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驗式學習的11朵雲談到魚骨圖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25 21:21
利用幾張圖像,來談談從大腦談到平板電腦專案。
亞里斯多德說『For the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before we can do them, we learn by doing them.』,強調經驗的有無對於學習新事物的重要性。這個體驗式學習模型,由11朵雲與一個稜鏡所組成~呵呵,大腦果然還是更厲害的組織與運作,一下子要用『11朵雲』啊!

從指標到評量之間,學生的表現與整體教育規劃的關係:
![]() | ![]() |
接著是旅程的觀點,一路會遇到好的壞的人事物,旅途的過程更是寶貴經驗啊!也從生手到專家:

再來看載具的整合設計考量,人因工程的研究環:

最後,總是好事壞事都會經過這樣的流程吧!這裡提到應用魚骨圖的步驟,以及一個車禍的各項關聯例子:

我想提醒自己的是:無論老師或學生~正向思考與積極動力最重要,期待好事發生與避免壞事出現,都可以藉著用心設計、準備,來開創未來喔!加油加油!
安裝ATLAS.ti試用版來玩文獻閱讀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24 16:19
在『ATLAS.ti 』網站可以下載免費測試版 ,填一下申請表就可以下載。這裡有申請與安裝、教學影片畫面的PDF 。
一早在k書中心,先是買了「你會對你的電腦說謊嗎?:從人和電腦的互動,了解如何成功經營人際關係 」、『讓創意自由 』,準備開始讀papers時想到:你有對搜尋而來的資料、或是自己的閱讀畫註、筆記,進行再搜尋嗎?好像都還沒有個好方法做個統合集結呢!索性藉著體驗『ATLAS.ti』來想想。
安裝軟體與使用時,我沒讓網路連線,測試版雖然有編輯量的限制,但好像已足夠用來當閱讀文獻的好工具了。或者可以利用分檔案的方式,依主題建立不同專案,免費的試用版應該很足了。

以下就認真讀文獻與整理喔~(全部畫面的pdf )
1.開啟一個新的Hermeneutic Unit後,先加入你準備分析的檔案,他們會出現在P-Docs下拉表中,代表你可以隨時選某文件來閱覽整理。我以PDF檔為例,在下方可以調整檢視大小與頁碼呈現。
![]() | ![]() | ![]() |
2.選取一段文字後按右鍵,建立Quotation(直接抓內文前幾十字當標題),或者直接建立一個Open Coding~給名稱,就可以出現在右列視窗裡,利用右鍵可以重新命名或增加Comments
![]() | ![]() |
![]() | ![]() |
3.建立幾個後,就可以在Codes下拉視窗裡自由切換,編寫註解來加上自己的簡譯或想法。
![]() | ![]() | ![]() |
4.從Codes功能表開啟Codes Manager,就有清單可逐條檢視,註解欄在下方,也可以這時加上註解喔!
![]() | ![]() | ![]() |
5.接著從功能表『Output』→『All Codes with Quotations』,我先選Editor,就可以看到摘錄文句與自己的Code描述。
![]() | ![]() | ![]() |
6.若是選擇『Codes with Comments』,就只有Codes 與 Comments。所以心得是~把摘錄文句複製一份到Comments,就可以中英混搭地呈現喔!
![]() | ![]() |
7.開啟多份文件也建立Codes後,也可以混合放在一起喔!
![]() | ![]() | ![]() |
這樣真有『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感動呢~看原著資料,畫記重點、加上自己命名、註解,最後整體匯出。雖還不到質性研究的進行,但閱讀文獻的話,這樣就綽綽有餘了喔!
後記:適用版的50 Codes限制,是指單一專案喔!若超過就警示你而不能存檔。沒關係,另開專案來玩、或者匯出來整理後就可以刪掉一些Codes。

老師的ASSURE教學經營~看NETS.T、蓋聶(Gagne′)學習條件與NHLP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22 05:35
參考NETS-T 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我的簡譯 ),善用數位科技,老師可以: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4.提昇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然而,課堂時光還是可以從『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的常軌來做教學事件的安排:從一瞬間的事件到一節課裡,師生互動與科技整合的整體學習脈絡,都能找到可以出手操弄與經營之處。我找的教學事件圖片從工作記憶到教學事件(結合ARCS動機模型 )與媒體應用:
![]() | ![]() | ![]() |
最後介紹這個NHLP(網站 、指引doc )~『The Natural Human Learning process(人類自然學習過程)』的課程發展架構,是從『We’re Born to Learn: Using the Brain’s Natural Learning Process to Create Today’s Curriculum』書中找看到的,我喜歡這種一半斜屋頂的合體概念~學生能力逐級而上,而老師由上而下逆推設計,再到個人、小組與全班的形式,針對學生各階段能力來規劃學習任務,既能整合大腦學習原則,也符合當今教學現場常見的師生組成型式呢!下面截圖都在指引doc喔!
![]() | ![]() | ![]() |
小尷尬一下~從寒假看到這本書,歷經整個下學期、再到暑假又過完了,今天準備出發到台東 前,才第一次認真介紹它....
總而言之,咱們的使命,都是為了確保教學有效(ASSURE)喔!
學生的科技創造力~看NETS.S、數位Bloom與多元e智慧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21 21:25
我把這三項『NETS.S、數位Bloom與多元e智慧』整理在一起,看待學生利用科技該學習與可以表現的機會。
NETS.S 是美國的教育科技標準的學生能力描繪(我的簡譯 ),六個能力面向:1.創造力和創新、2.溝通和合作、3.研究和資訊流暢、4.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和做決策、5.數位公民、6.科技操作和概念。另外還有NETS-S學生ICT素養分齡簡介(pdf檔 )(我的簡譯 )
之前介紹過Bloom認知學習目標轉化為第二版: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六面向代表行為,學習與表現不同類型的知識『事實知識、概念知識、序性知識、後設認知知識。我還找到數位Bloom(pdf檔 ),除了介紹兩版認知目標差別,再加上可以應用的數位工具、教學簡案與表現層級,很具參考價值喔!

加上最近『Bloom’s Taxonomy: The 21st Century Version 』、『Google Blooms Taxonomy 』、『iPad Applications In Bloom’s Taxonomy 』,也可以看見基於能力項目的科技應用與教學開展。
![]() | ![]() |
最後,再看多元e智慧(ppt slides ),也早有將各類型智慧與數位工具的整合呈現喔!
![]() | ![]() | ![]() |
或許不必等到個孩子都有科技載具,我們也可以營造這樣的教學多樣性數位槓桿學習環境喔!加油加油!
看美德之資訊力對教育與研究的影響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20 21:22
美德,指的是美國與德國,今天有了小小的對國家企業的期待。
先以質化研究分析工具為例,昨天玩了Atlas.ti ,早上再看到林本炫教授比較了另一個軟體MAXQDA (pdf比較表 ),兩個都是德國出品。
下午,玩到了Windows8平板,滑起來流暢之外,還看到『微軟教育網』裡有個免費的『微軟學習套件包 (Learning Suite) 』。分成『激發創意、協同合作、探索、研究與教師工具』,光是看應用的標題就很期待將來實際發會效用呢!

這讓我自己點名回顧了一下,有關美國各科技軟硬體公司對於教育的專站活動:
我們學校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 導入電子書包』計畫,看到充電櫃與無線網路資料同步的整體規劃,也不禁對於國內2A、B、H....等廠商有所期待~為教育應用ICT提供教學專區。抑或,身為教師的我們,可以自己開始努力合作來建構?
嗯,這樣認真想也真的付諸行動,該也是好『美德』吧!加油加油!
安裝ATLAS.ti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19 23:43
利用可攜Moodle來玩大檔案、大專案!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18 10:00
利用WAMP來玩可攜Moodle,還有幾個好處,主要是關於大檔案(尤其影音媒體)、大專案的因應處理。
利用Moodle的課程包還原與備份,可以達成教學資源、設計、經營的完整分享,所以我喜歡讓每個老師自己單機先玩Moodle,而需要管理者幫忙時,也先製作好課程包後,才匯入網站供學生使用(尤其學生選課的部份,也有勞管理者處理)。
然而,課程內容若包含媒體影音資源,在備份、傳輸、還原時,都比較耗時,或者讓系統過忙。以下我以兩個實例呈現考量:
1.已製作完成的課程包大檔案,不易在Moodle web管理端瀏覽上傳。可以直接把課程包的zip檔,複製到一門現成課程的空間裡,再回到該課程的備份還原web畫面,就可以看到此zip檔,直接開始還原。
2.製作含有大檔案教材時,就先把相關檔案複製到此Moodle站台的該課程資料夾,然後在教材製作連結時選取連結(相對路徑)。也可以把相關檔案複製到Moodle外的web資料夾中,利用『絕對路徑』來建立教材連結。
『相對路徑』的作法,在課程包備份時,就一起把這些檔案包進來了,日後使用者存取教材速度快。
『絕對路徑』的方式,比較是網路穩定的媒體主機服務,大家的課程包都是輕巧形,看教材時就連回原有的網站,這樣也有好處是:若屬於需要更新內容資源的部份,只要原站處理一次即可。
大專案,還是考量跨層級或專案層面的處理。
之前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縣級或校本教師網路進修』,我都以這樣的Moodle方便擴散模式考量。
現在看『平板電腦教學專案』更是:從申請送件、工作坊、歷程督核檢視、行動研究與教學設計、教師學習資源與社群互動的知識管理,再到將來的學生專題學習與歷程檔案交流分享。這次還可以進展到學生管理moodle、建置課程或主持活動的理想喔!像win平板的利用,我也考慮裝個本機moodle玩,錄音、拍照都很適合探究學習呢!
這樣,也理想地在各級成員中,善用MoodleSphere 來串接教育價值鏈與建構學習生態系了!呵呵,雖然現在『多元e智慧學習圈 』不是自己的研究重心,但卻真的可行呢!
騁馳快與多、亂之時,都記得慢慢地精、巧而好!
作者:塾長 日期:2011-09-18 09:33
這幾天,認真看他人的生活,提醒自己認真研究。『利用此噗 持續玩!』
電影、活動與書籍,或許真人、史事或回憶,但一定有一群『當事人』長期堅持地從夢想→行動→作品的呈現,才能讓你在與他們(作品)相會之際,再與自己進行對話。
電影:五月天3D演唱會、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
林義傑跑完絲路全程 到達終點,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於水資源環保議題的重視。
因為九二一災後,孩子的一句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讓王政忠主任一路走來,藉著教育想改變孩子的命運,也改變每個人的一生。
我真的很愛哭。也真的很能連結起自己心裡與上述真實主角們的心聲共鳴~莫忘初衷、堅持也樂觀,行動就有勁!
回到這篇的主要目的,寫著自己看他人不只是看成果的成功心聲,好好修煉自己現在的研究、教學與生活的行為模式。
*快得多到亂好
經過整個暑假的混亂冒險,發現自己的公立增進不少呢!昨晚睡前心血來潮,找了近40篇有關『後設分析』、『科學展覽』與『探究、論證』的papers,就同步上Dropbox,利用iPad翻看著入睡。(40篇標題附於文末)
一早到k書中心前,已把每篇標題、摘要看過,開始與自己的想法建立新連結,只是先亂想。
*生活點滴
看報紙有『氣象人的堅守崗位 』,明天可以與孩子們進行討論。
等k書中心開門前,到誠品買了四書: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問對問題,找答案
電影.巴萊
導演.巴萊
*慢得精巧到好
因為暑假玩了『精板神之旅 』,所以原本的『探究與論證』文獻探討寫作有點掉進度。自己給自己玩個GAME 吧~
這一個月寫出一篇文獻探討文章:涵蓋『科學探究、科展活動、學生論證作品與論證能力、教師角色與介入、科學課程與環境、網路支援機會』的整體關聯。
今天先『週捷輪』 安排來認真『臨致靈』,把教學、研究、專案做個統合~精心規劃、巧勁創執,就是要做到好!
後註:40篇標題,趁熱血沸騰之際,快把火星(MARS)與罐子(JARS) 拿出來套看!
後設分析: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science attitude: Kindergarten through college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inquiry strategy
*Investigating the learning-theory foundations of game-based learning_a meta-analysis
*Laboratory Program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_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n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rensics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on Critical Thinking
科展:
*Are science fair judgements fair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a District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_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ast Experience With Science Fairs
*ScienceSense_P12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ce Projects, and Science Fairs
*The 1939-1940 New York Worlds Fai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Science Extra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TATUS OF SCHOOL SCIENCE FAIRS
*THE IMPACT OF SCIENCE FAIRS ON STUDENT EXHIBITORS
*THE SCIENCE FAIR AS AN AID TO PROJECT TEACHING
探究與論證
*Basic Inferences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Argumentation, and Discovery
*Children's roles and use of evidence in science_an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 in small groups
*Children’s Questions About Science Fair_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Digital Library Reference Questions
*Classroom Communities’Adaptations of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Elementary Students’ Views of Explanation, Argumentation, and Evidence,and Their Abilities to Construct Arguments Over the School Yea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rgumentation in School Science
*Epistemologically Authentic Inquiry in Schools_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Inquiry Tasks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dentifying Meta-Clusters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Their Change with Age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Peers in a Research Experience_Implications for the Apprenticeship Process, Scientific Inquiry,and Collaborative Work
*Lower Track Science Students' Argumentation and Open Inquiry I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Inquiry Performances within an Open Inquiry Setting_A Comparison to Guided Inquiry Setting
*The Impact of a Classroom Intervention on Grade 10 Students’Argumentation Skills, Informal Reasoning, a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The Impact of Collaboration on the Outcomes of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Metacognitive Engagement During Field-Trip Experiences_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in an Amusement Park Physics Program
*Seeking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in a Large College Chemistry Course_An HLM Investigation of Peer-Led Guided Inquiry
*Student Interest Generated During an Inquiry Skills Lesson
*Students’ Questions and Discursive Interaction_ Their Impact on Argumentation During Collaborative Group Discussions in Science
*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Nature of Science and Argumentation Instruction on Preservice Primary Teachers’ Views of Nature of Science
*A Framework for Scaffolding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A Learning Progression for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_Understanding Student Work and Designing Supportive Instructional Contexts
建模:
*Drops of Water and of Soap Solution_Students’ Constraining Mental Models of the Nature of Matter
*Expert Models and Modeling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a Computer-Modeling Tool
*Learners’ Epistemic Criteria for Good Scientific Models
全球科教議題
*Globalization_Science Education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cientific Literacy, PISA, and Socioscientific Discourse_Assessment for Progressive Aims of Science Education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outh Korea for the 21st Century