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以提問(Questioning)啟動學習!

      提問(Questioning),是學生有力的學習工具。就像之前「論證與探究的系統圖像」裡所畫的~由提問啟動!

attachments/201609/0127397293.jpg

      趁著假期,想提昇自己有關「探究」、「提問」的教學知能,除了複習之前部落格整理的「探究 」資源,也找了幾本書與網頁,先整理其中相關連結。

5 Ways to Help Your Students Become Better Questioners」~讓學生成為更好的發問者,首先是教室氣氛的經營:安全、酷、有趣、獎勵、養成習慣。

1. Make It Safe
2. Make It “Cool”
3. Make It Fun
4. Make It Rewarding
5. Make It Stick

      接著一組兩篇:「A Guide To Questioning In The Classroom」與「8 Strategies To Help Students Ask Great Questions」。
      第一篇先提供一個提問方塊可以在活動中應用,同時將提問的目的分為學業、課程中心、探索,還有自我導向等四種觀點,最後還有個自我導向學習框架六面圖,很值得參考。第二篇的八項策略涵蓋多元媒體與案例,以及提問待完成例句的模板m可立即上手應用。

attachments/201609/3285345328.jpg attachments/201609/5962798054.jpg attachments/201609/8162439286.jpg

      接著,上文延伸的連結閱讀裡,我還找到幾份不錯的資料:

      「20 Questions To Guide Inquiry-Based Learning 」~探究四個過程的20個問題,再找到St Oliver Plunkett Primary School 小學提供的「36 Core Teacher Apps For Inquiry Learning With IPads」~36種探究應用之 iPad Apps,還有份「「A Giant List Of Really Good Essential Questions」~優良基本問題的巨大清單喔,哈哈,Giant!!!

attachments/201609/6195729252.jpg
      最後,是「249 Bloom’s Taxonomy Verbs For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的Bloom分類249個動詞,還有「14 Brilliant Bloom’s Taxonomy Posters For Teachers」~很酷的Bloom分類海報,也有提問的喔!這兩種很有fu吧~

attachments/201609/5452185893.jpg attachments/201609/7030023240.jpg

      繼續提問、探究、學習!

「201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試譯

      兩個多月寫了數位原生能力轉變與期待」、七個角色玩Google」,卻都擱著沒好好寫全~野人獻曝來試譯「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PDF原檔)。這些指標的文句寫法,子句拉得很長,我怕譯得與原意出入,也請多指教喔!以截圖 方式來呈現對應各角色的中譯。

     孩子在何時能表現這些角色行為得如何?相信是每位老師與家長所好奇、並想知道如何促成如此的!我也自許先能身歷這些角色能帶給自己多少在教學上的創發,那 麼,相信就更能好好陪伴孩子們,共同經營學習時光!

attachments/201609/1906118811.jpg

系統圖像

attachments/201609/2248179810.jpg

1.賦能學習者

1.  Empowered Learner(賦能學習者)
      學生善用科技扮演主動角色:選擇,達成和展現他們學習目標中的能力,這些目標通過學習科學所印證。
1a明確設定個人學習目標,發展策略來善用科技以達成並反思提高學習效果的學習過程。
1b學生建立網絡和客製支持他們學習過程的學習環境。
1c學生利用科技尋求反饋意見,以確知、促進實踐和展示他們多元的學習方式。
1d學生理解科技運作的基本概念,能展示對現有科技之選擇、使用和排除障礙的能力,並能遷移知識來探索新興科技。

attachments/201609/1072941818.jpg

 2.數位公民

attachments/201609/3383094985.jpg

 3.知識建構者

2.  Digital Citizen(數位公民)
      學生能認識在一個相互關聯的數位世界中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權利、責任與機會,他們能以安全、合乎法律與道德的方式行動、做好榜樣。
2a學生培養和管理自己的數位身份和聲譽,並且知道在數位世界行動後的持久性(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2b學生使用科技時,展現積極、安全、合乎法律和倫理的行為,包括線上社交互動或使用網絡設備時。
2c學生們對於使用和共享知識財產,能展現對其權利和義務之理解和尊重。
2d學生管理自己的個人資料,以保持數位隱私和安全性,並能意識到有人利用數據收集科技,追踪他們的線上瀏覽行為。

3.  Knowledge Constructor(知識建構者)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批判性策用各種資源來建構知識,建立有創意的作品,為自己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3a學生規劃並採用有效的研究策略,來為他們的智能或創意活動找尋資訊與其他資源。
3b學生能評價資訊、媒體、資料與或其他資源的準確性,觀點角度,可信度和相關性。
3c學生從數位資源策展資訊,使用各種工具和方法來創建作品集合,以展示有意義的聯結或結論。
3d學生建立知識,藉由積極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和困難,發展觀點和理論,並提出答案和解決方案。

attachments/201609/0184992974.jpg

 4.創新設計師

attachments/201609/0948142324.jpg

 5.運算思維者

4.  Innovative Designer (創新設計師)
      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各種科技,藉由創造新的、有用的或具想像力的解決方案來識別和解決問題。
4a學生知道並使用推敲的設計過程以產生的想法、測試理論,創造創新作品或解決真實問題。
4b學生選擇和使用數位工具來規劃和管理考量了設計限制和估算過風險的設計過程。
4c學生開發,測試和改進原型以作為循環性設計過程的一部分。
4d學生表現出容忍模糊性、毅力和與開放式問題共處的工作能力。

5.  Computational Thinker(運算思維者)
      學生發展和應用策略來理解和解決問題,善用科技方法之力來發展和測試解決方案。
5a學生形塑問題定義,以適用於科技輔助的方法,如數據分析、抽象模型和演算思維,來探索和尋找解決方案。
5b學生收集數據或確定相關的資料集合,利用數位工具來分析,並以各種方式呈現資料,幫助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
5c學生將問題加以分解,提取關鍵資訊,並發展描述性模型來了解複雜的系統或幫助解決問題。
5d學生了解如何將工作自動化,使用演算思維,發展序列步驟來建立和測試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attachments/201609/1570880378.jpg

 6.創意溝通人

attachments/201609/8797296484.jpg

7.全球協作者

6.  Creative Communicator(創意溝通人)
      學生能依各種目的、使用適合其目標的平台、工具、樣式、格式和數位媒體,來與人清楚溝通、創意地表達自己。
6a學生選擇合適的平台和工具,以符合他們的創作和溝通之預期目標。
6b學生創造原創作品,或負責任地重新利用、混搭數位資源於新的創作。
6c學生透過建立或使用各種數位物件,如可視化,模型或模擬,清楚且有效地傳達複雜的想法。
6d學生發表或呈現內容,為他們預定設想的觀眾客製資訊與媒體。

7.  Global Collaborator(全球協作者)
      學生利用數位化工具來擴展自己的觀點,並藉由與人合作、與在地和全球團隊有效地合作來豐富他們的學習。
7a學生利用數位化工具聯繫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學習者,以擴大相互了解和學習的方式來共同參與。
7b學生利用協作科技與人合作,包括同儕、專家或社區成員,從多元觀點檢視問題和困難。
7c學生對專案團隊做出有建設性的貢獻,承擔不同的角色和責任,有效地朝向共同目標而努力。
7d學生探索在地和全球性問題,使用協作科技與他人合作,以探討解決方案。

      接著,再來整理七個角色玩Google的PBL發想與操作畫面~

attachments/201609/8709698764.jpg

      在自然課測量太陽光影位置的過程裡,若還能一起合作參與網路合作專題,一定很棒吧!心想事成~就讓我找到這個「the Noon Day Project~測量正午光影,計算地球周長」!

      自2002年起,跨國網路合作學習活動「the Noon Day Project」開始進行~結合世界各地學生合作交流,一年兩次(約三月、九月),在不同地方(緯度)、相同日期的正午時刻,測量標準米尺的影子之最短長度,之後分享資料、藉以計算地球的周長,活動也包含分享撰寫報告。

attachments/201609/0550330901.jpg

      這個方法在2000多年前希臘的天文學家艾拉托色尼(Wiki介紹)使用過,活動也可以統整於數學、科學、社會等多領域。以下整理網站結資源:

專題概述

五週課程活動 (資料分析於第四週進行)

attachments/201609/4835435679.jpg

參考資料

學生作品集 (收集專案自2002年起,世界各地參與活動的相片、信件與報告)


      今年的活動,資料收集期間為9月16~26日,可以開始線上報名喔!此外,這只是「CIESE」k12眾多專題活動 之一喔!還有很多可以逛逛!

attachments/201609/9781616671.jpg


      讓我們也想想:類似這樣[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設計概念與活動形式,咱們也可以邀請孩子們自行發起、利用Google來玩吧!我看到紐約時報也有「Announcing Our 2016-17 Student Contest Calendar」~新聞媒體也可以一起玩!

 attachments/201609/9418405154.jpg

『太陽的觀測』Flash動畫

      四年前寫過案例分享~『太陽的觀測』,這次,還是用上Flash動畫,有更完整的模擬運用喔!

◎角度的估計與測量

猴子摘香蕉角度估計

      以一個圓360度的方式,先提供一個數值,讓使用者抓取猴子來預估的角度,動畫會立即給予回饋,讓使用者了解自己的預估值。

attachments/201609/3950393736.jpg


投籃丟垃圾

      除了角度估計,還加上力道拿捏,點選適當位置出手就可以看見結果,呵呵,記得帶班時曾玩過「亂丟垃圾的人不能玩這個遊戲....」,還可以擦板得分喔!
  attachments/201609/2321156037.jpg


量角器

      許俊文老師作品,可以讓使用者利用滑鼠來放置、旋轉量角器,在正確的貼合到待測量角度後,以目視方式將數值填入方格中進行檢查,可以立即比對角度的正確性。

 attachments/201609/2925427234.jpg

◎太陽運行軌跡模擬

太陽視運動軌跡模擬器

      王建忍老師作品,提供完整、豐富的教學動畫介紹、模擬數據與畫面的呈現,您一定要善加運用:規劃提問、討論,甚至讓孩子們提出假設以進一步印證都很棒喔!

attachments/201609/2648778051.jpg
Motions of the Sun Simulator

      Nebraska-Lincoln大學的天文教育資源,與王老師呈現的方式不同,加上以英文呈現,正可以讓孩子們認識些單字,並能針對兩個動畫模擬的結果加以比較討論。

attachments/201609/7849055669.jpg

      兩者的模擬結果,真的可以好好引導孩子們來探討喔!
attachments/201609/5795923525.jpg

玩立體書學教學創意!

      好一陣子沒逛買立體書了,最近入手兩本,都能會心驚豔:

樹懶的森林 (Dans la forêt du paresseux)

      原本在高雄大遠百誠品看到的是原文展示書,國內已有翻譯本。從森林遭受砍伐後,再回到茂盛樣貌,少少幾頁卻能扣人心弦。這本也讓我第一次看到「書頁挖洞立體穿越」~一份立體作品穿過幾頁說明的呈現方式。

 attachments/201609/0532045835.jpg

Midnight Creatures: A Pop-up Shadow Search
      雖然全書的立體紙都張是單一深暗色,但配合剪影、頁面說明,可以利用手電筒照射,穿越三層立體指的孔洞後,發現許多生物喔!想著:以這樣光、影關聯的概念,可以發想出「太陽的觀測」立體書體驗與應用嗎?

 attachments/201609/1441451240.jpg

天堂鳥與彈簧的對話

      有個奇想:如果讓學生們在校園踏查、探索植物,就像自己在東京、港澳博物館自由行那樣隨處精彩、時時驚喜,那一定很酷吧!

      以前唸生物系,其實很不喜歡分類(甚至我連昆蟲學都沒有修....),但又因為喜歡攝影,因此現在對於拍攝校園植物、規劃教學活動,還能與同事好友一起學習討論。上午自己先來一趟德音校園之植物盤點拍攝,大致按照校園分區,大景→各株→細部拍攝,一個上午共拍了500多張,再來對應整理。

      呵呵,想著上週「太陽一直都在!」,今天在校園裡拍拍走有趣多了,許多角落以前不曾駐足細探,好多植物也各自展現千姿百態,讓我拍著拍著有多了點想像:下次換孩子們與他們相會時,我們可以一起聊、想些什麼.....。此外,對於「校本規劃AR、VR探索學習實務」,也想先以植物探索之旅開始~啟動這樣的自由行,大概還有一個月可以好好規劃實踐!加油加油!

      先以縮圖集錦呈現,也分享幾張自己頗有fu的美照。

attachments/201609/0357889383.jpg attachments/201609/7612594885.jpg attachments/201609/1078220870.jpg

attachments/201609/3849627556.jpg attachments/201609/8320689168.jpg attachments/201609/6884616704.jpg

attachments/201609/8787612859.jpg attachments/201609/2815318241.jpg attachments/201609/5745566774.jpg

attachments/201609/9527398584.jpg attachments/201609/5026558472.jpg attachments/201609/5300867534.jpg

校本規劃AR、VR探索學習實務

      回到學校後,更能務實地依校本現場規劃AR、VR應用與探索學習實務。從現場利用全景相片開始,思考可以表達的多元方式,進一步將校園「實境」擴增與虛擬整合更多的學習機會。

      首先「拍攝全景相片」,提供師生即時瀏覽,老師可以思考連結多元學習的景點細節,也提供學生校園導覽、探索出發前預劃討論。

 attachments/201609/4858919726.jpg

      在此先針對以Aurasma規劃與應用為例,提出個人注意的關鍵(日後也將持續補充):

1.從全景相片截圖應用,可以與實地拍攝時,都能產生擴增實境觸發效果嗎?我會持續測試比較「校園中庭」全景相片 、手機環場拍攝、手機拍照的效果。必須注意的是:Aurasma啟用手機鏡頭後是無法zoom的,因此「大景式」的檢視狀態可能發生辨識區域容易重疊的現象。

attachments/201609/0249782879.jpg

attachments/201609/8116055571.jpg attachments/201609/0840566606.jpg attachments/201609/4934318825.jpg

attachments/201609/0806138944.jpg


2.我想結合多元領域,在校園裡設置擴增實境點。那麼,是多位老師各自使用帳號建立、抑或以同一組帳號供多人共用?其實各有千秋~若是多位老師各自使用帳號的話,到時給使用者的提醒就是需要訂閱不同頻道,同時,要注意是否「同一張辨識圖」被多人同時選用。以同一組帳號供多人共用的話,少了上述的困擾,但我也擔心「Aura」累積量會龐雜過多。

3.「素材媒體」與「互動腳本」,可以先行建置完整~呈現為「網頁」、「電子書」、「擴增實境」、「全景式虛擬實境」,都可以多軌呈現,並且能相互連結串接,純粹以電腦網頁觀看、手機可以滑動、點選連結,所有素材都能活用。整個專案可以利用協作形式~同儕互動、進度規劃、表單填報、媒體庫共享等,可以善用Google。

4.若一個場景想引發多個連結,我想到可以用「小圖點」當成擴增的第一層,而後連結到各自的動態式網頁(如公告區、表單結果、Symbaloo...等)好處是連結端的資訊可以持續擴充而無續重新編輯Aura。當然,在「製作階段」就可以讓老師們這樣玩,同樣的展現方式又能成為「體驗階段」。

5.Overlay的考量:包括相片、影片、文字(圖),想要在辨識時一張、多張、選擇點選出現的規劃,以及連結後出現:網頁、影片、互動表單.....,都切記以「真正發揮教學連結創想,將校本、課本的支持學習資訊、人際互動連結整理」為目標。我也想著: 除了評量、問卷外,還可以如何追蹤使用者點選紀錄?

      擴增實境應用,是否真要到實地、拍實物才能玩AR呢?可別忘了~觸發AR的紙本資訊、印刷物品、螢幕呈現,才是隨處可見、可得喔!舉凡地圖摺頁、撲克牌(您也注意到要避免反光....)、手繪卡片、告示牌、圖書各頁面、標本展示箱、自然教室櫥窗、海報、電子期刊資源...,都可以提供為連結AR跳現資訊的機會!

attachments/201609/7589184732.jpg attachments/201609/8403569130.jpg attachments/201609/8766684158.jpg

      同時我也思考並期待:虛擬實境,此時,在教學現場中,我可以充分應用全景相片與Cardboard外,VR可以如何「支持(非替代)」教與學呢?對於像ViveZspace等設備與軟體,暫時還需要對於時間(教學應用有待擴充)與經費(價格暫時還頗高)的耐心等候了。

太陽一直都在!

      大清早看著晴朗天,決定「追一天太陽」。

      七點前到校,進自然教室拿出「手動太陽追蹤機(我自己取名的)」,擺在屋頂的魚菜共生池旁,七點整第一次測量。正開心有個好開始,下樓後才發現~把自己鎖在自然教室外了.....

attachments/201608/1096176143.jpg attachments/201608/3292909514.jpg attachments/201608/9786514508.jpg

attachments/201608/6367380944.jpg attachments/201608/4257264908.jpg attachments/201608/0515241742.jpg

attachments/201608/5844034095.jpg attachments/201608/4932584945.jpg

      8點紀錄第二次時想到高度角的測量,可能因視角的角度造成誤判,因此特別注意拍照。此時也得空好好逛逛共生池,請教了阿材老師~台梗九號稻米正結穗喔!

attachments/201608/3959671890.jpg attachments/201608/3783875795.jpg attachments/201608/5642703146.jpg

      9點前,開心迎接國全老師來德音玩,陪我上去紀錄、看看德音的魚菜共生、自然、創客與資訊教室....。

attachments/201608/1172898248.jpg attachments/201608/5387448143.jpg

      接著,就這樣一小時一次紀錄,也常常賞飛機,直到下午四點。想起「太陽位置和日出演示」App,太陽真的定在那兒啊!

attachments/201608/3742039609.jpg attachments/201608/1487454544.jpg attachments/201608/5000280694.jpg

      即使屋頂熱燙,也多幸運地有小雲幫我避了豔陽,呵呵,這「趴地」照,應該可以誘導孩子們探討為何我需要這樣......,感謝國全老師抓拍啦!

attachments/201608/6267914554.jpg attachments/201608/6957828658.jpg

      老友相聚、用心實驗、期待上課討論....,很喜歡這樣一天,隨時隨處都能在心裡升著暖暖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