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AI,被AI學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7-14 21:57
最近對AIR專案投入比較多的探索。首先整理手邊可以看的書,慢慢看出一些脈絡,大致掌握AI與機器人領域及相關發展,和小黑老師、教網夥伴聊天也獲很多啟發。
網路上,我買了一門Udemy課程「趣味CNN影像AI應用開發 」,以及利用1Know網站 整理相關連結,今天在高雄創客萊吧看到這樣「AI語音助理聲控工作坊」一門課,現場立即報名,期待明天一整天的學習成長。
這篇主要針對明日上課內容與做準備的思考,先參考「AI語音助理聲 控工作坊」《課程特色》
從無到有,打造自己的智慧語音助理!
使用Google Cloud Platform API,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工智慧語音助理應用,一天搞懂!
自行編寫程式、設定關鍵字、控制家電!
不需花費一毛錢,輕鬆體驗智慧音箱!
在AI領域中,語音應用應該是人機際交流與人類生活中最直接便捷的方式,明天課程介紹Google Cloud Platform API、 樹莓派、Python與 IFTTT,都是自己全新待學的軟硬體,雖知不足,但也相對期待。或許,等明天上完課,可以談點日後延伸學習的可用資源與相關建議。
其實,本也報名7/25-7/26 Taiwan-Berkeley AI Forum,但今天收到信,原訂活動將延期,我只好先Google講師們萊過乾癮。哈哈!7/27還有參加國北顏榮泉教授辦理的「整合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影像辨識之資訊科技專題應用研習」,研習特色:
1. 使用 Webduino Bit 控制板實作,整合 Blockly 與 Node.js 程式設計介面,橫跨人工
智慧與物聯網兩大知識領域,兼具學習的縱向深度與橫向廣度。
2. 學會使用瀏覽器接收筆電 Camera 影像串流。
3. 學會用瀏覽器載入 OpenCV.js 進行各種影像濾鏡處理效果。
4. 認識 Google Deeplearn.js 與 Tensorflow,實現機器深度學習、訓練模型、即時辨識實體物品。
5. 結合物聯網控制板模擬實際情境,打造 AIoT 智慧物聯網應用範例。
哈哈,相信七月過後,我會再厲害一點點!
社群混成協作開發NFC應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7-06 05:30
利用社群混成協作方式,夥伴們迅疾建立噗十NFC簽到系統。
去年開始玩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貼紙,思考建立輕巧應用。本來想在噗九年會玩破冰遊戲:讓每個噗友與他人相會時,彼此就交互感應對方的NFC,就能建立活動的互動連結樣態。
不過,「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其實未普及。後來國全老師給我一台USB接頭的NFCReader,可以讀取NFC貼紙或一般悠遊卡的一串數字內碼,我想著:若能建立內碼與相關事件的連結,就有機會在NFC觸發時,產生紀錄或觸發事件。
軟硬體準備
在淘寶選買讀卡機,之前買的NFC貼紙終於派上用場!我畫了兩頁筆記拍照給雄哥(顏國雄老師),面交一組讀卡機與貼紙們,後續都以FB Messsnger聯繫,就在期末導師最繁忙時間,雄哥就是可以搞定!請參考雄哥「Apps Script : TPET10 NFC 簽到系統」程式介紹與使用說明。
硬體購買供參也請多比較考量:NFC讀卡買IC的、貼紙我最近買這家。
系統介紹
1.讀卡機是NS USB接頭,只要接在PC電腦端即可使用,或者利用Android手機、平板的話,也只需要一個mini的USB轉接頭。
2.雄哥利用Google與表單開發系統,利用網頁瀏覽器即可開啟選課簽到網頁。
3.NFC內碼與個人編號對應表與名牌貼紙,需要將NFC貼紙對應到每個人的編號、名字,將貼紙在名牌後面。
操作說明
每個學員(實際狀況是短時間多人湧入)帶著貼紙到各上課地點,在感應載具(可上網的筆電或平板)從簽到網頁下拉選取課程名稱,待網頁轉換成輸入狀態提示時,將NFC貼紙靠近感應器,嗶一聲讀取到NFC內碼顯示之後,就顯示學員名稱、並於資料表單紀錄該學員選擇了這門課,同時加註刷卡時間。
每門課只要有第一人報到後,就會新增一個該課程的紀錄表單,而且網頁設定持續停留在該課程待輸入條碼狀態,可提供同一課程陸續進場者快速通關~只需保持感應端載具的網路通暢。
簽到結果顯示於每一門課的試算表分頁,可以看到每位學員名字的登入時間,這樣就有了簽到數據,日後檢視課程參與人數、個別學習履歷、時間跨度,都能進一步排序、檢索與延伸運用。
社群混成協作
除了上述提到面交設備、討論構思與系統開發,接下來更實際地談談這次的協力歷程:
1.如何建立NFC內碼與個人編號對應表?
我先在貼紙上寫編號(直接寫在NFC標籤上也可以),開啟學員資料表,在旁邊欄位上等待輸入,逐一將NFC貼紙感應,就建立完成NFC內碼與個人編號對應表。
2.貼紙如何貼到名片上?
本想先寄到南投,也可以先將各名牌貼一張NFC貼紙,再來建立對應表。或者到噗浪年會後,把有編號的貼紙發到每個學員手邊自己貼。不過,在時空客觀因素影響的務實作法是:貼紙寫編號、建立表單對應,在年會布置時,由工作人員分工貼上名牌,立即進行測試。
結語期許
如同我在「下一個心流創造者! 」的想像:被貼標的、感應程序與觸發後續,都可以自由玩想。試想貼紙是貼在物品、牆面、卡牌上,感應讀卡裝置亦可行動化、適時感應,同時,目前讀卡機跟貼紙價格合理普及,都有助於開發多元應用。若能交由孩子們來設計活用,一定更有意思!有了這次社群混成協作經驗,更要努力「解決問題、提升滿足、創造價值」。
![]() | ![]() |
![]() | ![]() |
![]() | ![]() | ![]() |
1
大學塾長在哪裡?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7-06 05:02
這是在第十屆教育噗浪客的分享:「十年來與教育噗浪夥伴的個人回顧」,感謝大會規劃、捷達支援的「影片直播(前小段漏失無礙)」,以及簡報分享,請指教喔!
哈哈,一開始講得超快,後來慢點談。但鐘響時又忘了講最後一句:我在這裡~噗心如初,認真玩真。
大學塾長在哪裡?
大學塾長在哪裡?
大學塾長在哪裡?
簡報從缺席噗一小遺憾開始,回顧參與教育部專案、台北縣與新北市教網中心的學習成長,其中與噗友交織協力玩創新擴散、確保教學,以老師自己在教室裡的孤島觀到延伸到教師社群所得能給我們能善用數位槓桿的機會一氣呵成探討,也讓自己著實回顧最近十多年來點滴。
軟科技應用,從單槍百用、主題式網路合作探究設計,也淘來硬體好好玩,一起努力打造學習時光。
「Learning Transported:Augmented,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y for All Classrooms」資源整理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6-17 18:50
早先看到ISTE 出版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混合實境的書「Learning Transported:Augmented,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y for All Classrooms」很是期待,但礙於只賣紙本就未下單。終於等到Amazon Kindle出版電子書,一發現就力馬下手!
拿到手後雀躍不已~一如介紹「201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本書整理AR、VR與MR對應七種角色指標的應用,和我上次整理七個角色玩Google異曲同工耶,這讓我想到更多整合點子。不過,這次先整理本書附錄中介紹的工具資源(電子書也可以LINK,但其中有些失連,我又想取得內文文字,所以利用截圖、OCR、費了點工整理一番)。
有些在我的部落格介紹過,先整理在前方,其他還有更多值得好好探索,就當是我的暑假作業吧!
※Aurasma、此書未介紹RAVVAR ,我自己補上。
※CoSpaces Education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Earth 、Voyager、Streetview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此書寫作期間才新增的,我自己補上:Tour Creator
※Nearpod
※Quiver Vision
※RoundMe
接著看到的許多資源,都只有英文版,AR擴增實境的比VR虛擬實境多很多,免費居多、iPad應用比較多:
※3DC 3D modeling app that lets you build, share, and even 3D print your designs. [FREE, iOS, Android and web]
※Anomaly 、Marker
※ArCraft Sandbox AR
※AR Circuits
※AR Studio
※Blipbuilder
※Breakout EDU
※Bubbli
※Discovery VR
※DottyAR
※EON Creator
※Figment AR
※Galactic Explorer
※Gamar
※GeoGuessr
※Human Anatomy Atlas
※Lifeliqe
※Merge Cubes ,這我有買兩個,但都沒拆玩,哈!※Apps for Merge Cubes :Th!ngs、Dig It
※Metaverse
※MSQRD
※My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AR
※Orb
※Popar Bugs Smart Book
※Qlone
※QuestUpon
※Solar App
※Solar System
※ Spacecraft 3D and Android App
※Spin Magic
※Spy Quest
※Storyfab
※User-USA Today VR Stories
※Virtual Speech app
※Vuforia Chalk
※WallaMe
※World Brush
※YouVisit
※Zapworks
RAVVAR實作講義分享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6-17 09:50
將RAVAR以前(大造,DarCreator)整理的講義、網頁一起整理分享。 「玩虛實,真行動-科技導入教學應用實務」直播影片分享。
※RAVVAR實作講義(PDF),在天龍也可以買到「計算機視覺增強現實應用平臺開發」,就等同是RAVVAR的操作手冊喔!
相較於Revear(Aurasma)的比較:
十試3D物件於AR~大造(DarCreator)暫完勝Aurasma!
1Know課程「足球 FIFA2018 PBL」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6-14 23:21
八年前這篇「大考後大玩~分年段整理PhET模擬,與Flonga遊戲網站」介紹過Flonga裡的足球遊戲有36個,今天適逢FIFA2018開場,再找一次,變成有123個了。
寫作此時翻看「足球王者」2018FIFA特刊,提到俄羅斯請太空人於太空站揭開今年世界盃足球賽主辦標誌,正巧FOX影台播放著「關鍵少數」影片,我想著這樣的世界一家~從外太空,以及跨地域、國族與語言的足球運動,果真是一體無礙的。
![]() | ![]() |
我利用1Know平台建置一門「足球 FIFA2018 PBL(課程代碼:775CAB)」,目前依「設計發想」、「百科資訊與圖書」、「網頁參考」三類先整理相關網路資源,隨著賽事開踢,還要持續探討以FIFA2018為主題的教、學多元應用機會,邀您一起玩!
![]() | ![]() |
我的投件~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6-10 19:20
接連兩天參與「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與「2018年GHF教育創新聚」參訪分享,與同事、老友、新朋友齊聚一堂,熱血與燒腦交相攻,活動後,再細看自己的「教育創新100」投件:
請說明您的計畫是如何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公共利益?(最多100字)
大學塾在12年來寫了2000多篇,瀏覽人次達126萬多,主要的內容都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主軸,再隨著時代發展的產品、觀念或者是新聞、書籍的見學分享,同時也開展自己持續在教育科技領域中,研發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主題,適合個人或小組主動探究的部分。
教育創新100募集標準,須符合以下4個理由,請填寫推薦理由:
推薦理由一,發揮4P精神*
請說明你(們)的提案與行動,如何支持學生以他們的熱情為基底,想與同儕合作,體驗把點子轉化為專案時的挑戰與樂趣?Project:專案導向的學習任務設計;Passion:看重興趣與熱情;Peer:建構學習社群與同儕;Play:誘發玩心,啟動內在動機的設計
談專題導向學習(PBL)有很多的方法:主題統整從早期我就翻譯使用WebQuest讓學生藉由網路資源扮演真實世界角色,隨著科技發展,有了Google、YouTube,以及搭配新聞事件的主題探究:世界各大運動、上海世博、接下來的東京奧運...,都是可以很好的凝聚這樣調動全人身心的4P學習活動規劃。
配合新課綱即將實施,我也以STEAM作為核心開展的設計思維基礎,結合PBL、創客活動,讓學習者的熱情在同儕互動中,以遊戲行動認真達致專案成就!
呵呵,現在又加上世界盃足球賽好玩!
推薦理由二,提供適性學習*
請說明你(們)的提案與行動,如何看重個人差異?運用哪些科技、教學策略或個人化學習素材,設計出以學生為本位,適性而教的有效學習解決方案?
我強調數位槓桿:科技(Digital)的、許多人(Many)的。科技能幫助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展現心裡所想、延伸其利。而同儕與相關支持者的所有人員調動,又讓這樣的展現多了舞台與對象、觀眾。即便新興科技,我也相信以學生為中心導向的角度,他們可以適度操弄,從學習科技到使用科技,再利用科技學些什麼。在這中間,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專長、興趣,彆也看見自己可以助人的正向回饋。
當然這需要老師有好的教學設計、情境營造與多元社群的支持,才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理想境界。
推薦理由三,解決當下難題*
請說明你(們)的行動解決哪些既有的教育或是教學關卡,透過哪些新方法和思維,解決長久以來的困境?
我想,數位時代最重要的關鍵是永遠資訊過載!怎麼去聚焦在有限時間裡面發揮更好的行動效率,在大學塾十多年的文章裡,主要探索科技可以為教學現場帶來的助力,秉持著解決問題、提升滿足、創造價值三階段開展觀點:讓老師、學生知曉、易用且活用。
進一步,從教育行政層級著手,倡導策略規劃觀念並提供政策研擬建言。「新北iSTEAM~教育局策略規劃初探」
推薦理由四,具備永續能量*
請說明行動能否有系統性的影響力?是否有複製和永續的可能性?
有心有力願意行動,再獲得回饋與相互支持。從個人部落格開始,到參與教育噗浪客教師社群的互動,無非就是能與第一線老師們互動、共好,以善意換取善意!老師們可以一起玩也能夠無私共享資源,同時在對話間又激發出新的熱血玩法,共同營造永續的心流時光。
雖說我從個別老師出發,但由於多年來借調教育行政機構,從產官學研面向,找到更為確保有效的專案規劃、擴散策略研擬,以系統思維慢慢營造永續多元生態,期能在滿滿感恩與相互支持中繼續走下去。
請分享未來一年內,被推薦者的下一步行動計畫是什麼?
我想無論是下一步、下一年、下一個十年,我們仍然擔心,或者在乎在台灣的我們,可以怎樣陪伴孩子成為數位世界公民!
繼整理「ISTE七個角色玩Google」:「Empowered Professional(致能賦權專業者)」:1. Learner(學習者) 2. Leader(領導者) 3. Citizen(公民) 「Learning Catalyst(學習的催化者)」:4. Collaborator(協作者) 5. Designer(設計者) 6.Facilitator(促進者) 7. Analyst (分析者)後,也想繼續以「聯合國轉變世界17目標」繼續整理,建構符合4P、5C精神、作為STEAM PBL課程之參照。
在新興科技面,對於AR、VR、機器人與AI的運用,也持續關注學習。當然,從教學第一現場來看,這些不見得只能依賴高大上、花很多錢的作法。我深信:即便是小小的擾動,每一個老師心中保有「領受教學感動」的初衷,大家就可以一起認真玩真的!
註:報名網站個人照限為寬形,所以我就自己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