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和蝙蝠一起上課的日子

      上回玩3只Wii手把的孩子們 ,昨天『檢』到一隻蝙蝠,剛出生沒多久,全身還光滑得很。一下子大夥不知該怎麼處理,就用衛生紙捧著來找我。先請他們上網查查資料,我找個水果盒墊上衛生紙當成窩、再想想提供什麼食物。黃老師正好有個『捕蚊達人』,還好不是把捕到的蚊子『電焦』,只是『稍微』烤乾,呵呵,小蝙蝠真的肯吃呢!

attachments/201106/5210058325.jpg attachments/201106/2576952675.jpg

      今天一早,孩子們急著跟我說『蝙蝠自己被雙面膠帶黏著了..』,原來昨晚牠自己爬出盒子逛逛,就把自己纏在雙面膠帶中。孩子們先小心地用剪刀把大片膠帶剪開,剩下一部分黏著手腳爪的,我建議用針筒滴水(曾考慮用酒精,但怕揮發效果讓蝙蝠受不了),去除黏性,希望小蝙蝠可以自己清理。

      每節下課,有別班孩子也聞風來探望小蝙蝠,下午我再去看時,發現孩子們找塊黑布把牠蓋著,呵呵,大概是照護這位夜行動物的考量吧!

attachments/201106/1488840175.jpg attachments/201106/2283388121.jpg

      有意思,期末考前,也來個自然的問題解決學習活動呢!

自己玩字擠冒險

      很榮幸獲邀參與 FaceParty4 的分享,也給了我一次好好看看自己真正喜愛的冒險事物~思考、行動與研究,主要是十多年來參與ICT應用於教學場域的學習。當然,這樣平鋪直敘地寫,可能讓您覺得不怎麼冒險了。經過與仕強老師幾次討論與自己的隨興發想,我先確認一些問題與想法:
          o 該在介紹頁上呈現什麼?
          o 希望看的人有何反應?對大家有何幫助?
          o 在FaceParty4當天該如何延伸?
          o 我又該如何『自圓其說』?


      因此,我先出一個問題邀您來玩:如果放個逗號『,』在『自己玩字擠冒險』這個句子裡,你會怎麼擺?

      請放放逗號後,寫下來。相信你一定也會想到一些、發現一些、玩出一些有趣的事才是。

      以下就呈現我的不同擺法,來鋪陳這篇介紹我自己的報導:

*自己,玩字擠冒險
      文字、話語,可以說是大腦運作的基本媒介,藉以收發訊息、建構意義。對於外來訊息的感知判讀、思考決策到出手行動、與人溝通,大腦幾乎都可以用文字、話語的形式表徵再現。教育的目標,相信也是希望孩子能獨立思考、批判論證、與人合作,有好的生活與未來願景。
      我自己,喜歡利用紙筆、概念圖、各種軟體工具或網路,將腦裡想的與說的、做的事物,整理起來。我的玩字方法可以從字音字形的連結想像開始,也藉此建構一個自己的生活、教學圖像。以下許多字詞都有我以前寫過的文章,也請大家多多指教喔!

*自己玩字,擠冒險
      擠,有兩個意思:排擠、推開,把字寫出來後,就不怕那種『冒險』的恐懼,往往能行動搞定!硬逼、激生,因為玩出『心花樣』,又有新的冒險可玩!以下介紹一些自己小小得意的玩字呈現:
      您一定認識的名人~紅藍週捷輪與臨致靈
      每個音同意異的連接~『圓援源緣 』、『急即及極 』、『感動、敢動、桿動、趕動
      也可以組字玩『無人、手之憂 』:優與擾

      或者把每個字後面都加個『玩』,想好就能愛不完 !原來我也有一堆三角習題啊!哈哈~

      GAME~Goal Assure Motivation Effective

      還有大學塾的CARS原來也與ARCS的動機理論 四個字母都相同喔!

      我看教育是『E=MC2 』,也開該始想套用『F=ma』。七月下旬,在宜蘭還有一次分享的機會,我好像進化般地,把字母倒轉過來也有趣呢!『從GMAIL到LIAMG』

*自己玩字擠,冒險
       自己玩字擠,就像和自己無時無刻地對話,也算是在『外人無從得知』下的一次次冒險。十多年來身處ICT在教學現場的應用,有幸一直教學相長著。我也因寫作、演講、研習的機會,(來個白痴造句法)把很多字擠在一起。看到許多教學夥伴的專注投入,讓我獲得更多鼓舞。在此分享一些觀點與主題呈現:
         o 心之技,技之心
            教學是一門專業、一門藝術,稱之為心之技。讓受教者的心,如何在學習時與後能更豐盛、更成熟。科技改變全人類的生活方式,但不會改變太多教育的原貌。技之心,分享科技工具的使用心得:每個科技設備都有其特殊用途與功能,協助解決各種問題的處理。

          o 我不希望單槍擺著不用,所以想看看有沒有單槍百用
          o 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這是我對『WebQuest 』的詮釋。

          o ASSURE ,我已內化的DNA~凡事都先問自己~Are you sure?
          o 多元e智慧 ,讓ICT工具能與多元智慧相對看,激發教學創想。
          o ePBL ,數位槓桿~利用網路平台、工具搭配網路活動設計模型,規劃數位化合作主題式學習活動。

          o 我有五個LPs

          o ICT三思自行~ICT in ICT for ICT

*自己玩字擠冒險,然後呢?
      上述整理的,是讓您在 FaceParty4 之前認識一下『我好像大概是誰....』。那麼,當天我的分享主題呢?寫到這兒,終於也確認想要分享的題目

『I am Me(我就是我),我愛AV屢優!』~在此賣個關子,先以問題呈現:

      從我們身處所在的時空當下,怎樣從眼見、聽聞、手觸、腳踏中,還可以在意圖、視野、願景裡跨界、超限而創執?
      您一定看得出來,我還是進行著『玩腦而思行』的冒險活動,歡迎您也一起來~『先天、後天之間,永遠都有今天與明天!

看風景、看未來都有好心情

      趁下午到師大上課前,先到青田街16號看「未来ちゃん」攝影展。與昨天的人龍相比,中午時間看展就很能慢慢品味。聽導覽員介紹:小女孩日本的家就像這個展館一樣古樸呢!

attachments/201106/1466207113.jpg attachments/201106/4965877286.jpg

      接著在meeting前,到陽台邊看看高樓外的風景(我們所是在10樓),哇,一路從大安森林公園到101耶(附中該在10點鐘方向吧!),加上藍天、雲彩,更有微風吹著,心情整個舒暢起來。

attachments/201106/5704693633.jpg attachments/201106/7854090281.jpg

      想到手機拍照的環場效果,也來玩一張:

attachments/201106/4366016623.jpg

      帶著滿滿的好心情,lab meeting也有更多收穫呢!回到家已是晚上11:00。一點都不辛苦(平常此時已睡覺了...),也因為下午有好心情,愈晚愈high吧!

標籤: Android

兩場攝影展~台灣百年與未來小孩

      我喜歡攝影,藉著人事時空的定格,將拍者與被拍者相會的一剎那記憶凍結起來。從附中開始參加攝影社,躲在暗房裡沖洗黑白相片,那種『摸黑』將待沖底片拉撐在沖片捲輪的手感至今未忘。在暗紅燈光下看著相紙影像的顯影、定影,享受再一次攝影的感動。師大畢業時,也開過『攝影展』,相片,還可以藉著與觀者的自有記憶,再勾起一次交心對話呢!

      下午到臺北市立美術館看『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 』,那種黑白之間多層次的感覺,不僅立刻勾起我大四時研究Zone System的回憶,更傳遞著近百年來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攝影師與被攝者的故事:從人物的眼神肢體,器物的演替、自然山川的變幻,都讓人像進入『時空任意門』般,不僅領受相片中的氛圍,也激盪自己心中相對觀想的情感。

      我想到若有機會把時間軸線、地理座標,再和現在的時空實境疊合對照,一定更有意思。可以利用『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畫 』,但好像許多超連結未通...。

      雖說看到相片時,代表已成為『完成式的歷史』,但川島小鳥的「未来ちゃん」攝影展介紹 ),卻能讓人看到更多的希望與未來感。我從圓山到青田街,看到排著一條人龍在下雨的街道上,決定等晚些再去看(好像也會到高雄展出呢!)。

      川島小鳥先生拍攝他朋友的女兒『未來ちゃん』,一起生活而完成的作品:「有時候幾天、有時候幾個月,總之、在一起生活時光裡,我就只是看著她、認真集中在自己的人生上,用力哭、用力玩、用力笑。我不想打斷她、也不想要她制式地面對鏡頭笑,我只想在一旁默默抓住她『努力活著的證據』!」
尤其、在日本發生地震國難之際,『未来ちゃん』照片散發的真實感,反而讓
民眾在看完之後有種療癒作用、彷彿在書中看到希望!

attachments/201106/1893471138.jpg attachments/201106/9122844588.jpg


       偶爾翻看自己的許多相片作品,我也有『很有想像空間』的相片喔!這是在2001年的『動手動腳,用心用腦 』的介紹,當時的縣府新大樓還正在興建中。最近也在新莊體育場(也有綜合體育館興建中...)拍到兒童足球活動,我刻意再拍兩張做對照:有好朋友幫忙用手機拍攝場上英姿,另一張傳球相片,感覺這個守門員比較忙一點。

attachments/201106/8365694527.jpg attachments/201106/9433178140.jpg

attachments/201106/6508739031.jpg attachments/201106/9303026056.jpg


       即便沒有相機在手,我們的眼睛就是最好的記憶擷取裝備啊~能看見孩子們認真地喜怒哀樂著,你也獲得鼓舞自己『豐盛彼此生命』的動力!

我的工作記憶:畢業生與自然教室

      早起預想也回想。今天是畢業典禮,這一屆的孩子,對我有特別回憶:當時教七個班『五年級自然』,另外有一班『一年級體育』~在路上遇到都被大聲喊著『體育老師好』,我也有機會認真看著他們天真地笑。當時的自然教室 ,就是我利用單槍幫忙教健康操的地點呢!我利用DV拍攝他們練習的樣子,還同步直播,看他們看到自己或同學出現在畫面中(偶爾還zoom in特寫),大家一起笑得更開心。

      到了五年級時教他們電腦,而這一年來都很少遇上,而昨天畢業典禮預演、幫忙簽畢冊時,我竟有那種『熟悉他們一年級的樣貌,卻對他們這一年來的成長感到陌生』的錯覺?!在身形、聲音變了很多之外,不變的當然也有:靦腆的或開朗的個性、當時看著你笑的眼神...,都能讓我的工作記憶增加更多有力的智慧連結。

       雖說是『工作』的回憶,卻也可以把自己『工作記憶(Working Mempry)』作一番磨練!您可以參考『工作記憶模型與多重表徵 』,我也藉著圖像比喻加以補充。

*認知記憶,可以或不必受外在環境影響,在思考當下都能有機會全員調動到工作記憶區,同時在與現在的訊息加以疊合~就好似工作記憶的書桌般,雖然桌面大小有限,但利用『多影像疊合層』的能力,我們每個人的思考運作都有此『特異功能』喔!自由任你玩想、編劇,感動自己或創造新的經驗、行動決策參考等。

       等會早些到校,我想再坐在自教室裡一角,疊合一次六年前後與每個孩子的教學相長時光。

*多重表徵圖,給我很多啟發,我以畢業生、自然教室為例:
      想著『你自己,正在與誰溝通?』,這件事,就可以展現我們的『後設記憶(Meta Memory) 』力吧!若說圖裡的一邊是現在的你,另一邊也是呢?或者,想著『一邊是你,一邊是某個畢業生、他一年級的時候、他們一起跳健康操、運動會表演的樣子(這在數位相片與影片裡都可以再重現)』?一下子,就能讓自己玩想許多不同畫面的再交織,而讓情緒、意識混搭出更有說服自己前進的驅力與說法。

      所有的溝通,終有雙方各自與共同希望達成的意圖與共識,而學校、教室的每個角落,該都可以讓我(們)自在走過、珍藏點滴回憶。兩種『工作記憶』對話,也正是人生有緣相遇、享受教學相長的最佳溝通結局吧!

用25年時間尺度看Horizon與Edge

      Horizon與Edge,各是地平線與邊緣的意思。之前介紹過2010與2011的Horizon Report ,呈現未來五年內可能出現與普及的新科技。

      而Edge.org 網站~Conversations on the edge of human knowledge,則是每年設定一個主題,邀請各領域專家針對此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網站可以看到每個作者的經歷與觀點,每篇文章雖短卻都擲地有聲~合起來看這樣一個議題的探討,也另有一番共鳴的影響力,誠如網站宗旨~在人類知識的邊界對話。

      手邊買到2010Edge主題『Is the Interner Cahnging The Way You Think? 』紙本書,好像翻看150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頭腦,告訴你網路如何影響你的思考方式。今年的主題是『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仍在網站持續交流喔!網站看到最早的是『1998 : WHAT QUESTIONS ARE YOU ASKING YOURSELF? 』,這也是值得問自己一輩子的好問題呢!

attachments/201106/5427494226.jpg attachments/201106/0826451636.jpg


      那怎麼看25年尺度呢?除了我自己的18~43回顧教學經歷 ,也藉著網路來幫忙思考(真的只是幫忙,不能代替喔!):利用Google查找『the next 25 years? 』,可以看到許多網站,也像我們國家的願景2030 ,討論一、二十年後的未來想望。

      同樣地,若是可以一次跨越25年的地平線,那端將是何種樣貌?這個『Beyond Current Horizons | Technology,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專案,就是以25年尺度的展望來看當時的世界樣貌與教育政策、科技與研究領域的挑戰喔!這篇『The next 25 years?: future scenario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將該專案作法與結果建議做了一個完整的介紹,我準備花幾天分段來好好飛越25年!

      您也可以一起逛逛『Futurelab 』網站,探討教育創新議題。它的educationeye專區正討論『iPad, youPad… the classPad(s) 』喔!

attachments/201106/1529767226.jpg attachments/201106/4882595800.jpg

      當然,穿越時空後,還是得回到今天(YouTube )好好過日子~我喜歡劉德華的這首歌詞:如果要飛得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
標籤: iPad

18、43~台東實習教師篇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者呢?我想是樂人。

      最近看嚴長壽先生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提到在台灣教育的『共錯』結構裡,老師應該更勇敢。而十二年國教的國三會考,教育部強調與升學『脫勾』,我總還是有『錯失配套的頭條 』感慨。

      這篇18-43,想寫在我實習那年,對於我這20年來任教的信念、行動之長遠影響。實習時填第一志願到台東任教,一來因為環島時到過台東,二來想著:若不喜歡待,當完兵再介聘就好。實習一年裡,年輕的心,在台東的山海之間飛揚暢快。

      我擔任一年級導師,43個學生,18位單親或隔代教養。對於出任教師的我來說,一下子有了許多與來自不同成長背景孩子的互動考驗,也讓我有機會體驗城鄉差距、學習困難的克服之道。認真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可也都有自己的一番領略與故事。家訪時還曾被家長誤會為是他小孩的同學.....。當年,也是所謂的『試辦』免試升學(坦白說,20年後,我們國家的教育與升學制度,怎好像還沒有讓人信服與穩妥的規劃啊!)。

      我還記得後來當兵放假第一次搭飛機從台北回台東看孩子,那時的班長(呵呵,該是國一時被我k最兇的吧!)偷偷跑來問我:『老師,你現在當兵沒錢,跑這麼遠一趟,不是很花錢嗎?』就這一句話,我都認為『夠了!』~讓我有很強的『自己可以想清楚在哪裡當老師,比較有用』的信念。

      就像人說『台東的土會黏人』~這裡的日出看得最早,夜晚星空燦爛,地方人士熱情滿盈、孩子天真笑容最美。其實,是自己的心,在任教第一年就幸運地貼著這樣純真的人事物,一路走來,始終感懷。

      雖然,我『九年一貫』在台東、台北之間飛來飛去(呵呵,始終平安起降),終於還是離開台東、回到台北,不過,異鄉早已成為第二故鄉了,好友、孩子們、回憶,總是持續鼓舞自己自行的初衷。

      回到現在。近日巧遇一位已考上附中的孩子,他是三年前在林口國中區域資優計畫上課的小孩,當時教他們利用概念圖來規劃實驗設計與研究報告歷程整理。他看到我第一句話竟是『張老師好,Keystone真的很好用!」呵呵,想想我剛考上附中時,啥都沒見過手機、數位化工具呢!當時與這位學弟碰面該不到三小時吧!能讓他這樣善用科技工具同時也還記得我,一方面為他高興,更提醒自己為師之樂與正念善行。

      接著,要認真開始想下一個25年!總可以勇敢地想在共錯中再混搭、把脫勾再串整!也祝福孩子們都能『圓個唯一的多元夢 』~選讀一個好學校是所有人的期許,走出一個好生涯,仍得靠每個孩子自己努力。

      週日上午買的『你的品牌夠OPEN嗎?善用數位力量,打造超夯品牌! 』,作者提出,新型態的企業應有開放的營運模式,要善用「O.P.E.N.四字訣」──隨選服務(On-demand)、個人化(Personal)、投入參與(Engaging),以及網絡連結(Networked)。

       這本書裡有幾個圖我覺得很酷也很有參考價值,先分析了互動數位公民的動機與成員比例:

attachments/201106/1522669167.jpg

      以及消費形式從漏斗到魚形模式的轉變:

attachments/201106/1924224814.jpg

       再把OPEN放成四個區塊,對應各型數位公民的特質與上網的動機加以結合:
attachments/201106/4704102701.jpg

      而且,O、P、E、N還各有一個發想概念圖喔!(呵呵,還是要鼓勵大家多看書喔!圖略)

      對我而言,我也正在思考著:

      看多點觸控、雲端應用、行動載具等教學應用,都可以參照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規劃。此外,聯想到Open Source推廣的策略,這也可以借『同名』來創意發想呢!以前寫過『Open  Source→Open Content →Open Service→ Open Mind 』、『打造School2.0之無所不在的學習時光

      現在正想著~我的自然教室,如何提供O、P、E、N的學習服務嗎?大學塾,怎樣轉化成為O、P、E、N的運作機制呢?

      更亟思還有:「O.P.E.N.四字訣」──隨選服務(On-demand)、個人化(Personal)、投入參與(Engaging),以及網絡連結(Networked),不也正是教學有效的ASSURE 想達致的境界~DMABCFR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