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Moodle實做WebQuest』課程影音檔文字稿整理(影音錄製與首篇)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18 20:23
若是把一天的研習影音檔,好好地加以整理,需要花多久時間?三個禮拜。當然這不是很積極地行動啦!畢竟每週還是上課著,不過,也好好獎勵自己願意持續也在意地好好整理呢!
這是上個月在宜蘭分享的『以Moodle實做WebQuest』課程(就是那個WebQuest課程包 ),以一天研習的時間規劃來進行。我們真的體驗了一次『以線上平台支持實體上課』、『現場產出即合作分享』的時光呢!參與學員都在宜蘭縣的Moodle平台中互動,大家也各自用xmoodle練習並產出課程包加以交流。
加上主辦單位用心地將研習實況錄影下來,也是實體現場拍攝加上螢幕畫面錄製喔!所以,值得好好整理!這是錄製設備(除了價格…我覺得效能很酷,即使錄Linux研習也可以耶,哈~)與結果畫面:
![]() | ![]() |
![]() | ![]() |
(補充說明:有一台內建觸控螢幕的準系統,接上三個視訊輸入端:一個講師螢幕(VGA訊號)、加上正面拍講師與廣角拍教室的攝影鏡頭,以及麥克風收音,硬體壓縮卡可以即時壓縮,成果以瀏覽器播放呈現為三畫面(可以自由選換畫面)。倒是也要有人專門啟動錄製與結束,但這樣方便一段段處理,也不會影響講師電腦操作的流暢。)
此外,我也認為這樣地整理稿子,不是只要打好逐字稿,而是更希望以『事後諸葛』的觀點,檢視當講師的我是如何規劃、實踐與省思,也希望提供大家再利用這些影片時,可以更有效率地掌握核心精神並能願意行動!
若將來在宜蘭縣整合成為影音加文字版時,再與大家分享。我先依講解實況錄製的20段影片,依序呈現各段大要,藍色是我歸納的主概念與想強調或補充的部份:
1.開場與暖身
A.說明研習的目的、進行方式、預期結果
今天的目的與設計,是利用moodle來設計webquest,邊體驗也邊設計~現在這樣規劃,到時真的照著走....希望能持續到各位老師返校後的推廣與應用。藉由一天的研習,也建立起一個『架構』~延伸到回校後、一週、一月、一學期地常效運作!
B.研習提供的光碟內容介紹、網路平台使用方式
以ASSURE教學設計模式帶入:我事先準備好的光碟資料(簡報、檔案、xmoodle、wq包、批次帳號、題庫檔案),也希望每次出手,都先自問是否確保有效?然後付諸行動!
像今天的研習,講師都不認識大家,但一學期在校內,每位老師所教的孩子們是可以持續、長期認識的,加上特定的相處時、空,也對每個孩子有更個別的瞭解。
身處在這樣的數位時代,資訊與資源、工具的選擇很多,但要在時間、能力與環境限制之下,真正使用、並激發孩子的學習參與,才是我們一直享受著教學的挑戰、也認真經營的實踐!(我利用兩個生殖動畫來比較呈現與講述的考量,並強調環境中,『聲音』的重要與對情緒的影響力)
無論是ICT資源、軟硬體設備、教室環境,都先當成是可供選用的機會,藉著今天體驗和實做WebQuest活動模式、Moodle網路平台,我們一起試用、體驗與批判,同時期待能與其他老師們分工和分享。
註:本想一次20篇全寫上,但實在太長了(大約6000字).... ,認真看了數次影片而完成時,我又想做個流程架構圖出來,日後搭配影片檔來看可以更流暢,繼續加油!不過,也看到自己近三年來,大學塾今天八百篇耶,先小慶祝歡呼一下!
噗浪玩出大生意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18 19:10
這週買了好多本書與雜誌,才想說『無法一本本看過就介紹,不然就一本本先貼上噗浪吧!』呵呵,正巧這本『噗浪玩出大生意 』上架,作者提出國內許多個人或企業善用(也可能誤用或受影響)的案例,最讓人感動的是:這回的八八水災,網民所展現的集體智慧與行動,也在書中做了一番剖析,可謂『速度、精準、熱情、批判』兼備呢!
書中也把噗浪與部落格、twitter、msn、Facebook都分別做比較,讓我對自己看待各種線上社交平台的觀點多了一個檢視參照!
首先,是我好久就想把Moodle裡的討論區、即時通與聊天室,以及部落格與Wiki,也做一番比較,看看在何人、何時,利用於不同的教學場合上。當然,也如作者的解讀:沒有什麼工具可以完全取代另一個,端看使用者與社群夥伴們的適性活用。
此外,除了之前『單槍百用』善用了噗浪之後,我大多拿噗浪來當網路書籤,也就少用了myshare。而在部落格上寫了也學習許多之後,我也開始想玩『主題式探究網路合作學習活動 』,大概還是以Xmoodle為基礎;而我也總沒有想好好玩Facebook....,這樣的取捨考量,感覺也印證了許多作者在書中的剖析呢!
本書以行銷的角度出發,我轉來看教育應用也很貼切呢!無論行銷(教育)的手法與工具如何改變,重要的主體與個體都是『人』,怎麼在實體、線上的混搭中,展現真誠與人心的溫熱,才是得以在網路上蔓延生命美好與感動之王道!
大腦比天空還遼闊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11 19:10
近日公佈諾貝爾獎得主,又啟動自己早想玩的諾貝爾獎PBL(看看Google Squared的Nobel Prize查詢 就知道很有得玩吧!),不急不急,還在好好整理中。
倒是跑一趟我家附近的『諾貝爾圖書城 』,先看到這本『諾貝爾獎 中獎指南 』(199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接著,又找到『大腦比天空還遼闊 』)197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喔!
一看到書名,就有莫名的振奮與激動呢!
如何從神經元的活化,到引發主觀感覺、想法與情緒?雖說人類還不斷地探索著,身為197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作者~Gerald M. Edelman,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意識,解析大腦的運作,解答你我都會思考的問題──「心智-身體」的奧祕。
我的觀點大致是這樣,但還要好好細讀:
人腦是生物器官,有其基因、環境影響的生物面,有其發展與演化所影響的基本結構與運作機制;而人類的語言、記憶與意識,又往往與非人類動物之間存在著天差地別的演化差距。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在科學研究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與論述推論的用心,也時時表現出對人類之所以為人的自重與愛人之心,也就是對於人的本質做出科學、哲學兩面對話的探討。
自始至終,我總對大腦的精緻與功能持有敬畏,也為每個人都能享有與操弄這樣的大腦感到幸福!但,敬畏、幸福感,也還是這顆腦袋在自我意識著啊....
以Moodlesphere架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10 17:38
目前正在申請的『99年度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 』專案,很讓人期待一年運作下來會有什麼繁花盛果呢!
我整合『TPC96ICT方案策略規劃 』經驗,和『School2.0無所不在的學習時光 』的期許,試提出『以Moodlesphere 架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構想,希望從教育部專案管控與輔導,到專案參與教師的歷程紀錄,五層級(部、縣、校、師、生)全串通,讓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好事,有更好的集智聚力機會!
簡單地說,就是利用Moodle課程包與開課,看是在教育部層級(現有六大網課程服務平台 已具備了,我還曾想說H1N1若大停課也該善用),或是由各縣教育局、學校、教師團隊依需架設Moodle,或共同參與某站的Moodle課程都可以,把原來Moodle的『老師、學生的互動關係與課程內容、活動』使用邏輯,轉想為『專案文件、研習教材與實作、對談紀錄、歷程省思與產出積累』,就可以暢通無礙了!更何況,每個參與專案者都是校內同事,若專案目標中可以藉由Moodle支持教學的部份,就更加方便了~使用相同的平台與行動邏輯,最為省事高效!當然,課程包的設計可以經由承辦單位與參與夥伴同討論,兼顧專業對話、歷程紀錄、行事公告等各種功能,並預想著經過一年後(請想像那種甘特圖是有提醒功能的樣子…)直接匯聚成果的樣貌。
我會這樣想的原因,還是對於『時間的同軸多軌』最在意,以下著重在專案執行、互動的架構設計說明:
*學校、老師
在學校中,參與社群的老師,原來就有著一定的教學課務,加上這次專案的資源與團隊機會,不只為自己,更為伙伴們、學校,帶來更多專業成長的契機,不僅提升教學成效,也可促使校本知識管理氛圍的形塑。
從專案參與的每個老師角度出發;每個禮拜一、二十節課,怎樣更有效率地進行專業成長、精進教學呢?不外乎建立起一個自然運行的架構!將教學規劃與執行、專案學習研討與對話、產出成果等,都依每次的當下運作而簡易上網設定、填寫,也為自己的教學歷程做了最佳紀錄。
理想中,專案成果的樣貌,是在這樣的積累之下自然凝聚而成的。到時將Moodle課程包匯出,可以分層級與資料隱密性有不同的考量,只要行政端設定的架構讓大家依時填寫、匯出繳交,在行政端也自然有了所有社群團隊成果匯集呢!
*部、縣行政端
從現在申請、審查、核准、專案啟動.....,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是『全國各校社群同時間軸運作!』有許多公告周知事宜、臨時宣導與調整方案,必須統一讓各參與者知曉、回報。尤其,審查階段的計畫,也可能因審查中給予建議加以調整、媒合類似屬性的校際社群又可以藉機合作﹝例如地區、主題策略聯盟或是合辦研習共享思源等) 拉出一種『不特定網絡』的社群關係。
由於學校申請的核可權限在各縣市教育局處,因此,在縣端可以掌握各校現有的運作社群方案,若有足夠的人力與支持架構,當可以善用槓桿機會,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協助各校社群間互通有無與資源分製共享(或者讓參與專案的校長、主任們也多一份聯繫網絡)。
同時,趁這樣的專案進行階段,設計出計點、時數核給的機制,也可以促使本次未參與專案的老師們觀摩或加入各社群討論的機會,如此凝聚起來的教師專業對話,一定更豐盛熱鬧!
這樣,真能期待將專案的初衷無縫與綿密地傳遞,更有著螺旋放送的擴散能量!
這樣的設計,也為行政夥伴帶來槓桿效益:所有社群的運作歷程,彼此都可以交互觀摩,善用大家之間的競合力道,可免去盯進度的聯繫和尷尬。如果可以的話,還期盼行政端也能規劃相關的cipp評鑑設計,也許邀請研究夥伴或與大學合作都可以。在這樣的系統中,許多待研究的資訊非常豐富呢!
以上,玩想完畢!哈哈,國慶日跑去關渡自然公園玩,回來認真寫好,為自己的努力拍拍手,更期待大家好好玩喔!

要我自己做『我要做自己』!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05 21:39
當我想到這樣的標題,不禁竊喜偷笑一番呢!還有啊,這樣都轉得出來,印證自己真算得上『熱血宅男』呢!尤其今晚下雨,不能往外跑....
以下是從自己看待個人行動與意圖的親身經歷與領悟:
要我做...?
難免心中有所防衛與抗拒,自己不見得有興趣的事,往往缺乏動力,而對待辦事物充滿不明確感、就覺得麻煩處理...。
只能自己做?又加上一層『為甚麼是我』的無奈與無助感。
我要做!
因為自知可行、自覺有力地自主行動,而且目標明確、內在能力、態度與動力都夠,又往往在行動中,給予自己更大的回饋與報酬。
但,仔細想想:其實都要花時間行動的~其實,意識中對於『要我做』和『我要做』的認定,一念之間,是很容易變換的!
那麼,何妨好好鍛鍊,用玩心看待而讓自己自行!
當然,無論自己行動或與人共事,終可以發現這樣的投入和享受,正是在『做自己』啊!
當你真的想『我要做自己』時,整個宇宙可以合力起來幫你,但要你能把此事當成整個宇宙中,只剩此事值得你去做,而且要自己去做!
多書關於『主題、探究、網路、合作』學習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04 20:15
颱風天,跑趟師大圖書館,怕往後幾天不能趴趴走...
十月要開始玩『主題式探究網路合作學習活動』, 找多些書來加持一下:
我刻意把『主題、探究、網路、合作』分開談,其實是真的可以分開再整合來看的喔!都能為學習設計提供切入與支持點!
主題與PBL:
E-tivities :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Reinven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 your field guide toreal-world projects in the digital age ,這本我要認真看!
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
探究學習:Integrating inquiry across the curriculum
Guided inquiry :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ngaging learning : designing e-learning simulation games
The teacher's role in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Learning in groups : a handbook for face-to-face and online environments
網路學習與ICT教學應用:500 tips for open and online learning
Interactive distance learning in preK-12 settings : a handbook of possibilities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第九版了喔~就是介紹ASSURE的這本『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第七版)啦!
網路小孩的大腦革命
作者:塾長 日期:2009-10-04 19:29
這是一本雜誌專題與一本書的組合心得。
十月號親子天下 的專題是『網路小孩』,探討N世代孩子們的現況與親師相待之道,探討他們為何不關機?以及如何可以上網不『迷惘』?
而『大腦革命 』,是Gary Small 醫師所著的『Surviving the Technology Alternation of the Modern Mind』,從研究與醫學的角度探討三個主題:數位科技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數位科技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合知己知彼,重塑健康大腦。(他以前還有一本『
14天讓大腦變年輕 』)
當我聽到小朋友提到在家不能上網的原因,是因為爸媽在玩線上遊戲時,心裡算算也該是時候了:年輕一些的爸媽是熟悉電玩的,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小孩認識線上遊戲與網路世界呢?
我比較持平看待這樣的實體、網路世界的混搭:環境資訊影響人們的神經連結, 好的情緒回饋,能夠引導個人增加自信與持續投入行動,而時間的積累,則造成更緊密的神經網絡與行為趨向。
仔細想想從幼兒開始,孩子已是數位原住民了:遙控器、手機到電腦、網路,充滿在他們的成長環境裡,自然而然地能動手操控而自覺有力。若是能引導著往『可以做些什麼、學些什麼』方向來應用電腦與網路,孩子也通常可以順著朝那方向認識電腦的功能與自己的厲害。
會提幼兒開始,是相對於到了小學之後:學校的資訊課一週一節,偶有學科活動應用電腦,孩子們多忙於完成教師所教授的主題與指定探索的事物。但孩子們在校內的同儕時間,卻提供了充足的『線上遊戲心得交流』機會。
雖說老師們的資訊融入教學與資訊課程安排,也都能活用電腦與網路,但顯然這樣的密度與吸引力,還是不足以讓孩子們變成話題、甚或改變回家後上網行為的改變。
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多多努力!咱們是數位移民,也該多擁有不同的大腦革命精神才是!
颱風天,跑趟師大圖書館,我還是要好好玩『主題式探究網路合作學習 』!
當仁不讓於師,介紹三本書與Sidewiki
作者:塾長 日期:2009-09-28 22:05
教師節,看三本書,期勉自己更當仁不讓 。原來是孔夫子說的『當仁不讓於師』~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不過,遇上這樣的學生,一定讓老師們感到欣慰才是!
三本書各有切入點,無論是自我檢視與期勉,看待孩子的表現,都有許多啟發:
『讓天賦自由 』,找到自己自動投入熱情的志業,以正向態度和思考來實踐,我也希望常效經營著能提供孩子們主動投入、合作學習的環境與活動,一齊享受心流時光!
『一個人的執行力 』,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中,往往肩負ASSURE的確保教學有效的職責,在工作與生活中,更自律地設定目標、行動,從經驗中反思,持續累積教學智慧與能量。
『當責 』,從自己到組織、文化、領導與管理,可以看校本氛圍,但何妨也看成在一個班級中,如何讓孩子們體驗承擔自我的學習責任和享受完成行動時的成就感呢?
再看Google首頁 的『孔子誕辰紀念』Doodle,可也有趣呢!加上新功能『網頁註解Sidewiki 』,可用來查看、提供以及分享任何網頁相關評論。

ㄟ,和searchwiki 有何異同呢?大家也當仁不讓地探討與活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