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開設『大學塾』網上論壇

      每個有Google帳號的人,都可以參與或主持網上論壇(Google Group ),本篇以開設『大學塾網上論壇』為例作介紹,也探討我對論壇經營的考量。

      首先以『操作影片』方式介紹開設論壇的流程,並製作『訂閱與造訪群組』的方塊放在大學塾左側。您可以輸入電子郵件或是按下造訪此群組, 這樣就能在論壇中發表與回應,願意的話,還可以用電子郵件掌握討論的最新狀況(用Gmail比較好,與論壇結合的功能完整些。)操作影片

attachments/200811/4164547090.jpg attachments/200811/3254233592.jpg

 

       Google的各種應用,大多利用論壇形式建立討論社群,可以讓使用者與開發者有直接對話的機會。換言之,有『共同聚焦的話題與夥伴間你來我往的對話』,就是凝聚社群的理想呈現。我是那種『想了很久卻沒付諸開設論壇』的人,一方面覺得與網路開課中的討論區不同~沒有特定目標可聚焦的話,經營起來可能有一搭沒一搭。但最近訂閱美國與香港的Google的教學應用討論區 ,偶而從電子郵件裡收到好的資源與啟發,又難免心養起來了...以下是說服自己的理由:

      利用部落格呈現與分享的同時,難免有匿名留言或是機器人攻即,所以現在大學塾的留言與評論都被我關閉了,若是利用網上論壇(Google Group ),至少大家都有Gmail,也免去管理帳號的問題。

      接著,是看到每天約有兩、三百人來大學塾(以此刻而言,線上同時有14人),若是大家有緣聚在這裡,能進一步分享彼此的專業、討論共同的『ICT應用於教學』的話題,甚至有機會合作設計網上教學活動,哪該是件美好的事吧....所以,我就以『寫一篇介紹網上論壇開設』的題目為由,建立了這個『大學塾網上論壇 』。

      想太多就會有那種『想了很久卻沒付諸開設論壇』的情況~論壇不像電子郵件或即時通只與少數人私下互動的情況,也不像部落格多由自己單獨發聲,而是公開地將『與特定或不特定對象的對話過程』整體集結, 最理想的『集智聚力』可以呈現,最讓人灰心的『攻訐謾罵』也會出現。許多論壇的現況,可能就在這兩端之間擺盪,就看管理者的經營承諾足不足,也看參與夥伴之間的互信尊重夠不夠了。

      我承認有點『拋磚引玉』~也把上頭的疑惑交給有興趣的您來一齊討論:參加『大學塾網上論壇 』試試吧,我把名稱設計為biglearners(您可以寄一封信給biglearners@googlegroups.com試試喔!),因為有許多人可以一齊玩,是件美好的事:歡迎來提出您的看法、給予指正,我也試著經營看看,之後,再提出相關開設論壇的看法與教學設計。別忘了,您自己,甚至每個孩子,也都可以參與或經營自己的論壇喔!
 

標籤: google

66個角度重新看世界

      由『商業週刊』與『國家地理頻道 』的《My NGC》合作計畫,這次推出『66個角度重新看世界 』專刊,涵蓋「地球有難」、「偉大工程」、「文化巡禮」、「世界萬象」、「動物世界」、「自然生態」的六大主題、六十六部影集,並邀請國內外知識賢達分享與推薦相關影片,集結而成這本集知識教育與視聽媒體的紀錄片大觀園,為我們揭示未曾注意的世界面貌,帶領我們重新了解歷史與變化。

      專刊裡有詳盡的影集播映時間表,還附贈一張國家地理雜誌DVD【改變世界的6℃】。若是加入商業週刊 會員,也能看到各篇的精彩報導喔!

      邊翻看專刊,就彷彿有許多智者與您暢遊古今中外、世界各地、自然與文化的智慧殿堂!除了震懾於每部影片的內涵與拍攝表達之外,更感動於這樣用心的企劃與編纂~看影片還能有導覽介紹,實是種心智喜悅的領受!



   


標籤: 視訊

如何做出讓自己好滿足的選擇﹖

      這是兩本有關大腦研究的書,『如何做出選擇﹖﹕大腦的選擇機制 』、『好滿足』,有意思的是:兩位科學家曾一起進行研究,而且『以身試法』(自己成為實驗對象)喔!兩本書也都討論著腦內『快樂物質~多巴胺』的生理機制,其釋放的位置、時機與受器、效應,並對應在心智運作中的真實呈現。

      『如何做出選擇﹖﹕大腦的選擇機制 』,作者從『你選擇了本書,也代表願意放棄其他更多好書的機會』開始,提出:決策的運作,其實是一種『價值評估與自覺有效率』的判斷結果,因著受到目標的引導而行動,也因著預估後果並判斷自己可承受度,而決定行動是否持續、目標是否堅持。

      作者為「計算神經科學」專家(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研究的是大腦處理資訊的實際過程),也兼以生物演化觀點來比較各動物與人類神經系統運作(有些動物尚未具有大腦)的異同。讀起來有點『刺激』~一下子意會不過來作者想傳達的是什麼,我就每天看一點一點...~哈,也是種因應決策吧!

     書中許多實驗讓我覺得很像看到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影子,卻也提及只有人類,才有那種『殉道』的精神力~可以為某種『預期的未來』而決定抑制求生的本能~這一下子,又感覺跳躍到建構主義的領域。

      『好滿足』一書,則提出不同狀況下,人類感覺『滿足』的情境~滿足不是無所事事或不勞而獲,真正的滿足來自挑戰、新鮮、困難,甚至來自痛苦。例如馬拉松長跑者那種Runner's High,在體力考驗下,精神力反倒亢奮愉快的狀態。

      作者也對『心流 』提出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做某事,並賦予自己的意義,自然能進入心流態的滿足感。我發現這與大腦相容 原理中『放鬆下的緊張』很能相互呼應~目標明確、自己也努力中,而過程裡還是有不經意的新鮮與挑戰,得以讓自己全新面對!

      兩書作者還提到許多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想到的是:從書裡學到的實驗與知識,經由自我印證後,也應該可以試著解釋孩子學習的行為表現,若有好的教學策略得以印證後,也可以進一步敘說,並提出設計的考量來與大家分享。

標籤: 大腦

Wink三節課與感想(十月電腦課)

      先談感想:是不是能讓一週一節的電腦課裡,充滿歡笑聲與驚呼,我發現,多讓孩子們創作與表達(尤其聲音比視覺更容易),他們更有成就感與喜悅。

第一節
      介紹Wink可以進行『電腦螢幕照相與錄影』的功能,以拍照流程方式來練習Wink的啟動擷取、快門鍵,介紹單張擷取流暢操作(例如連續動作的逐步擷取)、結束擷取後、檢視結果。
      再開啟新專案、介紹『構圖取景』概念來練習『設定擷取範圍』,最後練習『啟動定時擷取(錄影)』,下課前先預告下次的錄音應用。

第二節
      讓大家練習刪除與安裝軟體、切換語系之後,兩人一組發麥克風,先截取畫面後進行單張錄音(可多次錄音、簡單剪輯),兩人一組可以互相提醒音效設定、可以輪流錄音練習,也可以玩對話互訪錄音。

      啟動即時錄影與錄音,提醒同步錄音(事後很難編輯)與非同步錄音的差異。再讓大家更改聲音設定,錄製『電腦音效』,同時示範可以在錄音中,將錄音源切換(電腦音效或麥克風,就是很像KTV那種效果),可參考『善用聲音的io 』,就是這節課,讓我有了很深刻的感想!


第三節
      提供wnk檔案,讓孩子練習在相片上加註與說明文字,提醒大家可以『用相片說故事』,再來,以兩個flash動畫讓孩子玩音樂與舞蹈創作,並加以錄音錄影(聲音都錄自電腦音效)。

音樂創作:這是Flashkit的『Sequence 』動畫,有五個不同音軌,點按一個即可發聲,不同的排列組合就產生多樣的音效,讓孩子們利用靜態擷取、事後錄音方式將畫面與聲音共同保存。(全班播放起來很吵,但錄音卻只錄到自己的,哈~)

舞台編舞設計:這是社教博識網『舞在台灣 』遊戲資源,選取舞台背景、音樂,將演員安排位置、設定動作後即可跳舞演出,孩子還發明千手觀音、疊羅漢創意舞蹈呢!利用Wink進行區域擷取設定、即時影音錄製。

attachments/200811/8026354798.jpg attachments/200811/9783980976.jpg

      再感想與期許:寫教學流程描述總覺得繁瑣(說不定您也讀得不易懂吧!)十一月開始玩影像處理與數位相機應用了,或許把每次課變成一種『線上自學活動』也不錯!

標籤: wink 音樂 聲音

Freemind兩節課與感想(十月電腦課)

      十月的頭兩次電腦課,延續九月『左手鍵』的freemind檔案,讓學生練習加註圖示之後,上了兩次Freemind:

第一節
      建立概念節點,我設計了『自由創寫十句話』,讓孩子新增同層節點、加圖示、設定格式。
      首先將『我xx的yy 』造句規則說明與舉例:我吃的飯、我喝的水、我拉的(等孩子自己接)...是提琴啦。 然後再來句『我每年3月30日都會到位於木柵貓纜的山上看台北夜景』。經過一段時間,利用亂數抽籤方式、廣播分享與相互觀摩,然後再讓大家將句子再擴充,同時可以寫第二層(第一句可能還沒交代完),這時可以練習概念節點的搬移與開合、編輯修改,下課前存檔、上傳繳交。

第二節
      配合學校辦理書展,讓孩子們先進行書籍資料查詢,利用瀏覽器多分頁方式,檢視多本書籍的介紹網頁,複製文句貼上心智圖,加以分割整理。利用一個分支節點介紹一本書來呈現,同時將書本的縮圖存檔、插入心智圖中,再建立超連結,寫些感想(如果有讀過的話,也讓提早完成的孩子可以多加表達)。


我的感想
      上了兩次課,從孩子們的反應發現Freemind對他們來說,介面稍嫌生硬、稍難。同時,我覺得純空白的開啟思考稍有困難,可以先提供鷹架範例讓孩子據以發想、建立相關元件供搬移、句子仿寫、串接等應用,一節課的時間裡,應該比較有效益。
      另外,接觸了keystone之後,在圖像應用上也更直覺便利,以後再介紹給孩子們展現『想』力!

標籤: 概念圖

      利用Firefox瀏覽網頁時,順手選取相關字詞『拖拉放 』,或是利用搜尋欄打上查詢字詞,就可以方便地搜尋。只是一次只能利用一種搜尋引擎,例如Google、Yahoo或是維基百科。

      而現在裝上Firefox附加元件~Googlepedia 後,可以同時呈現Google與維基百科的查詢結果喔!如下圖(若是wiki是用英文的,再按一次google的搜尋鈕即可):

attachments/200811/5368023859.jpg

      這樣的對照呈現,有助於善用兩個搜尋結果之間的互補性呢!也有方便的隱藏或展開來看單一檢索結果。只要利用Firefox在Googlepedia 網頁按下『安裝到Firefox』即可,接著就可以檢索看看喔!(註:Firefox 2或3版都可以)
標籤: google Firefox Wiki

餐巾紙的背後

      您一定有過那種『吃飯中不經意想到靈感,隨手抓起餐巾紙圖寫在背面』的情況吧,這本『餐巾紙的背後 』,傳神地把這樣的『視覺化思考』技巧加以分析,利用眼睛觀察外在與內心,再用手加以形繪出來,就能化繁為簡地表達自己的創思,或是傳達與人溝通的整體訊息。
      書中提及:完整的視覺化思考過程有4個環節:觀看、觀察、設想、展示。

再利用SQVID5個架構指標,幫我們打開內心的眼睛,SQVID來代表:簡單∕精細、重質∕重量、想法∕做法、個別∕比較、變化∕現狀。

同時,利用6種觀察和呈現的方式:6個W:誰∕什麼(定性)、多少(定量)、何處(空間)、何時(時間)、如何(流程)、為何(全觀考量)。

      將上述各項加以集結,就成了作者想表達『像瑞士刀般多功萬能』的心、眼、手、腦並用的動腦境界。
      全書幾乎都以手繪圖方式呈現這樣的下手與流暢,強調不見得需要電腦才能畫好圖(所以一開始的案例用了唯一的電腦繪圖當對照);甚至應該說,就是那種隨手塗鴉的過程,更容易讓靈感湧現、更臻全觀呢!

      大清早先到敦南誠品找到這本書,再陪著孩子一天參加『INTEL創新思考工具融入閱讀寫作比賽 』,除了與許多老友話家常、更佩服孩子們一整天下來的『奮鬥』,看著下不停的雨,隨手圖畫中(加上玩keystone),也整理出許多新想法呢!

你可以用 Google 做什麼?

      『你可以用 Google 做什麼? 』,真巧,今天正在玩Keystone重畫Google長堅定 呢!正好也趁機整理一番!

       台灣Google現正辦理『投稿 Google 達人活動 』,在11月30日前,來分享也觀摩應用Google讓生活更便利的好點子,票選的前三名可以參觀美國Google總部喔!這裡還有篇『你可以用 Google 做的101件事 』,可藉以玩想創生新點子喔!

attachments/200811/6759355220.jpg
標籤: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