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Let's QRCoding!(二)自行瀏覽與遙控簡報播放

      利用Webbit IoT、QR Code與Google簡報,提供可以自行瀏覽,也能遙控頁面播放的簡報教學應用。

      首先將一份Google簡報設定「知道連結的任何人可以檢視」,複製網址。將其貼到積木區裡的「顯示Google簡報」,接著就可以按執行來測試。

attachments/202210/5626635868.jpg attachments/202210/7170733219.jpg

      從「更多」→「網頁預覽」,有連結與QR Code,提供老師的大屏展現與學生平板上看簡報,都可以自行瀏覽簡報:


按下紅色怪獸,簡報前往上一頁。
按下黃色怪獸,簡報前往下一頁。
按下綠色怪獸後,輸入數字,簡報即跳往該頁。
藍色怪獸則顯示總簡報頁數及目前頁數所在。

 attachments/202210/0605938765.jpg


      接著,利用老師手上的萬用遙控器(從「更多」→「萬用遙控」,電腦或手機、平板網頁皆可),設定與上述簡報積木裡相同的物聯網頻道,按下數字即可遙控所有的大屏、平板的頁面連動。

attachments/202210/4042328370.jpg attachments/202210/9439794850.jpg

      以下程式碼連結,將簡報網址與物聯網頻道先清空,您可以自行設定喔!

 attachments/202210/7303650558.jpg

attachments/202210/2646611095.jpg attachments/202210/4184555302.jpg

標籤: QR IoT Google

「數位學習精進辦公室」的「選戰」焦點

      如題,辦公室的選戰焦點有三:辦公室營運現況與展望,當前數位學習內容採購進展,藉政治選舉槓桿進行批判與展望。

      但先定義我所謂的「選戰」:超越政黨週期的教育政治承諾(世界銀行對未來學習的願景)。
1.學習者準備好並有動力去學習~強調每個兒童的全身心發展,並支持學校以外的學習連續性。
2.教師是有效的和有價值的~並且準備好通過使用教育技術在學校內外扮演越來越複雜的學習促進者的角色。
3.學習資源,包括課程,是多樣化和高質量的~以支持良好的教學實踐和個性化學習。
4.學校是安全且具有包容性的空間~採用全面和超越學校的方法來預防和解決暴力問題,不讓任何孩子掉隊。
5.教育系統管理良好~學校領導者推動更有效的教學法,以及擅長使用技術、數據和證據的稱職教育官僚機構。

辦公室營運現況與展望
      理應於三月中旬成立的各縣市「數位學習精進辦公室」,從教育部提供人事經費(1~N年?),配合專案有其成立宗旨、目標與任務。這是個全新編制,全新任務,各縣市目前的組織和營運狀態都不同。
所有當事人,從組織編制、選擇地點、任務分配、人員選用,都是「選戰」,再到教育部業務交辦,公文撰擬發布與檢核,以及,無論是地方政府局處的內部與外部人員,看辦公室現況與實績,也當然從不同的選擇角度來解讀與期許。

數位學習內容採購進展
      前次以全國標案方式採購平板設備,接著幾個月忙於配送、驗收,開學於各校使用後,陸續發展出許多精彩與困難。
      當前,辦公室忙著選購數位內容產品。考量如何在數百項(優質推薦?)產品中,選購對本縣市學校師生最佳發揮教學應用效果的品項,更是「選戰」。
      期能在採購載具的比例基礎上,讓數位內容接續來發揮達成教學目標、活絡師生互動效益。尤其,接續還有三年,也應做好延續規劃策略並貫徹執行。

政治選舉槓桿
      上次探討OECD跨越20年看學校的現在與未來,是以時間跨政治週期,這次則是跨政治版圖進行系統思維:
      藉政治選舉槓桿來對[數位學習精進方案]進行批判與展望,乃基於上述兩點探討,各縣市在續任、交棒與挑戰的「選戰」攻防裡,專案辦公室可能成為「選戰」的攻防核心,但我相信大家樂見其成:如何好好地將自己縣市數位學習發展現況、未來願景,認真批判與展望,都是政見政策的研擬著力所在。
      在自身既有教育基礎上,藉國家數位學習精進計畫,發展出本縣市特色亮點,SWOT地擘畫願景、策略規劃與落實執行,達成教學創新。
      若可能展望超越、超前:如數位轉型與治理、智慧學習分析,補足硬體(如大屏、6:5載具、新興科技)。更重要的,政見若能藉中小學現場的新常態,總體思考全縣市民終身學習網絡,延伸家校與政府、企業,相信更是縣市選民想見與恭賀當選後監督的願景。

attachments/202210/6820112436.jpg

藉OECD一組報告跨越20年看學校的現在與未來

      20年前談的未來是現在,接著再展望20年。OECD對於未來學校、教育的展望,有一組相隔20年的趨勢探討。

      2001年「Schooling for Tomorrow(明日學校)」專案中探討「WHAT FUTURE FOR OUR SCHOOLS?」(學校的未來樣貌?),以三狀態提出六種場景: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1840089.pdf](https://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1840089.pdf)

A.”The "status quo extrapolated”(現狀外推)
Scenario 1: "Robust bureaucratic school systems"(健全的官僚學校系統)
Scenario 2: "Extending the market model"(擴展市場模式)
B.The "re-schooling" scenarios(再教育情景)
Scenario 3: "Schools as core social centres"(學校作為核心社會中心)
Scenario 4: "Schools as focused learning organisations"(學校作為專注的學習組織)
C.“ de-schooling”scenarios(去教育場景)
Scenario 5: "Learner networks and the network society"(學習者網絡和網絡社會)
Scenario 6: "Teacher exodus - The 'meltdown scenario '(“教師外流”崩潰情景)

attachments/202209/8247829783.jpg

      其中關於探討趨勢是以「15~20年來看可跨越政治週期」而描繪,讓我特別有感:
These schooling scenario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a time frame of approximately 15 to 20 years long enough for significant change to occur beyond immediate political cycles,but not so far off as to be remote to any but futurists and visionaries.(這些學校教育情景是在大約 15 到 20 年的時間框架內構建的,足以在當前的政治週期之外發生重大變化,但距離遠不遠,除了未來主義者和有遠見的人之外,任何人都不會感到遙遠。)

      接著2021版「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描繪四種未來學校教育圖像: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back-to-the-future-s-of-education_178ef527-en]
1. 學校教育擴延(SCHOOLING EXTENDED)
2. 教育外包(EDUCATION OUTSOURCED)
3. 學校成為學習中心(SCHOOLS AS LEARNING HUBS)
4. 隨處學習(LEARN-AS-YOU-GO)

attachments/202209/4871184543.jpg

      同樣地,這四種圖像展望指向未來20年~2040年,再跨越政治週期。此外,兩份大致都依這些基礎來探討,很有比對與展望的動能:「目標與功能」、「組織與結構」、「教學工作」、「治理和地緣政治」、「對公共當局的挑戰」。

attachments/202209/9849135691.jpg

標籤: OECD

      半個月前在台中,參觀國立美術館「111年全國美術展」與多項展覽,以及中山堂觀賞極至體能舞蹈團的「空間記憶」演出,美展作品看相片可回憶,但舞蹈表演的畫面,卻仍歷歷在目於腦海裡。本來是藉著觀賞動、靜態展演,好為明天開學的台藝大「生活中的程式設計」準備,今晚先整理「空間記憶」舞蹈演出給我的啟發:在有限空間裡的無限記憶延展。
      想看舞蹈演出,本來是備課,卻收穫與啟發多多~本來想觀察舞台上是否真的有以前舞蹈系、戲劇系學生們口中的「小黑人」(幫忙道具移動的非演出者),結果發現「空間記憶」,在有限舞台上創造無限空間伸展:來自上下左右的隔板,與舞者穿梭其中的遊走、跳躍、躬體、纏轉、縮身,從單人、雙人到多人交互,詮釋這樣有限空間裡的無限擴延,也激起觀者從眼見開啟心中的記憶空間再交織。
      我對於演出背景以隔板交織展現的建築效應特別有感。本來也想過實虛整合的展演,例如以背投影方式呈現COSPACES的「板塊」運動,可以讓真人演出表現,甚至在動作節奏中搭配出實虛連動的效應。或者想著可能有「輕屏板」,也就是有些隔板其實是螢幕,這樣可展現更多不同畫面效果與展演互動。
      不過,觀舞中真正要佩服的是舞者: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把身體視同骨牌般連動(硬)、章魚八爪交纏(軟),或是在手、腳、頭的可動關節裡,除了由內而外表現(軀體主導),也加上由外而內、甚至由外對外方式(受引動牽連),看起來合理地人、物連接,有時身體還像物品般碰撞、拋出與落下....,我邊看邊想著:上一個畫面都還沒回神,這個動作又精巧接續了....,他們怎麼記得住啊!再加上舞者之間交互呈現的樣態,想必也經歷無數次的演練、互動(應該也有爭執),而能建立默契與全然的信任。
      一個舞台演出,即便之前刻意修練,也仍須在演出當下精準表現,才能引發觀眾們的感受與迴響,尤其能呼應打造出編舞者與舞者合作塑造的新記憶。
      看著舞台上,人,在一個空間之間、人際之間的所有交互,我感受到時間的流竄是不等速的。因為心間的記憶流轉,可能在喚起過往自身回憶,或空間記憶的不同時間跨度,就產生了像影片播放速差的效果,讓我自己上課也想這麼講:這些也都是實體空間、人際交互與個人心間、數位科技的總集成「程式設計」不是嗎?
我看到一種丈量世界的開展,可以像演出中舞者肢體限縮於有限空間裡交纏,亦可能藉由肢體伸展而拉開了觀眾眼底心裡的無限大空間,這是我們共同交織的「空間記憶」。

 attachments/202209/4691328191.jpg

 attachments/202209/9049522812.jpg

標籤: VR 360

設計教育機器人與閱讀應用

      設計教育機器人與閱讀應用,我找到這篇「Reading socially: Transforming the in-home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a learning-companion robot」,文中提及「將閱讀體驗轉變為有價值的社交活動」,讓我很有感。
     針對閱讀活動導入教育機器人,文章也有整理的設計九原則,我簡譯如下:

DE1 為學生提供活動和選擇教材的自主權
DE2 設置和監控閱讀目標
DE3 提供符合學生主題興趣和能力的材料,並支持技能發展
DE4 提供對閱讀活動表現出興趣的社交夥伴
DE5 大聲朗讀給社交夥伴
DE6 讓機器人在說話時保持眼神接觸 並在 " 思考 " 時轉移視線
DE7 為內容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議
DE8 參考以前的互動
DE9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個人信息、感受和信念納入對話

     研究中使用的機器人、閱讀文本、讀卡感應用用,也都是我現在設計與準備的方向呢!

attachments/202209/7374827444.jpg attachments/202209/1882683387.png

標籤: kebbi

Let's QRCoding!(一)QRCode產生器

      寫了七張草稿,想好好架構一個以「QRCode+IoT」為基礎的教學應用。我會分段一塊塊來寫,今天介紹一個以Google試算表為模板的QRCode產生器「QR Code Auto Generator Template 」:

attachments/202209/7557544388.jpg attachments/202209/5873917753.jpg

      將連結另存副本後,在A欄位輸入想生成QRCode的內容,如網址、數字、文字等,即可獲得該內容的QRCode圖於C欄,而B欄(或其他欄位)可用於寫 註解說明。

      我發現它無法將QRCode圖另存新檔,但可以存成PDF,再另外截圖存檔,檔名可對應試算表列號,以供未來運用。

attachments/202209/6291956484.jpg attachments/202209/3275297269.jpg

   

      再把以前買的書,想設計的資訊推車,通通QR Coding起來!

attachments/202209/2289571346.jpg attachments/202209/3210229629.jpg

標籤: QRCode IoT

「Jigspace」也有桌機版了~

      只要研習有機會分享,都會說我為了這個「Jigspace」APP買了一台新的iPad(第七代),後來還陸續買了三台,二手iPhone(6+6+7)總共我有i19。現在「Jigspace」有桌機版軟體了 !Mac、Windows都有,超級開心!

attachments/202209/8735283574.jpg


      Explorer就有數十個主題可以好好運用,一頁頁動畫展現與標示說明(全英文),可以自由選轉放大、選擇視角觀察與探索。建立帳號後,Create裡有上千個元件可以自己發揮,創建主題。

attachments/202209/0481987561.jpg attachments/202209/0786804893.jpg

attachments/202209/1805333781.jpg attachments/202209/1960058815.jpg

標籤: MR

家長日親職講座:如何親子共學科技應用

      本來想整理一個家長日關於「數位學習精進、生生用平板」的校本說帖,正巧受邀老友學校的家長日親職講座邀約。在準備過程中,覺得應該更上位地觀照:如何親子共學科技應用。以下先草擬方向:
      我建議家長從自己「工作職場」、家中「孩子學習樣貌」,以及學校「新常態數位學習情境」三個場域來看,如何無縫接軌,為孩子營造一個主動學習、樂在探索並與人協作的學習全境?
      藉著數位(Digital & Many)科技,我們一齊陪伴孩子善御數位與實體相接的學習機會,也就是家校相通,以新北市為例,利用親師生平台,孩子們一個帳號就能連通往許多數位學習網站,這樣水到渠成的機會,我們一定努力勢在必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當然也會擔心:網路沉迷、不當使用、社交霸凌.....,這些必然存在,我們當然在乎!不過,藉由親師合作共識、建立學生正確數位素養,以及同儕(大人與小孩)相互支持,相信能讓「可連接數位應用的時間」比例,朝向更多我們期待方向來推進。負面狀況絕不可能消失殆盡,但讓孩子知曉:就像熱水不可碰、交通安全要當心一樣,讓他們有自主判斷、獨立負責的心態,我們才真能放心放手。
     我也想邀請大家回顧疫情以來的在家上課情況,新學年開始,沒有任何人敢保障絕對會是怎樣的上課樣貌。但也像上述避免負面應用的原則,我們還可以更積極作為。在老師引導下,提供孩子們自主投入、合作學習的網路探究機會,配合原有的班級教學、領域進度,進行跨域主題統整活動,尤其在數位閱讀、博物館資源應用上,只要網路通連,無時無刻都是學習寶庫與活動樂園。
     最後再提「智慧造境」。現有家校實體環境中,結合物聯網、混合實境應用,可以讓環境成為孩子們除了教師、同學之外的第三個老師。尤其利用行動載具更是如虎添翼,讓孩子沉浸於家校相連的學習設計情境中,還可以善用隨身攜帶如手機、實體學習教材,進一步數位、實虛整合連動。不久的將來,還有大數據與AI應用可掌握學習進程,進而提供適性個人化的引導。
      在最後提醒初始所提:職場、家庭與學校,如何流暢串接,我們一起智慧造境Paly!

attachments/202208/44843188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