章連結:
1.雖說ASSURE模式有兼顧各面向,本書的設計模式,更是結合了認知學習導向的理論基礎來規劃。全書各章都有一個概念圖,我先以第一章的來呈現:從訊息處理過程,兼顧了選擇性知覺、記憶類型與運作 、知識類型對應心智模式的類別。

2.書裡的『認知訓練模式』表,作者個別強調一方面涵蓋了蓋聶「學習九個階段與事件 」,還有更統整之處~不僅關注連結與組織新資訊的過程,也加上了Keller的ARCS動機理論 應用。尤其給予學生那種『對我有何好處?』、『我可以做得到!』的學習支持,是很可以讓孩子們遷移到個人自我效能與持續樂學的動力喔!

3.最後,是針對Jonassen的問題類型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有興趣設計各種問題類型,或著混搭不同問題的學習活動與教材,更期盼有一群夥伴合作設計。那麼,是否可以有一套參照流程能兼顧不同問題類型的差異?本書的兩章有關於『教導結構明確的問題解決』、『教導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也都利用『認知訓練模式』表進行實例開發,讓我可以更精確地掌握設計的關鍵。


呵呵,愈來愈可以玩真的喔 !報告完畢!
Jonassen的11種不同問題 part2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09 22:23
前記:在經歷兩天掙扎後,還是硬著頭皮譯貼出來~愈後面的問題類型,感覺愈翻得沒把握啊!那麼,『我可以如何做、要不要貼出來呢?』這是算11種裡哪種問題啊!哈~若是看得覺得不通順,請見諒喔!倒是我用『a typology of 11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於google搜尋:很有趣耶!台灣網頁裡就有昨晚part1這篇喔!另外還成為『懷孕資訊站 』裡的一篇段落....,找個機會再研究一下Drupal和RSS!
*決策問題Decision-Making Problems
決策問題,是指做決策時通常只能考慮有限的解決方案。例如,選擇哪個健保計劃?哪一種貶值時間表可以促成短期利潤?雖然這些問題只有少數的解決方案,但必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各種解決方案中給予權重而做決定,問題仍可能非常複雜。決策問題通常需要比較和對照各種替代解決方案間的優缺點。要計算這些因素的權重,所作的決定才會是合理的。
*排除故障Troubleshooting Problems
故障排除是最常見的日常問題解決模式。例如維護複雜的電腦設備或程式除錯,都需要故障排除技能。故障排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診斷系統的錯誤,並修復它。當系統的一部分運作不正常,是源於一些狀況,必須被診斷出來並與使用者對於各種故障狀態的知識相匹配。
故障排除者運用狀況來對不同的故障狀態建立並測試假說。故障排除需要整合領域或系統的知識,以及解決策略和相關測試方法的程序性知識。這些技能是由故障排除者的經驗所整合與組織起來的。比較有經驗的故障排除者通常也是較好的故障排除者。
*診斷-解決Diagnosis-Solution Problems
診斷-解決類似故障排除。大多數的診斷-解決問題需要確認一個故障狀態,就像故障排除般。然而,故障排除的目標是修復故障,並讓系統能盡快重新運作,因此該解決方案策略較為嚴格。
而診斷-解決問題,通常開始於類似故障排除的狀況(例如,一個病人的症狀)。醫生檢查患者,在做出初步診斷前也會考慮其疾病史。在一個數據收集,形成假設和測試的螺旋中,醫生聚焦於一個特定問題。此時,醫生必須提出一個解決方案。通常,有多個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因此醫生必須決定某一特定的解決方案。正是這種含糊不清的解決路徑,可以用來區分診斷-解決問題與故障排除問題的不同。
*策略運用Tactical/Strategic Performance(註:這段翻得最心虛....,呵呵,此註有點算『推卸責任減少被罵』的戰術...)
策略的表現,需要進行即時,複雜的決策。決策者運用一些戰術活動,以面對一個較複雜和弱結構的策略,同時對情況保持警覺意識。為了達成策略目標,如駕馭軍用飛機或是發動職業足球的進攻,決策者採用一套複雜的戰術,以達成策略目標。策略的形成是一種系統分析或設計問題。
透過戰術演習來面對策略是一種戰術表現。通常這些有限的戰術活動,都是為了達成此策略。但是,身為策略專家所具備的特徵,就是他們的臨場應變能力或能於現場建構新戰術,以應付策略。協商談判者所能進行協商的機會就是選擇一個新的戰術,以滿足策略。戰術性的表現可以相當複雜。
*案例-系統分析問題Case/Systems Analysis Problems
系統分析問題需要學習者理解複雜的、多方面的情況。讓這些問題難以解決的原因是,問題並不總是很明確。由於問題空間的界定模糊不清,問題更為弱結構化。這些在專業脈絡中都很常見,系統分析問題需要學習者在提出解決辦法之前,要能闡明問題的性質,以及釐清影響問題的不同觀點。
問題的解決方案依賴於對脈絡因素的分析。解決商業問題,包括規劃生產,是常見的案例問題。決定生產層級,需要針對人力資源、技術、庫存和銷售取得平衡。傳統的系統分析問題,也存在於政治、生態、社會學和大部分的社會科學。他們的解決方案通常需要多個領域研究的知識。學習者也必須學會據理力爭,並證明他們的解決方案。
*設計問題Design Problems
弱結構情況最明顯的一種問題,是設計東西。無論是電子電路、房屋、任何其他產品或系統,設計需要運用大量的領域知識與很多從原始設計得來的策略知識。
教學設計是個典型弱結構問題解決的例子。儘管我們遵循設計模式,面對任何教學設計問題時,仍會有解決此問題的無限可能。而且,相對來看,沒有足夠的研究基礎可以支持任何一個模式可適用於不同情境。對生手設計師來說,很少有某個模式型是最合適的。
當然,最佳解決方案的標準也不總是明顯的,所以論證和解釋的技能,可以幫助設計師來說明他們的設計。雖然設計師總是期盼有最好的解決辦法,但最好的辦法是很少見的。
除了弱結構的特質,大部分的設計問題也是複雜的,需要設計者在設計時能平衡許多需求和限制因素。設計問題的重要性,不能被減少。大多數專業人士因設計的東西(產品,系統等)獲得報酬,不是為了參加考試。從設計問題得到更多經驗,是許多正式課程的重要目標。
*兩難問題Dilemmas
兩難或議題導向的問題是最弱結構和不可預測的,通常是因為對於受到此問題影像的人們而言,沒有可被接受的解決方案。例如中東的持續危機,就是個最好的兩難問題例子。通常這樣的情況有許多有價值的觀點(軍事、政治、社會、倫理等),但沒有能夠針對解決危機,提供一個普遍接受的的辦法。
情況是如此複雜和不可預測,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為何。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解決方案,可以嘗試以達成某同程度的成功。只不過,從沒有人曾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或是逃離災難的籠罩。兩難問題往往是複雜的,具有衝突觀點的社會情況,通常也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
後記1:
早上k書時想到:我今天、或者這一生,會面對多少上述各種、多少『問題』啊?當問題出現時,我是否知曉?也知道如何因應?又或者,身為教師,我怎樣有機會設計不同問題來面對『一生一瞬 』?又如何可以常效經營?
沒關係,上回已看過『不再迷路 』了,好問題自然引導我的思考和行動~我在這裡、要往哪裡去,期勉自己與孩子一起打造可以活用的Mind GPS!
後記2:再找到一篇『密蘇里大學研習參訪紀實 』淡江教科的學弟妹有到美國耶!應該是顧老師帶隊吧!Jonassen還幫大家上課喔~好羨慕啊!
Jonassen的11種不同問題(a typology of 11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part1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08 21:08
這是整理自『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也幫我在觀察最近在孩子的小組主題探究,以及小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提出思考的方向,呵呵,讓我找到解答的,竟是『問題』呢!
驅動學習的因素是什麼?是人們會投入心力解決問題。比起記憶資料,對個人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才是促使投入學習的最佳驅力。那麼,問題的種類有多少呢?Jonassen歸納出11種不同的問題,構成從良好結構(Well-structured)到弱結構(Ill-structured)的問題空間連續體。以下從良好結構、解決方法單純的『邏輯問題』開始,到原則、目標模糊、狀況變動、多重解決之道的弱結構『兩難問題」加以整理。
*邏輯問題Logical Problems
邏輯的問題往往是抽象的邏輯測試學習者的謎題。它們被用來評估心智的敏銳,清晰和邏輯推理力。例如經典的遊戲~河內塔,挑戰學習者找到最有效的(最少動作)序列的行動。為了解決邏輯問題,學習者必須確定推理的具體方法,以有效解決問題。邏輯問題常用於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因為其抽象性質,所需的解題技能,不易轉移到日常的或專業的問題上。
*演算問題Algorithmic Problems
學校中最常見的問題中就是這種演算問題。大部分的數學課,教導學生解決問題,僅使用有限、嚴謹的程序~進行有限、預測性的決定。解決這些問題的計算,需要對操作、執行程序和檢驗運算結果有所理解。這種運算方法也常用於科學課程(設立實驗)、家政(計算食譜中材料所需數量)。計算問題也解決了日常的狀況(安裝軟體或組裝玩具)。計算方法的主要限制是過度依賴程序性的知識結構,缺乏對運作概念的理解,因此學習內容只是程序,很少能夠遷移。
*故事情節Story Problems
許多教科書作者選用故事的問題,讓學生在某種背景下進行某些運算。通常採用的形式是在一個簡短的敘述或情況下,嵌入在運算時需要用到的數值,以用來解決問題。為了解決故事問題,學生嘗試選擇最合適的公式來解決問題,從說明中提取數值,帶入公式中,解決算出未知數量。此方法無法促進遷轉。為了更有效地解決故事問題,學生需要了解問題的結構,此結構的概念基礎,以及這個結構如何涉及問題所述的情況。大多數有關問題解決的研究,多是針對這樣的故事問題,但它們並不真實,也和許多人們所決絕非學校情境的問題,沒有什麼相似之處。
*規則運用問題Rule-Using Problems
許多問題有正確的解決方案,但有多種方法和不確定的結果。他們往往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或既定目標,但不局限於有具體規則導向的程序或方法。規則使用問題可以簡單如設置表格,也可以是完成複雜的報稅表單。例如:使用線上搜索系統,以找到網路上相關的信息,就是一個以規則為使用的問題。其目的是明確的:在最少的時間找到最相關的資訊。這需要選擇搜索條件,構建有效的搜索參數,執行搜索策略,以及評估所得資訊的效用和可信度。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它取決於學習者如何善用搜索過程的規則,也就是說,搜索條件是否有效,是否適當使用布林運算連結等等。由於可能有多個搜索策略,規則運用問題,可以變得更為弱結構。
中場休息~原來,我可以藉此釐清學校裡的考試,大概到前三種,而希望讓孩子們主動探索的,也該先有具備資訊搜尋策略與能力(例如大六法)。我反倒覺得:我先自問自己這兩個問題:如何幫助學子在面對升學壓力中,能接受到更合適的指導模式而享受、樂於學習?以及,可以怎樣開始來規劃更多在『主動探究』中,也能兼顧考試挑戰的教學活動?後面七種,放假時再邊想編搞定!
此外,我看Jonassen對這些物的類型加以區隔後,稍有強調:並非問題的結構愈弱就是愈難喔!畢竟還有關於學習者年齡、主題知識深淺的考量。同樣地,即便背景知識不多的兒童,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規劃『設計問題』、『兩難問題』來讓他們好好思考、發揮創造力、培養同理心等。
*決策問題Decision-Making Problems
*排除故障Troubleshooting Problems
*診斷-解決Diagnosis-Solution Problems
*策略運用Tactical/Strategic Performance
*案例-系統分析問題Case/Systems Analysis Problems
*設計問題Design Problems
*兩難問題Dilemmas
國際消費性電子科技大展~2010 International CES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07 21:54
國際消費者電子科技大展~2010 International CES(Consumer Electronic Show) 正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看到這個C很有感觸呢!
Consumer,消費者,代表著普及到市場階段的產品,也提醒著我們,是否運意『消費』來購買使用~我都謹記著『先買先享受,早買不要後悔....』
首頁網站也把社交網站應用結合在一起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可以逛逛其中的創新得獎作品 喔,光是分類就琳瑯滿目呢!可以直接用Google翻譯 來看比較方便(看圖說話也很輕鬆喔!)
![]() | ![]() |
雖說Google自有品牌的手機Nexus One還開個專賣店 ,我還看到『網路即時翻譯,IBM、Google新挑戰 』,哈哈,自己想的在手機背面做『手角』 、『Google口譯家 』都更進一步了呢!多逛逛上面的,也能激發創意喔!It's Free!(我是說逛了想創意,沒想要買....)
E 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作者:塾長 日期:2010-01-07 20:13
雖然我是在實體的電腦教室上課,搭配網路平台來支持學習,不過,看到這本『E 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裡的五階段架構,很有參考價值喔!
作者Gilly Salmon(2002)創立這個名詞『e-tivities』,提出一個五階段模型,提供做為鷹架與結構,讓線上學習活動能有步調地進。我還找到作者網站 ,有彩色圖耶!

書本裡的圖說補充:每個階段需要參與者精通相應的科技能力(呈現於每個步驟左下方),每個階段需要引導者的不同技能(呈現於每個步驟右上方),而右側有條『互動量棒(interactivity bar)』,用以參考再每階段可預期的互動密度。
另外,這篇『華語文教學線上活動(e-tivities)之設計與研究 』,對於華語文教學線上活動(e-tivities)的設計與實施、評估都非常詳盡喔!這是作者整理的五階段表格:

接著,我再從書中整理一些重點來分享:
希望線上學習能成功與快樂,參與者必須能在結構化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支持。一個結構化的學習鷹架,可以讓參與者在每個線上學習階段,獲得重要的支持與發展。同時,線上指導者也能依此知曉可以在每個階段做哪些事以幫助學員們成功。
第一階段是個人連接與誘發參與線上學習,是首要的先備條件。
第二階段涵納個別參與者建立線上認同,並能找到可以在線上互動的夥伴。
在第三階段,參與者投入交換有用的資訊,可以進行合作式課程,每個人能支持其他參與者的目標。
第四階段,發展與課程相關的討論,而互動也變得更有合作性。
第五階段,參與者從系統中找尋更多幫助,以達成個人目標,並能對學習過程加以省思。
同時,第一階段,只與一到兩個人互動,第二階段之後,互動的人數、頻率都漸漸增加,雖然到了第五階段,許多學習者都會回復到個人的學習追求上。
若能由e-moderator(課程主持人)提供科技支持與好的人際干預,以及透過合適的e-tivities來推展行動與互動,就能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透過非同步網路機會的階段性應用獲得進步。同時,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3~5階段是較有建設性與建構性的階段。然而仍需先經過1~2階段,參與者往後的表現將更好。
每個參與者在每個階段進展所需的時間都不相同。
利用此模型來設計與發展e活動的好處是:你將知道個人在系統中每個階段要做的事,可以事先避免失誤。而結果,將是主動的線上學習、參與者之間有好的貢獻與互動,並且增加學習滿意度。
再回到我的現場:
雖說孩子們坐在一起、表現於同一個平台,但也不見得小組、全班都有進展到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每次開啟新的主題活動時,也都需要時間『磨合』~主題的學習目標、孩子們的專注投入,以及科技、網路資源的混搭支持....。
e-tivities提醒了我用更務實、階段進展式的角度來看,也藉以架構更合適的混成式eLearning應用流程與經營。尤其書名裡的『主動』讓我覺得挑戰更大~若你讓一個孩子坐在電腦前可以『自由活動』,你認為他們會『主動』想做啥?呵呵,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