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們認真研究,『心跳三百』的GMAIL想再調一下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23 22:03
下午到林口國中觀摩『自然科學研究社』的新生訓練,也與鍾主任 聊及科研社團運作網站、平台運用的構想。先利用環場相片來看風景一番(大圖可下載 ):

主要在相片左中區塊的樹下,孩子們(主要是高一新生到大學、碩士生)正練習『繩結攀樹』,這樣可以用來觀察樹冠層裡的生態。再往相片中間的司令台看去,那裡是今年剛升國一的『自然科學研究社』第13屆新生,正接受第10屆學長姐(高一新生)的大地活動訓練~呵呵,整個大操場可供他們奔馳追逐或是細細尋覓呢!
看高一新生孩子們,有三年前至今才再見的印象,也看國一新生孩子們稚氣未脫卻又認真研究的表情,自己卻想到『心跳三百』的GMAIL,想再調一下:
1.把M的四項改為:
Memory記憶
Motivation動機
MultiMedia多媒體,其中包含一個Me~意味自己深受多重管道與訊息之意
Moodle網路教學平台,我還是覺得他與Google加起來就幾乎無所不能呢!
2.平均一個小時就可以『心跳三百』好幾次呢!但前天的分享實在耍寶太多,下回要利用Wink來多加以演練~每張slide說錄練習看看需要的時間,以及可以同一張slide多錄幾份說法用以比較。下面的畫面是下週宜蘭的FaceParty4 ,我也要及早演練了。
3.我也與克拉克校長分享wink軟體~讓孩子們製作多語故事有聲書很不錯喔!
心還是一直跳,浪還是持續噗~就讓世界多一顆心,讓人間有一座橋,讓地球是一個家,我們在噗浪中長大!要開始練下回的歌,哈哈~
一年為期的生命心流交會與噗浪!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22 20:24
很快地又過了一年,大家齊聚日月潭教師會館參與『第三屆教育噗浪客年會 』。因為很多老網友,是去年聚會後今年才再見面,彷如昨天而已呢!
在這個全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把一年來各自的生命心流匯聚在一起來噗浪,彷如把網上、見面互動的熱情、興奮都轉化為朵朵浪花~噗上雲端 !
剛回到家,先把兩天來的環場相片整理起來分享。





您一定要相信:若是眼前美景就讓您神馳嚮往的話,那大禮堂裡的『名家講座』、『心跳三百』(錄影轉播 ),以及人人腦海裡交互激盪的浪花,一定更加美不勝收!看看大合照,您一定可以感受!
![]() | ![]() |
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規劃與盛情款待,大會的貼心小禮還很貴重呢~ 可開機的USB、噗浪客名片,還有謝謝明勳老師借我的We Do,我也要開始認真研究!
![]() | ![]() |
我對『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想』法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21 04:50
連結到ISTE網站複習一番NETS相關指標,看到這個『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Al l』~我稱其為運算式思考,網站強調這是需要學習與實踐的新技能,如此才能在由科技的快速變化所引發的變革裡得到所有好處。(Students will need to learn and practice new skills—computational thinking (CT) skills—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se revolutionary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rapid changes in technology)您可以申請帳號後,下載到『Computational Thinking Teacher Resources』教師資源手冊。
我最近也在思辨著『Google真的讓人變笨、網路真的讓大腦退化』等議題,也看到Google有個『Explor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專站呢!他們承諾透過課程來提昇運算式思考以支持每個學生學習與表現廿一世紀能力(Google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roughout the K-12 curriculum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and expose everyone to this 21st century skill.)
網路探索到此,我先整理一些關於『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詞彙與分齡行為描述的整理表格(CT Vocabulary and Progression Chart)的想法,這樣『想』過,日後就有對應行動好依循開展。
首先是CT的解讀:我想到除了原有對於『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現在這個『computational thinking』,還讓我想到『(connective thinking)』或是『(cloudy thinking)』呢!對我而言,『想的』(Thinking)也都想變成『教的』(Teaching)~接著,我先整理對於這份『CT Vocabulary and Progression Chart』引發的聯想與感觸:
![]() | ![]() |
*我想瞭解這些詞彙的選定與各學齡階段行為表現的描述,是怎樣區隔出來而又具有螺旋開展的關聯?
*光是從『PK to 2』開始規劃,就讓人不得不仔細想:這些學齡前到低年級的孩子們,在目前的數位時代裡早已浸淫於許多科技與網路應用了,及早因應總是讓人肯定的,而對於幼兒能力的重新認識,這也是個好機會。
*這些與基本的聽說讀寫與資訊素養之間的關係如何?(我也認為這與科學探究技能相關度很高呢!)
*資源手冊後續還有課程活動示例,怎樣把這些詞彙行為描述在課程中實施以讓學生獲得能力並有表現機會?
*在既有的ICT應用於各學科領域的概念中,這些CT Skills可以怎麼整合進來?對於PBL、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利用這份詞彙表來整合ICT規劃更通順喔!
*順著學生、教師行政的開展,老師與學校又要經歷怎樣的變革創新呢?也即將有相關指標加以定義規範嗎?
*補充上一句,是教師如何從自身的專業思考出發,以下兩點可互為因果喔!:
大腦具備這樣的功能展現→學習者主動習得與養成CT技能,自信與自效得以在適當時機展現。
教師如何設計與規劃活動,以及提供支持環境讓學生能習得、對話與展現、又如何有效評量?
回到自己或者看學生如何『看想說寫作、學思疑問探 』,都是鍛鍊好『想』法的機會,繼而能清楚說寫與來行動操弄與應對『主動受形副、時空因果價』呢!這裡有篇孩子們預測的未來科技樣貌(Kids predict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網站 、PDF ),不妨也讓他們多多發揮文章前面提到的各種『CT』喔!
等噗浪年會 回來再邀孩子們一起『運算思考』!
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難題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20 00:33
近日在找科學方法(Science Method )的流程圖象,正好看到這本『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難題 』的原文副標題,應該是所有科學教育者最企盼的理想吧!Thinking Like a Scientist~讓孩子們像科學家般思考!
我先參考網站提供的目錄,主要提供案例方便查找(雖然有些案例可能不適合中小學生),但其實書中還有畫龍點睛的小標(x.x.x...)喔!我以藍色另行標記,可以當作科學探究活動時,提醒學生注意或討論的關鍵點呢!
第1章快樂生活也不免遇到小難題 15
第2章 科學的進展與科學方法 17
2.1希臘哲學(西元4世紀),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
2.2伊斯蘭哲學(8至15世紀)
2.3歐洲科學(12至16世紀)
2.4科學革命(1543年至18世紀)
2.5人本主義與經驗主義
2.6觀察、假說與實驗
2.7科學方法在日常生活問題上的應用
科學方法案例1 弄濕鞋襪怎麼辦 34
第3章 進行觀察 35
觀察案例1 打嗝必有因 37
觀察案例2 耶誕菜單的玄機 38
觀察案例3 購買維他命要小心 39
3.1外部資料
3.1.1未察覺的資料
觀察案例4 交通事故 41
3.1.2錯誤的資料
觀察案例5 測量問題 42
觀察案例6 導遊說的都對嗎 44
觀察案例7 天下沒有白吃的早餐 45
觀察案例8 超級市場的商品重量標示 47
3.1.3隱藏的資料
觀察案例9 腳怎麼腫了 50
觀察案例10 皮膚癢癢養 53
觀察案例11 共同基金的真實獲利 55
3.1.4沒有資料
觀察案例12 怎麼點餐才划算 57
3.1.5不知道的資料
觀察案例13 旅行路線巧安排 61
3.1.6以證據為基礎的資料
3.2內部資料
3.2.1自我否定的資料
觀察案例14 堅持己見有盲點 63
3.2.2有偏差的資料
觀察案例15 有專業也要納善言 65
3.2.3未開發的資料
觀察案例16 這樣划算嗎 67
3.2.4周邊的資料
觀察案例17 浴室水槽的水龍頭 69
第4章 提出假說 73
假說案例1 貓的來訪 74
假說案例2 皮膚上的疹子 76
假說案例3 膀胱無力的自救法 78
假說案例4 我不想感冒 79
假說案例5 去哪間餐廳比較好 81
假說案例6 蒼蠅到底哪裡來 83
假說案例7 遺失的太陽眼鏡 85
4.1溯因推理
4.2任意猜想
假說案例8 餐館點菜訣竅 89
假說案例9 阻擋冷風吹 90
假說案例10 噴水遊戲 92
第5章 做做實驗 99
實驗案例1 陽萎藥效 100
實驗案例2 清蒸魚的技巧 103
實驗案例3 眼睛裡的漂浮物 106
實驗案例4 筵席攻略 108
實驗案例5 金融市場的交易 112
實驗案例6 義賣漏洞 113
5.1實驗與假說
第6章 察覺問題 121
察覺案例1 停電與門鎖 122
察覺案例2 汽車打滑 123
察覺案例3 視力退化不可輕忽 125
察覺案例4 真的只是感冒嗎 127
察覺案例5 中央空調與空氣濕度 129
第7章 問題的狀態與問題的定義
7.1不同層次的觀點
問題案例1 創業路不只一條 137
7.2相同層次的觀點
問題案例2 吃蔬菜有益健康 138
問題案例3 家事分工 140
問題案例4 汽車打滑原因多 141
問題案例5 拆螺帽的另類方法 142
問題案例6 雙管齊下治頸痛 144
第8章 歸納與演繹 149
8.1歸納法
歸納案例1 汽油價格各地不同 150
歸納案例2 雜貨店賣的藥妝品 151
歸納案例3 雜貨店的促銷活動 152
8.2演繹法
演繹案例4 中央空調冷得不均勻 154
演繹案例5 鋪地板也要按照物理原理 157
演繹案例6 信用卡損壞 158
演繹案例7 生活哲學 160
第9章 想出替代方案 163
替代方案案例1 賣屋也要賣人情 165
替代方案案例2 聰明換屋 168
替代方案案例3 刷牙招式多 171
替代方案案例4 節省匯差法 170
替代方案案例5 沒提把?自己造一個 173
替代方案案例6 用不順手就改造 176
替代方案案例7 嬰兒小便訓練 177
替代方案案例8 還貸款,有訣竅 178
替代方案案例9 微縮影片另類沖洗法 180
替代方案案例10 百葉窗向上、向下玄機大 182
替代方案案例11 捲筒式衛生紙開口朝前、朝後大不同 183
替代方案案例12 腦筋不轉彎,徒毀好景觀 184
替代方案案例13 用完最後一滴乳液的數種方法 183
第10章 看出關聯性 189
關聯性案例1 遮蔽膠帶的另類用途 190
關聯性案例2 電鑽鑽頭鑽不動 191
關聯性案例3 褲子濕了別驚慌 193
關聯性案例4 眼鏡架螺絲的替代品 194
關聯性案例5 滑溜溜車道的止滑術 196
關聯性案例6 數位相機的妙用197
關聯性案例7 不被雜草刺傷 199
關聯性案例8 頭皮發癢為哪樁 200
關聯性案例9 夏日裡的局部寒冬 202
10.1創造力
10.1.1一般性思考
10.1.2創造性思考
10.1.2.1具備相當的知識
10.1.2.2有洞察力
10.1.2.3潛意識
10.1.3創造性思考與一般性思考沒有差別
10.1.4細談創造性思考及一般性思考
10.2科學研究與科學方法
10.3我們能更有創造力嗎?
第11章 懂一點數學很有用 223
數學案例1 買一送一划算嗎 225
數學案例2 生日蛋糕,差兩吋,差很多 226
數學案例3 該用誰的名字買公寓 228
數學案例4 換外幣有訣竅 232
數學案例5 要還貸款還是要投資 239
數學案例6 定期定額型投資的平均報酬率 241
數學案例7 有頭期款的定期定額投資,平均報酬率算法 247
數學案例8 選出最佳退休金方案 248
數學案例9 要租還是要買 253
第12章 尋求最大可能值 257
可能值案例1 最佳路線規劃 258
可能值案例2 兩門車的購買資格 261
可能值案例3 買貴包退 262
可能值案例4 組裝雷射 264
可能值案例5 執迷不悟誤人誤己 265
可能值案例6 申請醫學院的高手 267
可能值案例7 大型社區的出入口 270
可能值案例8 吃龍蝦的訣竅 271
第13章 所以,就這樣解決難題 275
教學設計思考創新與『自然99』教學歷程簡報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19 06:02
經過一天的學校分享,讓自己收穫滿滿,也想進一步加以整理,先野人獻曝一番。這是上次『教學應用資訊科技的特色與典範~北區發表會暨自由軟體與創新教學研討會 』中,兩個簡報檔標題連結為Google文件:
自由為創新之母,那創新的爸爸呢?哈哈,當時想了好久後的『腦筋急轉彎』!這份有錄影檔,日後再整理分享。
一方面整理了『自然99』一年來的教學省思紀錄,也把自然教室規劃、資訊融入各主題的資源、工具、平台加以整理呈現。
Google+與Facebook各有還做不到的事呢!也期待噗浪年會喔!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18 20:05
看到兩篇比對說明Google+與Facebook各有做不到的事,還有一篇Google+的獨特與創意利用~提醒我想著:你有什麼事是兩個都幫不上忙的?或者,有什麼事藉sns可以幫你大忙?以下介紹連結與標題翻譯:
*Social Networking Showdown: 8 Facebook Features Google+ Doesn't Have (Yet),這篇介紹目前Google+還沒有的功能。我想的是:會不會Google+『刻意』不加上某些功能呢?
1. 放置遊戲(Host)
2. 利用twitter更新狀態(Update your status with Twitter)
3. 使用第三方apps(Use third-party apps.)
4. 從一些人中隱藏狀態更新,但看得見每個其他人的(Hide status updates from certain people, but see everyone else's)(這個翻得怪怪的,請見諒)
5. 生日提醒(Birthday reminders)
6.邀請每個人到一次約會( Invite everyone to an event)
7. 朋友投票(Poll your friends)
8. 與朋友連結(因為他們已在那裡了)(Connect with your friends (because they're already there))
*6 Things Google+ Can Do That Facebook Can't,這些Google+功能是Facebook所沒有的。我想的是:有些也只有Google自家才做得到吧!也期待更多整合喔!
1. 只針對選定的朋友輕易地分享相片、連結或是張貼(Easily share photos, links, or posts with only select friends)
2. 以及時視訊聊天來詳細規劃事物(Plan details of an event with live video chat)
3. 可以與朋友一起同步看YouTube影片(Watch a YouTube video in real-time with friends)
4. 基於你的興趣尋獲內容(Curate content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5.即時上相片與影片到雲端,但可以稍後決定如何分享( Instantly upload photos and videos to the cloud, but decide later how to share them)
6. 退出(Quit)
*7 unique and creative uses for Google+,這裡的相關應用是原有的web2.0服務,是否利用Google+會比原來好?見仁見智吧!
1.利用Google+建立旅遊紀錄(Use Google+ to keep a travel journal)
2.Google+作為部落格(Google+ as a blog)
3.Google+作為教育工具(Google+ as an educational tool)
4.利用Google+來群眾外包(Use Google+ to crowdsource)
5.Google+作為podcast工具(Google+ as a podcasting tool)
6.Google+作為書籤服務(Google+ as a bookmarking service)
7.從朋友獲得指引(Get directions from your friends)
此外,第三屆噗浪年會 即將展開,噗友,是無論宅在家或出門在外都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啦!
NETS師生與校長指標,以及四本書目錄整理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18 04:50
即將開始三天協助『2011 宜蘭縣E化創新教學團隊選拔』,預計將觀摩與學習近50所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動歷程。這幾天也認真回顧以往的經驗並預想審查時要注意的重點、提問方向等。為方便有份資料在手邊當參照項目,我再把『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與之前整理的美國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ETS)彙整在一起,還有上次『四本書 』的目錄。以下的連結都有英文原文可以參考喔!
先寫好自己的學習感想就要出發了~以學生的表現為評量目標,繼而看科技於課程與教學、教室中的整合與善用,對應到教師個人與團隊,還有學校行政的全方位經營。在數位時代開展下,科技永遠推陳出新,但教學設計的用心與教育熱忱之經營,才是讓孩子們感受到也繼而整合善用科技於學習的核心價值喔!
1.創造力和創新
學生表現出創造性思考,建構知識,利用科技發展創新產品和流程。學生:
a.應用既有的知識產生新的想法,產品或過程。
b.建立可代表個人或小組的原創作品。
c.使用模型和模擬來探討複雜系統和問題。
d.發現趨勢和預測可能性。
2.溝通和合作
學生利用數位媒體和環境進行溝通與協同合作,包括遠距地支持個別的學習,並對他人的學習提供幫助。學生:
a.利用各種數位環境和媒體,與同儕,專家,或他人互動,合作,出版(發表)。
b.利用各種媒體和型式,有效地與多人溝通信息和想法。
c.藉由與其他文化的學習者互動,發展對文化的理解和全球意識。
d.藉由製作原創作品,或解決問題,對專題團隊作出貢獻。
3.研究和資訊流暢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以收集,評估和使用資訊。學生:
a規劃策略以引導探究。
b.查找,組織,分析,評估,綜合,並能從不同的來源和媒體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
c. 基於對具體任務的適切考量,評估和選擇資訊來源與數位工具。
d.處理資料和報告結果。
4.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和做決策
學生使用批判性思考技能,以計劃和進行研究,管理專題,解決問題,並利用適當的數化工具和資源作出明智的決定。學生:
a.確定和界定所要研究的真實問題和重大問題。
b.計劃和管理活動,以發展解答或完成專題。
c.收集和分析數據,以確定解決方案和/或作出明智的決定。
d.使用多元過程和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不同的解決辦法。
5.數位公民
學生了解與科技相關的人類,文化和社會問題,並能實踐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學生:
a.倡導和實踐的安全,合法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和科技。
b.展現積極的態度,應用科技來支持合作,學習和表現生產力。
c.顯示個人終身學習的責任。
d.展現對數位公民的權領力。
6.科技操作和概念
學生表現出對科技概念、系統與操作的良好認識,觀念,技術,制度和行動。學生:
a.理解和使用科技系統。
b. 有效和有成果地選擇和使用科技應用。
c.對系統與應用的障礙排除。
d.轉換現有知識到新技術的學習。
NETS-T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2008~支持數位時代的學習者
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
教師利用他們的學科知識,教學和學習,以及科技,來促進經驗~提昇學生在實體面對面和虛擬環境中的學習,創造力和創新。教師:
a.促進,支持和示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考和發明。
b.促使學生們利用數位工具和資源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和解決真實問題。
c.促進學生利用合作工具,來揭示和澄清他們的概念理解、思考,規劃,和創造過程中的反思。
d.藉由投入與學生,同事,和其他人在面對面和虛擬環境中學習,來示範合作地知識建構。
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
教師們設計,開發,評鑑真實的學習經驗,以及結合了現代工具和資源的評量,以求在脈絡中最大化地學習到在NETS-S中規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a.設計或調整相關的學習經驗,結合數位化工具和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
b.發展科技豐富的學習環境,使所有學生追求其個人的好奇心,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訂立自己的教育目標,管理自己的學習,並評估自己的進步。
c.客製和個別化學習活動,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工作策略,和使用數位工具和資源的能力。
d.為學生提供多種結合了學科與科技指標的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並利用評量結果資料對學習和教學提供建議。
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
教師展現出在全球與數位化社會中的創新專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典範。教師:
a.在科技系統應用,以及轉換既有知識到新技術和新情境,展現流暢性。
b.利用數位工具與資源,與學生,同事,家長和社區成員,以支持學生的成功和創新。
c.使用各種數位時代的媒體和格式,有效地與學生,家長,同儕,溝通有用的資訊和想法。
d.示範並促使有效利用現有和新興的數位工具,來探討,分析,評價和使用資訊資源,以支持研究和學習。
4.提倡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
在不斷變化的數位文化之中,教師了解地區和全球的社會問題和責任,並在他們的專業實踐中展現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教師:
a.倡導,示範,並教導安全,合法和道德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包括尊重版權,智慧財產權,以及適當的文件來源。
b.藉由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策略,配合所有學習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公平地使用適當數位化工具和資源的機會。 c.提昇與示範數位禮儀,以及在應用科技和資訊時應有的社會互動責任。
d.藉由利用數位時代溝通與合作工具,與其他不同文化的同事和學生互動,來發展和示範文化理解和全球意識。
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教師們持續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示範終身學習,並在他們的學校和專業社群中,藉由促進和示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來展現領導力。教師:
a.參加地區和全球的學習型社群,探索科技的創造性應用,以改善學生的學習。
b.藉由證明對科技認入的願景,參與分享式決策訂定,以及建立社群、發展領導他人應用科技的技能等,來展現領導力。
c.在一定的基礎上,更有效地利用現有技術和新興數位工具和資源,以支持學生的學習。針對這些研究和專業實踐,進行評價和反思。
d.貢獻出效能,活力,以及在教學專業與學校、社群的自我重建。
1.具有願景的領導
教育管理者要能激勵和領導共同願景的發展與實踐~以全方位的科技整合,提昇整個組織的績效並支持轉型。教育管理者能:
a.在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之間,鼓舞和促成共同願景,這樣有目的的變革,是期望能最大化地利用數位時代各種資源,達成和超越學習目標,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學區和學校領導的績效。
b.在過程中持續參與,以發展、實施和溝通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策略規劃,並保持能與共同願景保持一致。
c.在地方,州和國家層級倡導相關政策,計劃和資金,期能支持科技融入的願景與策略規劃之執行。
2.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
教育管理者創造,促進和維持一個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徹底的,有價值的和引人投入的教育。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教學創新的重點,是聚焦於持續改進數位時代的學習。
b.示範與促進頻繁和有效利用科技於學習。
c.提供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具備科技設備和學習資源,以滿足所有學習者個別、不同的需求。
d.針對科技及其融入課程的應用,要能持續實踐與研究以確保有效。
e.促進和參與地方,國家和全球學習社群,鼓勵創新,創造力和數位時代的合作。
3.卓越的專業實踐
教育管理者促進專業學習和創新的環境,授權教育人員藉由現代科技與資源的應用,提昇學生的學習。教育管理員能:
a.分配時間,資源和管道,以確保持續的專業成長,要能將科技流暢與整合運用於教學。
b.促進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育和支持行政人員,教師和工作夥伴能夠研究和使用科技。
c.能在利害關係人之間,利用數位時代工具促進和示範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d.掌握關於有效利用科技的教育研究與新趨勢,並鼓勵對於新科技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加以評估。
4.系統性的改進
教育管理者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和管理,透過有效地利用資訊和科技資源,持續改善組織。教育管理者能:
a.引導有目的的改變,通過適當的科技應用和媒體豐富的資源,促使學習目標的成就最大化。
b.合作建立量規,蒐集並分析數據,解釋結果,並分享研究發現,以改進工作人員的績效和學生的學習。
c.招聘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能有創意和熟練地善用科技,達成與提昇學術和經營目標。
d.建立和運用策略夥伴關係,以支持系統的改進。
e.建立和保持一個穩健的科技基礎建置,包括整合的,可相互合作的科技系統,以支持管理,運營,教學和學習。
5.數位公民
教育管理者示範並促進瞭解關於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和不斷發展的數位文化的相關責任。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適當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公平使用機會,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
b.促進、示範與建立政策,期能安全、合法、合理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
c.推廣和示範與科技和資訊使用相關的、負責任的社會互動。
d.示範和促進分享的文化理解之發展,並透過利用現代通信和合作工具,參與全球性議題。
再來是上次的四本書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第1章:科技和媒體:促進學習
第2章:教學策略:整合科技和媒體
第3章:視覺原理:設計有效的材料
第4章:ASSURE模式:創建學習經驗
第5章:電腦和多媒體:探訪數位世界
第6章:遠距教育:連接學習者走出教室
第7章:網上學習:通過網際網路和電腦網路進行學習
第8章:教學材料和展現:使用媒體吸引學習者投入
第9章:視覺效果:以視覺效果提昇學習效果
第10章:音效:聆聽和學習
第11章:影片:以動態影像加強學習
第12章:科技與媒體趨勢:展望
*Transforming Learning with New Technologies
第一部分:以科技激勵學生學習
第1章:成為一個e教師
第2章:以獨特、有力的科技轉變學習
第3章:利用科技發展課程
第4章:整合科技和創造改變
第二部分:讓學習者投入應用數位工具
第5章:研究和評估網際網路資訊
第6章:利用教育網站和其他線上資源進行教學
第7章:利用學習軟體和網絡工具來解決問題、進行探究
第8章:利用網站,部落格,wiki,以及其他工具進行溝通與網絡連結
第9章:利用多媒體科技創造和分享資訊
第10章:透過科技促使所有學生成功
第11章:鼓勵教師和學生透入學習和自我反思
*Teachers discovering computers: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classroom
第1章教育科技整合到課程
第2章溝通、網絡、網際網路和WWW
第3章教育工作者的生產力工具應用
第4章教育工作者的硬體
第5章整合數位媒體和教育軟體之應用
第6章科技,數位媒體,與課程整合
第7章評估教育科技和整合策略
第8章安全問題,倫理,與教育中的新興科技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第1部分:科技融入教育的簡介與背景
1 - 教育科技脈絡:大圖像
2 - 有效的科技整合模式基礎:理論與實踐
第2部分:整合教導軟體與工具融入教學與學習
3 - 教學與教學軟體
4 - 基本工具軟體的教學應用:文書處理,電子試算表和資料庫程式
5 - 軟體工具的教學應用:超越基本程式
6 - 多媒體和超媒體工具的教學應用
第3部分:鏈接到學習:原則和策略
7 - 介紹網際網路及其他遠距學習工具
8 - 整合網際網路融入課程
第4部分:整合科技於課程
9 - 英語教學和語言藝術的科技應用
10 - 英語語言學習與外語教學的科技應用
11 - 數學和科學教學的科技應用
12 - 社會科教學的科技應用
13 - 音樂藝術教學的科技應用
14 - 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科技應用
15 - 特殊教育的科技應用
我的『I am me.~我是我』學習模型發想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7-17 05:20
蘇格拉底曾言『認識你自己』,1957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說「要了解自己,首先要堅信自己。」(聯合報2011.7.16我的生活秘書)
我也開始建構『I am me.~我是我』的學習模型,這已有超過半年的思考,但都未好好表述。
無論處於什麼時代與空間裡,每個人一生的課題,都該是好好認識與了解自己、並能安適自處吧!所以『I am me.~我是我』來自這樣的人生領悟。對學生是如此,對老師也是;對年長者如此,對年幼者亦是(當他們能意識到『自我』與『他者』關係開始)。
而『I am me』的幾個單字,我先以主格與受格的『我』來看,這是在之前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時使用了MeI LS聯想到的:先知道自己何以致此(Me)~從基因發展到環境影響,即可有把握也自知如何思行(I)~當下自主意圖地行動。所以也可以這樣表示:Me,am I....?自己感知到事物後,內思運算而決策出手,終是自認有把握的吧?!
接著再把『I am me』的每個字母加以連結,與自己現在的科學探究與論證研究相關,分別是:
*Inquiry探究
*Argumentation論證
*Modelling建模
*Memory記憶
*Emotion情緒
我藉由之前的工作記憶模型 來對照:
來自外在事物或內部思考引發的訊息處理,可以用依循科學方法的『探究(Inquiry)』概念來涵蓋。繼而進行批判思考之論證~針對某事物,找出合理的支持理由與演繹、歸納後建立結論,加上自己的內在思辯、與人討論時(Argumentation),都需要表徵與建模地描述事物形象、動態關聯與心智模型(Modelling)。這些訊息處理與思考的基礎,都來自於既有的個人經驗、記憶(Memory),同時,更受到情緒(Emotion)的整體影響。
原本我把第一個M設定為動機(Motivation),認為有動機才會對事物感知有進一步處理的機會,但後來認為動機的激發與專注之堅持,某個程度上受到經驗、情緒的整體影響,所以選用建模(Modelling),可以涵蓋多種模型的概念(Model)。
針對每個概念的定義、詮釋與整體關聯的嚴謹完備性,我都還得『高動機』、『調度經驗記憶』地好好『探究』、『論證』、『建模』一番!哈哈,果然很通吧!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