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COSPACES空間深度表現

      COSPACES的空間深度,若是原有的VR環境,可以因為物體遠近而有大小差異的感覺,但若是以360巷片為環境,畢竟拍攝呈現的是一張JPG相片,我比喻是一張大海報,所以沒有了空間深度。
      除了原本我以大小差異的感覺來製造「偽空間深度」之外,在「營造屏東教學原元宇宙~從360相機出發」研習當天,鄭義隆老師也測試成功:在360相片環境中,以程式方式表現「空間深度感」的演員移動效果,這次一起做個比較、分享。
      解說影片稍長(6分鐘),主要也展現迭代改進的說明,請多指教喔!

attachments/202307/1050728930.jpg attachments/202307/4731338601.jpg

標籤: COSPACES 360 VR

COSPACES「360相片運鏡與環境置換」

      最近在屏東縣資教中心分享「營造屏東教學原元宇宙~從360相機出發」,中心提供十多台360相機,供研習老師可以借回拍攝。我們利用COSPACES來延伸運用360相片,打造實虛整合與互動的教學應用,可以同時結合大屏、平板與頭盔、遠距夥伴,都能同步協作。期許將360相機拍攝後的相片、影片運用有更多探索。
      其中,自己在當時還開心地「被自己嚇到」,初次想到也成功以「模版套用」的概念,創造多個360與VR環境的運鏡與切換。以下為實作(說明影片)目標:
1、在COSPACES中,將360環場相片,加上鏡頭與程式設計,呈現運鏡觀覽效果與場景切換。
2、程式模板可以替換360相片,加上多場景之間跳轉方式:自動時間序列、選單式選擇互動。
3、分享模板機會:
(1)超連結可以重新組合運用
(2)作品內場景複製使用(含運鏡表現、轉換場景控制程式)
(3)老師將此派送為任務,學生加入班級即可使用

attachments/202307/2495834755.jpg attachments/202307/7572609536.jpg

attachments/202307/4503087562.jpg attachments/202307/1177691471.jpg

標籤: COSPACES 360 VR

我是個有趣味的人嗎?

      從日本回台後,一直想著好多需要寫下來、有機會再分享的事物。在這些多元方向與豐富資訊中,慢慢地沉澱、聚焦,也在幾天傍晚追夕陽的過程裡,想通了!
原來自己真正在乎「我是個有趣(味)的人嗎?」
      「趣味人」是什麼?在東京秋葉原地(H16-5)出口,我看到書泉書店的看板「趣味人專用書店」。當下「趣味人」一詞,一瞬間打中了我,翻譯成中文來看,趣味,即愛好。我想從相對觀想玩「趣味人」開始,在暑假裡整理三度赴日的見學收穫。
      這家書泉書店共有九樓(Book Tower很酷!),樓層介紹可以看到各層樓主題。我一方面逛遊各樓層,欣賞陳設展現的情境與動線,也同時設想體會:眼前這個主題,為何能吸引眾多愛好者(至少開得成書店裡的專區!)?也讓我自行腦補聯想:這個區裡有哪些元素,吸引了當事者(趣味人)願意投入心力、享受,甚至成為專業,並且參與社群、凝聚成一個生態系呢?

attachments/202307/9994318154.jpg attachments/202307/9561395830.jpg


       以五樓的鐵道為例,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車款相片、模型、車站紀念品,各鐵路的時間表、甚至車上把手、配件....,這樣的規模跟深度,自己即便不熟卻也感動。
       之前我看《南方,寂寞鐵道》,也聯想起這是個好的台日連結觀光交流的契機,還能深入探討因為交通開發而引動的城市、鄉村興盛或沒落演變,此外,智慧城市、地方創生的科技應用也都能連結研究。

attachments/202307/7560315340.jpg attachments/202307/4936339068.jpg


       就這樣我大概逛了三趟(另一間近十趟的是紀伊國書店,哈哈!),藉此檢視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真正投入時間、心力與花費的,是什麼?」。我的結論,自詡為「學思疑問探」趣味人,後續再來討論。
       接著分享我的聯想:一個孩子(K12階段),如何成長為該主題的趣味人呢?
       我想到的點有:這些主題是老師在學校教出來的?還是孩子自己探究,與同儕夥伴,他們共同的小秘密或秘密基地,也可能身處特定生活背景,在家庭、社區影響下逐漸養成?
      我認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時間盈餘投入。這正是我想探討:是否有比較多的趣味形成機會,是孩子們在暑假的自由研究中,個人自由探究而逐漸發展所成?可能有現場實際經歷、媒體接觸,或者有家人、學伴、社區朋友帶領等等。
      這個暑假,我常說是「第一年有ChatGPT相陪」的時光,尤其對於畢業生,期許大家大膽探索、放手也安心地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慢慢培養新的興趣、或者發展真正的愛好。
      這個「趣味」,可以跨領域、年級,藉著科技的幫助跟串聯,師長的適度引導、陪伴,可以混成交流,將許多人、許多地方連結在一起。讓自己成為「有趣(味)的人」,無論是生活時間的打發,或是對於特定事情,能引領自己保持好奇跟動機,真實行動。
      對我而言,這幾次也常常發想:希望串成日本、台灣一起玩的主題網路合作學習活動。例如運動、博物館、觀光旅遊、地方創生,甚至包括颱風(日本寫台風)、地震、豪雨成災、酷暑.....,你看看,台、日真的都很像吧!
      同時,讓自己回味十多年前「建立跨國校際交流活動的契機」的熱血初心,現在更能心想事成!玩「數位說故事、策展、虛擬旅遊」,有更多便利科技工具、人事物連結機會與玩法喔!
      最後,在這番探究過程中,我發現:利用「Ikigai」也可以相通:找到不怕疲倦、心滿意足的那股人生動力,或許,就是身為「趣味人」所享受的幸福時光與自我實踐之道吧!
以下相片,也有我自己的「趣味」:圖書館與生涯學習中心、K書小包廂、道具街擬真食品、貓的攝影展.....。

attachments/202307/4527044243.jpg attachments/202307/9106602300.jpg

attachments/202307/7279480459.jpg attachments/202307/4460699273.jpg attachments/202307/2136769675.jpg

attachments/202307/4401543188.jpg attachments/202307/1228297215.jpg attachments/202307/6469046014.jpg

 attachments/202307/3110754443.jpg

科玩玩腦,Letmestayforaplay!

      「量子思考:跳脫常識,在沒有答案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路」作者村上憲郎提到:必須具備「不好玩就不是工作」的感覺。
      隨著ICT 與AI 的深化,人們看待工作的方式逐漸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時帶著「玩心」。
attachments/202307/0540518172.jpg
      孩子們天生好奇愛玩,我也愛玩科學玩具,這次的夏日研究主題之一,就是「從玩具體驗人生」.....,呵呵,沒那麼嚴肅啦,不過,玩的過程中,一定需要動手動腦動嘴動腳,在「重心、平衡、轉動、彈性、適力、蓄能」中,體驗「好奇、神奇、精奇、傳奇」各階段的玩腦成長,這次先玩品美版。
      準備好,出發!Letmestayforaplay!簡報分享
 
attachments/202307/3519045923.jpg
 

attachments/202307/8598700850.jpg attachments/202307/0744180721.jpg

      帶著一小袋日本XR、元宇宙與地方創生展的DM回高雄,利用電梯走道的自然光,拍成相簿來分享

attachments/202307/7176639432.jpg attachments/202307/3262622596.jpg

attachments/202307/4426059873.jpg attachments/202307/2924560018.jpg

attachments/202307/9626355480.jpg

標籤: VR XR

三趟東京扛書整理

      無三不成禮,三趟東京行,幾乎是接近個人行李上限地扛書回來...每次結帳後到紀伊國書屋退稅,感覺都認識了呢,哈哈!

attachments/202307/8149717795.jpg attachments/202307/5727343736.jpg

      買到後來,也慢慢確認自己喜歡的「趣味」呢!

      錄影操作:我把書的封面加以拍照,更改相片檔名,拉進Notion建立資料庫頁分享(連結),暑假繼續研究。

 attachments/202307/2395758145.jpg

標籤: google AI iPad

Notion資料庫應用:剪貼、AI摘要與Gallery呈現

      截圖介紹Notion 資料剪貼、資料庫AI摘要欄位與相片Gallery呈現:
01安裝chrome外掛Notion剪貼簿
02建立新的工作區

attachments/202307/4458231615.jpg attachments/202307/6751547385.jpg

03開一個整頁資料庫的新頁面
04新資料庫

attachments/202307/7422207388.jpg attachments/202307/1337150321.jpg

05搜尋新聞、文章、影片
06新增AI摘要欄位
07AI摘要生成

attachments/202307/8192228774.jpg attachments/202307/2828461281.jpg attachments/202307/6636943343.jpg

08分享資料庫連結
09將圖檔拉入資料庫

attachments/202307/4354577444.jpg attachments/202307/9632579607.jpg


10建立Gallery View
11Gallery 展現

attachments/202307/8641335669.jpg attachments/202307/0135583237.jpg

標籤: notion AI

      因應科技帶來變革,我們多方探討:在教學現場與活動中,師生應具備甚麼樣的相關素養、統合思維,看待自己與他人,科技與社會,當然,還有.....,創造未來。
      目前「112-113年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第2次徵件」、「中小學校人工智慧教育計畫」都在徵件中,雖然對於「學年結束前」徵件結束這事兒,感覺OOXX,不過,以專案的期許來看,當然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先說OOXX….,若能善用暑假說明、培訓、開放參訪交流後形成社群,像世界咖啡館那樣腦力激盪,發展縣市、校本、領域和議題、教師個人的最適可行創新方案,應該很棒!此外,以兩案子而言,都有前輩了,相信更值得期待。我也期待「年度經費」與「學年開始」的時間軸差距,可以善加處理。

attachments/202307/5529826063.jpg attachments/202307/1220153985.jpg


      至於想不想申請,或是如何看待教育創新專案,在「生生用平板」的台灣K12教育新常態下,是否有新的涵意與價值?我推薦大家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未來學校: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教育新模式」,所提「教育 4.0」: A Global Framework for Shifting Learning Content and Experiences Towards the Needs of the Future,思考,期待孩子們具備能力與學習:

1. 全球公民技能:培養對於更廣闊世界、可持續性和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意識的內容。
2. 創新和創造力技能:培養創新所需技能的內容,包括解決複雜問題、分析思維、創造力和系統項目分析。
3. 技術技能:基於發展數字技能的內容,包括編程、數字責任和技術的使用。
4. 人際交往能力:關注人際情商的內容,包括同理心、合作、談判、領導力和社會意識。
5. 個性化和自定進度的學習:從標準化學習系統轉變為基於每個學習者不同個性化需求的系統,以及足夠靈活,使每個學習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調進步。
6. 無障礙和包容性學習:從一個僅限於那些可以進入學校學習的系統,轉變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系統學習,因此具有包容性。
7. 基於問題和協作學習:從基於過程的內容傳遞,轉變為基於項目和問題的內容學習,需要同儕協作等密切反映工作的未來。
8. 終身學習和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從一個人的一生中學習和技能會下降的系統,轉變為每個人都不斷提高的系統現有技能,並根據個人需求獲得新技能。

attachments/202307/1515881448.jpg attachments/202307/0912400645.jpg



      疫情前,我們看待(沒想到)線上混成上課,就是未來;暑假後,新興科技(AI、XR)實虛整合教學樣態,是新常態的再未來。

      這是我想玩暑假研學、盈餘交易的本心初衷

標籤: AI VR AR XR 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