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選用類別參考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12 19:35
之前我自己將任務(Task)加以細分 而方便選用,而模式(Pattern) 也有個選用的類別選用參考喔!這是在『WebQuest Design Patterns 』的資料。可以分為六種類別,我把順序稍做了調整:
*想法,概念和價值(Ideas, Concepts and Values)
*表達的形式(Modes of Expression)
*人物(People)
*其他地方(Other Places)
*其他時間(Other Times)
*事物(Things)
『WebQuest Design Patterns 』的資料是以問題式、把模式名稱融入於句子裡,翻起來總覺得不太順。所以我統一用『讓學生行動』的口吻來介紹,之後加上該模式的中英文名稱(若我有翻好的也加以連結)。不過也發現,並非26種形式都有涵蓋呢!沒關係,六類的區隔已經很有幫助了!
*想法,概念和價值(Ideas, Concepts and Values)
查看資訊並分析偏見。◎analyze it for bias藉由查看示例和分辨相似行來澄清抽象概念。◎比較性判斷(Comparative Judgment) 、 clarify abstract concepts
查看社會如何發生變化並規劃新變革。◎plan new change(這好像沒在26個裡耶...)
藉著扮演持有某些價值觀點的角色互動,查看不同的價值系統或人生觀。◎meeting of minds
創造一個有說服力的訊息,一個政策簡報或建議。具有說服力的訊息(Persuasive Message) 、提供建議(Recommendation) 、◎policy briefing
*表達的形式(Modes of Expression)
能找出偏見或建立於一個類型(genre)之上◎ bias 、 genre
進入書本後面以對該書的場景有更好的瞭解。◎一本書的背後(Behind the Book)
藉著『一本書之外』來延伸到其他場景、格式或觀點。◎在一本書之外(Beyond the Book)
*人物(People)
設計一個紀念品以紀念一位特別的人,或是為他們的作品設計一項展覽。◎有紀念意義的成品(Commemorative) 、展覽(Exhibit)
扮演不同觀點的人並進行溝通互動 ◎具有說服力的訊息(Persuasive Message)
*其他地方(Other Places)
設計一分旅遊預算來進行這趟旅程。◎旅行預算(Travel Account)
*其他時間(Other Times)
寫歷史故事將其他年代小說化 ◎historical story
寫一個模擬日記 ,或者從不同的時間或地點寫兩個平行日記。◎模擬日記(Simulated Diary) 、平行日記(Parallel Diaries)
選取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設計時間膠囊。◎時間膠囊(Time Capsule)
*事物(Things)
在真實的限制下設計某些東西。◎實體設計(Concrete Design)
組織對某個主題的知識,創造一個展覽或彙編。◎展覽(Exhibit) 、彙編(Compilation)
哈哈,正好也提醒自己尚未完成的~只有英文連結的,就是還沒翻....而底下翻好的,沒出現在上面幾類,不過,相信大家都可以自由解讀的啦!
通用形式(Generic)
教導他人學習(Teaching to Learn)
合作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
聯合報『台灣2009代表字大選』,我推薦『崩』!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11 23:18
今天看到聯合報辦理的『台灣2009代表字大選 』,腦中閃過第一個字就是『崩』!我的感想如下:
若看字之本意:今年遭逢八八水災,也是921十週年,山河變色之際,讓大家正視國土開發與救災防災的重要議題,提醒大家居安思危。
而此字之形也可以正向思考:
山,應該是人類的朋友;好朋友,也是彼此的靠山。在患難中見真情,大家心手相連共渡難關!
再則,若能齊心合力,朋友們也能扛起大山喔!企盼國內藍綠、兩岸交流,讓不好的景況崩壞消褪,而亮麗願景更需攜手開創!台灣加油!
哈,大家來玩每日一字!(下圖是我頭稿的畫面喔!!)(ps:但看到有些投稿....真不知該說啥...)

用樂高積木介紹Moodle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9 22:18
一看到這個簡報影片,有那種『醍醐灌頂』的暢快!利用樂高積木來表達Moodle各模組的功能與應用,以顏色區隔、也以人偶代表不同角色的群能,很傳神呢!
Youtube影片『Moodle explained with LEGO 』,簡報檔 、作者的部落格 。

依著Moodle的五項社會建構原則:
我們都是潛在的教師和學生。
我們學到很多東西通過觀察別人。
我們好好學習,創造,並表示等。
理解別人改變我們。
當學習環境,是彈性和適應以滿足我們的需要時,我們學習得更好。
We are all potential teachers as well as learners.
We learn a lot by watching others.
We learn well by creating and expressing for others.
Understanding others transforms us.
We learn well whe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suit our needs.
作者利用樂高積木的不同顏色來呈現Moodle四大功能概念:
We can store…儲存,或可以展現
We can communicate through…藉以溝通
We can collaborate through…藉以合作
We can evaluate with…進行評量
仔細想想,教學活動(或教育系統)之間的所有人際互動,以呈現、溝通、合作、評量來看,已非常完整了,加上各種功能還可依實際需要選擇不同模組、依實際過程組用混搭,可以任由老師『依需而客製』呢!其中提到主要的四種身份(管理者、教師、學生、訪客),我也介紹過『我是誰? 』喔!簡報也舉例介紹各模組的應用喔!
*我們可以儲存(展現):
檔案
連結
資料夾
資料庫
標籤
歷程檔案
LMS包
*我們藉以溝通:
聊天室
討論區
即時訊息
對話
RSS
*我們藉以合作:
wiki
部落格
社交網絡
資料庫
課程
glossary
討論區
工作坊
*我們可以評量:
測驗
評分
作業
調查
尺規
成績簿
我自己也買過一堆『智能積木』,加上上回的『看見、動手、好發想! 』現在就可以自己來玩了!
NETS-A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2009~教育轉化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9 21:47
一轉眼2009年只剩50天,趕緊把NETS-A2009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 做個介紹!Administrator,我們習慣以校長稱呼,不僅致力於校內的願景領導與文化型塑,也能在學區、地方到國家層級的教育轉型方面發揮影響力。
2002年版有六項:1.領導與願景、2.學習與教導、3.生產力與專業實務、4.支援、管理與操作、5.評量與評鑑、6.社會、法律與倫理議題。
2009年有五項: 1.願景領導、2.數位時代學習文化、3.卓越的專業實踐、4.系統化的改進、5.數位公民

1.具有願景的領導
教育管理者要能激勵和領導共同願景的發展與實踐~以全方位的科技整合,提昇整個組織的績效並支持轉型。
教育管理者能:
a.在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之間,鼓舞和促成共同願景,這樣有目的的變革,是期望能最大化地利用數位時代各種資源,達成和超越學習目標,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學區和學校領導的績效。
b.在過程中持續參與,以發展、實施和溝通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策略規劃,並保持能與共同願景保持一致。
c.在地方,州和國家層級倡導相關政策,計劃和資金,期能支持科技融入的願景與策略規劃之執行。
1. Visionary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spire and lead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hared vision for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excellence and support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 inspire and facilitate among all stakeholders a shared vision of purposeful change that maximizes use of digital-age resources to meet and exceed learning goals, support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nd maximize performance of district and school leaders.
b. engage in an ongoing process to develop, implement, and communicate technology-infused strategic plans aligned with a shared vision.
c. advocate on local, state and national levels for policies, programs, and funding to support implementation of a technology-infused vision and strategic plan.
2.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
教育管理者創造,促進和維持一個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徹底的,有價值的和引人投入的教育。
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教學創新的重點,是聚焦於持續改進數位時代的學習。
b.示範與促進頻繁和有效利用科技於學習。
c.提供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具備科技設備和學習資源,以滿足所有學習者個別、不同的需求。
d.針對科技及其融入課程的應用,要能持續實踐與研究以確保有效。
e.促進和參與地方,國家和全球學習社群,鼓勵創新,創造力和數位時代的合作。
2. 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create, promote, and sustain a dynamic, digital-age learning culture that provides a rigorous, relevant, and engaging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 ensure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focused 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digital-age learning.
b. model and promote the frequent and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c. provide 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s equipped with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resource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diverse needs of all learners.
d. ensure effective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and its infus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e. promote and participate in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at stimulate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digital-age collaboration.
3.卓越的專業實踐
教育管理者促進專業學習和創新的環境,授權教育人員藉由現代科技與資源的應用,提昇學生的學習。
教育管理員能:
a.分配時間,資源和管道,以確保持續的專業成長,要能將科技流暢與整合運用於教學。
b.促進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育和支持行政人員,教師和工作夥伴能夠研究和使用科技。
c.能在利害關係人之間,利用數位時代工具促進和示範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d.掌握關於有效利用科技的教育研究與新趨勢,並鼓勵對於新科技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加以評估。
3. 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omote an environmen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that empowers educator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the infusion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es and digital resourc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allocate time, resources, and access to ensure ongoing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chnology fluency and integration.
b.facilitate and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that stimulate, nurture and support administrators, faculty, and staff in the study and use of technology.
c.promote and model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using digital-age tools.
d.stay abreas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merging trends regarding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and encourage evalu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ir potential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4.系統性的改進
教育管理者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和管理,透過有效地利用資訊和科技資源,持續改善組織。
教育管理者能:
a.引導有目的的改變,通過適當的科技應用和媒體豐富的資源,促使學習目標的成就最大化。
b.合作建立量規,蒐集並分析數據,解釋結果,並分享研究發現,以改進工作人員的績效和學生的學習。
c.招聘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能有創意和熟練地善用科技,達成與提昇學術和經營目標。
d.建立和運用策略夥伴關係,以支持系統的改進。
e.建立和保持一個穩健的科技基礎建置,包括整合的,可相互合作的科技系統,以支持管理,運營,教學和學習。
4. Systemic Improv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ovide digital-ag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lead purposeful change to maximize the achievement of learning goals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echnology and media-rich resources.
b.collaborate to establish metrics,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interpret results, and share findings to improve staff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learning.
c.recruit and retain highly competent personnel who use technology creatively and proficiently to advance academic and operational goals.
d.establish and leverage strategic partnerships to support systemic improvement.
e.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robust infrastructure for technology including integrated, interoperable technology systems to support management, operatio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5.數位公民
教育管理者示範並促進瞭解關於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和不斷發展的數位文化的相關責任。
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適當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公平使用機會,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
b.促進、示範與建立政策,期能安全、合法、合理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
c.推廣和示範與科技和資訊使用相關的、負責任的社會互動。
d.示範和促進分享的文化理解之發展,並透過利用現代通信和合作工具,參與全球性議題。
5. Digital Citizen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model and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lated to an evolving digital cul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ensure equitable access to appropri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b.promote, model and establish policies for safe, legal, and ethical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promote and model responsible social inter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d.model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share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volvement in global issues through the use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ools.
學會對『過溢,不去』不再感覺過意不去....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8 16:14
這篇『真』得有點長~對照於您來看大學塾,常常是我在假日發表文章,但今天我想以『兩天自學自玩』來分享,週休二日的生活,不必講話(大概只有買東西、上下公車時開口),很有得玩呢!我發現自己實在太貪心,決定處理一下,這篇是我準備用兩小時來寫的。
每週日下午,都會望著一週來的『豐碩成果』:成堆的報紙、筆記本數頁或是隨手便利貼、電腦裡的文件,下載的或是自己打字、畫圖的、拍照的(有時還有數位錄音檔),提醒自己『接著可以好好處理』。只是,一週後,又是另一堆的呈現,往往感覺負擔更多。我突然覺得:如果這樣是種常態,那何必對尚未處理的那一堆感覺過意不去呢?像『圖解ECFA 』就是最好的例子,部落格裡好多文章提到『還會繼續研究』的,通常我也都沒寫完....,哈~我還發現,幾週後,許多事情也有所轉變了,或是相關訊息不斷湧現,讓我得以再拉聚相關資料,最後就搞定了!所以,若是資訊太多而『過溢』了,我就順其自然,學會丟也無彷。
有兩個概念讓我印象很深刻:
*呂宗昕教授『效率決定競爭力 』所提:好多事沒有一股作氣或是安排持續處理的話,往往『斷氣』而未完能完成,流散於許多『資料黑洞』中。
*泉正人先生『用架構化創造最高效率 』認為做好架構,無論任何人作多少次,都有一樣的好品質!
這讓我體悟了『每個時刻,都有一個當下的自己在努力承擔著!』,十月起至今,我都玩著那種『計點效益』~利用計時器把我可以運用的自由時間,有『認真思考學習』的話,每15分鐘就計一點,然後每週計點統計,乘以30(每分鐘用功給2元),當作下週零用錢(結果我還是拿去買書,又成為下週計點主軸,哈~)一個月下來,我還想寫篇『週捷輪與臨致靈』呢!
對!我每週都有好多想寫~我稱為『待格清單』,就是想寫成部落格文章而還未完成的!例如(這樣表列,希望自己可以更積極些!):
o Webquest2.0
o Moodle Lego
o 多元e智慧系統觀
o NETS A
o GCCCE2010徵稿
o 閱讀線上認證、台中市閱讀認證
o 在ePBL裡玩教學歷程檔案、班級網頁包...
o 台北縣韻文讀本與英語村網路教學應用
o 公園、運動、相片的PBL
o 在Google地圖上遞圖
o 水,河川、水壩、氣候變遷、基測相關
o 博物館主題,摺頁應用...
這是目前隨手『記得』的,好多也是『散落各堆』中,沒關係,我不會『過意不去』了,哈~
接下來,我用事件(外在訊息或是環境觸動與刻意安排)導向來呈現自己這兩天的思考、行動,以及聯想到的相關事物。相關事物可能是該主題與其他議題的連結,也可能是我再提醒自己的『待格』項目。我用時間序列來表現我的假日時空、行動、探究與啟示:
*週五晚上散步,買到『數位小天才第二期 』(雙月刊),自己兩個月前的想法又湧現(當然都是『待格』)其中有關這本雜誌的預設對象,是親子共讀或分讀?現在在第二期看見更好的調整提昇了。本期介紹的還有:
o 數位相機與相片
o 畫出Open將
o 數學老師使用電子白板、Geogebra
o 學習好站介紹
o 摩爾莊園
看完這本後,我先寫了一張手稿『待格』,而開電腦想『努力』時,卻只是插播寫了『Google Dashboard 資訊儀表板啟用! 』,之後就睡著了....呵呵,『隨遇而格 』,一口氣順手看到就寫完;而『隨格而遇 』,反而想認真寫的卻愈積愈多...
*週六上午,等著曬棉被,就沒去K書中心了,我把『師大借來的書 』再翻一次,中午拿去還一些,再借了五本:
*Educator's podcast guide
*Exploring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learning with ICT : researching the art of innovation
*Cultivating 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User-centered design of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晚上的重頭戲當然是兩場煙火啦!新莊市運動會在運動場舉行開幕與煙火施放,而淡水河兩邊也有花博會倒數的煙火施放。傍晚先到新莊運動場,看到擠滿了操場的人群,我就『自然避開了』,索性散步到IKEA旁邊的河堤,想說應該可以遠望河畔煙火。
呵呵,就在八點到九點之間,耳後聽到運動會煙火的轟隆聲,然後是好遠前面的河畔煙火,我和煙火間還有一大坨煙霧『朦朧著』...,原來我選了個兩邊都沒看到的好地方啊!
也好,看著堤防下車水馬龍,還有許多自行車客呢!讓我回想許多事:附中高一時第一次煙火外拍攝影、電子報的煙火報導,以及高雄世運煙火,還有個轉學小孩....(待格)。
*週日就很常態了:
麥當勞早餐看報、買書報、K書。
誠品書局買書:
*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
*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 312號公路:一趟橫貫中國、由上海到哈薩克邊界的312號國道之旅,帶你見證中國的隱憂與展望
*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從心選擇的人生
雜誌期刊:
* 科學人
* 科學月刊
* 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
K書中心,翻看買來的書與雜誌,湧現這篇『過意不去』的念頭。
光華商場,主要是找新的日劇,剛看完『俠義看護』,現在開始看『零秒出手』
接著轉到若水堂,這期的『新發現』,也以新流感為主題、還介紹Google接景拍攝車喔!
*報紙主題整理
十月份開始,我已能保持習慣了:看一天數份報紙不必15分鐘,利用零碎時間利用scrapbook整理,雖然少詳看,但還是細讀幾篇,持續出現的新聞發展,就用資料夾專區處理(還是想著待格,哈~)
幾位名人的新聞或社論,我會認真細讀:像這兩天有李家同、洪蘭、楊照、南方碩、陳文茜、李開復、郭台銘、張忠謀、許文龍、江秀真等,當然也有許多政治人物,太多就不列了。看看他們的觀點與意圖,也想想事件真正的實況與趨勢。也感佩魏老的努力喔!『摺紙橋 可載重50公斤兒童 』
當然,像這幾天的約翰奈思比,就掀起另番討論,我也把『高科技 高思維』、『全球弔詭』再翻找出來看,以他的『11個未來定見』,對照看『中國大趨勢』,很有意思呢!
還有個新聞,是關於『台北縣申辦東亞運』,哈哈,這個我一定要認真設計WebQuest!還有『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民視有專題報導,下週也有部卡通上映喔!
此外,今天彭明敏先生對於『1949大江大海』有篇專文、余秋雨提出『文化應從政治獨立出來』、以及『胡德夫唱響台灣月』,也看到今天開始『全民作主運動苦行 』。這些都讓我在看『兩岸』經貿合作,與政治、文化、地理距離方面的綜合因素,印證那本『1/10與4之間:半全球化時代 』所談。
好啦!週休二日,果然學很多吧(玩玩的心竟也可撐過兩小時耶,加計十點,哈~)!希望您別累著!我還想玩縮寫創意呢!像經濟名詞的FTA和MOU~FTA可以是『Free Teaching Association』,可以當成ePBL的期許。而MOU,我想到的是YOU and Me,你中有我,哈~
這樣,才是我的假日『真』精彩啊!
Google Dashboard 資訊儀表版啟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6 22:44
難得週五晚上上網(通常現在都在看電視,哈~),看到這篇『Transparency, choice and control — now complete with a Dashboard! 』,還有段介紹影片 喔! (我最近也想玩這種介紹影片呢!)真是貼心呢!把一個帳號的所有Google線上應用統合在一起了,不必每次都得到一個個站裡去逛!我的一打開就有17種,另外12種沒呈現,哈哈,有些還真不常用呢!還會有小藍人群區分公開或個人喔!我以下列為例呈現,相簿就有分公開與否的,而也可以在此即時調整隱私設定呢,果然印證Google『因為多而容易分享 』吧!:

趕緊登入Google Dashboard 玩玩喔!
eSchoolNews 11、12月號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5 22:12
我有訂閱eSchoolNews ,每月都會免費寄來數十頁的美國在ICT應用於教學相關的資訊與報導。今晚收到eSchoolNews 11、12月號 ,趁著下載PDF檔(近10MB)時,順便逛逛線上版(不必申請會員即可瀏覽)!
很像電子書頁的翻書感,還有翻頁音效喔!哈哈~ 看看廣告(單槍投影機、實物投影機、電子白板最多)也很有趣、這次專題報導3D投影的教學應用(p9~12)喔!這期我最喜歡的還有『虛擬學校與線上教師(p21~27)』、還有『小組合作學習(p53~55)』,另外也提到學校轉型時,PBL是關鍵喔!(p46)
另外介紹教導自閉症(Autism, p37)、也提及科技扮演重要角色。會對Autism認識,正式因為當時用Google翻譯的『翻譯後的搜尋結果』,我就是打自閉症來測試的,請看『自閉症 』。
許多網上觀察資源(p57)也不錯!
課程:
Smithsonian site le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short historical movies
Digital student magazine broadens engineering’s appeal
‘Homework Day’ promotes the use of Wolfram Alpha for education
領導:
iNACOL launches Continuity of Learning web site for swine-flu planning (因應新流感的持續學習規劃)
New guide helps educators steer students on the path toward college
ALA issues guidance on showing video content in classrooms (PDF)
ePBL社群互動園地,邀您一起玩Moodle喔!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1-03 22:37
想通了,行動仍要加把勁!有機會也把『教師專業社群 』、『混成式網路進修 』、『主題式探究網路合作學習活動 』都拿來玩喔!我也向主任與組長報告沒有與學校Moodle在一起的原因~主要是先不與校內學生帳號混用。
所以,邀請您先到 ePBL申請新帳號 喔!若可以使用你的Gmail帳號更好:
1.反正Gmail不重複帳號,在ePBL就不會重複!
2. 日後結合Google更好玩時,也已知大家的Gmail帳號了!
目前我先開設『epbl社群互動園地 』課程(若不註冊也可以先用參觀者進入),以及幾個討論區:
『自我介紹區』,大家認識一下喔!
『大學塾』討論區,可以針對相關文章進行討論與交流。
『Moodle教學應用交流』,可以一齊討論應用Moodle的經驗交流喔!
『課程包分享與開課邀約』,可以用來分享您自製的課程包,也會展開於『課程包展示區』類別裡,同時,賦予您該課的教師權限。
『epbl建議』,例如開設討論區、對於epbl有更好的建議,也請不吝賜教喔!
有好多個起因讓我想開設一個Moodle讓大家一起交流,就稱為ePBL 社群互動園地吧!原因有:
1.開設多次多元e智慧、xmoodle、WebQuest研習之後,發現好多老師的精彩課程包未能交流分享,或是建置平台稍感不便。我自己先『野人獻曝』,把幾個課程包放上來(都可以用訪客身份就能看見)。
a.大運動場
b.Google應用
c.多元e智慧
2.我在大學塾700篇時就曾想過,利用部落格有些不易展現的教學實施架構,也想把多主題加以整理,並想實踐『WebQuest 、Harris活動 』看看。同時,現在大學塾每天大概有三百人以上瀏覽,相信許多人也有許多好料可以分享,由於我沒把F2Blog開放留言,因此想藉Moodle來玩,更期待促成更多的專業對話與交流機會。日後,發表於大學塾的訊息,就可以在『ePBL社群互動園地』討論,當然,若epbl中有好消息,也會在大學塾張貼。
3.好多PBL的資源與實施,都善用ICT工具了,也讓我決定取這個Moodle名為ePBL,邀老師們先玩玩PBL!
坦白說,我也想過許多『可能狀況』,但先相信參與者多為在職老師們,大家能連心攜手e起玩,就是我的出衷!將來有不同考量時再即時調整吧!呵呵,這時又可以展現Moodle方便匯出匯入的優勢了!
未盡周全之處,將隨時補充,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