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三)如何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7 16:43
三、行動學習的特色為可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一般而言,混成式學習環境整合行動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特性,在真實和虛擬環境(室內和室外)中進行教學活動,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成為重要的議題。請針對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的文獻分析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分析。
我從行動學習特色與ASSURE教學設計模式兩面向切入:
◎行動學習特色
現有教學現場的教室、師生組合,在巨觀層級下變化不大,但因行動載具的置入與行動學習活動開展,在具體微觀的實施層面,實已轉變為「實體與虛擬無縫接軌」、「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交融」、「教學時間與師生任務翻轉」的混成學習環境樣貌。
這樣的混成學習環境,在物理時間與環境的制約下,仍是有序組織而成,但也充滿開放彈性、個別自主的學習機會。如何經營這樣的教學情境變革,經營更好的教學 成效,實有賴教師依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學習成效分析,持續省思精進。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即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據此再以SURE(確保!)深入探討。由於行動學習的載具特性,促成新的媒體運用、方法多樣,教師須慎選規劃,提供在教學當下或學生自主學習、同儕合作之際,皆能善用行動載具功能與學習機會。同時,也藉學習平台、環境或穿戴感知科技應用,於學習當下即能偵知、紀錄學習歷程,進一步積累數據,以進行分析並描繪學習進展圖像。這樣全方位的學習設計,促成行動學習運行流暢與彈性開放,而藉由學習分析機制,又能兼容學生自主學習或同儕互動的整體樣貌,以提供教師作為教學決策研擬,支持個別、差異化學習輔助依據。
上述行動學習特色,也可供教師或教育權責機構思考,進行數位躍升:各特色皆能提供我們對學習設計從「事前準備」到「全程調控」的機會與操弄能量,而學習分析也從教學前的學習者分析到提供即學即評、精準促學之服務。換言之,整體從雲端學習系統、教學現場情境的實虛整合,再到個別或行動載具使用,串連起在行動學習中師生交心,科技融通的學習設計與分析一體化面貌。
此外,教師除了自身與學校同事共備,在台灣,全國中小學現場,仍多以特定出版商之課本為上課之基礎媒介。除了原有教科書商提供的教案設計、多媒體資源、評量工具之外,若能由中央或地方教育局各領域輔導團專業夥伴協力,加上資科司、教網中心技術團隊,共同設計服務行動學習、智慧教學之數位平台常軌,讓教師們能從設計之初,即活用總體數位共備的能量,為自己的教學經營提供更完整的學習機會,同時,整體的學習成效分析,也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為所有的學子提供個別化與參照式的學習進程檢視,進而提供相關教學決策改進和學習輔助規劃。
再認真開探「AI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應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5 10:58
幾周前逛科博館,對於這樣「智慧博物館」的圖像,想起自己「免交作業卻依然好奇」的探索。
翻看半年前寫的「博物館與AI機器人初探」,現在也更可落實才是。
隨著科技進展,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服務與應用愈見普及。博物館隨著時代的演進改變,不僅善用當前普及的科技應用,如行動載具,更要結合物聯網、AR、VR等新興科技,尤其5G時代到來,網路資訊的傳輸的營造新情境的能力,可稍彌補因為時空差距的現實, 而提供更逼真、且隨個人需求的精準服務應用。此時,機器人,在人與科技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梁,從協作到完全替代人類的光譜帶上,善用機器人的AI物聯網功能,可以提供貼心擬人的服務,也拉近遠距與現場之間的距離。搭配行動載具普及,數位資源方便取用、APP功能豐富,都可加值於博物館學習現場、線上與行動化應用。
我先探找世界各地博物館應用機器人之案例,從歐、美、澳各洲都有,機器人於博物館的應用方式多元,不僅觸及到館參訪遊客提供更多的互動參與,也可以運用網路方式,觸及未能到館的群眾。以下分享紐約時報三篇不同時間報導有關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新聞。
※Let a Robot Be Your Museum Tour Guide March 14, 201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ke a Robot, Enhances Museum Experiences Oct. 25, 2018
※You Can’t Visit the Museum. But Your Robot Can April 15, 2020
之前提過「AQAA」構想,雖然是從教學應用AI機器人的角度出發,但應該也能從各博物館的使命任務,服務型態與機會出發,思考機器人的登場方式、時機與互動應用,可以增添多少博物館利用效益?同時,館方投注的人力、經費,以及原來的運作方式,是否也面臨必需的調整因應?
我會繼續從上述報導,以及其他資訊接續整理,尤其從報導裡面提到的館方做了什麼?他們的考慮為何?以及館長或承辦人如何描述他們見到的觀眾反應,再帶給他們的回饋是什麼?
試講「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5 08:58
去年參加「台灣教育科技展」分享「STEAM與AIR的距離」,第一次措手不及~對於現場環境聲音的豐富熱鬧,影響了自認為的準備度與臨場表現。
現在,準備「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的下週分享(ViewSonic 創新教室介紹)前,想到六年半前準備去馬來西亞分享,自己玩過一次「赴馬前師啼」,所以先試著錄講一次,也抓出向度考量後再做微調,或許,下週正式分享,還可以獲得許願、增添彩蛋呢!
利用桌機版Myviewboard匯入PPT後,微調些版面就開啟錄影講解。
試講「從SDGs前瞻智慧教與學」影片連結,請指教喔!
![]() | ![]() |
智慧教學造境Play~境中境玩AR、MR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4 22:02
在多年來對於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應用於教學的探索後,慢慢凝聚「在環境中創造學習體驗機會」的想法,有了這樣「智慧教學造境Play」的概念。同時,針對不同APP在平板展現所看到的效果,如何更流暢地在教學或研習分享時,探討一些後設的思考跟教學發想之引導,有了這次境中境拍攝AR、MR的構想。
針對三種APP錄製影片與解說,我利用大屏呈現平板,再以手機拍攝我的行動解說,也補充iPad螢幕截圖、錄影的快捷鍵喔!
※Mergecube (操作影片)
針對方塊大小不同操弄效果差異,以及呈現在視覺,與周邊實體的人、境再有新的組合。
※Jigspace (操作影片)
各主題有多頁解說,探索過程中,可以走動繞著檢視內容跟物件。
※MAKAR (操作影片)
現在,我們也能自製AR、VR跟Mr,這裡呈現另類的「環島」視角喔!
MAKAR百秒製作圖片辨識播放影片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6 16:40
心血來潮做一個物聯網研究的測試影片,利用MAKAR製作一個AR,把影片疊合在相片上。
錄製解說影片(利用Myviewboard 桌機版軟體)後才發現用了98秒,哈哈!
請看「實作影片」,這是辨識圖:
您可以安裝MAKAR App,也可以利用WebAR:行動載具瀏覽器「點選連結」或是掃描下方QRCode,然後用另一台載具或電腦螢幕看辨識圖喔!
補充建議:製作AR時,我是不建議「把影片疊合在相片上」的,因為你必須在看影片時間中,對準辨識圖,否則影片會因為AR辨識的動態而「飄來飄去」,想看影片我還是推薦利用YouTube連結喔!不過,WebAR的應用,目前只能使用上傳的MP4影片喔!
從RAVVAR再探MAKAR七巧!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5 19:38
暑假以來有一搭沒一搭地玩MAKAR~AR/VR編輯器 ,但直到上週(FB)在德明科大扎扎實實學了一天後,回憶起當時對於大造(RAVVAR前身)優於Aurasma寫了七巧,而這回,再整理MAKAR 也有優於RAVVAR的很多地方,湊個七巧先聊,我再繼續摸熟來分享!
0、有別以往,這是安裝於電腦的軟體,在米菲多媒體 官網可下載 。
1、AR無需辨識圖,可以玩MR或是利用GPS、陀螺儀與ARKit。
2、可直接輸入文字物件,以往我們都得用PNG方式製作文字圖像。
3、多模型物件,也可以從Poly、Sketchfab素材庫下載
4、Web AR,這是比較讓我驚豔之一的~有些作品(包括物件的使用)直接以瀏覽器就可以看喔!您可以點選連結試試,下圖還是以桌機+WebCam執行的呢!
5、動畫可以擷取時間Frames作互動應用。
6、具有Quiz功能,可以出單、複選考題。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許多巧妙應用,我還需要慢慢消化。雖說當時七巧 後快一年我才寫了RAVVAR的實作講義 ,這次玩MAKAR應該可以快很多才是,哈哈!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二)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的研究主題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4 20:14
這題的下筆,我當時想了很多「研究主題」後,決定「放感情」寫~畢竟,這是我成為我(新北張原禎)的「本心初衷」(十年 、廿年 )呢!關於「放感情」之意,可參考「三分鐘的長考:和科學談戀愛?」。
二、請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的研究主題,設計一個研究計畫。請概略說明此計畫之目的、理論、設計與方法、以及預期結果等。同時請提出本計畫構想之創新,與既有文獻之差別與研究貢獻。
我的初衷出發:
在新北市這次難得有機會普發平板的時候,在創新擴散的概念上,其實就是思考著如何能夠最快發揮每一台平板的教、學效益?可以讓所有的老師都能夠體會到:以iPad操作跟原有的電腦教室或者是在教室裡的電腦使用教科書的機會,有更多的不同。再由學生小組或個人能夠使用平板時候的教學,又可以發揮到怎樣的境界呢?
2.0的計劃已經要開始。那麼各個縣市執行的狀況哪些是好的模式?以及真正提昇老師的教學需求的智慧教室的層次,除了從自主學習用載具跟平台之外的教學活動,更多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協作延伸,其實是更需要做一個盤點跟擴散的。
◎創新構想
綜合十多年行動學習載具創新演變、教學模式與經驗,各項研究多以行動學習的實施端為主要描述重點。本研究以學生個人相關學經歷出發,除了確保行動學習教學有效,也關注縣市學校層級創新擴散的現象。
◎研究契機
學生個人參與教育部與各縣市行動學習推廣多年、也研擬相關行動學習學校甄選、輔導專案。加以國內行動學習學校推行多年來,超過3百所高中與國中小學校,都有許多教學精彩、寶貴經驗,實應多加擴散與傳承。而2020年9月開始,全新北市近3百校,將全面導入智慧學習教室(以行動學習與教學環境整合為基礎),因此設計本實驗方案。
◎研究目的
採用策略規劃流程建置縣市層級行動學習現場,以創新擴散理論檢視專案實施與導入成效,並據以檢視教育系統數位轉型樣態。
藉由策略規劃與實踐歷程,檢視科技投資是否適足到位、行政與社群經營是否真能支持教師,並且激發教學熱情與自我督促。
◎設計與方法
首先與教育當局提案,邀請專家學者與實務經驗豐富之學校師長,籌組研究小組,研擬專案時程與任務。本研究從理論模型與計劃文件分析、實踐歷程問卷與訪查訪談記錄三方面著手,兼具質性與量化進行Design based Research行動研究。
◎理論模型:
一、策略規劃(地方層級策略規劃與執行歷程檢視)
新北市教育局曾於2008建立「台北縣學校經營策略規劃手冊」,參照Bryson九大步驟,提供校長與夥伴建立學校願景與經營藍圖。依循下列歷程:
1. 發展初始共識
2. 確認釐清要求
3. 訂定任務價值
4. 評估外在環境
5. 評估內在環境
6. 確認策略議題
7. 發展適切策略
8. 敘寫成功願景
9. 撰寫行動計劃
自教育部於2001年資訊融入教學種子學校補助專案開始,即多以競爭型計劃提供縣市與學校申請補助,唯未參與學校,廿年來仍居大多數。拜近年108課綱實施與前瞻計劃推進,所有學校均投入相關經費建設智慧教室、提升教學效能。因此,更需要學校進行策略規劃、發展導入新興科技之願景與行動。藉由縣市執行推動,可於新學年邀集所有學校建立、繳交校本推動智慧教育、行動學習發展方案。
二、創新擴散
從創新特質、個人接受與社會系統,提供各校盤點檢視與設計導入方案。
創新擴散具有五項特質: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用性與可觀察性。可以看智慧教室、行動學習,與原有教學活動的整合、新發展。
個人經歷認知、說服、決策、實施與確認五階段,可用以檢視校內各教師成員的現況、資訊應用素養與態度,從而綜整校本文化之微社會系統,找出關鍵人物,建立創新者、早期採納、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與固守不動者之間的關聯圖譜,以設計兼具實效與人和之推動策略。
三、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雖引自企業服務客戶的概念,因應內外部競爭與挑戰加上新科技與社會型態變革,必須轉型因應以提供創新服務,從學校經營的角度亦可參考,從四大面向進行策略規劃:策略與領導、建設環境、創新教學、績效評核。
文件分析:
從說明會開始,徵集上述各校發展規劃資料,再佐以相關文件:公文計劃、各校計劃、會議紀錄、研習與工作坊規劃、各相關公開文本,歸納淬鍊行動指南並提供專案推進參考應用。
實踐歷程問卷與訪查:
依時程進行各區或學校訪視,由訪視者(指導教授或輔導員) 到校訪查後,撰寫訪視報告與建議,佐以相關問調查現場師生樣態,加以分析統計,提出改進與未來建議。
預期結果(亦為與既有文獻之差別與研究貢獻)
藉由本研究與專案執行並進機會,持續積累經驗、調整策略方法,期能獲得專案實踐、理論務實修正與創新廣之成果。本研究預期獲得成果:
1、盤點歷來全國行動學習推動成果,提供各校觀摩參考。
2、整理縣市層級大規劃導入新興科技之實踐歷程與省思,提供前瞻計畫未來推進之參考依據。
3、建立行政、校本層級對於教師社群與專業成長之有效支持體系,並提出未來常效永續之創新擴散推動策略。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一)行動學習理論、科技研發,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4 19:57
經歷了幾個月資格考準備,近日成績放榜通過了,又將開始新的博士研究和退休生活結合的規劃。
七月宣告我博班資格考「行動學習」的學習行動後,先玩八月博班資格考的自High猜題玩想,九月初,認真寫了五小時!
![]() | ![]() |
這段期間經歷許多事~主要還是好奇各縣市前瞻計畫的1.0→2.0之轉進探索,先藉著回顧九月作答的展現,從兩個月前回顧、出發,繼續加油~
一、請就近年國內外行動學習研究發展,提出重要的行動學習理論,與各項科技之研發,分析並歸納,各理論與科技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行動載具普及十多年來,當前也正邁入5G通訊階段,我們在生活、工作、商業、娛樂與媒體、社交網絡上的運用,大家已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繼十年前iPad第一代問世後,從小螢幕手機進階到與課本大小相近的親和閱讀式平板,為教學帶來更貼切的支持與應用機會。
因應這樣的教學機會,我們見到國內外陸續推出行動學習方案與研究發展報告,從教學研究實驗與現場實務,將既有學習理論與行動載具導入加以媒合、採用與修正並創新。
行動學習具備下列特色:
◎可移動性:擺拖時間、場地限制,有效接軌網路連通,提升學習效率。
◎個性化:依個別學習者需求與意圖,提供個人專屬學習路徑與建議。
◎多元性:連接多樣載具、網路服務與情境,學習資源、教材與課程活動也可多元隨選。
◎普及性:硬體與網路普及,軟體內容輕簡,費用成本低廉,從個人自學、混成學習到終身學習皆可串接。
◎網絡性:除了取用網路服務資源,也建立人際交流、環境連通(物聯網)促學機會。
◎驅動性:在真實情境與學習任務下,個人自主性、協作性都能有意義展現,促使以內在動機與驅力主導學習時光。
◎小模塊性(碎片化):由於移動特性,注意力不易固著、短時間、變化快,學習內容與教材的互動設計也以快易通為原則。
首先,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多樣多緒,老師不易再遵循相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而逐步朝向認知、建構主義之教學理論派典。
我們可針對單一或多項特點,配合學習者年齡特質、學科內容屬性,選用適合之學習理論來實施行動教與學。
上述行動科技與特點在近年來,雖衍生許多新興科技,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都可再與行動學習、教學情境加以整合。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須結合教學實務,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有效教學。據此出發,歸納可以幾項學習理論進行核心思考:自我導向、學習條件、主題探究。
「自我導向(Self regulation)」
學習者能系統地引導自己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以使自己能朝向目標前進。隨著學習者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加以數位科技可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讓學習者有更多的自信、動機投入,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從自我觀察到監控,自我判斷到言行、自我省思到強化,
這可以由老師進行設計,以行動學習活動促成學生在身心、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全方位開展。
在教學活動規劃上,仍以「學習條件」的進展推進:先讓學生注意、期望,並調用既有記憶,接著進行探索、表現與反應,最後還有學習遷移應用。這樣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就適合規劃「主題探究(PBL)」活動,作為行動學習看用科技特色,並與學習理論相結合之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老師可規畫個人或小組、全般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並能與同儕甚至遠端師生進行交流。
當然,可持續利用ASSURE教學設計模型檢視與規劃,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