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Notion玩研習筆記、共筆講義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06 19:14
漸漸對Notion開玩上手後,我嘗試思考:如果研習時可以與學員共編筆記應該不錯!再來,就是今天自己實際當學員,也用Notion來記錄筆記,很有收穫!
一般研習的教學設計我也是以ASSURE來思考:研習對象、目標(以資科工具應於教學的體驗與實作)、場地,還有簡報、相關資料連結。
這一週來實用Notion的經驗,讓我思考:原來一個文書處理工作可以這麼多樣便捷,那麼,實體或線上、混成研習原本進行的形式,不也可以思考:可能如何多樣、更彈性?
例如,暑假期間我多用一張AR、VR、ER 、AI (Coggle連結)的Google文件,建立了許多連結,配合教學進度加以編號,依研習時數從半天到兩天都方便表現。本來上周還想用「單一入口串聯便捷」方式處哩,不過,遇到Notion後我立馬變心了,當然,還是可以雙軌併用的,哈哈!
現在我可以用Notion編成像書目錄一般,把每個介紹的主題加以區隔分頁,輔以相關的文件、圖片與影片、超連結,都能編寫在一起。我相信假以時日好好經營,等於也是一本本電子小書呢!
尤其,利用分享或共編邀請,還能直接提供學員使用、進一步編輯自己的筆記。
而今天參加德明科大辦理的「米菲多媒體Makar AR/VR編輯工具」,讓我也有機會從學員的筆記角度來實作一番:紀錄講師上課流程,配合實作演示,截圖後貼進Notion裡,再利用Toggle List方式可以將圖片開闔展現,若有自己的想法或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我也在Notion中適時加區隔式的註解(如 Callout,小燈泡很可愛)。
至於筆記動作,我是以筆電打關鍵字、建立網路連結、擷取操作過程圖像,而手機則拍照上傳、加上語音輸入一起同步編寫Notion筆記,流暢開心!
我的Notion開玩三理由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01 14:38
這週來遇到我的好多友人,應該都被我問到「你用過Notion了嗎?」哈哈,這是我差不多玩了一個星期的「槌子」。
Notion是什麼呢?我剛好有三個機會遇上:
1.先聽阿亮校長提過,再來是士昇老師這篇「未來進行中」,我注意到網址是Notion某分頁。
2.電腦玩物站長作者Esor Huang的多篇介紹,尤其這篇「從 Evernote 筆記轉移到 Notion 教學(一):使用習慣相對無痛匯入」。
3.最後是這篇「史上最完整Notion筆記軟體的使用教學!1小時快速上手懶人包、紮實基礎教學」,綜合比較各主我也常用的工具後,提出利用Notion可以全功能一網打盡,最是吸引我開始試試看。
四個月前,我也認真覺得「Obsidian」很酷,寫了幾篇卻沒能持續建置自己的知識庫。
※Obsidian初探
※我的Obsidian第一組「十勝」!
※在Obsidian打造網絡圖
我發現癥結是在它為「單機版軟體」,我得花一番功夫手動來偽同步,加上最想整理起來的是「大學塾」部落格,剪剪貼貼幾次後就懶了。不過,它的網絡圖還是真的很酷!
反之,一週下來我的Notion知識庫已非常豐富,這篇先說說我真正上手、開玩Notion的三個理由:
1、跨載具與多工具習慣
從電腦網頁、平板到手機App,我都使用Google帳號,就可以即時編寫各式筆記,慢慢熟悉其功能後,寫書進度、演講準備、教材製作、專案規劃,都能在Notion兼顧,也力求左右逢源、旁徵博引中。以前在Google Site、文件、Keep甚至Facebook上的個人整理,現在也建立習慣都往Notion丟。我甚至感覺...這週應該打破我有史以來使用iPad做最多文書處理工作的紀錄呢!
2、利用「Niotion Web Clipper」的Chrome擴充功能,保存大學塾文章
本來我試了「複製、貼上」 方式建立大學塾文章到Notion裡,但是利用「Save to Niotion」的Chrome擴充功能,不僅將連結建立近來,也保存大學塾文章的每篇原來段落格式,還有圖片也是,加上減少部落格左側樹狀目錄的視野,感覺更清爽。
3、Notion多功能好好玩
才玩了一星期,先是慢慢習慣、覺得好玩,再變成對於各種工具功能發想應用時機與創意,就變得更好玩!對於原本喜歡畫想說寫的我,總常自困在文書處理的平淡工作中進度難以推進,現在利用Notion就多了「玩耍興味」,尤其離開家裡趴趴走這一週 ,隨時都用iPad、手機「玩、試Notion」,反倒讓原本任務與工作進度高效推進呢!
11月首日開始,我也會陸續介紹自己使用的習慣與建議,您可以先註冊、安裝Notion App喔!
我的單一入口串聯便捷!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0-25 10:05
早餐後回到家,回應昨天「說說我在路易莎」寫好今日思行筆記:做自己的單一入口。
我一直想利用簡單代碼、物件、卡片、物聯網系統來串連「實體文件物件、線上資源工作區、時空關聯的心想意圖」,幾經思量,也為自己思行方便、研習分享與引導學生學習的串聯便捷,好好利用顏國雄老師寫的「輸入數字代碼或NFC感應,開啟新分頁連結(我的介紹 )」。
有興趣研究的可先參考下列文章:
1.Apps Script : TPET10 NFC 簽到系統 ,雄哥有兩個網頁工具的圖文介紹
2.社群混成協作開發NFC應用 (2018噗十年會實際應用)
3.輸入數字代碼或NFC感應,開啟新分頁連結 ,本次工具解說影片:
3.1NFC資料表建立 (實作檔案:建立副本資料表單)
3.2NFC連結程式修改 (實作檔案:建立程式副本後,編輯連結)
![]() | ![]() |
4.速學均一教育平台「國中會考數學考古題詳解」!
這篇先整理個開頭,以後我就從一而終地善用此入口表單,也是改自文章4裡的「速學網頁 」,本來這個連結很長:https://script.google.com/macros/s/AKfycbw4xOCuqF4Mqb7rzXyzR97ONYGT7kc7uQ8e6zlyAA/exec ,所以為它建立短網址:http://gg.gg/cyclink ,還有日後自己需要持續添加資料的資料表網址: http://gg.gg/cyclink0 (當然,這需要作者自己的帳密登入),目前只有下列代號有資料喔!
第一次點選「速學網頁 」使用要允選Chrome開新分頁喔~ 你只要在空格中輸入300~800,就可以連結到均一教育平台「國 中教育會考考古題與詳解影片」103到108年各年的清單,而各題解說,則是308:103年第8題,819:108年第19題為例。至於非選擇題,我利用4a1,代表104年非選擇題第一題,6a2,代表106年非選擇題第二題。目前網站裡沒有107、108年的非選擇題解說。
![]() | ![]() |
日後,我只要持續在Google試算表裡建立資料連結與編上代碼,未來輸入快速代碼後,就能達成我自己要上工、想傳遞給人,或者提供自學的參考資源。
接下來細部探討可連結機會與編代碼考量。
※可連結機會
只要瀏覽器可以點選開啟的超連結,提供下載檔案、網頁文章、影片,線上問卷或考題、使用者回饋、共建分享資源清單等都可以。我本來也想著是否能從行動載具端點選連結時開啟各APP方便教學?後來想想應該不需要,不過可以製作一份操作該APP的流程文件或相關資源即可。
※編代碼考量
在研習時,常常需要引經據典~提供不同連結、工具給現場老師,我原本使用簡報、網頁、Google硬碟與文件分享。現在可以搭配簡報或白板,展示現在講的主題代碼,就可以讓老師自行點選連結瀏覽。回去後也可以持續應用或分享他人。配合研習的主題時間進行,以及個別的需求跟探索,從大主題到小細節,可利用3.0、3.1、3.1.1....方式,提供不同學習需求與進度的夥伴自行點選應用,或者回應學習困難的進一步解說。這樣大家可省去等待重複講解、增加個人後續想繼續摸索跟閱讀的機會。
編代碼的應用可以多元,中文也可以喔!自己覺得上手好記最重要!
●我是班導師,只要打座號(01~30),再加abc...,就可以連結到每個孩子的個人作業區、訪談文件表。
●科任教師,可以用班級與座號(501、50125)連結全班或個人的檔案區。
●我準備利用時間(一0800),星期一八點做什麼,提供WH代完成語句或行事曆連結,甚至地點、人事物,只要簡單可迅速想到、輸入即可連結。
所有網路找的到的連結,包含地圖或關鍵字搜尋結果,只要建立對我自己以及互動夥伴間有意義的代號,等於在我自己這邊自己建立短網址系統的概念。
等下週開始的上課與研習互動,我會實踐看看與檢視成效,也再與大家分享喔!我也剛請教與學會換圖,再來寫一篇分享。
說說我在路易莎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0-24 22:07
這是今天逛了五股第一家路易莎有感,寫下的筆記。
我算是超早起的人,每天其實早早準備出門,大約六點半搭公車,可以迎上七點路易莎開門當第一位客人。若有不同地點的外出需求,也會因應行動。
出門會帶著認為重要的任務文件或書籍、筆電與平板,以為可以上工、完工,但其實是喜歡路易莎的大桌面,可以一個人自在閱讀報紙、書本,筆記寫下自己的想法的時光。不過,慢慢發現我還缺少目標、寫作大綱規劃,所以常常帶一堆,又再背回家地不斷重工。
最近正努力精進修正,準備利用計時器進行番茄時鐘紀錄,大概15~20分鐘,就來個小結:想、說、寫、畫一些進度,將來還可以分享路易莎早餐筆記成果。
大概都待90分鐘之內,一來8:30可以進入泰山公有市場的圖書館(還可以先逛市場),或者搭上快速道路公車到台北車站。也常常是回到德音、水碓圖書館或者回家。
其實,以前上班期間,騎車從新莊到五股,大多是麥當勞早餐,只不過廿四小時開放,進入時感覺比較不像七點才開的路易莎這樣清新。不過,只要能利用晨光坐著吃著,好好看想些東西,我都喜歡。
*分享近日路易莎各店風貌

高雄大立蔦屋
五股芳州 | 北市南湖 |
泰山十八甲(我最常去) | 高雄高醫 |
為了「機器人咬人」整理了書堆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0-13 18:30
收到新北圖書館的借書到期通知,有兩本書快到期了:玩出創意 : 120個創新科學遊戲、機器人咬人。
記得上次借書回家後不久,發現我自己也有「機器人咬人」,後來翻看自己的為主。但,現在卻找不到借來的那本,這可怎麼辦才好啊!
![]() | ![]() |
索性把這邊的書(和玩具)全部集中在一起,再做一次檢查,若真的找不到的話,就拿新的書去還或者是賠款。再和兩年前新租屋時比對,很有趣呢!
呵,目前只敢比較這個房間,其他,又是亂成一堆ing。不過,趁著熱血起來,若找不到這書,我就衝回新莊家裡再找,繼續整理起來也不錯,也要小心搬書搬閃腰,哈哈!
五股租屋
![]() | ![]() |
新莊的家
![]() | ![]() |
![]() | ![]() |
藉繪本繪心所在~繪本館巡禮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0-11 17:51
5G對5G的教育應用想法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0-10 21:11
上個月初探「5G教學應用」發想資源 之後,轉眼又過了30天,轉念一想:5G,嚴格說來不算個專有名詞吧?就是行動通訊技術發展到第五代啊!目前我們多以4G的設備與應用為主,進化到5G,實有必要了解他們的不同,推薦參考下兩篇:
※【5G科普】只要9張圖,看懂什麼是5G
※跟4G不一樣在哪?5G白話文快速看懂技術差異 ,可以參考其中的「行動通訊技術演進史」。
那麼,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與學習,是否也如此類推地看成進入第幾G(Generation)呢?我想各種區分方法一定很多元,我倒是想了幾個以G字母為首的英文單字對,作為自己探討5G應用於教育的態度與應用想法。
※Goal、Game
我的目標(Goal)就是探討5G在K12教學上的應用,這也是一個遊戲或競賽(Game),看看軟硬體與雲端服務商推出什麼,而我們在如何設計並導入教學中?
※Ground、Globe
所有新的科技或政策導入,都需要從現場教室、師生(Ground)的端與情境物的聯網連結開始,導入教育AI運用,串聯全世界(Globe)網絡,才有建構智慧教學情境的機會。也可以說是接地氣,才有玩轉全世界的契機:在地行動,全球思維。可參考「臺灣5G行動計畫」、臺灣5G行動計畫_DIGIWeb.pdf
※Google、Geek
就像許多文章推薦,我先自己Google而得,這也是普及介紹大家5G應用的機會,尤其未來有更快、更好的網路教學應用。同時,希望能夠發揮Geek精神,無論是我們自己、科技應用,也一定要引導孩子們設計思考來開創奇妙創新應用,甚至破壞式創新!
※Grace、Gradually
這是創新擴散、漸進導入的提醒。凡事不必求快,尤其花大錢追新,可以從容優雅地慢慢來,無論是等設備、等內容、等能力養成、觀念提升....,最需要的就是「時間」,而在漸進中各方面到位,連結妥適,就真的可以優雅玩賞與應用。呵呵,這裡本來想用Graduation,期待自己加油好畢業,哈哈!
※Good、Great
有什麼是真的好(Good)嗎?所有教學應用的項目,都以確保教學有效(ASSURE)為首務,適當運用對教與學有助益,就是好的。
先有再好,再到更好。
在不久將來的智慧教育場域裡,還能做到即時評核、個別自適的教育理想,才是真正偉大(Great)卻成真的教育願景。
大腦與眼睛,宇宙最強的AR組合!
作者:塾長 日期:2020-09-28 05:46
昨天在台南烏邦圖 ,買了「未來眼鏡:換個視角看見新世界」、「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加上Kindle裡的「擴增教育與學習」....,想到趕緊把幾天前路易莎手稿整理一番。
![]() | ![]() |
當你看見某個事物時,都會與腦中的經驗回憶連結,或者引發因為未見過而產生的新鮮、好奇與疑問。然後,經由聯想到很多人事物、我們在心中動態開展,讓這些人事物的在腦內舞台上鮮活演出,大概像我們所稱的「腦補」。
不論是一個事件的回溯,或者是創想一些新的情節,我們的眼睛跟大腦協力都有這樣的擴增實境(以下簡稱AR)功能。操弄這樣的能力無需特別學習,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地運作,只差別在能夠聯想連結、可以經歷回應的豐富度差異而已。這也正是教育、學習可以操弄以幫助教師、學習者的機會,我們去擴增,提供他們可能發展出來新而好且適切的經驗。同時,情境規劃與動線活動的設計,例如教室布置、圖書館、網路資源、資訊科技的運用,也都是為了豐盛更好的教學時光,讓每個師生都能夠沉浸其中,而能豐盛自己和彼此的心靈。
我在學習體驗過各種AR、VR工具和應用之後,想回到上述眼睛、腦袋自動擴增實境的思考:我們怎麼更適切地促成學習擴增的機會呢?而且不只是讓學生體驗使用,更可以給他們工具,讓他們來做創作和創造。以下,我從幾個面向來介紹:
◎純粹使用本來的AR App
當你眼睛看到,藉著手機或平板的鏡頭和網路識別,圖像而可以觸發什麼,以及後續互動?
原來眼前就是一份實物介紹或圖文資訊豐富的呈現(1),AR跳現的媒體,(2)可包含文字、圖片、相片、影片、3D立體、360環景,MP3聲音,接著與這些跳現媒介還能夠繼續互動(3)。
所以這樣的三層呈現,讓我們可以從眼前可見,接續創造很多驚喜跳現,也讓孩子們有一種「看見看不見」的驚喜與想像。
◎布置跟策展
我們想提供什麼、因為與安排何種時機,呈現在學習者面前?這需要跟主題、領域、學習目標和活動任務相結合,從教學設計、設計思考,以及使用者體驗、跟使用者介面,都是布置跟策展應該考量的。
◎操弄AR觸發的主導動線
一般的AR使用就是手持(或固定)載具的鏡頭,是看前方,或者是自拍視角?被識別物是固定的,或者是可移動的?例如書本、牌卡可機動賞玩,也可以讓學生穿戴增加互動,還能夠結合延伸到密室逃脫、闖關以及桌遊應用。
在這樣的一個時光中,資訊的呈現順序,還有討論跟互動,必須合理、適量。
即便是一本繪本,也可能延伸許多知識、情意到技能的學習點。利用一個小區地點(AR學習角)的佈屬來看,從螢幕展現、平板投影到牆面、天花板、地板,書本、牌卡擺設陳設,都可以讓人身歷其境,眼見即學。所以我演講時常說「實境即為寶」意即在此:每個人他所屬的場域、校本,都有一定的獨特意像、文化,為這樣的「擴增教與學」做一番貢獻,常效經營,進一步還可思考結合雲端,積累孩子們的學習歷程,做一些開發與協力運用,更是令人期待。
文末分享相關探究與體驗,還要繼續學習!
◎用iPad玩AR起手式!
◎AR You Ready?~擴增實境在中小學教育現場的應用與想像
◎校本規劃AR、VR探索學習實務
◎情境網絡主題探究課程發想~以德音社區共讀站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