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學習共同體』研習後的三角習題1

      上週連續三天的『學習共同體』研習,至今仍在心裡激盪,藉者整理筆記,寫下三角習題1、2。這篇三角習題1談得單純些:上課當下jump、課前課後翻轉串連、以及ICT應用機會。
      因為研習前寫了『三思而行 』,所以在研習中聽到佐藤學教授談及『老師當個好的聆聽者也要三思』,特別有感。只要老師當個好的聆聽者,敞開心胸來聽,孩子看我們認真聆聽,他們也能學會聆聽。教授要我們聽的同時思考這三個問題:
1.思考孩子所講的,是從教科書或其他資料而來?
2.現在孩子的發言,是否與之前其他孩子發言有所相連?
3.立即聯想,這孩子的發言與他之前所說過的、以往的生活經驗有何串連?

      呵呵,這種三思法,真要自我訓練呢!

      研習過程裡,我繞著幾個問題打轉,一方面在後來講授中獲得解答,也可能在現場問答中又產生新的理解;回家後還把教授的書翻看一遍,目的是讓自己可以將既有的教學現場、經驗加以再統整,也再次檢視自己身處的教育價值鏈之網絡和串接。

      先談談學理的筆記:教授花了不少時間強調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在於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我很喜歡這句描述『學習在個人、小組是手段』;我建議補上思考 『Bloom的認知階層』、『Gardner的多元智慧』以及『Gagne的教學設計與事件』。

      我原本認為:上課當時,如果由討論對話來達成各自的學習理解與共識,好像容易流於『等待或指導低分者(在此我為了方便區隔來看高、低分)』、『由教師給予進度』的限制。研習中才知道有規劃Jump的課程活動(PBL就可以算是)~讓大家針對稍難的問題來進行挑戰。教授提及本來都是高分者指導低分者,這下連高分自己也不懂了,但偶有低分者的無心之語,反而觸發高分者『想通了』,這時,小組的近側發展區之底線可以一起拉高喔!~呵呵,這種感覺很棒,我不禁佩服教授觀察得到並說得如此貼切。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型,有三個主要的活動『教學、觀課、議課』,對於學生而言,幾乎只參與在『教學當下』,因此我覺得可以延伸翻轉學習的概念,拉到課外、課後的時間運用,也得以搭建更完整的學習共同體系統:家長與兄弟姊妹,甚至安親班等,都能納入『學習共同體』中。

       此外,不同的教室類型 在個人、小組或全班教學方式下,還可以因應調整。而ICT的應用,在大多數學習共同體的教室裡看似用得少,但教授也期待他們應該是學習的工具而非僅是教學工具,這樣看的話,502一定可以玩得更好!倒是對於觀課與議課,在教師間分享彼此的想法與學習,也視同把參與的教師看成學習者的話,同理來推『ICT是學習工具』,就很好詮釋與應用呢!
 
attachments/201311/4251745470.jpg attachments/201311/1532210677.jpg attachments/201311/7961817915.jpg

      邊寫著也想畫畫系統圖像,一如我提到看學習共同體也包含了『學習型組織』的想法,涵蓋了以前寫過的『教育場域的三層、三段思維』,所以接著的三角習題2,準備加上今年的三種新角色混搭來看。
 
 attachments/201311/7573757294.jpg
 
      最後加點小小個人研習奇遇:遇到我三十年前的國中老師耶~害得我研習時哭得希哩嘩啦 ~ 寫著自己當下的感受:我們絕不會期待教過的孩子在廿三十年後相遇還可以記得您對他們的好或兇,但若像今天你自己是那個孩子時,為師的你我該也有著期待與享受教學的幸福感吧!

      本來想寫502利用學習共同體玩PISA 2015 ,本篇先簡介PISA 2015,先針對協作式問題解決(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課題。

      在『ELEARNING ISLAND』看到這篇『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PISA 2015 』,文中不時出現如:PISA 2015 Draft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Framework p.27的引用方式,所以,找回原稿慢慢看。

      在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網站 可以找到,除了原有的科學、閱讀與數學之外,還有新增協作式問題解決。一如上文作者引用的第一個概念:“協作解決問題不是傳統的學科領域,沒有明確地在學校裡講授,而是嵌入於課堂中實踐”(p.27),讓我認真地探討PISA為何多推出這項『協作式問題解決(CSP,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呢?
 attachments/201311/1442598101.jpg

      PISA在沒有明確領域的教學目標與能力綱要、沒有教學運作實體與實施歷程下,就訂出了『評量框架』,以數學、科學與閱讀來看,倒還有普世依循的能力向度,做為世界各國評比參考也多能讓大家信服;同時,在數學、閱讀與科學,應該就有許屬於『問題解決』的題目與能力分級,尤其在數學評量框架裡都還看得到『Problem Solver』字詞,現在PISA將它獨立出來,而且強調解決問題時必須『與人協作』!光是這點,我預想在OECD提出的PISA文件裡,一定能提供足夠的論述與闡釋才是。大致看過後(這週會繼續好好細讀整理),我也提出待思考、待解決的問題(有些在PISA文件裡自問自答了),邀您一起來,咱們自己先協作式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與PBL(包含專題或問題)有何不同?
*ICT應用、活用也促成另一面向的『問題解決』?
*問題的類型多元(如Jonassen的11種不同問題 ),主題種類也有層級與深淺的不同(如政府運作或幫寵物蓋個家),加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裡,『內在思維』佔了許多部份,該怎樣檢知?
*協作方式與歷程多樣,加上與人溝通、分享理解、這很難評量(即便是多元評量,也多針對個人或小組的展現)、甚至還只以紙筆評量?  
*小組互動的差異度不是很獨一無二嗎(甚至同一個孩子與不同夥伴互動時就有著不同的展現)?這樣的動態歷程一定比結果的好壞才是評量的重心吧!
*CSP既然不是學科,哪裡有時間教導?若是融入於課程中,如何界定與評量此項能力?老師,亦相對地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素養、實踐專業?
*12年國教免試之餘,培養孩子廿一世紀能力、5C等,老師如何調整轉變、如何建構專業發展活動與支持系統?

      呵呵,不之有沒有激起您想來協作一下的動力呢?這回,希望不是光看世界排名、比較競爭力消長;而是務實地認真思考:我們希望孩子們具備怎樣的世界公民素養與能力?我們又可以如何行動、並且持續探索教學策略與評量成效?此外,在既有的教育系統與脈絡下,可否藉此框架的提醒,讓我們開始認真玩也玩真的?這不正是為師者最好的『協作解決問題』機會嗎?

      至於學習共同體與PISA 2015有何關聯?我的502又將如何實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下是我看CPS的First to First :
 
*CPS技能矩陣
 attachments/201311/4912458872.jpg
 
*影響CPS的因素與過程概覽 
attachments/201311/0252867588.jpg
 
*CPS脈絡面向
attachments/201311/5749300856.jpg 
標籤: pisa
      即將展開2+1天的『2013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看著這個將有1300人的超大型研討會,發文日期是10月31日,我竟又習慣逆推著『講師課表安排』、『預算編列與經費動支簽』、『簽長官行程』.....?跑上幾個月應該沒問題後,才有了到各校、各縣市的公文樣貌吧!我也期待:若這幾天有利用學習共同體型式來進行小組或團體研討的機會,一定更加熱鬧精彩!

      沒Google到研討會相關網站(多為公文公告連結),下載了研討會計畫 ,另外整理一些資料:

*立報小檔案:何謂學習共同體?





      此外,『學習共同體』一詞,也有從學習型組織、『Learning Community』的角度切入,涉及知識與學習的共同體脈絡、關於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創新變革等面向。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看,學習共同體就包含了在科技支持的環境下,學習者與學習情境、夥伴同儕的關聯,以及知識的建構、分享與實踐等議題。趁這兩天配合來好好k書!
 
attachments/201311/1979065538.jpg attachments/201311/3299233627.jpg
 
 
      我想整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維:『學習共同體』與『翻轉教室』、『1:1』、『BYOD』的運作模式,在我看過的資料中,前者較少談及科技應用,而後三者,則是行動學習風潮下的熱門議題。而在實踐時,則要步步為營,也是一趟冒險旅程呢!三篇之前的回顧『ICT三思自行~我批判思考著:ICT in ICT for ICT 』、『好提問二班,老師先三省 』、『我的三環與三線 」。

      從教學實踐、學校文化到創新變革的擴散,結合了從上到下的政策推展與由下而上的能量湧現,行政辦公的影響層面廣大以及時程拉長,在教學現場的實踐則有即時調校、立竿見影的速捷,必須合縱連橫,才能在深耕細耘的永續經營下,在每個孩子心田開出美麗各異的花。

高雄科工館半日遊

      11/09到高雄科工館 ,主要為了看發明家的壓箱寶,加上地質、能源,雖然只停留一個上午,卻是收穫滿滿。接著來看圖說故事:

      科工館的外正門門面很長~一個個吸引路人的大看板很壯觀。
attachments/201311/5270624082.jpg attachments/201311/9001315993.jpg attachments/201311/6049773320.jpg
     
      『2013潛返地心 地質大探索 』,用多種3D模型呈現大高雄都會區週遭地質與環境知識。並且也針對全台各地地質現況做了深入淺出的整理呈現,正好可以和『看見台灣』來個交互檢視與教學應用喔!在『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 』提供互動的地質知識與即時訊息,我想將來在學內防災活動宣導時,可以多多利用。
 
 
attachments/201311/2622036421.jpg attachments/201311/7872394754.jpg

attachments/201311/9720361603.jpg

     
attachments/201311/3068471538.jpg attachments/201311/5586829962.jpg attachments/201311/5580951933.jpg

      此外,好久以前我就知道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位居新北市中和區,但這次在高雄看到,更有親切的感覺。真是佛心來著~竟然還有2013地質與防災特展同名專書「潛返地心,地質大探索-高雄.屏東」 PDF電子書喔!


      接著是教育部「能源科技創意實作競賽、能源科技教案設計競賽暨計畫成果展示 」,在高雄科工館展出到11月24日,接著12月也會在台北科教館展出。現場還有各縣市『能源教育中心學校』的成果展示,去年身為業務承辦人的我,其實應該認真整理新一年來的發展與創新,但....,一方面要趕回台北,二方面自己已經大包小包,所以只好等台北場再來好好學習一番。
attachments/201311/3514904028.jpg attachments/201311/5806317140.jpg attachments/201311/1588956001.jpg
      在『能源教育資訊網』提供豐富有關能源教育的教材資源,雖然為期三年的能源教育國家型計畫即將告一段落,期待未來轉型再出發。加碼演出~還有Android版「企鵝公仔節能省電擴增實境」App 可以下載喔!
     
      最後壓軸的,就是『發明家的壓箱寶特展~技專校院國際發明展及競賽得獎作品成果展 』。一進場的『可愛大腦』就很有『發明』風~看看發明家們的興趣、特質,展現了大腦的多樣能力促成各類發明物品的創造過程。
attachments/201311/3649587630.jpg attachments/201311/5953546532.jpg attachments/201311/8877962166.jpg
      只可惜展期太短,不過,當我逛完即將離開時,小小拘謹地地向主辦單位索取幾本『展覽小冊』,希望可以帶回台北與孩子們分享,結果......可以提一落回來耶!呵呵,真是太感謝與感動了(所以才逛不了能源成果展...)。有些發明作品有印象在9月底台北發明展會場看過,這回不僅可以溫故知新,也對於結合『發明』到我班的主題探究活動中,有了更多設計點子與經營策略發想~提醒自己多多加油。
attachments/201311/6157289661.jpg attachments/201311/7077913526.jpg

      搭高鐵回家整理相片時發現:乖乖,2013年的第一個相片整理夾就是0119科教館耶,一樣的數字排列組合,真巧!逛進去回憶一下『聽水的故事』與『一公升的光』,再提醒自己想玩『從水開始看! 』的初衷呢!而『台灣網路科教館 』的豐富資源,更是不能錯過喔!

attachments/201311/4108788875.jpg attachments/201311/0053052716.jpg attachments/201311/9268724843.jpg
attachments/201311/0951820607.jpg attachments/201311/1087482654.jpg attachments/201311/3569342827.jpg
     
 
     
  
      下學期我們五年級的校外教學就是要到科教館喔!希望結合線上、實體來玩常態式Field Trip活動,也能當寒假作業!
     
      最後,難免再有小小期待。以『澳門科學館App 』為例,好像我們的北科教、中科博與南科工館,網路資源更為豐富,卻似乎尚無專屬App呢!抑或,我想能否有『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主題式合作學習』的學習課程、活動式App呢?呵,這時又想到社教博識網 (Wise)?!哈,大家一起加油!

開一箱文~我的20台『NOVO8 mini 』

      我喜歡商業周刊『非懂不可!上海自貿區 』專題裡這句話『成功就容易複製,失敗也仍在掌握之中』。我在『新iPad帶給我的教育聯想與意義 』那時曾寫著:再有下篇教育聯想與意義,就等期中考後,規劃主題探究活動來讓孩子們探索各類學習服務平台、開玩Android平板了。呵呵,那時就先訂貨了,所以現在,期中考過了,開玩Android平板先。規劃主題探究活動,我先整理在FB這一篇

      開一箱文,淘一箱寶。呵呵,我不太會寫開箱文,總是先想著當與孩子們一起使用時的可能畫面。

      第一次從淘寶 買來兩塊平板後,我讓孩子們票選不同尺寸(7、8、9吋)的手持偏好後,決定買20台Ainol的『NOVO8 mini』~給班上孩子使用、與老師們分享也方便。至於總價....,我就當拿考績獎金(雖然快發了....)來玩!以前想過若從學校角度來看,一次買30台還在可免招標範圍內,應該更有推廣的彈性吧!
 
attachments/201311/4215402845.jpg attachments/201311/1005060059.jpg
 
   

      等了一週送來兩大箱:坦白說,上次一到手就是被黑色軟布拉鍊包吸引,沒想到...原來還可以七彩呢,還有鍵盤式皮套~玩WH Memo、六頂思考帽、多元e智慧都很有梗!

attachments/201311/6519887470.jpg attachments/201311/2081802723.jpg attachments/201311/7857040801.jpg
  
      外盒、攤平、一大堆配件:呵呵,好像太陽能板啊!
 
attachments/201311/6910918919.jpg attachments/201311/3832359991.jpg attachments/201311/8679557395.jpg

      配件也是琳瑯滿目喔:拉鍊包與鍵盤皮套、HDMI線、USB網卡與網路線、耳機、觸控筆、小立架、MiniSD讀卡usb。持平看『NOVO8 mini』,相機解析度不夠好,玩QRCode夠了;沒有藍牙、GPS,但我裝了Kindle電子書,看起來的視野很舒服呢!
 
      說真的,這回自己終於要開始實地玩行動學習了~『教學專用平板與系統建置』、『個人隨身學習載具與歷程紀錄』、『每個孩子都值得有專屬App』仍是努力目標。加上近日『教育部102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團隊選拔活動優勝團隊』(影片 )剛出爐,又有機會可以向前輩們多多請益,可以先到高雄市教育局『微學習站台 』觀摩各團隊精彩分享影片喔! 
      玩買這些,無非希望有更多樣的機會與策略,來淘出每個孩子心中之寶。至於『成功或失敗』,劉德華的『今天 』也早有註解:成功或失敗都有一些錯覺,那就不必太計較~真的認真玩才重要!但無論如何,學到的經驗一定是將來有好的促進學習成功機會之助力。


      若真因為不夠努力投入(我想應該很難...)而宣告失敗,就當自己一次任性地淘氣吧!或者,今天開始,也淘氣地認真玩:
*配合政策~書包減重計畫
*依循夢想~孩子App DIY 
 
附註:謝謝各方好友不吝出借合影喔!
attachments/201311/8149802403.jpg attachments/201311/4067424295.jpg attachments/201311/8484578043.jpg
 
 
1116更新:
 


標籤: android

我看見台灣看見我

      還記得這句廣告詞嗎~『你在看我嗎?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我到戲院看『看見台灣』,卻發現:原來是台灣在看著我們。

      『看見台灣』~齊柏林先生的首部空拍台灣電影紀錄片,以影像、音樂與歌聲,結合兼具批判與感性的旁白敘事(吳念真先生),呈現這樣一段90分鐘的影片。一如影片提到~我們對這塊土地無情的摧殘...,喔,應該說是『有效率』的應用;那麼,在戲院裡看本片,也是一種『有情且深情』地讓我們重新愛上這片土地、重新提醒自己的有效率推進吧!(專訪:真的美,真的好

      原本以為可以利用Google 地球來玩,卻發現每個場景運鏡、每個轉接旋律,都時刻分秒地觸動心弦,讓自己好像親歷每趟飛翔,領受那種熟悉地景卻是陌生視野的心體彥。我也想及:在齊先生每次離開地平線的拍攝過程裡,沒有背景音樂、沒有歌聲與觀眾、掌聲,但一定是每次每回也建立新的美好的或不美好的體驗回憶,才能在這片剪接編輯時,好好地構思怎麼讓我們看見台灣,讓我們體會他看台灣的角度與心情。

      離開得遠,心靠得近。其實離得也沒多遠,只是雙腳離地,騰空地飛看這片大地時,才能領會離開了習以為常踩著的地面,才有機會看看台灣這塊土地~許多原來是這樣的美,有些怎麼變這樣的糟。

      謝謝齊柏林先生(我的心、我的眼,看見的台灣 ),讓台灣在片中的每個角落,都能用它的眼看著我們每個人,也提醒著我們可以如何用心看見,用行動愛台灣。

新iPad帶給我的教育聯想與意義

      更薄、更輕 、更快。最新的iPad有個新名字,iPad air。

      這是『Apple's new iPads: What they mean for education』文章的頭句,當時貼在臉書上其實沒注意看,趁這幾天自己也經歷一番『網路遊蕩(逛文與網購)』後,好好來寫自己看新iPad(包括air和mini2)帶給我的教育聯想與意義,我也插放一些文章連結與心情感想來輔以論述。畢竟,『薄』、『輕』、『快』,尚無法絕對保證『好』。

      正巧這幾天李開復先生『台灣創業環境重病 李開復給7帖藥方』,我也談自己看台灣對於新iPad的貢獻感想:能夠把新機做到那樣輕,台灣的產業製程想必突破許多、也為它貢獻不少吧!然而,台灣仍然不是首賣區。此外,對於Acer、Asus,加上HTC,總也有更多期待,尤其之前寫過的:一直出One xxx很好,但也不要一直還送Flyer吧!

      2010年第一台iPad到手,帶來一番派典轉移(paradigm shift),我第一次玩Apple系統,對於iTunes不熟,但勇於下載第一個付費的app『3D sun and moon 』;我為了找一條連接到單槍的線、JB也花了數千元。到現在這台iPad還在我手邊(也是我自有手機與平板中面積最大的),瀏覽上網還是最便利,只差沒有鏡頭、打字得一個個字打(Android有超注音與Google注音)。

      歷經iPad2、3、4到mini、air,我也參與規劃了新北市一千五百臺的W500平板未來教室專案(大學塾『搖擺觸動 』專區),當然,現在對於Win平板,也還只是期待和觀望。其實,我早因可以有『探底機會 』、加上對於Google系統的偏好,而選站Android這邊了,尤其對於『教學專用平板與系統建置』、『個人隨身學習載具與歷程紀錄』、『每個孩子都值得有專屬App』的教學想望,在『教師個人』有心就能努力達致的前提下,Android系統仍是首選。

     這幾篇是發表後我注意到的新聞:





      別忘了這幾年下來,手錶、眼鏡、電視與手勢(如Leap Motion)應用,從硬體創新來看觸控操弄的手機與平板,比較屬於『了無新意』的設備了(除非再有新的好的教學App)。此外,或許搭著iPad而起的行動學習風潮、BYOD、1:1、翻轉學習等教育面向探討,我們開始深究精算更流暢的ICT教學應用,對於載具的依賴,可能也慢慢朝向設計更好的活動、整合各式資源與學習服務平台來探討。這篇可以參考『Why Smartwatches, Glasses and Other Wearable Tech are No Gimmick 』,姑且不管新玩意或噱頭,我仍戮力連結串整各領域教與學,以及班級團體互動,多樣性的教學創意整合。

      最後,最近還有一個新局勢讓我也有另類解讀:『攜手淘寶網 全家推跨境網購取貨 』,我立馬下單先買兩台Android平板,順便領受了為何詹宏志先生對於台灣開放第三方支付時程的擔憂與期盼(露天啟動IPO 跨入第三方支付 個人延後10年退休 ),還有這篇『記者真心話/台灣人才回不去了』,讓我還在馬上未下瞬間熱血~人才?不也我有機會幫台灣在我的教學場域裡經營打造嗎?

      這兩天新平板到了,把自己陸陸續續買的手機、平板們來個總盤點:下週開始啟動,輔以小筆電的混搭玩一人一機、兩人、四人小組,室內戶外、近端遠距,嘗試如何自在流暢地逐步開展。再有下篇教育聯想與意義,就等期中考後,規劃主題探究活動來讓孩子們探索各類學習服務平台、開玩Android平板了。
 
 attachments/201310/8010494506.jpg
 
13板、4機與3支,哈!加起來正好『20』耶!下一個『20』,也快到了~
標籤: ipad Android

語文天地裡的未來完成式

      期中考前一週,邀請孩子們進入備考狀態。我想我今天講得有點超過了些。

      語文天地一的『認識句子』介紹因果句與假設句。

因為....所以....,對於發生的事物與現象加以陳述原因與結果。
如果(假如)...就(會)....,假設的前提出現,就可能發生推論的情景。

      我順口提問『如果我考全班前十名,老師就會讓我玩平板一小時;假如我考前三名,我可以借平板回家玩。』這是假設或是因果?孩子們都回答假設。我繼續追問『那麼,可以把這個假設變成因果嗎?聽懂的舉手~』乖乖,近四分之三孩子點頭舉手耶!這正是我最喜歡的『未來完成式』~當你心裡想著明確目標與進展的樣貌,大概事也能成八九了,許多時候,只是等著時間的必要流轉。

      我把『短木片 』比喻來請大家看個人在各科目預定分數的差異:自己定得低分的科目,若多一些時間投注,或許進展的分數會比只讀自己有把握的科目來得增分更多。例如,數學從30分到50分,而自然可能85到90分。當下我也想到而提醒孩子們:或許現在,『數學』分數幾乎等於自己的學習自信;不過,一陣子後,可能『英語』能力會變成到時的自信心來源。

      我接著把剛剛的『假設』→『因果』概念提到期中考後想開始參考『12歲的天空 』、『童心協力,翻轉地球 』來進行主題探究活動(所以本來就會用上平板了...),講著講著,看大家領略得不錯,就把我的『圓援源緣 』、『急即及極 』、『週捷輪』、『臨致靈』 的同音異字與異義,配合文天地一、二介紹的『象形、指事、會意與形聲』一起拉著講了~看吧,我是不是有點超過?!

      呵呵,沒關係,現在的502,就是我的大學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